APP下载

新时代坚持敢于斗争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1-01-09王喜国刘芳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斗争革命中国共产党

王喜国 刘芳

[摘 要]坚持敢于斗争,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概括的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特质,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坚持敢于斗争有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主要表现为破解矛盾、迎难而上的艰苦奋斗精神,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牺牲奉献精神,居安思危、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较真碰硬、无私无畏的真抓实干精神。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要倍加珍惜坚持敢于斗争的宝贵经验,发扬光大斗争精神,强化斗争观念,坚定斗争意志,升华斗争艺术,提高斗争本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战略定力和强大精神动力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1)06-0036-08

坚持敢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始终掌握历史主动乃至立于不败之地的内在动力,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自诞生以来,就把通过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实现人的解放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和任务,《共产党宣言》中“斗争”一词就出现了32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胸怀“两个大局”,科学总结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就“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又作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牢牢把握的“九个必须”之一,进行了集中系统阐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坚持敢于斗争”作为我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1]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认真总结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经验,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对于新时代坚持敢于斗争,提高斗争本领,把握斗争规律,升华斗争艺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哲学意蕴

“斗争”一词是个哲学范畴,指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敢于直面困难、善于解决矛盾、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状态。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敢于斗争有着更高、更深的科学内涵和哲学意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建党学说和实践哲学在共产党人身上的直接映射和生动展现,即是指先进阶级或组织为了实现社会中最大多数成员的根本利益而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所表现出的一种不畏艰险、发愤进取、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思维状态、工作姿态和精神境界。当然,这种敢于斗争精神,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任务中有着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表现。

(一)破解矛盾、迎难而上的艰苦奋斗精神

我们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一路走来遭遇过无数艰难险阻、生死考验。但我们党从来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更没有被磨难压倒,而是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不怕苦、能吃苦、不怕死,敢于和善于在艰苦环境中奋斗、创造、开拓的精神品质。艰苦奋斗就是我们党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精神密码。

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这一崇高使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必将面临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矛盾和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比如,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有贯穿始终的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又有各自的重点矛盾和主要矛盾。民主革命时期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有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有国际矛盾、国内矛盾、党内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等。有矛盾就必然有斗争。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共产党人要同反动派和侵略者作殊死的斗争;在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共产党人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同盘根错节的旧生产关系作斗争。在中西交汇的改革开放年代,中国越发展,面临的内外矛盾和风险就越多,今天世界格局面临新的变化和调整,中国同世界是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关系,竞争就必然有斗争,我们要同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作斗争、同各种可预知和不可预知的风险挑战作斗争;共产党人要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同贫穷作斗争、同僵化保守的思维定式作斗争;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工程,都需要進行一系列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完成使命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精神特质。回望百年,无论遇到何种艰难困苦、风险挑战,共产党人都不畏惧、不退缩、不消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一步步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从而杀出血路、打开新局。俱往矣,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中诞生,在“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中抗争,带领人民群众在一无所有中奋进,发展至今天成了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把中国建设成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就是这种破解矛盾、迎难而上的艰苦奋斗精神。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我们的事业成功都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取得的。”[2]《决议》反复强调:“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1]

(二)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牺牲奉献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敢于牺牲和奉献一切,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也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一部分,构成中国共产党的基因组序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带领人民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就决定了党要完成的这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仅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还要有强烈的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和使命担当精神,更要有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就如党员入党誓词中的庄严宣告:“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共产党员是这么承诺的,在实践中也是这么做的。1934年底,为了粉碎敌人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几万名红军将士血战湘江。年仅29岁的师长陈树湘,身负重伤被俘后绞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共产党员敢于牺牲奉献不仅表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也表现在改革大业的敢试敢闯上,表现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的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战场上永远冲锋在前,“怕死的不是共产党员”;建设中永远吃苦在前,“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疫情肆虐时义无反顾,“我是党员,我先上”;在平凡的岗位的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的袁隆平,“让一个个病人重新获得新生”的吴孟超等,这些都是无数共产党员牺牲奉献的一个缩影。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3]P161正是靠着这种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牺牲奉献精神,才有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各项事业兴旺发达。正如习近平指出:“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4]

