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云县十里河生态湿地修复与保护工程案例探析

2021-01-08徐小乐张盛才

绿色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沙棘家村河道

徐小乐,张盛才,陈 军

(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1)

1 引言

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具备多种环境功能和效益[1~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人类活动严重破坏,湿地退化及其生物多样性丧失日益严重,同时对干旱地区的发展前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恢复和保护湿地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进行环境保护的重点之一[4~6]。

以山西省左云县十里河生态湿地公园为研究区,通过分析区域现状以及湿地受威胁状况,综合考虑湿地功能特征,以湿地资源有效保护为根本出发点,运用生态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保护和恢复研究区湿地,使湿地公园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和效益,为该生态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区域流域概况

2.1 十里河治理情况

十里河作为左云县的主要河流之一,并由西向东穿城而过。十里河在左云县境内全长43 km,流域面积931.6 km2,河床宽约150~400 m,平水期水面宽2~6 m,水深0.2~0.5 m,年平均流量为0.064~1.03 m3/s,天旱时有间歇性干涸。

长期以来,由于历年左云县城市污水排入河道,沿岸倾倒生活、建筑垃圾,造成十里河水体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正常的生活和生产。局部山体因修建新109国道挖山取土受到破坏,事后未进行环境恢复,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十里河河道南侧堤坝于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浆砌石堤防,现已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已不能满足正常行洪排涝功能;河道北侧为历年河水冲刷形成的陡坎,没有建设堤坝或护坡等防护设施,崩塌严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2007年开始实施左云县十里河县城段综合治理工程,对县城段6 km的河道进行水利疏通和园林绿化,形成了以生态防护林带、花溪景观带和南岸风景林带为主的多层次生物群落,成为十里河生态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为彻底改善十里河水质,左云县实施了十里河流域(左云段)水污染防治工程,通过县城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和管网完善、工业点源治理、中水调蓄、河道清淤和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新增湿地133 hm2,使十里河左云段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2.2 十里河湿地状况

通过近年来左云县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增强,十里河湿地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从左云县十里河水库始,到旧高山上约20 km,形成了平均宽约4 km,总面积80 km2十里河湿地生态区,是截至2015年大同地区面积最大、生长最茂盛、乔灌林最多的湿地生态区。十里河湿地生态区内北面是杨树丰产林,混交沙棘、醋柳、野玫瑰,卧柳等灌木。南面是十里河床,河床乔灌木为自然生植,主要有杨、柳、沙棘、野玫瑰、松树等乔灌木混交,层次分明。2012年2月,十里河国家湿地公园被列为山西省十七大湿地公园之一(图1)。

十里河上游主要水源为污水厂外排尾水,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水量为4000 m3/d,枯水期时上游排水、生活污水、少量的渗流河水约500 m3/d,雨天时初期雨水最多约1500 m3/d。枯水期河道已被冲刷处一条宽度不超过2 m,深度不超过50 cm的沟渠。通过对左云县污水处理厂下游的十里河河水进行采样、检测,对十里河来水指标进行分析,确定该部分污水的水质,设计的进水水质如表1。

表1 设计的进水水质主要指标

分析数据可以得知该区段水体水质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Ⅴ类标准,尤其总氮及氨氮严重超标。

图1 十里河桥处十里河现状

3 湿地存在的问题与修复治理目标

3.1 湿地存在的问题

(1)蓄水能力不足,调节净化功能有待增强:受左云县降雨量较小和上游十里河水库的影响,湿地内河流水面较小,平水期水面宽2~6 m,旱天时有间歇性干涸,使十里河湿地水分调节功能和净化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入河道后快速下泄,湿地水质净化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十里河左云出境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同时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

