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层电地层作为信号反馈层背钻工艺开发

2021-01-09胡智宏

印制电路信息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孔径钻头传输

胡智宏 丁 杨

(无锡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江苏 无锡 214142)

0 前言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信号传输的速度越来越快,频率越来越高,高速信号传输PCB会出现从表层只到板中某一层的传输回路,如果过孔存在无效孔铜会对信号传输产生干扰,严重时甚至导致信号失真,或者无法传输,因此需要寻找减小甚至消除孔内残桩(stub)长度对信号影响的控制方法。本文通过独特设计,利用内层电地层作为背钻信号反馈层[1],可避免因板厚差异导致背钻残厚控制不均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背钻stub控制精度能力,在背钻stub控制能力方面进行了测试研究。原理见图1[2]。

1 试验

图1 内层为信号反馈层的背钻技术原理示意图

1.1 试验板设计

用工艺线将每个单元板信号反馈层与板边PTH工具孔互连,将信号反馈层连接到板面,PTH工具孔通过表层铜皮与机台导电用蘑菇头相连。其它背钻贯穿层设置隔离避免提前导通导致测试失败,本次试验背钻是在我司schmoll钻机完成的(见表1、图2)。

表1 试验板设计信息

图2 试验板(14层)叠层结构

1.2 试验参数

图3中的4个SET采用不同背钻参数,具体见表2。

2 结果与讨论

2.2 分步背钻结果与讨论

测试了两组样本,结果如下。

(1)背钻stub:采用金洲A129BD钻头分步背钻和常规钻头分步背钻的stub长度相当;(2)背钻情况:对于0.25 mm孔径,均有出现残屑堵孔,但程度不同,详见表3,其余背钻孔径无残屑堵孔。

2.3 钻头分步背钻结果与讨论

图3 试验板拼板

(1)采用A129BD分步背钻和一步背钻,stub长度相当。(2)使用A129BD钻头分别一次背钻与分步背钻:φ0.25 mm、φ0.45 mm孔径背钻,表观无异常;φ0.65 mm背钻深度大于1.662 mm时,钻头会将部分表层铜环拉扯掉,背钻深度越深拉扯越严重;从背钻切片中观察,A129BD钻头一步钻时,背钻深度大于1.256 mm时,背钻孔孔壁拉扯;背钻深度小于1.256 mm时,无影响;分步钻不受背钻深度影响。

表2 背钻参数设定表

2.4 背钻stub结果与讨论

背钻stub结果与讨论见表4。

3 结论

3.1 工程设计要求

表3 两种钻头0.25 mm/0.55 mm孔径堵孔情况对比表

表4 背钻数据汇总表

信号反馈层隔离0.125 mm,贯穿层隔离0.3 mm,背钻孔孔径≥通孔孔径+0.3 mm,信号反馈层与目标层之间介厚≥0.2 mm,信号反馈层采用工艺线与外层铜皮导通相连,背钻流程需要在外层蚀刻后。

背钻深度计算方式:信号反馈层铜厚+该层介质厚度-0.158 mm。

图4 叠板方式

表5 背钻方式对比表

3.2 背钻工艺参数要求

对于≤0.25 mm通孔背钻、>2.5 mm钻深,采用A129BD,其余都采用新常规钻头。背钻参数(包括钻头寿命)与常规刚性板背钻参数相同。

叠板方式见图4所示。

注:step1,只钻≥1.0 mm背钻深度的孔的第一步,距离信号反馈层0<stub<1.0 mm;对于背钻深度<1.0 mm的背钻孔只在Step2下钻。

3.3 背钻方式对比

背钻方式对比具体见表5。

猜你喜欢

孔径钻头传输
地层抗钻能力相似性评价及钻头选型新方法
混合型随机微分方程的传输不等式
牵引8K超高清传输时代 FIBBR Pure38K
近钻头地质导向在煤层气水平井的应用
关于无线电力传输的探究
不同渗透率岩芯孔径分布与可动流体研究
大孔径数控管螺纹车床辅助支撑的设计改进
可抑制毛刺的钻头结构
Preparation of bimodal grain size 7075 aviation aluminum alloys and the ir corrosion properties
分布式孔径相参合成雷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