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五六十年代先进班组的经验

2021-01-09朱永涛

化工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班组

朱永涛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各行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涌现了许多先进班组典型,如:马恒昌小组、马六孩小组、刘长福小组、裔式娟小组、赵梦桃小组等。现在的上班族可能不太熟悉了,但30后、40后对他们都是耳熟能详的。这些先进班组在各自的领域创造了骄人业绩,不断刷新全国记录,许多人当上了劳动模范,成为全国职工学习的榜样。这些班组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先进经验推广以后,有力地促进了各行业的增产节约运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他(她)们的班组建设经验,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很值得现在的化工企业学习借鉴。

1 沈阳第五机床厂的马恒昌小组

马恒昌小组是以沈阳第五机床厂工人马恒昌命名的车工小组,是建国初期著名的先进班组。

马恒昌,1907年7月24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家境贫寒,16岁进厂当学徒。因他手艺超群,被国民党联合勤务总部所辖的“五〇四”汽车厂(沈阳第五机床厂前身)招收为车工。1948年马恒昌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他被工人们一致推举为车工一组组长,当时小组共有10名组员。此时辽沈战役己结束,平津、淮海两大战役还在进行之中,前线急需武器。沈阳第五机床厂原是兵工厂,马恒昌带领组员冒着敌人的炮火,连续作业,提前5天完成了17部火炮核心配件——“闭锁机”的修复生产任务;接着,又圆满完成了子弹检查机和子弹装存机等多项任务,因此,小组受到东北人民政府和东北军区的表彰奖励。

车工一组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得到了工厂党组织的重视,厂军代表到小组蹲点,与工人一起劳动学习,一块儿谈心,帮助小组总结经验,启发组员试行班组民主分工,让小组的事大家管,小组的活大家干,让工人当家作主,并设立了相关制度,形成了中国企业民主管理的雏形。马恒昌带领组员积极实践,不断总结完善,充分调动了组员的主观能动性,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1949年初春,为了更有力地支援解放战争,在军代表的引导下,马恒昌带领车工一组向全厂发出了开展迎接红五月劳动竞赛的倡议,把消灭废品、提高质量和效率作为竞赛的主要目标,得到了全厂五十多个班组的热烈响应,一个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竞赛活动在全厂展开。在竞赛活动中,马恒昌启发大家靠技术革新实现竞赛目标,夺取优胜红旗,并带头革新成功了斜度板胎具,工效提高了3.1倍。在他的启发和带领下,小组掀起了技术改进之风,创造了连续37天无废品,改进14种工具,工效提高2倍多的新成绩。

1949年4月28日,第五机床厂召开了竞赛总结表彰大会。厂长刘斌称赞马恒昌小组说:“这是工人阶级的创举,工运史上的奇迹。”赠给小组“生产竞赛模范班”的红旗,并以马恒昌的名字为车工一组命名。从此,“马恒昌小组”成为全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之后,小组用半年时间就创造了10项新纪录,改造了18种工卡具,工效提高了1-3倍。10名组员八个月内全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马恒昌小组积极参加了沈阳市总工会组织的“创造新纪录运动”。

为了表彰马恒昌小组的先进事迹,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授予小组“新纪录运动中的集体优秀工作者”荣誉,授予马恒昌“东北工业部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1950年9月,中共中央和政务院召开开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马恒昌作为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他的小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小组——“生产战线上的模范”,马恒昌本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开国劳模。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将工厂一部分迁至齐齐哈尔,马恒昌小组带头报名北迁,成为齐齐哈尔市第二机床厂的一个班组。

1951年1月,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班组和工人兄弟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了全国18 000多个班、300多万职工的热烈响应。其中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事业单位的班组和员工。这个竞赛倡议一直延续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当时被称为“马恒昌小组运动”,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前苏联和东欧的部分国家曾多次派出工人代表团到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的马恒昌小组考察,前苏联还专门发行了马恒昌纪念邮票。当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全面完成国家交给的生产任务,创造了69项新记录,提合理化建议23项,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9.61%。小组还订出捐献超额奖金50%和每月每人献工一天以及主动降低工时定额等长期捐献计划,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捐献活动一直持续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同年,马恒昌被选拔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部副部长。年底,马恒昌被组织批准到沈阳工农速成中学学习文化。

