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育如何“去小学化”

2021-01-08张燕环

师道·教研 2021年12期
关键词:去小学化幼小幼儿教师

张燕环

所谓“小学化”是指在幼儿教育中过早地教授与幼儿年龄不相匹配的识字、计算等小学知识,单纯靠机械识记,囫囵吞枣,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影响了幼儿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扼杀了想象和思维的发展。“小学化”的学习时间比较长,正在快速发育阶段的幼儿是不堪重负的,势必影响神经系统和身体技能的发育,如智力发育滞后、近视等。因此,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是摆在幼教工作者面前迫切的任务。那么,在幼儿教育中该怎样“去小学化”?

一、提高幼儿教师素质,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构建幼儿幸福童年,促进幼儿教育发展,是作为幼教人的职责和使命。幼儿教师是开展幼儿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和中坚力量,促进幼儿教育“又稳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教师。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素质,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去小学化”的基础,也是幼儿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园定期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研活动,邀请幼儿教育专家来园开展培训指导,安排教师到优秀幼儿园进行跟岗学习,全员参加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和“新强师工程”,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去小学化”的有效策略,汇编了《幼小衔接教师工作指引》《幼小衔接家长工作指引》,出版了专著《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以此不断推进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我园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水平,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为“去小学化”奠定人才的基础。

二、遵循幼儿发展规律,深入开展游戏化课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这一论述为幼儿教育奠定了基础。陈鹤琴先生就曾说过:“儿童视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性。”在游戏化课程的开发中,不能单单为了游戏而设计游戏,要让孩子在游戏中成为主角,把游戏的决定权和自主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体验游戏快乐,感悟游戏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这是游戏化课程设计的根本性原则。

1.构建主题活动情境,为游戏化课程奠定基础。

2.融合游戏与区域活动,丰富游戲化教学内容。

3.全方位指导游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4.结合客家传统文化,融入客家民间游戏。

三、构建家园交流平台,凝聚教育合力

有些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是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诉求,在幼儿园课堂提前教授小学知识。幼儿园要建立家园交流平台,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理念,根据年龄特点和幼儿发展规律来制定实施相应的教育活动。例如:建立家长学校、组织爸爸温暖周、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开放日、亲子游戏等,让家长走进幼儿园,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了解游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另外,通过家长微信群、专家讲座、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等多种途径,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明白幼儿园小学化无异于“拔苗助长”的道理,学会等待,学会陪伴,静待孩子慢慢成长。

四、做好幼小衔接,形成无缝对接

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幼儿园的孩子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而小学则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要任务,我们必须了解这种变化,及早伸出温暖有力的手,帮助孩子稳定度过这个转折期。我们从大班开始,提前为孩子们做好了各种准备工作。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加强目标意识教育,培养任务意识和纪律意识,培养社会和生活适应能力;其次,过好心理关,让孩子了解幼儿园活动与小学学习的不同; 第三,做好学习内容调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握笔的姿势、书写时的坐姿等形成常规教育;第四,做好学习组织形式、一日生活安排等调整。如:开展大班孩子走进小学课堂和小学教师走进幼儿园课堂活动,召开幼小衔接关系研究课题座谈会,邀请教育专家开展幼小衔接专题讲座等,让大班孩子和家长们更全面地了解小学教育,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引导、多一些启发,为幼儿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去小学化幼小幼儿教师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扭转观念推进“去小学化”
家园合作,让幼儿教育“去小学化”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幼儿园“去小学化”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