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后方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临床疗效评价

2021-01-09贾淮海贾传广韩永远万兆锋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腓骨入路远端

贾淮海 贾传广 相 峰 韩永远 万兆锋 张 硕

(枣庄市中医医院,山东 枣庄 277000)

踝关节具有结构复杂的特点,其是由距骨体、腓骨远端、胫骨远端构成,跖屈位时,其距骨体和踝穴之间的间隙大,且活动度大,此时踝关节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较易出现骨折[1-2]。常规情况下,踝关节骨折会对患者的关节软骨破坏,其骨折会对其后踝、内踝、外踝等涉及[3]。踝关节是负重关节,若其关节面不平、内外侧间隙变窄或增宽,均会导致疼痛的出现,患者活动受限,导致关节不稳,出现关节退变的情况,因此,应精准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解剖复位[4-5]。后踝骨折相较于其他骨折,治疗较为复杂,手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其效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主要对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接受前后方入路治疗的效果作观察,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将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80例,以双盲法随机分组,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6月,每组为40例。纳入标准:(1)确诊为踝关节后踝骨折;(2)后踝骨折关节面>20%-25%;(3)骨折移位对位>2mm;(4)患者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多发骨折外伤;(2)肝肾功能不全;(3)器质性损伤;(4)骨折关节面20%以下;(5)心肺功能障碍;(6)难以积极对本研究配合者。观察组中,年龄25岁-57岁,均值(38.56±7.85)岁,男23例,女17例。对照组中,年龄26岁-58岁,均值(39.11±8.02)岁,男22例,女18例。对比2组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的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对照组前外侧入路手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协助患者保持为仰卧位,对气囊止血带使用,于胫骨前内踝关节以上部位,作切口,长度为6cm,远端至踝关节水平,内后侧至其内踝远端1cm,将伸肌支持切开,查找腓深神经,将其胫骨远端前侧,全部挂接,通过骨膜剥离器,对距骨近端关节面翘拨,受到后侧关节囊牵拉作用的影响,其后踝骨折常可自行复位,对于残留部位,则在直视下,进行复位处理,松骨螺钉固定,内置引流条,将切口关闭。观察组后外侧手术入路,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协助其保持为健侧卧位,于腱外缘与腓骨后缘,作纵向切口,长度为7cm-10cm左右,在长屈肌、腓骨短肌间隙,将腓骨骨折端充分暴露出来,对骨折端相关软组织清理,之后复位,克氏针临时固定,外侧将腓骨长短肌腱牵开,并将胫骨远端后侧切开,充分显露后踝骨折块、胫骨远端,对骨折间组织碎屑、血凝块清理,确保患者关节面的平整,根据后踝骨折程度,合理选择胫骨后侧多向接骨板,使用空心螺钉4.5mm固定,固定完成后,取踝关节内侧切口,对内踝骨折复位固定。若患者外踝固定后,其下胫腓骨联合仍然分离,则使用长螺纹中空螺钉1-2枚,对下胫腓联合近端固定。后外侧切口,对引流管放置,实施无张力缝合。术后24小时,将引流管拔除,手术结束后,根据患者的机体恢复情况,给予其非负重功能锻炼指导,10周后,逐渐进行负重功能锻炼。

3 观察指标:对2组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的手术指标、Baird-Jackson评分(0分-100分,评分越高,即关节功能越好)、并发症发生情况作观察。手术指标:主要为手术出血量、手术用时、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效、骨折再移位、伤口感染等。

4 数据分析:数据经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P<0.05,统计学有意义。

5 结果

5.1 2组手术指标、Baird-Jackson评分对比:观察组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用时、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Baird-Jackson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指标、Baird-Jackson评分对比

5.2 2组并发症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并发症对比(n,%)

讨 论

踝关节较易出现骨折的情况,其中后踝骨折的发生,与坠落、事故等因素关系密切,患者可出现活动障碍、踝关节畸形、肿胀、疼痛等表现[6]。后踝在踝关节稳定维持中,可发挥不可替代的生物力学作用,若不能为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实施有效治疗,来对其后踝骨折块固定,则可出现踝关节不稳的情况,对距骨负重关节面造成损伤,引发创伤性关节炎,使得踝关节退变加速,患者踝关节长期慢性疼痛,降低其生活质量[7]。

本研究中,观察组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用时、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2组Baird-Jackson评分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2.50%。即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接受前后入路手术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中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可对降低患者的手术出血量,缩短其治疗和康复的时间,对并发症的发生控制。后外侧入路为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其能够更好对患者的腓肠神经(跟腱外侧)保护,且不会对踝管内相关血管神经,造成明显的影响,可向外牵拉患者的腓骨长短肌,将其后踝骨折块充分显露出来,在直视下实施复位处理,从而防止出现肌肉起止点损伤的情况,更好保护神经、肌肉等组织[8-9]。后踝骨折患者,其接受后外侧入路手术,能够使得解剖位置更好的恢复,保证患者关节面处于平整的状态,使得踝关节功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加压固定后踝骨折,可避免出现2次移位的情况,促进其稳定性的提高,减少切口边缘相关皮肤坏死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前后方入路应用于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中,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中后方入路治疗,能够更好控制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康复时间,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改善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腓骨入路远端
高频超声诊断急性踝内翻腓骨肌腱脱位的临床价值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改良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AO B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疗效探讨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第3腓骨肌缺如并第3跖伸肌变异1例
崴脚千万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