(三)居安思危、刀口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

通常意义上的政党“革命”,指的是刀口向外,针对的是敌人或是外部存在的问题进行不遗余力的斗争。政党要想发展,成为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政党,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能够长期执政,跳出历史周期率,就必须具有比对敌斗争更艰难、下定更大政治决心的自我革命精神,即“革自己的命”。马克思主义认为,自我革命是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革命性行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之一,其深层本质是“主体在主动意义上和自觉意义上的自我扬弃,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5]P1031。纵观世界政党发展史,许多曾经权势显赫、风光一时的大党老党,如苏联共产党、中国国民党等,由于不能进行自觉的自我革命,结果就被别人革了命,最终遭到历史的淘汰。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仅有50多人的弱小政治力量,在风云变幻、九死一生的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发展壮大,脱颖而出,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火热实践中,始终做到居安思危、自我革命、自我超越,并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全党“必须有‘承认错误并且改正错误’的这样一条原则”[6]P361,党也一直具有同“左”和右的两种错误路线做斗争的勇气和智慧,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不断地纠正党内出现的各种错误倾向和不正之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党敢于正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有决心有能力防止重犯过去那样严重的错误”。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党依然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与挑战,“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始终存在的现实状况,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雷霆万钧之势开启了新一轮自我革命。比如,实施中央八项规定转变作风,全面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坚决查处一系列重大腐败案件,扎紧制度笼子加强党内监督,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进行的自我革命。正是靠着伟大的自我革命,我们党实现了又一次“凤凰涅槃”,实现了党心军心民心的空前凝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正如《决议》指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党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其奥秘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1]也正是由于在近百年的不懈奋斗中铸就了自我革命的实践品格,我们党才从不讳疾忌医,勇于解剖自己,产生了极强的纠错机能和修复机制,形成了非常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四)较真碰硬、无私无畏的真抓实干精神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使思想和行动符合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中國共产党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同时理想的实现丝毫也离不开真抓实干的斗争精神。真抓实干是敢于斗争的基础和核心要义,表现为脚踏实地、较真碰硬、无私无畏、攻坚克难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真抓实干的敢于斗争精神,这也正是共产党人对“实践论”和“矛盾论”的生动运用。

实践之路从来不是布满鲜花的坦途,而是充满了荆棘、坎坷、险滩和陷阱,尤其是弱者迈向强者的征途,更是凶险无比。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受到了极大摧残,几乎成了微弱残存的星星之火。在险恶的环境之中,来不得半分虚假和侥幸,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实干积蓄力量,逐渐改变不利局势,把握主动权,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不管面临多大的困难和多么强大的敌人,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观的努力”,“通过这样许多战役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就能逐渐地造成战略的优势和战略的主动地位”[8]P489。共产党人以“愚公移山”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实干精神,让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拥有“两弹一星”……使新中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三百年走过的历程。邓小平坚持并丰富了实践标准,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树立实事求是和实干精神的典范。如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干精神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标志,成为全党全国上下的一致共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为实干者撑腰,为干事者鼓劲,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9]中国共产党在实干中赢得时势人心、创造了战胜席卷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等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斗争又是一场“新的伟大长征”,既有着正面或侧面或背面的“围追堵截”,又有着充满风险和挑战的“雪山草地”。与此同时,前进道路上还将面对许多新的“娄山关”“腊子口”,还将遇到各种各样可以预料和不可预料的“暗礁险滩”。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做到难不住、压不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1]。

二、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历史考察

敢于斗争的本质是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过程中都保持旺盛的斗争状态、高超的斗争能力、顽强的斗争意志和无畏的斗争信念的底氣之所在。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奋斗和发展史,坚持敢于斗争一直是我党最鲜明的特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正是靠敢于斗争的精神赢得了伟大胜利,成就了宏伟大业,铸就了历史丰碑,谱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对此,人们形象地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靠斗争打出来的,中国建设的成就是靠斗争干出来的,中国改革的推进是靠斗争闯出来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困难、与敌人、与自身的落后思想行为做斗争的历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敢于牺牲,为国家生存、民族独立而进行英勇斗争,中华民族“站起来”是靠斗争打出来的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了中华民族要想独立、站起来,其途径必然是斗争,且必须通过武装斗争。“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8]P610

1840年后,清政府由于政治腐败和国家经济与科技的落后,不能抵御外来侵略,致使国家主权遭到破坏,领土遭到分割,中国社会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民国虽然推翻了皇权专制,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国家又陷入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深渊。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外妥协退让,对内残酷镇压,建立了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又趁虚而入,企图变中国为其永久殖民地。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中国革命的敌人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而且有强大的封建势力,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与人民为敌的资产阶级的反动派。”[8]P663特殊的国情,特殊的社会性质,这些决定了和平之路已没有可能,中华民族要实现独立必须通过斗争才能实现。