1952年10月,马恒昌作为祖国赴朝慰问团的成员去朝鲜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马恒昌应邀作了报告。当马恒昌报告了全国工人阶级在马恒昌小组运动中取得的成果时,战士们欢呼雀跃,有200多位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将士,写信表示支持和响应“马恒昌小组运动”倡议,有的甚至写了血书。

在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第二个“五年计划”时,马恒昌小组已从单一的车工发展到车、磨、铣、钳等多工种,加工零件从百余种增加到230多种,人数也从原来的11人发展到51人,约占车间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半个多世纪以来,马恒昌小组一直是我国工业领域的一面旗帜,他们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马恒昌的名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句朴实话语,从而成为一个永不褪色的光荣集体。1992年2月,马恒昌小组联合全国九个著名先进班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班组和职工发出了“献绝招、学技艺、练本领,争当岗位状元”的倡议,得到了全国各地广大企业班组和职工的热烈响应,掀起了全国职工学练技艺的高潮。

60多年来,全组始终保持着马恒昌传承下来的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断刷新着班组的历史纪录,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时代的领跑者。据统计,从1949年至2009年的60年中,全组累计完成了93年的工作量,产品合格率平均达到99.9%以上;多为国家和企业创造效益2 620万元,累计实现技术创新成果1190项。在“马恒昌小组”拼搏进取、勇为人先的精神带动下,齐齐哈尔第二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积极致力于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相继开发研制出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空白的国家重大装备。企业荣获“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称号,在“中国机械500强”机床行业排名中位列前三甲,成为重型机床制造之首。

“马恒昌小组”命名以后,先后有3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2人被评为省劳动模范,3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11人被选为省市人大代表或党代表,先后有52人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小组5次被命名为国家级先进集体,54次受到省部级的表彰奖励。先后被省和国家授予“特等劳模小组”“先进集体”“革命的熔炉、战斗的集体”“不断革命的红旗”等多种光荣称号。小组历任组长及许多新、老组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第十七任组长孙普选是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从1950年到1976年,第一任组长马恒昌共13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他先后任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班组长、技师、总机械师、厂党委副书记、全国刀具协会理事,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年近古稀的马恒昌还兼任齐齐哈尔市职工技术协会委员会副主任,为推广先进技术而奔忙。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马恒昌小组不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旗帜,他们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马恒昌和马恒昌小组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已被载入中国工人运动的史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为实现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不断奋勇向前。

1985年7月18日,备受人们崇敬的、为我国工运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一代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马恒昌因病逝世,享年78岁。为了悼念老英雄马恒昌,缅怀他的丰功伟绩,齐齐哈尔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在齐齐哈尔市,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开国劳模的敬仰。早在1955年,齐齐哈尔市第二机床厂就修建了马恒昌小组展览馆,2004年扩建到300平方米。至今,已累计接待了30多万人次参观学习,成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老工业基地精神教育基地。原机床厂第二中学2007年更名为恒昌中学,现为省级示范高中。还建设了马恒昌公园。在马恒昌小组的诞生地沈阳市,一尊马恒昌的青铜塑像耸立在市劳动人民公园里,在一条半弧形的长廊墙壁上镌刻着几百位劳模的名字,马恒昌的名字位列第一,体现了家乡人民对英雄的怀念。

从班组建设角度看,马恒昌小组有许多成功经验。1949年,马恒昌任班组长后,他打破常规,开拓创新,带领班组工友不断创造,改进工作方法,创造出研究技术制度、岗位负责制度、分工制度等科学管理办法,为基层班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在中国首先提出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作企业主人”的理念,培养树立了胸怀全局、艰苦奋斗的精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依靠“劳动竞赛、民主管理、技术革新”三大法宝,开创了中国工业企业班组建设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班组建设的摇篮”。在班组建设方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

第一个组织工人建立了“技术研究会”。制定了“先检查头一个活”和“三人技术互助组”等制度,倡导班组技术革新。还总结出“一人提出,全组研究,一人试验,全组帮助,一人成功,全组推广”的技术革新的基本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成为全国实现技术创新成果项目最多的班组。

第一个实行班组民主管理。在小组内建立了生产、技术、安全、质量、文教、生活“六大干事”岗位,根据每个人的愿望和特长进行分工,形成了“小组的事大家管,小组的活大家干”的民主管理之风,开创了我国职工民主管理的先例。