(2)缺乏隔离防护措施,受外界干扰严重:十里河南、北两岸沙棘林生长茂盛,绵延不断,形成了两道天然防护网,有效隔绝外界对湿地生态的干扰,但是沿观光路与各村丁字口处的沙棘林带受到人为破坏,周边行人和牲畜可以随意进入湿地,使湿地生态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3)排洪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湿地:曹家村西侧有一条排洪沟通入十里河河道,渠道未经护坡处理,暴雨时节大量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河道,使河道底泥淤积严重,且因河床较高,影响十里河行洪安全,同时导致湿地的整体水容量减少,停留时间降低,湿地净化功能受限。

(4)局部植被稀疏:湿地内局部地区植被稀疏,影响湿地整体生态功能。

3.2 修复治理目标

全面加强十里河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基本遏制人为因素导致的天然湿地数量下降,力争使退化的湿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维护十里河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效益,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1)通过湿地修复工程建设,使十里河上游来水的污染物得到有效削减,使湿地修复工程出水水质得到改善。

(2)通过在横穿河道的道路两旁修建防护隔离网,使之与沙棘天然防护林带有效结合,保护十里河湿地生态系统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破坏。

(3)通过植被稀疏地区补种,使退化的湿地得到有效的恢复,提高十里河湿地质量。

4 湿地修复与恢复的措施工程

结合上述环境问题的分析,制定修复和保护方案。采取湿地修复工程、植被恢复工程、隔离防护工程3个主要子工程。

4.1 湿地修复工程

为充分利用十里河河道水资源,在十里河湿地保护区内10 km长的河流范围内选取四处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工程。选择的四处地点分别为:十里河桥下游处、月亮湾、远尚村、曹家村观光路与河道交汇处。根据各选址的位置条件,选择不同的工程措施,从而形成大小不一的水面,通过在水体坡岸及河底种植水生植物,构建自然型表面流湿地,增加水域面积,恢复其生态环境,同时依靠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提升水质,为十里河生态湿地公园提供良好的补给用水,同时提升该区域的景观效果。

4.1.1 十里河桥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新建3万m2的表面流人工湿地,沿现有河床表面下挖1m深,通过八级渗滤坝将湿地分为八级表面流湿地,四周边墙及湿地床底表面均为夯实粘土层,设置八级渗滤坝,渗滤坝表层均为块石堆体,第一级~第五级和第七级渗滤坝内部设置尺寸为B×H=4 m×0.3 m、长度与坝体保持一致,增强湿地的蓄水特性。根据表面流湿地水深的变化,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生活类型的湿地植物,布局成自然的植物景观,即岸边种植挺水植物,深水区种植沉水植物,形成大面积的开阔水域,以净化水质和构建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湿地植物配置:①西伯利亚鸢尾3373 m2,9株/ m2;②香蒲3079 m2,9株/ m2;③芦苇3720 m2,9株/ m2;④菹草1690 m2,9株/ m2;⑤狐尾藻1690 m2,9株/ m2。

4.1.2 月亮湾湿地修复工程

月亮湾作为十里河湿地生态公园里的景观亮点,一直吸引着大量游客驻足观赏和休憩,但是由于水流量有限,枯水季节该区域内水域面积较小,无法形成良好的湿地景观。因此在月亮湾景点栈桥下游41 m,河道最狭窄区域修建L×B×H=6 m×3 m×1 m的渗滤坝,迎水方向按1∶1.5的比例进行放坡,背水面按1∶10的比例进行放坡。迎水面表层采用500 mm厚度的大粒径块石堆砌,其余坝体采用小粒径石头进行堆砌。

通过渗滤坝的蓄水作用,使月亮湾景点的河道水位抬高1 m,从而形成宽阔的水面,为湿地景观提供水体资源。由于水位抬高和水域面积增加,河道两岸的坡岸被水体覆盖,利用坡岸浅水区段种植挺水植物,从而净化水质的同时提升湿地的景观效果。湿地植物配置:①西伯利亚鸢尾30 m2,9株/m2;②香蒲21 m2,9株/m2;③芦苇37 m2,9株/m2。

4.1.3 远尚村湿地修复工程

在远尚村观光路与十里河交汇处修建一座拦水坝,形成大面积水域,同时在该处设置水质监测点,以实时监控水质变化。修建的挡水坝材质采用浆砌块石,尺寸:L×B×H=14.65 m×1.2 m×2 m。

