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黄帝内经》三阴三阳之开合枢

2021-01-07孟虎彪

中医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厥阴少阴灵枢

徐 鹏,孟虎彪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与《灵枢·根结》均出现有关“三阴三阳开阖枢”的描述,两篇中对于“三阴三阳开合枢”的观点存在分歧,后世医家就“三阴三阳开阖枢”亦争论不休,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定论。本文在整理前贤对“三阴三阳开阖枢”看法的基础上,从《黄帝内经》写作手法入手,通过对《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与《灵枢·根结》中主旨、研究对象、研究角度进行整理,通过对比的方法尝试解析“三阴三阳开阖枢”的含义。

1 《内经》原文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中有“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之绝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厥阴根起于大敦,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的记载。《灵枢·根结》中有“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太阳为关,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太阴为关,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的记载。

2 原文整理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与《灵枢·根结》中涉及三阴三阳开合枢的内容对比。见表1。

表1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与《灵枢·根结》之三阴三阳开合枢

3 分歧所在

通过原文整理可以看出,《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与《灵枢·根结》中关于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厥阴为合,少阴为枢观点一致。而在太阳与太阴的功能方面存在分歧。

4 “三阴三阳开阖枢”各家注释

4.1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三阳开阖枢”各家注释

吴崑言:“太阳在表,敷畅阳气,谓之开;阳明在里,受纳阳气,谓之阖;少阳在于表里之间,转输阳气……故谓之枢。”张介宾言:“太阳为开……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为气在表里之间,如枢机也。”马莳言:“然太阳者三阳也,为阳之表,其义曰开;阳明者二阳也,为阳之中,其义曰和;少阳者一阳也,为阳之里,其义曰枢。”[1-2]

4.2 《灵枢·根结》“三阳关阖枢”各家注释

程莘农院士言:“关是门闩,开是门扇,枢是枢纽。用同样一种事物的变化,来分别说明经络的作用。太阳是防护体表,有如关门一样。”《黄帝内经太素》记载:“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4.3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三阴开阖枢”各家注释

吴崑言:“太阴居中,敷布阴气谓之开;厥阴谓之尽阴,受纳厥阴之气谓之阖也;少阴为肾,精气充满,则脾职其开,肝职其阖,肾气不充,则开阖失常,是少阴为枢轴也。”马莳言:“太阴者,三阴也,为阴之外,其义为开;厥阴者,一阴也,为阴之尽,其义为阖;少阴者,二阴也,为阴之中,其义为枢。”张介宾言: “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

5 解析“三阴三阳开阖枢”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当时大环境影响和渗透,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其在写作手法方面,受《诗经》影响较深,《内经》中绝大多数篇章均采用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如“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篇之异辞”。兴即是以其他事物为开端或引子,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其他事物”与“歌咏的内容”两者在逻辑上具有通性和联系,即在“其他事物”的环境下,表达出“歌咏的内容”。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首先阐明自然界阴阳与阴阳可分性,推及人体经脉,虽有三阴三阳之分离,但合之归属于一阴一阳之变化,研究对象为经脉及所含气血。“其他事物”为不涉及阴阳相倾、奇邪离经等因素的阴阳协调环境,“歌咏的内容”为三阳经与三阴经,所以篇中讨论的是正常外界环境下人体生理状态的三阴三阳开合枢。

《灵枢·根结》首先阐述自然界阴阳相倾、奇邪离经,进而阐述根循行、功能、治法等内容,研究对象为经脉及经气。“其他事物”是自然阴阳失衡,奇邪离经的非正常环境,“歌咏的内容”为人体三阴三阳经脉开合枢的问题,所以篇中讨论的为非正常外界环境下人体生理状态的三阴三阳开合枢。见表2。

表2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与《灵枢·根结》之异同

6 小 结

纵观《内经》,虽然主张阴阳平和的思想,但尤为强调阳属性物质的作用和重要性,如《生气通天论》中阳气主卫外,阴平阳秘的根本原因在于阳密乃固。《热论》中三阳经脉中太阳经护卫肌表,首先受邪,作为阳属性的人体表面毫毛、皮肤、络脉、腠理等亦是最容易受到外邪侵害,其在《阴阳应象大论》《玉机真脏论》《咳论》《调经论》《皮部论》《本脏》《百病始生》等篇章中均有论述。《热论》中三阴经脉中太阴经作为三阴之表首先受邪,《素问·皮部论篇》中亦有对太阳、太阴主关的认识,所以更加注重太阳经、太阴经关的作用以抵御外邪并以正气温养机体。

太阳经脉属表,开者主出,主司人体内自身阳气的调节与输布,温养皮肤、毫毛、腠理;太阴经脉则主入,在《六节藏象论》《太阴阳明论》《咳论》《经脉别论》中均有主司水谷精微的输送、津液代谢的论述。所以亦注重太阳经、太阴经开的作用以充养形体。

《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是从整体、功能、动态的角度来把握人体的生命规律,其中功能方面,开阖枢即为三阴三阳经脉各自功能的体现,决定其功能的因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部位,即或从内,或从外,或内外之间;二是所含物质及含量,即气血有多少,异用也。《素问·血气形志论篇》《灵枢·九针论》《灵枢·五音五味》对于经脉气血的认识虽然尚未统一,但均表明经脉的功能与气血含量多少有关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大特点之一的整体观念,即人自身是一个完整机体,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素问·阴阳离合论篇》考量的是正常外界环境和谐状态下人自身是一个完整机体,《灵枢·根结》考量的为非正常外界环境状态下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三阴三阳开合枢理论,张介宾、马莳、吴崑等或从表里注解,或从功能注解,或从两者结合注解;《灵枢·根结》三阳关合枢理论,程莘农采用意象思维,取象比类说明三阳经脉的作用,亦是从表里与功能注解。历代医家考量角度不同,所以对“三阴三阳开阖枢”的结论亦不相同。

综上所述,“三阴、三阳”开以输布水谷精微与气机,关以抵御外邪并温养机体。开中有关,关中寓开,开关相辅相成。

猜你喜欢

厥阴少阴灵枢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伤寒论》“灸厥阴”探析
“太阳-阳明-少阴”传变分期下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机要探析
从“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论治经前期综合征探析
马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从少阴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探析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伤寒论》第282条之探析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