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寒湿”思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治疗*

2021-01-06郭丽颖伍喜良李秋伟张改君靳露露贾建伟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方用麻黄病机

郭丽颖 苗 静 伍喜良 李秋伟 赵 洁 李 澎 张改君 靳露露 贾建伟△

(1.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天津 300192;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于新发、突发传染病,目前已波及30多个国家,累计确诊病例8万余人,死亡病例2 000余人[1]。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医疗资源消耗和经济负担,但截至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给疾病的防治带来了困难。中医学采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体系认识,在防治感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如20世纪50年代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2-3],按气分证阳明热盛辨证,采用白虎汤治疗取得了成功。近年来按照卫气营血辨证采用清营汤配合银翘散、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治疗非典型性肺炎[4-5]、H1N1流感等[6-7]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加强中医药在COVID-19中的应用十分必要。笔者结合古籍及疾病临床特征等,试论中医治疗COVID-19,以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COVID-19与MERS、SARS的比较

目前已知的7种人冠状病毒(HCoV)分别为HCoVNL63、HCoV-229E、HCoV-OC43、HCoV-HKU1、SARSCoV、MERS-CoV以及新发现的SARS-CoV-2。其中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都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对人类的健康有更大的危险性。SARS-CoV-2与SARS-CoV、MERS-CoV同属于冠状病毒β属,主要感染下呼吸道。SARS-CoV-2基因序列与SARS-CoV相似度达到79.5%,而与MERS-CoV相似度仅50%[8-9]。SARS-CoV-2、SARS-CoV结合呼吸道上皮细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入侵机体,而MERS-CoV则结合呼吸道上皮细胞二肽基肽酶-4(DPP4)入侵机体。COVID-19、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在临床症状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逐渐发生呼吸困难,出现白细胞下降、淋巴细胞减少,血清可以检测到多种细胞因子的升高。COVID-19、SARS重症患者可有心肌酶的升高,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者死亡率更高;MERS患者中更多出现的是肾损伤。从这些数据看,COVID-19与SARS有更多的相似性。

2 COVID-19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素问·刺法论》云“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诸病源候论》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COVID-19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

2.1 寒湿是COVID-19的始动因素 元唯安等观察35例COVID-19病例的舌象资料,发现大多数患者为苔白腻,为湿邪致病的典型舌苔变化[10]。陆云飞等观察了50例COVID-19患者发现多见白苔(74%)、腻苔(68%),并且50%以上的患者有纳差、口干、腹泻的症状[11]。肖明中团队分享的COVID-19舌象资料也显示早期患者多为白腻苔。这些都说明寒湿可能是COVID-19的始动因素。

2.2 COVID-19的病机演变 《吴鞠通医案》云“虽疠气之至,多见火证,而燥金寒湿之疫,亦复时有”。寒湿之邪侵袭人体所致疫病,是寒湿疫。COVID-19在病机演变上具有寒湿之邪致病的特点。一是容易出现阳气损伤,《温病条辨》指出“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最损人之阳气”,《外感温热》曰“湿盛则阳微”。其二,病情易缠绵,寒性收引凝滞,湿邪黏滞,寒湿相合,凝滞经络,郁阻阳气,阳气无力抗邪,正如吴氏所言“氤氲粘腻,非易速解,虑其缠绵增剧”。第三,其变证多样,《温病条辨》曰“湿之为物也……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也,与少阴癸水合”“肺主太阴湿土之气,肺病湿则气不得化,有霿雾之象,向之火制金者,今反水克火矣,故肺病而心亦病也”。由此寒湿致病可累积上焦心肺、中焦脾、下焦肝肾,故变证尤多。

寒湿之邪的病机转归不外乎两条途径:寒化、热化,这与体质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若机体素体阳虚,则寒湿寒化,老年人常有阳虚之象,故可出现“寒湿水饮闭肺,命门之火不振”的情况[14]。若机体素有内热,则寒湿易于化热,出现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之证。2019年秋分前后武汉天气本应转凉,却接连出现高温天气,必有伏热(燥)在内。《重订广温热论》云“凡病内无伏气,纵感风、寒、暑、湿之邪,病必不重,重病皆新邪引发伏邪者也”“伤暑伏气,即秋温冬温病也”。因此,寒湿与内在伏热(燥)相合,必将热变,伤及气血津液,炼液成痰,症见干咳、痰不易咯出。另外死亡患者的尸检报告提示[12-13],肺泡有大量黏稠的分泌物,系热毒炽盛,痰凝阴伤之征象。由此可见寒湿合伏邪热化是新冠肺炎的主要病机演变途径。

