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灸、针刺联合腹腔灌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研究*

2021-01-06胡陵静郭婷婷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11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12期
关键词:腹水腹腔针刺

白 平 胡陵静 郭婷婷 刘 楠 何 苗(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11)

恶性腹水(MA)即癌性腹腔积液,是指恶性肿瘤转移至腹膜或腹膜原发肿瘤所致的恶性肿瘤渗出,是晚期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MA的出现往往预示着预后不良[1-2]。目前MA临床上缺乏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现代医学对MA的治疗方法包括:利尿、腹腔穿刺引流、全身系统治疗、腹腔灌注治疗,药物包括化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生物反应调节剂以及中药制剂等,往往疗效有限、复发较快,不良反应明显如电解质酸和碱平衡紊乱、肾功能恶化、继发感染等,限制了其临床使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也有相当多患者不能耐受药物毒副反应或为“顽固性”或“难治性”MA。中医药治疗MA在临床实践运用多年,方式多样,包括中药内服、中药提取物静脉注射和腹腔灌注、中医外治等,具有毒副反应小,患者耐受好,经济方便等多种优势,但总体疗效也有待提高。对于MA这种复杂难治的情况,整合各种有效手段的综合治疗策略,势必比单一的治疗方式取得更好的效果。本研究通过药灸、针刺联合腹腔内灌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治疗MA,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治疗规范》中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3]。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恶性肿瘤;并发中等量及以上腹腔积液(B超示最大液性暗区深度径线值>4 cm,伴有腹胀等不适)[4];卡氏评分(KPS)≥60分;预计生存期在2个月以上,且近1个月内未接受全身系统治疗、腹腔灌注药物等治疗。排除标准:既往有肿瘤坏死因子及其衍生物过敏史者;正在使用其他治疗腹腔积液的药物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免疫系统和造血系统等疾病者;严重低蛋白血症者;合并肠梗阻或有高度肠梗阻、胃肠穿孔或有高度胃肠穿孔风险者;对胶布、药膏、艾灸过敏,或恐针者;有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依从性差不能合作的患者。

1.2 临床资料 研究病例来源于重庆市中医院肿瘤科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的住院患者,选取60例恶性肿瘤合并中等量以上腹水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和疗效观察。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5~7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确定的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肿瘤类型、KPS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腹腔积液穿刺置管术并引流腹水,尽可能将腹腔积液引流干净。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稀释rmhTNF(上海维科生物制药,S20040048,50万 IU/瓶)300万 IU,行腹腔内灌注,每周灌注2次,共治疗2周。在rmhTNF治疗前15~30 min给予消吲哚美辛栓(湖北东信药业,H42021462,100 mg/粒)100 mg塞肛或地塞米松(成都天台山制药,H51020513,0.5 mL∶2.5 mg)5 mg静脉注射,以预防发热与寒战。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予以药灸神阙穴(黄芪、细辛、川椒目、龙葵、桂枝研细成末,酒调成糊状,敷于神阙穴,再施以艾灸),每次30 min,每日1次;同时针刺治疗,取章门、京门、中脘、关元、中极、归来、水道、太溪、足三里、阴陵泉,采用捻转补法,留针20 min,期间10 min行针1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 1)腹水控制的疗效评价。参照实体瘤RECIST疗效评价标准[5],以腹水B超检查结果(腹水最大前后径)为准,完全缓解(CR):腹水消失至少维持4周。部分缓解(PR):腹水减少超过30%且至少维持4周。稳定(SD):腹水较治疗前减少但不足30%或腹水增加但不足20%。进展(PD):腹水增加超过20%。以CR+PR计算总有效率,以CR+PR+SD计算疾病控制率。在基线(治疗前)及治疗停止后2周进行B超检查行疗效判定,获得CR或PR的患者应在首次证实疗效后至少2周再次B超检查确认。2)功能状态评估:参照肿瘤患者KPS评分标准[6],评分分别为100、90、80、70、60等5个等级,记录治疗前后KPS评分。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根据MA的常见证候,主症:腹胀、纳呆、小便短少。次症:胁痛、神疲乏力、青筋暴露。由轻到重分为正常、轻、中、重4个等级,主症量化积分分别为0、2、4、6分,次症量化积分分别为0、1、2、3分。按积分比法进行评定,计算每个患者的证候积分及每个症状积分的变化情况,积分比=(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疗效判定为以下4种,临床痊愈:积分比≥95%。显效:积分比≥70%,<95%。有效:积分比≥30%,<70%。无效:积分比<30%。总有效率=(临床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本组总例数×100%。治疗前、治疗后(2周)进行症状积分评分比较。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一般采用χ2检验,若理论频数<5采用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若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腹水控制率的比较 见表2。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疾病控制率相当(P>0.05)。

2.2 两组中医临床证候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腹水控制率比较(n)

表3 两组中医症状改善比较(n)

2.3 两组功能状态改善比较 见表4。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治疗后77.33±6.40*△73.00±7.50*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30 30治疗前66.67±7.11 65.67±6.26

2.4 不良反应情况 药灸、针刺均是一种安全技术,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多为轻度,其中针刺者有1例有进针处瘀痕,1例咳嗽时出现针刺处疼痛,2例药灸者出现局部皮肤发红,伴轻度瘙痒,停止治疗后均自行缓解。rmhTNF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与寒战,有8例患者出现1~2级发热,少见乏力、疼痛等,经过观察和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