4.1.4 曹家村湿地修复工程

曹家村排洪沟穿过观光路路面下涵洞汇入十里河,由于排洪沟上游长期有大量泥沙被冲刷至此处,枯水期排水沟内淤积大量泥沙,堵塞涵管。设计从入河口起沿渠往上清淤150 m,同时在入河口滩地淤积区域进行清淤工程,扩大水域面积,并种植湿地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提升景观,同时有效地控制土质流失。湿地植物配置:①西伯利亚鸢尾30 m2,9株/m2;②香蒲21 m2,9株/m2;③芦苇37 m2,9株/m2。

4.1.5 水生动物放养

通过以上一系列工程措施的实施,十里河湿地生态公园内水域面积大量增加,沿岸水生植被的大量种植,在改善水质和提升景观效果的同时,也使园内的生态系统的得到修复与保护。为完善整个生态系统食物链,在各湿地景观节点处大量水域内实施水生动物的投放。主要投放的水生动物品种为鲫鱼,投放量按水域面积/m2投放一尾的比例进行投放,投放的规格为25 g/尾。投放区域主要为十里河桥湿地最后两级湿地内,月亮湾湿地修复区域内以及远尚村湿地修复区域内。投放面积分别为7500 m2,1500 m2和1000 m2,投放量分别为7500尾,1500尾和1000尾,共计10000尾。

4.2 植被恢复工程

在大面积植被缺失的土地上进行恢复补种,以遏制湿地的退化,补植树种与周边树种保持协调统一,主要为杨树、沙棘、松树、杨柳树。

根据左云地理及气候的特点,选择新疆杨、沙棘、松树、杨柳树为植被恢复树种。相应树种的面积和规格:①新疆杨1620亩,干径大于等于2~3 cm,行距为5.0 m×5.0 m,初植密度27株/亩;②沙棘1012亩,高度大于等于60 cm,行距为5.0 m×5.0 m,初植密度27株/亩;③松树120亩,干径大于等于2~3 cm,行距为5.0 m×5.0 m,初植密度27株/亩;④杨柳树322亩,干径大于等于2~3 cm,行距为5.0 m×5.0 m,初植密度27株/亩。

4.3 隔离防护工程

为了保证工程实施段河道生态尽可能少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充分利用现有河道两侧沙棘林天然防护带,本次设计拟在前八里、北十里、段家村、远尚村、曹家村、张家场村等6个与观光路丁字口沿河侧安装围网,每个路口隔离网顺河岸延伸至岸边沙棘林带,隔离网位于沙棘林带内侧,隔离网总长12500 m,网片规格3 m×1.6 m,基础采用混凝土,尺寸为500 mm×300 mm×300 mm。

5 湿地修复后效果

该项目于2015年10月完成水质改善工程施工。目前项目运行稳定,2018年06~08月连续3个月及2019年7~8月连续两个月每周对十里河上游来水(十里河桥处)水质和湿地末端(曹家村处)最终出水进行检测,统计进、出水平均水质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工程完成后进、出水水质

从表2可以看出:十里河上游来水的主要水质指标(COD、NH3-N、TP)经过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均有一定的削减,使湿地修复工程出水水质得到改善。

6 结语

从工程的实际运行情况看,通过湿地修复工程建设,十里河上游来水的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削减,使湿地修复工程出水水质得到改善;隔离网的建设及植被稀疏地区补种,使退化的湿地得到有效的恢复。近年来,十里河湿地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基本遏制了人为因素导致的天然湿地面积的减少,使左云县十里河退化的湿地得到一定的恢复,保证了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沙棘家村河道
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析
发酵工艺为获得优质沙棘酒提供基础
沙棘种植让日子甜滋滋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弯道之妙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那片盛开的“金银花”——从闫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颜看“带头人”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山区“扶贫公交”
撮粮之术(下)
河道里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