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CT影像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1-01-07赵锦洪杨建新

实用癌症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组织化学母细胞血尿

邹 飞 赵锦洪 杨建新

原发性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of the bladder,IMTB)是1种罕见的非上皮源性膀胱肿瘤,大多为良性,但具有一定的恶性倾向潜能,可发生肿瘤的浸润及转移。由于该肿瘤具有肉瘤类似的临床特征,而两者的治疗方式却显著不同,因此术前鉴别诊断尤为重要。本文报道2例IMTB的患者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CT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为术前选定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例1,女性,30岁,因反复肉眼血尿1个月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血尿,伴凝血块,偶有尿频、尿急、尿痛,既往无手术史,查体肾区无叩击痛。实验室检查尿红细胞(3+)。

例2,男性,15岁,因尿频、尿急、尿痛半个月,左腰痛2天入院。半个月前突发尿频、尿急、尿痛,无血尿、排尿困难,无畏寒发热,2天前出现左腰部疼痛,无手术史,查体肾区轻叩痛。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1.2 影像学检查

2例患者均采用Philip Brilliance 64螺旋CT进行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髂前上嵴至坐骨结节下缘。增强扫描时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370 mg/ml)80~100 ml,注射流率2.5~3.0 ml/s。扫描结束后行多平面重建,全面显示病灶发生部位及形态。

2 结果

2.1 CT影像学表现

例1,CT平扫及增强扫描示:膀胱前壁梭形软组织结节,大小约2.4 cm×1.9 cm,无钙化,邻近膀胱壁增厚,增强后不均匀渐进性强化,腹盆腔未见肿大淋巴结。

例2,CT平扫及增强扫描示:膀胱左侧壁软组织肿块,大小约4.0 cm×3.9 cm,侵出至膀胱外脂肪间隙,增强后呈渐进性明显强化,腹盆腔未见肿大淋巴结。

2.2 手术及病理结果

例1,术中膀胱前壁见大小约3.0 cm×2.5 cm×2.5 cm肿物,累及膀胱粘膜、膀胱肌层,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标本切面呈灰白质中肿块,免疫组化染色示:Alk(+)、Act(+)、CD117(-)、CD34(-)、CD68(+)、DOG-1(+)、Des(+)、Vim(+)、P53(-)Ki-67(-)。随访1年未见复发。

例2,术中膀胱左侧壁输尿管开口旁见大小约4.0 cm×5.0 cm肿物,位于膀胱粘膜下肌层,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标本切面见灰红质软肿块,肿瘤细胞排列呈梭形,聚集成团,胞质红染,免疫组化染色示Alk(+)、Act(-)、CD10(+)、CD68(+)、CD117(-)、CK(+)、EMA(+)、Des(-)、Vim(+)、Ki-67(+,20%)。随访1年未见复发。

3 讨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可发生于肺、胃肠道、肝脏、腹壁或腹膜后软组织等,1980年Roth[1]首次报道膀胱病例。以往它曾被命名为炎性假瘤、炎性假肉瘤样纤维粘液样瘤、结节性筋膜炎、假肉瘤样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等[2-4],2016版WHO膀胱肿瘤新分类中,IMTB被定义为1种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来源的膀胱间叶性肿瘤[5]。

3.1 病因及临床症状

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发病年龄跨度较大(7天~88岁)[6-7],成人以中青年多见,平均年龄为38.9岁[8],男女比例在各文献中表现不一,儿童发病平均年龄为7.5岁,男女没有差别。最常见的就诊症状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和排尿困难,可伴有膀胱刺激征和腹痛,也有严重贫血的病例报道[9],全身症状(如发热、体重减轻)相对少见。本次报告2例患者一例出现血尿,一例以膀胱刺激症就诊。

IMTB的病因学仍存在争议,在成人中与膀胱手术史及膀胱镜检查有关,曾被命名为“术后梭形细胞结节”,但慢性感染、尿路梗阻、类固醇药物的应用也可能与肿瘤的发生相关,在儿童中克隆基因重排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的过度表达往往高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10]。

3.2 影像学表现

近期的一项研究中显示IMTB大小为2~10 cm[9],有报导最大可达37.5 cm[11],常发生于膀胱的上壁、前壁和侧壁,膀胱三角区少见[12]。CT影像表现为膀胱的局限性单发肿块,实性或合并囊性变,基底部较宽,呈息肉状突入膀胱腔内,表面溃疡,钙化少见,部分较大病灶也可侵犯膀胱外周形成腔外部分[13],此时与膀胱恶性肿瘤相似,但不会出现盆腔其它器官和淋巴结的转移。动态增强扫描有一定的规律性,动脉期多呈轻至中度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强化,至延迟期强化明显而持续,即“快进慢出”强化特征,有学者认为这种强化表现与病灶局部内含有大量成熟的微血管有关,这也在病理对照研究中得到佐证[14-16]。合并囊变坏死者呈环形强化,此时中心区域为坏死组织,周边是在含粘液成分的水肿间质背景下的梭形细胞束[13]。

笔者报告的2例病例肿瘤生长部位为前壁及左侧壁,男性患者病灶生长至膀胱外,术前影像误诊为膀胱癌,2例增强扫描均符合“快进慢出”强化特征。

3.3 组织病理学特点

由于IMTB与许多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和影像征象上有较多重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肌源性标志物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在80~90%的患者中染色呈强阳性,间叶细胞标志物波形蛋白(Vim)常表现为强阳性,此3种标志物为IMTB的确诊依据[17],但在多数肉瘤和间叶组织中也可表达,特异性较低。有学者认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与其他膀胱恶性肿瘤区分的有效方法之一[18],ALK基因的表达与染色体2p23异位有关,故有学者认为这种染色体的异位将促进肿瘤的增生,与肿瘤的低度恶性有关。

3.4 鉴别诊断

IMTB在临床上易误诊为恶性肿瘤,但是两者的临床处置方法完全不同,术前的诊断将直接影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因此鉴别诊断非常重要。①膀胱癌:膀胱癌常表现为菜花状或息肉状肿物,基底宽,邻近腔壁增厚、僵硬,增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强化,可见邻近组织受侵和淋巴结转移,强化峰值早且强化程度低于IMTB。②膀胱肉瘤:以横纹肌肉瘤和平滑肌肉瘤相对多见,好发于儿童,发现时病灶多较大,恶性程度高,易浸润或转移至周围脏器,由于其微血管密度较IMTB低,强化程度相对后者低,由于肿瘤血管壁不完整,对比剂易漏出并随微小静脉回流,导致延迟期强化程度迅速降低,呈“快进快出”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提供诊断指标,横纹肌肉瘤ALK阳性率为20%,平滑肌肉瘤不表达,横纹肌肉瘤还表达myogenin和MyoD1等特异性标记物[10]。

综上所述,IMTB临床少见,具有潜在恶性倾向但表现出良性的临床过程,局部复发率非常低。当儿童或中青年患者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伴有或不伴有膀胱刺激症状,CT发现膀胱非三角区占位,甚或侵出膀胱壁外,但是无周围脏器及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后病灶呈“快进慢出”强化征象,应当考虑IMTB的可能,确诊可以依靠病理及相关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检查。

猜你喜欢

组织化学母细胞血尿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成人幕上髓母细胞瘤1例误诊分析
血尿:断断续续要当心
卷丹的显微及组织化学观察
勘误声明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预防小儿母细胞瘤,10个细节别忽视
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植物地上部位叶的组织化学研究
祝您健康处方(10)血尿
血尿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