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医家对于崩漏的概述

2021-01-08方媛媛张崴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3期
关键词:经血医家妇人

方媛媛,张崴

(1.天津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天津 301600;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43)

0 引言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也是妇科危重症之一,《女科原旨》云“崩如山冢崒崩,其血之横决莫制也;漏如漏卮难塞”;很少或者停止排卵及黄体功能障碍排卵属于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在青春期、育龄期、绝经过渡期均可发生[2]。“崩漏”的周期不定、经期长短不一、经量含量不同。崩漏有时发生数周或数月停经,伴随阴道流血,产生大量血量,有时阴道开始出现不规则流血,量少连续不净,也有时始现类似正常月经的周期性出血。因其临床出现“崩漏”属于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范畴,历代医家大部分都有关于崩漏的论述。

1 春秋战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带下医”和医学论著开始出现,“崩漏”这种疾病首次出现在《黄帝内经》[3]。该病在当时泛指一切肾脏功能受损,阴不维阳,并出现血势急的症状。而阴虚则阳亢,阳气亢盛则耗伤阴精,故病症以阴虚为本,阳亢为标。然而,此文中并没有该病症的主要临床特征,因此该文记录的疗法对临床无指导意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风胜乃摇,侯乃大温,其病血崩胁满”,此文定义了崩漏,从天人相应及类比取象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崩漏的产生。

2 秦汉

秦汉时期中医妇科学技术已初具模型,妇产科医案始有记录,并设“女医”,人们开始进一步认识崩漏。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4]“妇人下血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中的“漏下”首次出现。文中还写道诱发妇人下血的原因:第一是经血非时而下,连续不净而致漏下,第二是为小产后下血而不净,第三是妇人妊娠期间阴道不断流血。该文对漏下、小产后下血不止以及妊娠期的出血有了初步地定义。治疗上提出冲任虚寒兼瘀热互结导致更年期崩漏以温经汤治之,阴寒内盛导致崩漏以胶姜汤治之。

3 隋唐

在这一时期,医书中不时会出现对该症状的描述,治疗的方法和药物是普通疗法,方剂的构成繁琐,缺少指导意义。

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5]记载有“漏下候”“崩中漏下候”专篇。“血非时而下,淋漓成漏也”。“漏”“崩中”首次出现,并对其发病原因和机制进行阐述,“崩中者,脏腑伤损,冲脉、任脉血气俱虚故也崩而内有瘀血,故时崩时止,淋漓不断,名曰崩中漏下”,冲任二脉受损会使经血不受其调控,忽然发病者称为崩中;内有瘀血,时出时止,连续不净者,称为崩中漏下。巢氏开始意识到瘀血诱发崩漏,还得出崩与漏可同时出现也可相互转化,即为“漏为崩之渐,崩为漏之甚”。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下》[6]中初次讲道“暴崩中”“血漏”之名,以及“经脉未断,为房事则血漏”“瘀血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女人劳损因成崩中状”,经期同房、瘀血以及劳损均是崩漏发生的重要原因。提出崩漏发生很久也不停止将会引起“心中悬虚,心闷眩冒,头重目暗,耳聋满,举头便闷欲倒”等危险病症[7]。在书中写了30多种治疗崩漏的方法和试剂。

4 两宋

两宋时期进一步对崩漏病详细研究。宋代医家普遍认为诱发崩漏的原因有两种:其一是劳累过度,耗气元神,其二是脏腑受损使冲任失调,从而不能调控经血。

陈自明认为冲任损伤或因冲任气虚会导致经血不固,或为阳搏于阴,热伤冲任,再者因风伤冲任,血海妄动,均可致经血妄行而成崩漏。其《妇人大全良方》[8]中记载治疗妇人崩暴下血不止方三十六首,崩中漏下方三十三首,均以止血治疗为主。综其全方及附方可以看出,陈氏认为崩漏主要证型有冲任气虚证、阳搏于阴证、风伤冲任证。

严用和认为崩漏本为一病,无非轻重尔。严氏描述道内伤情志是崩漏的病机,气机不顺,气血不足,脏腑失荣,而致脏腑功能不足,冲任二脉不受约束,故发为崩漏。《济生方崩漏论治》中报道“血缓则流畅,外为月事,内灌百脉,今既虚极而又寒极,血寒则凝而不运,是以崩中不已”[9],认为崩漏的发生可因热,也可因寒,治疗则重视“调养冲任,镇注血海”。

杨士瀛提出的“血为气之帅”的观点,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并沿用至今。其不同于大部分医家的将崩和带区分开来,并对“崩中”“漏下”及“崩中漏下”的甄别进行阐述,《仁斋直指方论妇人论》中云“血倏然暴下,谓之崩中,亦有非时血行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崩之中复有淤血,时崩时止,谓之崩中漏下”[10],书中载有治方6首传世齐仲甫在《女科百问卷上第四十二问》[11]提到“崩下”的病名,并且他对崩漏病因病机的认识与巢氏相似,并且提出“阴崩”“阳崩”的病名并以区别,前者当属带下病范畴,首次应用黄芩,并配合服用烧酒共同治疗崩漏病。

5 金元

各式各样的学术流派在金元时期开始形成,极大地推动了妇科学的发展,各医家开始对崩漏的认知更加全面。

金元的李东垣创造了“脾胃学说”。他在《兰室秘藏妇人门》[12]中详细论述了崩漏的发病原因和机制,提到“肾水阴虚,不能镇受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引发崩漏的根本原因是肾水亏虚,还可因饮食不节、劳伤,或因心火乘脾,致使心脾不调,发为崩漏。并且提出了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因素均会对崩漏的发生产生影响。在治法上提倡大补脾胃以巩固气血阴阳之根本。