大革命时期,幼年的共产党在斗争中探索、积累经验,在血的教训中得到了锻炼,明确了革命和斗争的依靠力量、斗争的方向目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在农村积蓄力量,找到一条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与党内右倾、“左倾”和敌人“围剿”的斗争中,经过长征实现了浴火重生,走向成熟。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抓住主要矛盾,以斗争求团结,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与国民党既联合又斗争、既统一又独立的统一战线中,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并使自己得到了巨大发展。解放战争中,在两个前途、两个命运的较量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唇枪舌战的重庆谈判,到决胜疆场的三大战役,终于在斗争中迎来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抗美援朝战争中,以落后的武器迎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完成了新中国的“立国之战”,社会主义制度的“立制之战”,在斗争中一雪百年耻辱……无数共产党人倒下去了,但中国人民从此却站起来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10]可以说,没有共产党的坚持敢于斗争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华民族“站起来”是靠共产党人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打出来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为国家繁荣、人民富裕而进行不懈努力,中华民族“富起来”是靠斗争干出来的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由于缺乏经验,加之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一段时期内,我们走了弯路。特别是由于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偏离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的错误而逐步“酿成十年内乱,使党、国家、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教训极其惨痛”[1]。要走出建设和发展困境,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从微观到宏观层面都进行一场深刻的全面改革。邓小平指出:“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1]P370

然而,改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不仅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更是一场伟大的自我革命。它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就要与长期束缚亿万人们头脑的“左”的错误做斗争,与旧有的体制机制做斗争,与落后的生产关系做斗争,其复杂性和风险性丝毫不亚于对敌斗争的革命。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除了长期加之于人们头脑的思想禁锢,在全党全国范围内,推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深入人心,把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引导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来。重新认识了社会主义,破除了“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争论,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把人们的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建设正是改革的典范,他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引领那一时代的中国人杀出一条血路,四十年间深圳GDP增长一万多倍,从摸着石头过河发展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敢于斗争取得丰硕成果的生动写照。所以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它实现了生产关系的伟大变革,使生产力获得了巨大解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蓬勃生机。中华民族“富起来”是靠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干出来的。

(三)进入新时代以来,共产党人直面挑战、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而进行新的长征,中华民族“强起来”是靠斗争闯出来的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正处于各种风险挑战和社会矛盾不断累积甚至集中爆发期,当代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必然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当然,新时代的斗争既不是革命时期的阶级运动,也不是建设时期的群众运动,更不是勾心斗角、以邻为壑,而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攻坚克难、不懈奋斗的伟大实践。习近平强调,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勇于自我革命,坚持零容忍,同腐败现象做斗争,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同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灾情疫情做斗争,同困扰全世界的贫穷问题做斗争,让每个人在这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不仅生活,而且有尊严地、高质量地生活;同国内外分裂势力做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做斗争,做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军事领域进行全方位斗争的准备,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一句话,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要为了人民而继续斗争。通过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与敢于斗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并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正如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今天,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1]这一切都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强起来”是靠斗争闯出来的。

三、在新征程上坚持敢于斗争的实践要求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光辉历史来看,坚持敢于斗争从来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或宣传口号,而是基于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斗争意识、斗争意志、斗争本领、斗争艺术的综合集成、行动宣示和实践自觉,因而当前着力“培养和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坚韧的斗争意志、高超的斗争本领”,就构成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时代密码和生动旋律。

(一)要强化斗争观念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所包含的矛盾的两方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与人类事业的进步。这是斗争观念产生的客观基础。斗争观念又是坚持敢于斗争的前提基础。观念决定出路,没有特定的人的观念便没有特定的人的行动,更无所谓特定的人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由于部分党的领导者缺乏斗争观念,特别是在极其严峻革命形势面前,主动回避甚至摒弃斗争观念,致使在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时显得茫然被动、束手无策,教训是非常惨痛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始终高扬斗争意识,依据中国社会的复杂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正确的革命路线、政策和策略,进而采取坚强有力的革命斗争行动,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如今,受西方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同志长期沉湎于西方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抽象理论之中,不知不觉把现实生活的进步看成是理性设计的结果,看不到其中斗争的本质,漠视斗争的价值和意义。长此以往,导致斗争观念的淡化,对面临的斗争形势的现实性、严峻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有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中,以“开明绅士”自居,主张没有底线的所谓“言论自由”;有的在干事创业中,不顾形势任务变化,一味循规蹈矩,还美其名曰“依规办事”;有的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把各种丑恶现象和不正之风,视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故意眼开眼闭,当老好人、和事佬,甚至同流合污;有的在面对各种严峻挑战时,不是积极想对策,不敢或不能展开有理有节的斗争,而是拼命找理由……可见,斗争观念的存在与否是斗争精神形成与存续的基础,也是斗争行动产生与成败的前提条件,更是赢得无数胜利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

