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老年人口养老模式及对策分析
——以南充市C村为例

2021-01-08郭金铭李林芝王维婷张芳婕谢赢卿

绿色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老龄子女养老

蒋 阐,郭金铭,李林芝,王维婷,张芳婕,谢赢卿

(内江师范学院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99)

1 引言

在老龄化加快和青壮年持续外流的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渐趋弱化,社区及机构养老系统又未完善,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2019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4%。四川省作为西部第一人口大省,2019年老龄人口(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672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20.3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24%。一方面,农村老龄化程度高、增速快,相较于城镇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为严峻[1];另一方面,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政府承载能力有限,社会养老缺失或质量不高,导致养老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农村老人面临更多的养老困境与风险[2]。只有真正理清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现状和养老模式,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目前,学者关于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开放前农村养老制度实行的是“农村特殊人群”的救济制度、农村“五保户供养”和“公益金”制度,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以“旧农保”和“新农保”为主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后,又逐步建立城乡居民城乡一体化的养老制度,以及新型养老制度的地区适应性等[3~6]。

(2)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规模、结构与区域差异[7,8]。

(3)养老模式逐渐由家庭养老向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模式转变,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性别对老年人选择养老模式的影响十分显著[9,10]。

(4)农村空巢老人、女性老人及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的养老问题、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11~13]。综上,学者从养老制度、养老服务和养老模式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了我国在不同阶段农村养老的出路。但是,上述研究大多是在宏、中观层面进行探讨,而对村一级或个体养老的具体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因此,本文选取四川省南充市C村为例,从微观角度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养老意愿和养老模式,并为农村养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 调查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以C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研究对象,该村距离县城25 km,为3 m宽水泥路与镇相连,镇与县城为柏油公路。该村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选为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居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经商和农业生产。近年来,该村多数青壮年进城务工,致使常住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留守老人养老的经济保障、生活和精神照料难以满足。2019年,C村总人口为1340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354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6.42%,常住人口为845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247份。

2.2 方法

本次调查以入户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问卷内容涉及老人的经济收入、身体健康、养老意愿与养老方式四个方面。访谈围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否能有效帮助老人生活、养老金能否满足日常需求、对老年生活满意度方面进行。然后,对数据进行录入、统计、分类和分析,得出C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

3 结果分析

3.1 人口老龄化

通过表1可知,C村常住老龄人口总数247人,其中男性137人,女性110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比重的55.47%和44.53%。这与中国老龄人口中一般是女性多于男性的情况相反[14],主要原因如下:①C村在乡村振兴政策倾斜下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部分体力劳动的就业机会,需求对象主要为男性;②部分青壮年外迁,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子女,部分女性老人则跟随子女到城里照顾孙辈,多数男性老人则留守农村;③70岁及以上女性老人身体更弱,大部分患有一种或多种疾病,多数随子女外迁,方便子女就医及照料。

从老龄人口的年龄结构看(表1),60~64岁老龄人口有55人,占调查总人数比重的22.27%,65~69岁老龄人口有62人,占25.10%,70~74岁有53人,占21.46%,75~79岁有44人,占17.82%,80岁及以上有33人,占13.36%。可以看出老龄人口以低龄(60~69岁)、中龄(70~79)为主,未来将迅速转变为高龄(80岁以上)老人,高龄化发展趋势显著。

表1 人口老龄化基本情况

3.2 生活状况

3.2.1 经济来源

通过对C村247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发现29.96%老年人经济收入较低,其中26人年收入低于3000元,低于国家贫困线,剩余48人年收入为3000~5000元。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生产、劳务收入、子女赡养费和“新农保”养老金等为主,少数特困户享受到了精准扶贫资金的帮扶。不同年龄阶段老龄人口的经济来源差异较大:①86.92%的低龄老人经济完全自给自足,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和劳务收入;②中龄老人处于低龄到高龄的过渡阶段,经济收入也由自给自足逐步向保障性资金过渡;③高龄老人体弱多病,劳动能力较低,经济收入以子女赡养费和“新农保”养老金等保障性收入为主。