第一个制定和完善班组管理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1959年初,小组进一步细化了工人岗位责任制,总结出日常生产“三个八件事”,进一步实现了班组工作标准化,开创了我国企业班组制度建设的先河。

第一个倡议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先在全厂后在全国倡议开展班组劳动竞赛,涉及面极广,影响空前,效果极好。

马恒昌还创造了班组长工作“五在前”,关心组员“五必访”,思想工作“六坚持”等一整套工作方法,积极关心帮助新工友和培养徒工,促进人才成长。使小组成为全国培养技术工人和领导干部最多、涌现各级劳动模范最多的班组,也是获得各级集体荣誉最多的班组。

马恒昌小组这些创造性的经验做法,今天仍是搞好班组建设不可缺少的,值得所有企业学习借鉴。

老英雄马恒昌离开我们已三十多年了,他的英雄业绩,将永远激励人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2 山西大同煤矿的马六孩小组

马六孩小组是山西大同煤矿以组长马六孩名字命名的先进生产小组,是全国煤矿生产战线上的一面红旗。马六孩,山西大同人,191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煤矿工人,一直生活在穷困和饥饿中。为了活命,马六孩8岁时就开始下煤窑背炭,后进入大同四老沟煤矿当工人。他的儿子九岁时,也不得不下井挖煤,贫困和饥饿同样也笼罩在他们父子头上。1949年大同解放,马六孩同广大穷苦矿工一起翻身作了主人。马六孩从灰暗的土窑洞里搬入了宽敞明亮的职工宿舍,儿子送入了小学读书。工资增加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更让马六孩自豪的是,从1951年起,他还可以年年去海滨矿工疗养所休养。因此,马六孩干活特别积极,195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所带领的掘进组连续创造掘进新纪录,为新中国采煤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国家对马六孩的创造性劳动十分关怀,把他送入矿工速成中学学习深造。以后他历任大同矿务局掘进队队长、局工会主席,大同市总工会、山西省总工会副主席,还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12月15日,马六孩因病辞世。终年82岁。2009年,马六孩被授予“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的殊荣。

解放后,为了建设新中国,多出煤、出好煤,马六孩和工友连万禄一起创造了日掘136厘米的好成绩,相当于生产定额的两倍多。他们还改用硝放炮,降低成本25%。1950年同工人一起提出建立交接班制。马六孩在工作中边干边总结,创造了许多先进经验和作法。如打炮眼要看绽纹,拉槽要从软面开口等,并把这些先进经验介绍给其他工友,一同改进生产技术,共同为国家多创造财富。1951年6月,他率领的快速掘进组,突破了月进300米大关,创造了人均月掘进尺318.7米的全国掘进最高纪录。为此,国家煤矿管理总局向全国各地煤矿推广马六孩先进工作法。

在以后的10年中,马六孩及其快速掘进小组先后创造了“马六孩循环作业”“深孔作业”“运搬机械化”“马六孩多孔道循环掘进工作法”等先进操作技术,由此取得了月进1 300多米的惊人成绩。马六孩及其掘进小组不但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而且推广和创造了54项先进经验,并培养出46名干部和大量技术工人。

国营大同煤矿认真总结推广马六孩小组的先进经验,特别是采用“马六孩多孔道循环掘进工作法”后,掘进效率普遍提高。在该矿十九个使用电钻的掘进小组中,就有四个小组的掘进进度超过400米,三个小组超过300米,六个小组超过200米;这十三个小组的掘进进度都超过了过去的最高纪录。全矿每工掘进效率较前提高了45.95%;火药消耗率降低3.05%,电管消耗率降低6.83%。

华北区国营京西、阳泉、峰峰、焦作、井陉等8个矿务局的112个掘进队重点推广“马六孩多孔道循环掘进工作法”后,掘进速度一般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二至三倍,最高的提高了5.8倍。从华北各矿重点推广工作的结果来看,各地煤矿都可以采用“马六孩多孔道循环掘进工作法”。实行后不但可以解决掘进赶不上采煤需要的问题,极大的提高全国煤炭产量,而且可为国家节省大量开支。单掘进一项,按每个掘进小组月进500米计算,光华北地区国营煤矿一年就可节省价值8 722吨小米的财富。