(二)要坚定斗争意志

斗争意志是坚持敢于斗争的有机构成和内在显现。坚定斗争意志,是发扬敢于斗争精神的基础和保证。敢于并善于斗争,是共产党人的风骨、气节、操守与胆魄。敢于斗争投射到行动中就是一种意志品质的集中体现。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百折不挠、锲而不舍、愈挫愈勇的斗争意志乃是敢于斗争精神最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最是无情,但也最为真切,最能检验出一个政党的品质与能力。狭路相逢勇者胜,斗争贵在勇敢和胆识。长时间的相对和平环境容易让一些人淹没了个性、磨损了棱角、缺少了血性;鲜花和掌声容易让一些人缺了钙、骨头软。现实中,有的人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暧昧、立场动摇,对错误思潮退避三舍、不敢发声、息事宁人;有的人在工作中,前怕狼后怕虎,回避矛盾,躲避困难,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缩手缩脚、畏缩不前;有的人在“打虎拍蝇”的斗争中不敢出手、不敢亮剑,面对各种歪风邪气和不正之风总是怕这怕那、听之任之,等等。这一切都是斗争意志衰退的集中表现,任其放纵,必将贻害无穷,葬送大业。意志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来源于我们的底气、自信、胆略和信念。要斗争就得有牺牲,斗争意味着奉献,一切与人民站在一起的斗争,一切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斗争,必将是正义的斗争,也必将赢得斗争的胜利。如今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上、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上,我们就是要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三)要升华斗争艺术

“斗争是一门艺术”,需要高超的智慧和谋略。坚持敢于斗争絕不是逞强好胜、争勇斗狠的草莽义气,也不是盲目冲动、不讲变通的鲁莽之举,而是在坚持原则、坚守信仰、坚定立场的基础上因时而动、因势而谋、因地而为的有效行动,以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因此,要“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历史证明,是否能够随机应变、灵活机动,择善而从,采取卓有成效、胜人一筹的斗争艺术是检验一个政党或政治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我们党在历史上能够正确判断形势、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采取以我为主、灵活多样的斗争政策和策略,以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赢得各项事业的不断胜利。例如,长征途中,是毛泽东以团结多数的斗争艺术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王明、博古“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

斗争要讲究方法、策略和艺术,既要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来招应招的“硬功夫”,又要有四两拨千斤,借力发力、借势谋势的“软办法”。有时在很多问题上可以红脸但不要翻脸,可以示强但不要逞强,可以示弱但不要软弱,学会斗而不破,在斗争中争取主动,赢得胜利。如今,面对不期而遇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有机统一,讲方法、讲策略、求实效,对内要有力有利有效,对外有理有利有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斗争立场,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做到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为此,《决议》要求:“只要我们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1]

(四)要提高斗争本领

敢于斗争见担当,善于斗争显本领。斗争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斗争能不能取胜,最终要靠斗争的本事来说话。现实中,一些人市场规则懂得多,但斗争法则知道得少;抓经济的水平尚可以,斗争经验积累得少。当前,抵御重大风险、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危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缺一不可。

斗争精神、斗争本领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他人赐予的,而是在后天火热的斗争实践中历练出来的,且转化为奋斗的人生观,融入自己的理想信念。因此,要提高斗争本领,主要途径有二:一是潜心学习,加强理论修养。只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才有力量”。当前特别是要学懂弄、学深悟透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以此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二是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加钢淬火、千锤百炼,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增见识长才干。“要坚持在重大斗争中磨砺,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是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的时候,越能练胆魄、磨意志。”

历史事实昭示我们,在重大风险面前,主动迎战才有生路。“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党员干部多一点“热锅上蚂蚁”的煎熬,就会多增进几分“处变不惊”的镇定、“庖丁解牛”的老练;多经历几回大事要事、急事难事的考验,就会多收获“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经验。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12]。具体说来,就是任何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在斗争中经受考验、锤炼意志、提高本领,最终赢得胜利。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N].人民日报,2021-03-02.

[5]曲青山.曲青山党史论集: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9-30.

[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4-14.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11]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人民日报,2019-09-04.

Abstract:Adhering to the courage to struggle is one of the ten valuabl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with fundamental and long-term guiding significance summarized at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It is the most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 of our Party,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and an invincible powerful spiritual force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sistence on daring to struggle has a rich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arduous struggle to resolve contradictions and face difficulties,the sacrifice and dedication to take the lead and bear the burden,the self-revolution in times of peace,and the selfless and fearless devotion to work.On the new historical journey,we should cherish the precious experience of daring to struggle,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struggling,strengthen the idea of struggling,firm the will to struggle,improve the art of struggling,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truggling,so as to provide strategic concentration and powerful spiritual motivation for realizing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CPC;dare to struggle

(責任编辑:邱 明)

猜你喜欢

斗争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在斗争中走向胜利
领导干部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艾滋病之役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