3.2.2 健康状况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不仅仅是无病和虚弱的状态[15]。本文中完全健康为身心健康,即躯体健康、精神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16],本文是年龄变老的过程中身体免疫更易患病,但疾病一般不危及生命。重大疾病具有严重性、复杂性、费用高的特点,是指医治花费巨大且在较长时间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正常工作和生活的疾病[17]。本文将较重疾病归纳为重大疾病早期或慢性病即对患者个人的影响巨大,隐蔽性高、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常伴有严重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18]。

从表2可知,身体完全健康的老人为3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36%;亚健康的老人有178人,占64.26%;较重疾病的老人有37人,占13.36%;重大疾病的老人有25人,占比为9.03%。这说明C村老人健康状况较差,多数老人身体不完全健康,少数患有较重或重大疾病,其中有老人患有心脏病、半身瘫痪等重大疾病。低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好,78.54%属于完全健康和亚健康,21.46%患有疾病;中龄老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更容易患病;53.18%的高龄老人患有重大疾病,健康状况较差,多数老人因家庭经济不济,看病无人陪同,无法及时就医。

表2 老龄人健康状况

3.3 养老模式

3.3.1 养老现状

从表3可知,C村有81.77%的老人认为子女对自己保持关心,该村空巢比例大,子女关心程度有限,基本只能满足其物质需求,而缺少陪伴,有5.33%的老人表示子女不关心自己,该部分老人多为独居老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生活拮据,养老困难。“新农保”缴费标准可由参保人自愿选择,与老人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相适应。有51.54%的老人购买“新农保”,虽然C村老人多选择中低档次“新农保”,但仍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提高了生活水平。

表3 C村老龄人口基本状况

3.3.2 养老模式

从表4可知,C村老人养老意愿主要有四种模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从养老意愿来看,家庭养老是农村基本的养老保障,其成为C村老年人的首选。选择自我养老、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三者的老人仅有15.79%。

家庭养老,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养老方式[19]。C村选择家庭养老的人数达到20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4.21%。C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该模式逐渐弱化,大部分老人得到儿女提供的经济支持,缺乏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 老人生病后没人及时送医治疗。但是受C村经济状况、生产模式以及“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老年人仍坚持家庭养老模式。

自我养老,指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获得一定的劳动收入,从而为自己提供老年生活保障的模式[20]。C村自我养老的人数为20人,占8.10%,该部分老年人依靠在家务农或务工获得收入。近年来C村土地被开发征用且补贴低,老人务农收入微薄,使该养老模式不够稳定。

居家养老,指让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新型社会化养老模式[21]。该模式满足了老人在家居住的需求。该村选择居家养老的只有4人,占1.62%,属于国家低保户,其中部分失能、失独老人,缺乏生活照料,暂未得到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社会养老,是让老年人生活在由国家出资修建的养老场所中,由个人或子女支付费用,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方式。C村有15位老年人属于该养老模式,占6.07%,多数老人还未完全接受这种模式,在大多数农村社会养老并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农村老人及其子女对社会养老缺乏信任,且无力承担服务费用,所以选择该养老模式的人较少。

表4 养老意愿

3.3.3 照护方式

从老龄人照护方式(表5)看,主要有4种:①生活完全自理的老人有7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8.75%,以低龄、无疾病的老人为主;②基本自理的老人有124人,占50.20%,因为C村经济水平较低,多数青壮年进入城市后,仅在老人生病时进行照料,而老人多有“不给子女添麻烦”的心态,所以大部分选择基本自理;③子女照顾的老人有47人,占19.03%,此类型老人年纪较大或身患疾病生活无法自理,身体较差,所以多数由子女照顾;④机构照顾即把有生活照顾需求但没有家庭照顾或有家庭但家人无力照顾的老人送入机构,由机构照顾[22]。此类老人仅有5人,占2.02%。C村社会养老场所较少、费用高不能满足老人养老需求,且老年人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影响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极少数老人因儿女工作繁忙选择养老院等机构进行养老。