解放初期,国内煤矿都用旧的巷道掘进法,经常窝工,效率极低。为了提高效率,马六孩带领小组试验“多孔道”“双孔道”“单孔道”等多种快速掘进法。通过试验证明,采用两个半孔道掘进最合理、效率最高。即同时开掘一道正巷、一道风巷,两个巷道相距8-10米,每隔20米左右再开一道横向巷道,贯通正巷和风巷,以利通风。这样,正巷打眼放炮时,可在风道掘进,似此交替轮换,从而避免了窝工现象,生产效率大为提高。这一方法就被称之为“多孔道循环掘进工作法”,也叫“两个半孔道循环掘进工作法”。

当时煤矿都是日夜三班倒,为了做好交接班,马六孩又团结另外两个班,组成大圆班,由马六孩任大组长,并制订了交接班制,规定上一班要为下一班准备好工作面和工具,使其接班后能马上开展工作,保持了掘进的连续性。还与搬运工订立合同,保证及时清运存煤,确保掘进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样,马六孩小组不断创造掘进新记录,成为先进生产小组。这些经验推广后,各煤矿的生产效率都有大幅提高,马六孩小组从而声名远播。

马六孩小组的经验,既是技术革新的经验,也是管理创新的经验。主要经验是在实践中探索合理的劳动组织、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搞好各方面的协作,充分发挥人的作用。马六孩作为一个基层一线班组长,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很有领导艺术,能主动想办法,通过变更劳动组合,大幅提高劳动效率,充分显示了他的高度爱国热情和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其班组建设的经验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当然,这一切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创造的,现在的机械化煤情况下,已有全新的生产方式了,不过人们不会忘记他的历史贡献。

3 天津钢厂的刘长福小组

建国初期,在党中央号召下,全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在运动中,天津钢厂轧钢车间线材部于1952年2月份创造了27项新纪录,产品一级品率达到百分之百,超过了当时国家钢铁工业局规定的标准。线材部工人刘长福领导的小组,因超额完成增产节约计划成绩突出而登上《人民画报》1952年第4期封面。天津钢厂就以刘长福名字命名他领导的小组为“刘长福小组”。

这个小组因在推行小组经济核算制中成绩突出,而成为全国冶金行业的优秀典型。他们在经济核算方面的主要经验是:

(1)有计划、有记录、有核算。小组订有产量计划、质量计划、原材料消耗计划、工时计划和检修计划,并相应建立了一套原始记录。他们根据原始记录,检查每天生产情况,计算自己每天生产的直接成本和增产节约的价值,作到心中有数。

(2)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建立各种制度。当时从分析小组“作业率低”“废品率高”等现象着手,找出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工人的技术水平低。针对这一问题,刘长福在3个月内将自己15年的轧钢经验全部传授给小组工人,又请技术人员系统地讲授技术操作规程,促进全组开展技术革新,提合理化建议,改善劳动组织,并在此基础上成立技术研究组、分工负责制、交叉交接班制、安全检查制,生活检讨会和学习制度,以保证提高产量和质量,降低成本,减少事故。

(3)专业核算和群众核算结合,劳动和技术结合。两个结合的结果是,加强了小组的思想教育,提高了工人的责任感,树立了经济核算观念。上下团结一致,人人开动脑筋找窍门,不断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创造出通俗易懂,适合与普通工人文化程度的一套计算方法,使小组管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保证了经济核算制的贯彻执行和生产指标的稳步上升。

1952年9月4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指示华北直属厂矿,推广刘长福小组实行经济核算制的成功经验,并把它确定为增产节约竞赛运动的中心工作之一。

同年第9期《工业会计》中,刊登了《介绍天津刘长福小组的经济核算经验》一文,详细介绍了班组经济核算的具体做法。这是在中国最早见于报刊的“班组核算”文字记载。通过班组核算和劳动竞赛相结合,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显著成效,这是我国早期管理会计的鲜明特色。班组核算加上经济活动分析,就可以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班组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是当时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两大法宝。1954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使班组经济核算成为群众性的工作》的社论,充分肯定了企业推行班组经济核算的经验,指出“班组核算与劳动竞赛相结合是把增产节约变成经常性的重要手段”。可见,刘长福小组的“班组核算”经验是具有开创性的,它可以吸引千百万群众参加核算、参与管理,因而一经出现,就受到了职工群众与财务工作者的欢迎和拥护。班组经济核算是班组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刘长福小组的经验仍是今天的企业班组应该学习的。