3 讨 论

MA是晚期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常见于消化道肿瘤和妇科肿瘤,除卵巢癌中位生存期在12个月左右外,其他肿瘤引起的MA预后均较差,其中消化道肿瘤合并MA预后最差,中位生存期仅为3~5个月[2]。MA形成机制复杂,包括1)肿瘤侵犯淋巴管,淋巴系统引流障碍;2)肿瘤直接浸润使血管内皮受损,肿瘤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细胞因子,增加毛细血管再生和通透性;3)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等[9]。近年来局部炎性环境、血管生成和血管渗透性增加被认为是MA形成的主要机制[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迄今发现抗肿瘤作用最强的细胞因子,可用于浆膜腔灌注,既能诱导产生免疫效应细胞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又可使浆膜产生化学性炎症粘连而使浆膜腔闭塞[11]。国产新型rmhTNF抗肿瘤活性更高,而毒副反应较低,多项研究表明rmhTNF用于浆膜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安全有效[12]。

中医认为腹水归属于“鼓胀”范畴,认为鼓胀之形成乃水积于内,而鼓形于外,是水液运化失常所致。《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讲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故腹水的本质是寒邪。《素问·经脉别论》中讲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调通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可见水的代谢运化,是由脾、肺、肾、三焦五经之气,以生、降、浮、沉的运动来调节,当癌症引起脏腑失调,正气不足,不能化水,三焦决渎无权,则水饮停聚于腹中。故患者整体的虚寒和水道不通是发生腹水的两个重要病机,因此应治以温阳补气、调通水道。MA患者均已属晚期,正气已虚,虚实夹杂,正虚多见脾肾阳虚和气血两虚,兼杂气滞湿阻血瘀,故宜以培固正气、健脾温肾、益气养血为主,兼行行气化瘀、化湿利水之法。

中医外治历史悠久,根据“内病外治”理论,中药贴敷给药、针灸、熏洗等可缓解部分MA患者的痛苦,为服药困难、久病虚弱的晚期MA患者提供一个便捷有效的治疗方法[13]。《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是温阳补气的有效手段,可以温煦脾肾三焦,使阳气得以补充,增加行气化水的“动力”。同时药物外敷可借助艾灸温热之力,将药性由表达里,内达脏腑。所选药物中,黄芪甘温,入肺脾经,能补气固表、利尿退肿,细辛温补肺肾之阳,温肺化饮,川椒目归膀胱经,行水消肿利尿,桂枝温通经脉、通阳化气,龙葵活血消肿,全方共奏补气固表、温中散寒、行气活血、利水消肿之功。神阙穴位于脐中,属于任脉。任脉统全身之阴,与督脉、冲脉三脉为“一源三歧”,故经气相通。同时十二经脉多起止、经绕于脐,故有“脐通百脉”“脐为五脏六腑之体,元气归藏之根”之说。将上述药物用艾灸施治于脐部,激发经络之气,攻补兼施,可有效消除腹水、改善症状。

MA特别是难治性腹水,常难以依赖单一治疗方案。中医典籍《针灸甲乙经》中有著述“三焦约,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对针灸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研究报道针刺卵巢癌腹水患者,能增加尿量减少腹水[14],艾灸配合针刺攻补兼施能有效消退大肠癌腹水,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15]。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宜用于治疗脏腑正气不足之病及内伤久病[16]。针刺募穴可以将体内气机调动至腹部,针感直达病所,起通畅三焦水道、逐水消胀之功[17]。故本研究所选募穴之章门穴不但是脾脏募穴,也是八会穴之脏会,能助脾运化水液,可使气血通达协调五脏;京门为肾之募穴,能够激发肾脏功能,调节水液代谢。中脘、关元、中极也属任脉,前两者可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中极为膀胱募穴,有很强利尿作用。同时配以归来穴散寒理气,使患者气血旺盛,水道穴通利水道。远端针刺太溪穴补肾气,足三里为胃经最重要穴位之一,具有健脾、益气补虚功效,阴陵泉是脾经合穴,能健脾渗湿,具有很强的利水功效。诸穴配合,不仅能打开“排水”的要道,也能增强“排水”的动力,起调理脾肾,通利三焦,行气利水等功效。故本研究使用药灸结合针刺攻补兼施,药灸神阙温煦三焦、补脾肾阳气,针刺温补元气、通利水道,并联合腹腔灌注rmhTNF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MA,以期能改善患者症状,控制腹水并延缓腹水复发。

本研究共入组MA患者60例,腹腔内灌注rmhTNF治疗MA对照组30例患者,腹水控制有效率为33.33%,联合药灸、针刺观察组腹水控制有效率提高至60.00%,有效率偏低考虑与入组病例以晚期消化道肿瘤为主有关。两组患者治疗后功能状态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66.67%,观察组的各项症状较对照组均有减轻,特别是在腹胀、小便短少等症状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药灸、针刺少见局部瘀痕、疼痛、发红等,程度均较轻,治疗结束后均自行缓解。腹腔内灌注rmhTNF后少数患者可出现畏寒、发热、乏力、疼痛等不良反应,均为1~2级,给予解热镇痛对症处理后均很快恢复,与rmhTNF说明书级常见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MA难以依赖单一治疗方案,本次研究验证了药灸、针刺联合腹腔内灌注rmhTNF治疗MA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提高腹水控制率、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和减轻中医临床证候方面疗效确切,为多种中医技术联合治疗MA积累了临床资料,值得临床推广。因MA易反复,远期疗效意义更为重要,因时间因素,未行长期随访,同时本研究例数偏少,所得结论说服力稍显不足,下一步有必要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扩大样本量,进行不同周期的随访,以更好验证治疗的效果,使最终结论具有更强的说服性。

猜你喜欢

腹水腹腔针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清明的雨
胰岛素泵用于腹腔给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肉鸡腹水咋防治
一例黄颡鱼腹水病的处理案例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腹水浓缩回输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