表5 老龄人照护方式

3.3.4 C村老人养老面临的主要困境

城乡经济发展存在差异,虽然农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基础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仍需完善和健全,解决养老问题存在困难[23]。由于C村近年来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迁,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与较低的经济水平并行,使养老问题呈现诸多困境。

3.3.4.1 家庭养老式微,机构养老缺失

C村近年来劳动力大量外迁,空巢化比重加大。而家庭养老依旧是该村养老的首选模式,子女不能照顾老人,无法尽孝,老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使C村家庭养老问题严峻。随着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家庭照顾缺失成为该村的养老困境,家庭养老式微不仅仅是C村的个例现象,而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C村社会养老设施不完善,养老产业服务水平低,养老机构未能建成,且其收费水平较高,当地老人无法负担机构养老费用。

3.3.4.2 经济收入不稳,保障水平较低

C村老年人经济收入主要来源是务农、子女提供赡养费和“新农保”养老金。土地因发展旅游被占用,无地可种且给予补偿少,导致C村老人务农收入降低。子女能力较弱,文化水平不高,缺少技能,外出务工收入不稳定,则无法提供给老人稳定的生活费。“新农保”保障水平较低,C村每月获得70~300元不等的养老金,不能满足农村老人生活基本需要。

3.3.4.3 健康状况堪忧,治疗方式单一

C村老人健康状况问题严峻,大部分老人身患多种慢性疾病,在本地村、镇治疗中心就诊,症状好转就不再继续治疗;城市医疗服务没有延伸至农村,乡镇医疗技术水平低,多选择简单药物和保守治疗,以致于C村老人常出现“小病拖成大病”等情况。

3.3.4.4 精神慰藉匮乏,生活照料缺失

C村少有年轻人在家,因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困难,选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一年中回来的次数较少,除春节外几乎不回家成为常态,C村老人多成空巢老人,子女对其生活和精神上的照料较少。

4 对策建议

4.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奠定养老的经济基础

C村作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因地貌奇特、独特的爱情文化和怀古文化发展旅游业,为当地提供部分就业岗位,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利用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发展服务业,如餐饮、休闲、娱乐产业,增加居民收入。在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如种植柑橘、枇杷等特色农产品,开展休闲采摘农业,带动旅游业发展。

4.2 弘扬敬老文化,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和功能

受我国传统“孝”文化的影响,家庭养老仍旧是农村养老的核心力量,弘扬敬老文化,有利于巩固家庭养老的地位和功能。C村修建祠堂、家风馆,加强孝道教育,提高家庭的养老保障能力[24]。在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子女照护对老年人的养老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3 增加投入,加快机构养老建设

政府应增加农村养老机构建设投入,大力发展社会养老,创新养老服务方式。C村老人收入低,无法负担高额养老费用,当地政府应加强基础养老服务兜底保障能力,发展基层福利院、敬老院等公益性养老机构。同时建立多元化基层养老服务机构,形成包括公益性和营利性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到农村养老中,兴办民间养老机构,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社会养老机构,发展农村养老市场。

4.4 提升医疗水平,促进医养融合发展

倡导政府或社会力量增大对农村医疗硬件设备的投入,逐渐改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加大人才引进,如定期派遣城市的优秀医生到村镇开展诊疗服务。为C村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举行免费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治疗。以医疗为保障,以康复为支撑,医养结合,综合治疗。提高大病补贴,减轻家庭养老负担,促进医养融合发展。

4.5 加强老人生活照料,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老人转变养老观念,树立自我养老意识,接纳社会养老,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在外务工年轻人的养老负担。C村老人应主动加强人际交往,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老年生活[25]。推广健康养老方式,发展老人再教育事业。村委会定期举行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老人运动会等活动,丰富老人生活,提高身体素质,促使老人思想观念与时代接轨。

猜你喜欢

老龄子女养老
养老生活
李聚奎:留给子女的“丰厚”遗产
Tomb-sweeping Day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养老更无忧了
加快养老体系建设 促进老龄事业发展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联合国援华第七周期老龄课题研讨会在黔召开
全省老龄办主任会议在筑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