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几点策略

2021-01-09刘娜

科教导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多元发展科学课策略

刘娜

摘要科学课为学生思维的多元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用现象启发思考,建构科学概念,实现学生思维的多元发展。本文通过课堂教学实例,浅谈在科学课上促进学生多元發展的策略,努力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 科学课 多元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8.022

Som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LIU Na

(Shandong Zouping Qingyang Liquan Primary School, Zouping, Shandong 256217)

Abstract: Science class provides a good space for students’ multipl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Teachers guide students to observe and experiment, inspire thinking with phenomena, construct scientific concepts, and re? alize the multip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nking. Based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xamples, this paper dis? cusses th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science class, and tries to explore an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words: science cours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strategy

科学课为学生思维的多元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用现象启发思考,建构科学概念,实现学生思维的多元发展。本文通过课堂教学实例,浅谈在科学课上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策略,努力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科学观察中建构科学概念

学生很容易发现事物的表象,更多的是感知事物的特征。他们很难将外部活动内化到思维,在头脑中抽象出关系,而科学概念的学习正需要学生把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基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科学观察,从具体形象的直观认知出发,抽象出事物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例如在执教“它们去哪里了”内容时,需要学生在观察溶解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应用“溶解”这一概念。

教学片段:

师:把食盐、红糖、面粉、沙分别放入同样多的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生:食盐和红糖的颗粒沉入水底,颗粒越来越小,最后看不见了。

生:沙的颗粒沉到水底后,颗粒大小和多少一直没变化。

生:面粉倒入水中,水变白了,很浑浊,过一段时间又慢慢沉底了。

师:是的,这四种物质放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不同的现象。现在你们还能看到它们的颗粒吗?它们“跑”哪里去了?

生:食盐和红糖的颗粒看不见了,沙子很清晰地落在水底,面粉也慢慢沉下来了。

生:食盐水和红糖水都是透明的,可以透过它们的溶液看到白纸上的字,从每个角度看,都是一样清晰。

师:像食盐、红糖这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形成了透明的溶液,这种现象叫作溶解。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红糖、面粉、沙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发现食盐颗粒和红糖颗粒在水中慢慢变小、均匀分散的现象,为教师引出“溶解”的概念打下基础,从而引领学生形成对溶解现象的认识和归纳,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加深他们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及溶解现象应用。

在归纳推理中发展科学思维

小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两者是非常重要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和交流研讨得以实施和评价,需要课堂上进行思维的碰撞。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梳理概括和归纳整理,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例如在执教“动物的一生”相关内容时,教师聚焦问题“其他动物的一生是怎样的”,以此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动物的身体特征和繁殖方式,进而了解动物的分类标准,从而认识到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动物分成不同的种类。

教学片段:

师: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这样的动物叫作昆虫类,昆虫类是用卵繁殖后代的。

生:鱼也是用卵繁殖后代的,可是鱼没有触角和足,属于鱼类。

师:是的,用卵繁殖的动物有很多。在分类的时候我们也会结合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活环境。

生:是啊,鱼是生活在水中的,当然不同于昆虫啦!

师:即使都是生活在水中,一定都是鱼类吗?(出示鲸的图片。)认识它吗?它可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大型动物。

生:鲸!

师:大家觉得鲸是鱼类吗?

生:应该是鱼类吧,大家都叫它“鲸鱼”。

师:要想判断是不是鱼类,需要看看它是否具有鱼类的特点。你们认为哪些特点是和鱼类相同或者不同的呢?

生:都生活在水里。

生:体形也和鱼类相似。

师:确实是这样的,还有其他证据吗?

生:鱼类有鳃,用鳃呼吸,可是鲸好像没有鳃,而且喜欢在海面上喷水,那是它在呼吸。

师:嗯,鲸是用肺呼吸的,这点与鱼类是不同的。

生:鲸身上也没有鳞片。

生:鲸还是直接生小宝宝的,不是像鱼是产卵繁殖的。

师:大家说得很对,鲸虽然生活在水中,但它不是靠卵繁殖后代的,而是用直接生小鲸的方式繁殖,还要用哺乳的方式喂养小鲸。

生:所以鲸属于哺乳动物!

师:是的,我们一般依据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来给动物分类。我们把鲸归为哺乳动物。

教师引导学生从类比昆虫的特点入手,以鲸为例,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梳理分析动物的繁殖方式,进而归纳整理动物的分类标准。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梳理概括、归纳整理的科学方法。

在实践操作中培养探究技能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其中,科学探究是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科学课堂的实践操作恰恰是为学生探究技能的发展服务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作出假设、提出探究方案,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开放的空间给学生探索验证。

例如执教“冰融化了”拓展活动时,学生在观察冰状态变化过程时,会发现装有冰的试管外壁上有水。学生根据现象进行推测,结合生活经验动手动脑验证推测,在表达交流中得出结论。学生经历这一科学探究过程,达到“知其所以然”,锻炼了自己的科学探究技能。

教学片段:

生:老师,装有冰的试管外壁上有水,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同学们推测一下,这水是哪儿来的呢?

生:杯壁往外渗水。

生: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师:大家结合前面的学习,小组内设计实验探究并思考这其中的原因,把你们的分析记录下来,等会我们一起交流。

生:我们小组是这样设计的,先称量装有冰的试管的重量。等冰完全融化后,擦干净试管外壁的水珠,再称一称试管的重量。如果两次重量相同,那么试管外壁上的小水珠就是周围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如果两次重量不相同,就说明试管玻璃壁往外渗水。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我们就按照同学们提出的方法验证一下。

(小组合作探究。)

生:重量相同。试管外壁上的水珠是周围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在探究过程中,当学生提出自己的推测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动眼、动脑,亲历了提出问题、做出推测、获取证据、得出结论这一科学探究过程,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科学探究技能。

在真实情境中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科学课中,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科学知识外,还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渗透道德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执教“一天的垃圾”相关内容时,学生先统计“我家一天的垃圾”,并尝试着给这些垃圾分类。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当小小环境净化师,培养他们关注环境、保护家园的意识。

教学片段:

师:一提到垃圾,就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事。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有可能存在垃圾,家里的这些垃圾怎么处理呢?

生:我们家里有几个垃圾桶,有专门放菜叶和果皮的,有专门放废弃的玻璃瓶的,还有放包装盒之类等可回收物品的。

生:我家小区有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類垃圾箱,大家投放垃圾的时候就可以分类投放。

生:我们小区门外还有一个地方专门写着“建筑垃圾存放处”呢!

师: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生:方便垃圾处理,不污染环境,还能将一些物品重新进行加工处理,节约资源。

师:很好,老师想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每一个人充当小小环境美化师,每天帮助父母或者小区的清洁工阿姨做一些垃圾清理工作,看看一个月后,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哪些改变。把这些变化记录下来,再全班交流。

猜你喜欢

多元发展科学课策略
难忘的科学课
为一二年级小学生准备科学课
普通高中特色化多元发展调查报告
浅谈农村幼儿教育中本土资源的利用
这样的科学课,我喜欢!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