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体温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苏醒的影响及护理措施探讨

2021-01-09李丽洪李婉青李燕尧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苏醒髋关节保温

李丽洪 李婉青 李燕尧

(东莞市望牛墩医院,广东 东莞 523000)

人工髋关节手术是骨科疾病中较为常见的治疗手段,其主要用于治疗股骨头坏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然而大多数临床医者发现患者在手术中体温呈现下降趋势,容易发生低体温症[1]。考虑到手术患者长时间暴露肢体,且手术创伤性较大,出血量较多,从而容易快速散失体内热量与温度。除此之外,大部分手术患者均为老年人,老年患者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对温度变化敏感度较低,因此手术室室温降低,也无法发挥保温防护功能,进而出现低体温情况[2]。若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可引起血压降低、心律不齐、意识障碍等情况,对手术造成一定的干扰,同时也可出现麻醉效果延缓的作用,使患者手术结束后无法快速恢复意识[3-4]。对此,需要重视手术患者低体温的预防干预,给予针对性保温护理,以提高手术预后,保证手术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本文探究低体温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苏醒的影响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6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措施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同意签署研究知情协议书,且本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纳入标准:自愿参与研究;符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适应证;无凝血功能障碍。排除标准:合并全身系统疾病;伴精神疾病;依从性差;中途退出研究。观察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61.85±8.34)岁;股骨头坏死12例,左侧股骨颈损伤5例,意外创伤6例,右侧股骨颈损伤7例。对照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7-74岁,平均年龄(62.27±8.69)岁;股骨头坏死10例,左侧股骨颈损伤7例,意外创伤7例,右侧股骨颈损伤6例。2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2 方法:低体温因素:根据本院医师多年的临床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发生低体温的主要因素为:(1)手术室环境温度较低,使患者体内温度快速流失,所以导致患者脂肪的热量减少与体表温度降低,出现低体温情况。(2)皮肤暴露也可导致患者体温降低。(3)低温液体输注于体内,使患者体内的温度散失,从而出现低体温情况。(4)麻醉药物可阻滞患者神经中枢,无法运行神经体温调节作用,所以麻醉药物也可使体温降低。所有患者均同意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且手术前进行全身麻醉,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监护生命体征、心理护理,并调整手术室温度与湿度分别为25℃、50%,遮掩患者无需暴露的身体部位;此外,护理人员需将血浆与药液温度调整为常温,再给予输注。在此基础上根据低体温因素,给予观察组患者针对性保温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药液温度。取电子加温仪对所有需要输注的液体与血液进行加温,将温度设置为37℃,按照使用顺序逐次加温。同时将备用的血主要也放在保温箱里,从而能够预防温度散失,还可快速用于手术治疗中。(2)皮肤护理。护理人员在进行常规消毒、止血中,敷纱应浸泡于37℃生理盐水中,还要快速精准完成皮肤消毒以及药物推注,及时将被褥遮盖患者无需暴露部位,缩短身体皮肤以及切口暴露在外的时间。此外,也可给予提前保暖的被褥遮盖患者身上,如有需要,也可给予电暖器或电热毯垫于身下,电热毯的温度调整为40℃,可避免身体热量流失。(3)应对措施。密切检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心率、呼吸频率以及温度,若患者出现低体温,应给予高浓度氧气治疗,也可使用多沙普仑、舒芬太尼药物治疗。若手术中途暂停,护理人员应给予温生理盐水纱布妥善覆盖手术切口。同时,将患者气管导管与温热交换器相接,不仅保证呼吸道的湿度,还可保证呼吸道温度处于恒温状态。若患者手术大出血进入休克状态,且体温降低至26℃以下,应给予人工升温。

3 观察指标:记录与比较2组患者麻醉滞留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以及完全清醒时间,同时监测患者体温是否低于36℃,比较2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采用护理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满意情况,对护理操作、护理舒适度、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进行评价,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比较满意,59分及以下为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5 结果

5.1 2组苏醒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麻醉滞留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以及完全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2组苏醒指标的比较

5.2 2组护理满意率及低体温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护理满意率与低体温发生率的比较(n,%)

讨 论

低体温指患者核心温度降低至36℃度以下,其也是骨科手术中常见的情况,经本研究分析后可知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体温降低的因素有环境温度低、手术创伤大、失血量多、输注药液量大、皮肤暴露面积广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可影响生理机能的恢复,还可影响患者术后正常新陈代谢,从而延缓患者术后清醒时间[5-6]。此外,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手术创伤可影响患者体内血液循环,无法快速吸收麻醉药物,延长患者气管拔管时间[7]。因此,对于手术患者需要加强保温干预力度,对患者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避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心率与呼吸频率降低,术后出现神志不清的情况,影响患者手术预后效果[8-9]。常规护理措施主要调整手术室温度、药液温度,并不能完全避免低体温的情况,且护理效果并不显著。采用针对性保温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低体温发生率。本研究结果证明,观察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分析诱导患者发生低体温主要因素,从而针对该因素进行预防干预,不仅加强患者皮肤保温力度,而且还可时刻输注恒温药液或血液,以保证维持患者体内热量,因此有效降低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此外观察组患者麻醉滞留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以及完全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采取有效的保温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苏醒,通过给予患者电热毯、恒温棉被等方式,使患者保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促使麻醉药物的吸收,恢复患者体温调节功能,可有效缩短患者麻醉滞留时间与苏醒时间[10-11]。此外给予气管导管与温热交换器相接,维持患者呼吸道温度,从而避免呼吸频率降低情况,以缩短患者气管拔管时间。

综上所述,分析与探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低体温对患者苏醒的影响因素,从而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加强保温力度,改善患者术后苏醒效果,避免患者意识模糊的情况,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

猜你喜欢

苏醒髋关节保温
门窗是外围护保温中的难点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植物人也能苏醒
能“保温”的雪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
保温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