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低碳创新管理在“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2021-01-09张旭黄冰黄柱梁李娴林若芝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广东东莞53070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广东东莞53070广东省东莞生态环境监测站广东东莞53070

化工管理 2021年34期
关键词:十四五温室核算

张旭,黄冰,黄柱梁,李娴,林若芝(.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广东 东莞 53070;.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广东 东莞 53070;3.广东省东莞生态环境监测站,广东 东莞 53070)

0 引言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继续向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重要阶段[1]。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是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重要手段。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创新思路探寻适合高度经济发展下人们努力追求的绿色生活新理念。

面对世界各国积极构建低碳经济新格局的最新形势,习总书记提出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并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工作目标,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在规划编制时需思考“十四五”期间能源结构调整的问题[2]。通过研究碳峰值目标以及实现碳峰值的对策路径,利用降碳工作为抓手,加快从政策、认知、措施和能力等方面迅速提升并补齐短板,努力做到环境修复、生态治理同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协同增效,统筹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加强碳减排与污染协同治理,探索适合的低碳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3]。

1 面临的挑战及绿色转型的驱动

近年来,在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双重压之下,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实施“绿色新政”。在绿色发展为各国经济带来新动力的同时,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制度和治理机制正在形成。我国已经进入了世界绿色发展的先进行列,城市化面临环境和资源的巨大挑战,城市化所带来的例如城市生态环境破坏、高碳排放量、中心区人口过于密集、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4]。这种形势下,只有通过绿色发展实现增长方式转型,才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需要在“十四五”规划层面上提前考虑有关的权衡、统筹和协调[5]。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在国家重要会议中被被列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降碳”成为绿色转型重点战略方向。新的历史背景下,绿色转型的领域范围更广,涉及生态系统、经济体系等领域,包含构建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需要系统谋划、全面统筹。

2 绿色低碳创新管理思路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的应用

2.1 坚持绿色低碳创新引领“十四五”生态环境发展新格局

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的作用,构建生态经济体系,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强化示范引领。

2.2 强化碳排放总量控制

“十三五”以来,为积极响应落实国家关于低碳政策的要求,各省市通过采取提高能效、优化调整并淘汰落后产能等一系列措施,较好地控制并扭转温室气体排放及碳排放快速增长的不利形势。“十四五”生态环保规划将重点谋划以碳的总量管理取代过去的强度控制,研究考虑碳排放强度作为衡量目标管控新的参考性指标,并强调碳排放总量作为直接性指标,促使碳排放方面的管控完成从强度过渡到总量的转变,从而更合适的匹配2030年排放峰值的目标。

通过加强工业结构的优化,积极发展天然气发电等清洁能源,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与低碳清洁能源比例,重点关注对交通和建筑领域、生活领域碳排放增速的控制[6],进一步发挥能源结构优化的减碳作用,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科学推进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力争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

2.3 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

为落实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乡建设各领域,推动城乡建设向和谐相融转变,着力建设低碳发展、环境友好、绿色生态的美丽中国。

(1)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瞄准全生命周期,大力实施绿色建筑发展工程,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着力提升绿色建筑品质,新建项目全面落实绿色建筑标准,大力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创建一批节能低碳、智慧宜居的绿色建筑示范区,全力提升建筑绿色智慧运行管理水平。

(2)推动城市建设绿色转型。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绿色发展,实施城市绿色照明,扩大智慧灯杆应用;加强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结合污水处理厂建设再生水厂;深化“海绵城市”建设,加大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比重,实现雨水高效安全排放和资源化利用。

(3)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动绿色村庄建设,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新时期农村厕所革命,逐步完善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的收运体系,进一步加强对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护,通过加快绿色能源的推广应用以促进农村环境卫生设施的提级扩能。

2.3 建立健全碳数据管理机制

围绕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温室气体清单编制、重点排放源定期调查与数据监控、碳数据管理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快构建碳数据管理机制,为统筹做好低碳城市建设与管理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

(1)逐步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积极探索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常态化机制在城市和企业级管理体系中的构建,确保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这一约束性目标,从而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此外,尝试考虑在政府统计指标体系中纳入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指标,并实行年度核算制度。依据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需求,完善能源、工业、农业、林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加强排放因子测算和数据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推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数据获取渠道和部门会商的常态化机制建立,加强与能源消费统计工作的协调,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信息共享,提高数据时效性。在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内容。

(2)开展碳数据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制定碳数据管理工作计划,统筹碳数据管理各项工作。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基础研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活动水平收集方法、排放因子本地化等方面的研究,提升统计核算的准确性[7]。加强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能力建设,开展对政府统计部门、政府支撑研究机构、企业统计相关人员的针对性培训,逐步建立负责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的专职工作队伍。

(3)推动环境评价管理及监测体系统筹融合。将应对气候变化要求纳入“三线一单”的规划体系,为促进各行业企业落实煤炭消费削减替代强化对规划及项目环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政策要求,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积极纳入气候变化影响的因素。加强温室气体监测,逐步纳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统筹实施。

(4)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机制。尝试借鉴国内外区域碳交易市场的经验,建立碳交易市场和机构,鼓励传统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碳市场,推动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和银行理财子公司等金融机构设立针对碳市场的产品,通过金融市场机制有效促进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

(5)将碳排放情况纳入生态环境监管执法、评价考核和环境信息公开。探索建立气候绩效评价标准,在政府环保责任考核中考虑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在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的时间节点。完善气候信息披露标准,推动将重点排放单位数据报送、配额清缴履约等实施情况作为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内容,有关违法违规信息计入环保信用评价平台。鼓励企业公开温室气体排放相关信息。加强对重要生态空间(如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的监管,同时做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成效的监测评估,以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并增强生态系统固碳功能。

3 结语

“十四五”时期,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绿色发展引领,面对当前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为抓手,着力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谋划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和加快碳市场建设等重点领域工作方面取得新突破,带动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推进。通过探索绿色低碳创新管理思路结合合适的低碳可持续经济发展新模式,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能够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引领。

猜你喜欢

十四五温室核算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回到会计主体 谈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兼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核算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可以避免一个温室化的地球吗?
物质流成本会计的核算原理
海外工程项目的外账核算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