刘长福小组还与当时在朝鲜战场与美军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建立了深厚感情。1952年和守卫在三八线的志愿军某部机枪连全体功臣互相通信,志愿军给他们来了三十多封信,叙述前线的战斗和生活。他们也不断回信,报告小组生产上的新成就。一年多来,志愿军的胜利一个接一个,刘长福小组的生产提高再提高,不断地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和小组计划。他们原定1952年增产节约目标是七十亿元(旧币),但在志愿军英雄事迹的鼓舞下,找了许多窍门,把精轧钢条废品率从百分之十降低到百分之零点五。通过精打细算,挖掘潜力,半年就取得了很大成绩。七月间,他们修订了计划,把全年增产节约目标提高到一百七十三亿元。到年底,仍超额完成了计划,共增产节约193亿元,差不多能购买13架喷气式战斗机。刘长福小组以实际行动支援了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

4 国营西北第一棉纺厂的赵梦桃小组

原西北国棉一厂(现为西风轮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细纱车间乙班四组“赵梦桃小组”,成立于1952年,1963年4月27日,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正式命名。小组当时有18名成员,全部为女职工,平均年龄26岁,其中党员3名,团员10名,管理40台1291型细纱机,主要生产精梳60支和135支纱,是风轮公司生产难度最高、创汇最多的产品。

赵梦桃,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1935年出生。1951年,16岁的赵梦桃考上国营棉纺厂的学徒工。1952年5月,西北国棉一厂正式开工,赵梦桃当上了细纱挡车工。在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活动中,赵梦桃以最优异的成绩第一个戴上了“郝建秀红围腰”。在挡车时,别人巡回一次需要3—5分钟,而她只用2分50秒。进厂不到两年,她就创造了千锭小时断头只有55根、皮辊花率仅1.89%的好成绩。她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看车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她十几年如一日,月月出色完成各项生产任务。1952年至1959年的7年间,赵梦桃创造了月月完成生产计划、年年均衡生产的好成绩,仅节约棉花就达1200多公斤。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人人当先进,个个争劳模”蔚然成风。1956年,赵梦桃在参加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期间,观摩了同行“双手咬皮辊花”的技术表演,当即用糖葫芦杆当咬花辊反复练习,回厂第二天就把这种操作技术传授给大家。1963年,她又创造了一套先进的清洁检查操作法,并在陕西省全面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1953年,赵梦桃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处处以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更加关心生产、关心他人。为了不让一个伙伴掉队、不让一个小组掉队。她严于律己,对自己的生产和学习高标准严要求,从不强调困难,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行动带动别人,帮助他人,使13名工人成为工厂和车间的先进生产者。赵梦桃倡导和表现出来的“困难留己、方便让人”和“不让一个姐妹掉队”的思想品德,被誉为“梦桃精神”。她是党的“八大”代表。于1956年和1959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59年,她和她的“赵梦桃小组”一同出席了全国群英会,成为全国纺织战线的一面旗帜。1963年,全国劳动模范赵梦桃因患肺癌病逝,年仅28岁。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半个多世纪以来,“赵梦桃小组”继承和弘扬梦桃精神,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的十八字梦桃精神建组育人,不断创新进取,扎实有效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始终保持了全国优秀先进班组和纺织战线一面旗帜的称号。小组先后30多次被评为全国或省部级先进班组。1986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经贸委命名为“全国先进班组”;1991年被全国妇联评为“三八红旗集体”;1995年被评为全国纺织系统“先进标杆班组”;1997年、1998年分别被陕西省总工会和全国总工会评为巾帼“创业明星”集体和“巾帼文明示范岗”;2000年荣获陕西省总工会“精品班组”称号;2001年分别获团中央、团省委“全国青年文明号”和“青年文明号标兵”殊荣;2006年经团中央复验后又被树为“青年文明号”;2006年3月被陕西省纺织工业总公司评为“巾帼文明示范岗”;2008年3月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2008年4月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2009年2月被评为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小组组员翟福兰、韩玉梅、周惠芝、刘小萍等十余位同志被授予全国、省、部级劳动模范;有6人分别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参加国庆50周年观礼;19人获省、部级技术标兵、操作能手称号。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中国纺织报、工人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采访报道了小组事迹。

“赵梦桃小组”的主要经验是:

(1)发扬实干精神,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忘我劳动,争做贡献;