同为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认为崩漏的根本原因是脏腑损伤,影响冲任,不能约束其经血所致,且明确的提出了痰湿会导致崩漏发生。丹溪虽提出了崩漏的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但认为崩漏应根据其根本原因施治,如“崩中暴下”,需要补品养脾胃[13],补阴泻阳,则经血自止。

6 明代

曾有论著阐述崩漏的发生不仅与脾胃有关,还与肝火密切相关,文中讲道“因肝经有火,血得热而下行或因怒动肝火,血热而沸腾”[14],故在治疗上应适当加入养肝柔肝或疏肝解郁的药物。并且书中还描述道“月事不期,崩血昏愦”的危险,从而进一步表明崩漏很久不停止的后果。

万全在《万氏妇人科崩》中提出妇人大多因为脾虚失约发生崩漏,加之里有积热,热迫血行,导致经血突下而成崩中,崩中之血长流不止,则成漏下。并且提出了“初止血、次清热、后补其虚”的三步治崩法[15]。

徐春甫于《妇科心境崩漏方论》第一次描述了不同年龄的人患崩漏病在发病机制上的不同,“年少之人,火炽血热,房事过多,经行时而有交感,俱致斯疾矣中年已上人,及高年嫠妇,多是忧虑过度,气血俱虚,此为难治”[16],少年可因房劳过度以及经期同房导致崩漏,而中老年的妇人则因肾气不够,冲任虚衰,同时又加上情绪因素,导致脾胃损伤,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两虚发而生病,因此在治法上前者以凉血止血,后者以健脾益气固脱为主。

江西省名医龚廷贤在《万病回春卷之六血崩》谈到崩漏均为忧思劳累所致,并在治法上有了“治经崩不止”当分清新久虚实的不同的认识[17]。并且提出了崩中脉象虚迟为轻,实数为重。

《女科证治准绳调经门论开痰行气》中讲道“涎郁胸中清气不升,故经脉壅遏而降下,非开涎不足以行气,非气升则血不能归隧道”,正确阐述了痰饮也是崩漏病因之一[18],其治疗理论更由此展开。

武之望总结前人研究结论,著成《济阴纲目》[19],对崩漏的病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气血阴阳周期性的消长变化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月经的异常,进而形成崩漏,所谓“一升一降,循经而行,无崩漏之患”治法上倡导“方正结合,注重实用”。

张介宾晚年著成的《景岳全书妇人规》为专门论述妇人病的一卷,描述道“调经之法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20],这一说法一直沿用到现今。其中对“崩漏”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明确了崩漏为月经病的一种重症,且崩与漏可相互转化,但不外乎血证范畴,认为崩漏的病因中情志为主要因素,虚与热为其主要病机。在治疗有火和无火这两种病人,无火者,营气不足、脾气虚陷、去血过多等;有火者,有阴虚血热、肝经风热等。

赵献在《邯郸遗稿卷之二血崩》中说道崩漏的产生与血虚、情绪、血热、过劳都相关,若阴阳互根互用,升降有常,则气血循经而行,则不病为崩漏[21],对于崩漏的治疗更偏重壮肾益脾。

方约之推崇朱丹溪的学说著成《丹溪心法附余》[22],方氏认为若血不循经荣养脏腑,则溢于脉外,发为崩漏,其中的止崩方法主要为“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这种方法被后人传承并发展,沿用至今。

7 清代

傅山所著《傅青主女科》[23]尤切临床实用,其中论述崩漏为血崩,命名或从诱因,或从病机,或从症状,或从年龄,所述症状轻重缓急各有不同,且明确言及与房事有关者四篇。其以虚实为总纲,虚证包括气随血脱、阴虚夹热、肾气虚、冲脉热等,实证包括肝郁化火和血瘀证,其治疗崩漏所创“固本止崩汤”,“逐瘀止血汤”沿用至今。

《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崩漏共21则,其云“崩如山冢崒崩,言其血之横决莫制也;漏如漏卮难塞,言其血之漫无关防也”[24],并认为其病机多为肝肾、脾胃功能失调,奇经失于调摄,阴阳气血亏损,瘀血瘀阻胞络。临证以温补为大法,结合清通,注重补泻合宜。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将月经病分门别类,立调经、经闭及崩漏三门,其言“妇科诸证,与方脉无异,唯经带、崩漏、胎产、症瘕不同”[25]。吴氏秉承天人相应学说,将月经病以“寒凝热沸风荡然”一言以概之。在书中崩漏门详分崩与漏,以“淋漓不断名为漏,忽然大下谓之崩”汇述之,后世论著多引用此文,治疗上善用四物汤加减。

沈金鳌在《妇科玉尺》中将月经病与崩漏分卷论述,提出“妇人以心脾肝肾为主,四脏失调,诸病生焉”的理论[26],发现崩漏有“六大端”火热、虚寒、劳伤、气陷、血瘀与虚热六种证候,根据不同证候遣方治药。

陈修园在《女科要旨》[27]中说道妇人以血为本,血之生化在脾胃,因此在治疗崩漏时注意将脾胃调理妥善,这一疗法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林寺僧所著《竹林女科证治》中所述崩漏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中气不够,统摄乏权,同时体内有火,热迫血行,发而为病,书中所载生化汤沿用至今[28]。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于崩漏的记载从秦汉至元明清不断完善趋于成熟,但它的发病原因和机制主要是虚、热、瘀。它的治疗方法大多一样,出血期立即止血,血止后着重调理月经周期。与现代医学不谋而合。

猜你喜欢

经血医家妇人
武立胜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经血发黑怎么回事
经血颜色发黑是何因
犬人
犬 人
一朵花就这样熄灭了
高僧与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