(2)实行民主管理,发挥班组骨干的作用,分工负责,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让一个组员掉队;

(3)狠抓技术练兵,做到接头、清洁、巡回检查等工序标准化;

(4)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一丝不苛;

(5)推行“两全三化”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即全面质量管理和全面经济核算,管理工作作业化、工作要求标准化和检查分析数据化;

(6)实行岗位经济责任制,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人,结合经济效益进行考核。这一整套班组管理经验,不但为纺织企业,也为其他各行业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榜样。

5 上海国棉二厂的裔式娟小组

裔式娟小组是以上海国棉二厂细纱车间组长裔式娟命名的全国工业先进生产小组。1953年,被授予“全国纺织工业模范小组”称号。

裔式娟,1929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在旧社会只读过一年书,后到资本家的工厂里当最苦的养成工。1947年前往上海第二棉纺织细纱车间当挡车工。上海解放后,她把对党的热爱全部倾注到工作中。1951年上海推广“郝建秀工作法”时,裔式娟是学习最早最认真的人,被职工群众推选为生产小组长。她不但在厂内当好“领头羊”,而且还担任兄弟厂的“小先生”。经她耐心细致的传帮带,她的小组成为上海市学习“郝建秀工作法”的模范小组。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裔式娟小组年年被评为上海市的先进小组;1958年生产竞赛中该小组一马当先,21支纬纱,车速从285转加快到400转,千锭小时产量从30多公斤提高到45公斤以上;32支纱,车速从250转加快到310转,千锭小时产量从16公斤提高到21.5公斤,并且棉纱标准品率全部达到100%。做到了高产优质。在厉行节约方面,“裔式娟小组”也取得了显著成果。1954年在超额完成生产计划的同时,21支纱皮辊花率平均只有0.15,32支纱是0.26,比车间下达的指标还低30%多。1952年小组中技术好的工人只有三四个,3年后,在她的带动帮助下,个个都达到了“纺织能手”的水平。全组32名工人中有行业劳动模范1人,市先进生产者4人,受到嘉奖的9人,13人入了团,7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裔式娟带领下,全组在生产、管理等方面均处于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特别是该组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人人关心集体、个个比学赶帮的好风气。

裔式娟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厂党总支副书记,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1953年至1976年8次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称号。1956年、1959年先后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和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还是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1954年,裔式娟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见到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都十分关心裔式娟的成长。她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还与毛主席握了手。

裔式娟小组的主要管理经验是:

(1)人人抓计划,及时检查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做到组长普遍查,各人自己查,分工相互查,一天三次查。

(2)比先进、学先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组内相互比,用观摩表演、个别教学等方法,经常开展技术互助活动,还和厂内外别的小组比,学习别人好的经验,作为自己追赶的目标。

(3)相互关心,全组拧成一股绳。她们善于在生产和生活中发现思想问题,耐心诚恳地进行帮助。更注意关心女工生产上、生活上的特殊问题,给予必要的照顾,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小组骨干分工联系组内成员,使关心人的工作成为小组每个成员的自觉行动。

(4)骨干带头,以身作则。小组骨干以实际行动做到有困难带头克服,有事和群众商量,有成绩归功大家。团结全组,在平凡的劳动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保持了几十年的模范集体称号,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作出新贡献。

6 结语

以上几个先进班组各有特色,但其共同特点,就是加强班组建设,搞好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经验。与美国泰罗进行的切削试验和生铁块搬运试验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比泰罗制更高一筹。他们不是被动地工作,而是发扬主人翁精神,努力为国家作贡献。从管理角度讲,班组建设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有了好的班组,企业的各项专业管理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得到贯彻执行。这些先进班组都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能带领班组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开展比学赶帮的劳动竞赛,实行民主管理,重视技术革新。这些班组建设的经验,今天仍然适用。现在化工企业中,劳动竞赛不多见了;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也很少提了,员工都成了雇佣者了;民主管理也淡化了,这是一大遗憾。期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先进班组的宝贵经验,能引起化工企业管理者的重视,通过学习借鉴,大力加强班组建设,使我们化工行业也能不断涌现这样的先进班组。

猜你喜欢

班组
班组“5米经理”安全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强班组建设 促企业发展
生产班组执行力提升建设
“党员进班组”促进班组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加强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班组新世界
企业班组建设问题与策略
夯实班组文化
浅谈企业如何扎实推进”五型”班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