目前文献报道的COVID-19的临床特征还提示了心脏损伤可能是该病的主要肺外表现。COVID-19患者中出现心律不齐占比44%,急性心肌损伤发病率12%,可有乳酸脱氢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甚至在危重者中肌钙蛋白增高[15-16]。死亡患者心脏尸检及病理显示[12-13]心肌细胞可见变性、坏死,可见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血管内皮脱落、内膜炎症及血栓形成。这正符合“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理论。“肺朝百脉”“心主血脉”,寒湿可通过气与血及百脉传于心包,导致寒湿伤及心阳或寒湿合伏邪热化,热盛冲心,以至疾病的晚期,可有四肢厥冷、呼吸喘促等内闭外脱之表现。

3 COVID-19的中医治疗思考

《伤寒大白》云“时令应暖而反寒,散寒邪即是治疫;时令应寒而反温,清温热即是治疫;应燥而反湿,祛湿邪即是治疫;应湿而反燥,清燥火即是治疫”。可见,鉴别病邪性质,明确病机,合理选择祛邪之法是疫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根据COVID-19的病因病机变化及疾病的特点,临床施治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两条原则。

3.1 以“治未病”的理论为指导,辨证施治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思想贯穿疫病治疗全过程。未病先防是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率的重要手段。疫邪能否侵入机体是由正气的强弱所决定的,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顾护机体正气。“人有客气有同气”“客气者,谓在天之六气;同气者,谓吾身中亦有此六气,而与天气相同也”,指出了体质与疫病发病的相关性。COVID-19以寒湿为致病因素,因此机体内有寒和(或)湿者,应注意祛寒祛湿,以防同气相求。既病防变在疫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既病防变包含3方面内容,早诊断早治疗、先安未受邪之地、既病防危。COVID-19的早诊断,可及时应用辛温散寒祛湿之法,治病于萌芽阶段,效果最佳。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需要注意疾病的传变规律,以安未受邪之地,有效预防疾病的进展,此时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体质,以防邪毒内陷。若为阳虚体质,寒湿必将损伤阳期,当早期顾护阳气,是谓“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若有内热必将化热,损伤阴液,当清热防损津液,是谓“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寒湿与伏热(燥)相合,热变迅速,易乘虚内传深陷、导致多种变证,所以当截断病势,做到既病防危,减少重症的发生。瘥后防复,合理调护。COVID-19以寒湿为起因,寒化伤阳,热化伤阴,久病伤气,因此病后应注意饮食调节、劳逸结合、酌情补气养阴,以防邪气复起。

图1 COVID-19分期辨证施治简图

3.2 随证演变,辨证施治 COVID-19以寒湿为始动病因,临床变证多样,需根据病机演变分期辨证施治,见图1。初期以发热、咳嗽、胸闷、气短、畏寒肢冷、脘腹胀满、腹泻、舌淡苔白或白滑为主要表现,证属寒湿郁肺,治当辛温散寒、宣气化湿。《景岳全书》有“寒湿之气中于外者……宜温而兼散,如五积散、平胃散、加味五苓散、不换金正气散之类主之”。故予不换金正气散,常用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木香、藿香等。若寒重,可加麻黄、桂枝等;若湿重,可合三仁汤加减。疾病中期,若病邪寒化,损及心阳,可有胸闷、气短、畏寒肢冷表现,治当宣肺祛湿、通阳宽胸,方用麻黄厚朴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常用麻黄、厚朴、杏仁、陈皮、甘草、半夏、瓜蒌、薤白等;若病邪寒化,损及脾阳,可见脘腹胀满、腹泻、舌淡苔白或白滑的表现,治当宣肺止咳、温中化湿,方用麻黄厚朴汤合理中汤加减,常用麻黄、厚朴、杏仁、陈皮、甘草、半夏、人参、干姜、白术等。若病邪合伏邪热化,转为湿热,可见咳嗽,胸闷,气促,苔黄厚腻,证属湿热蕴肺,热重于湿,治当宣肺止咳、清热化湿,方用麻杏石甘汤合甘露消毒丹或达原饮,常用麻黄、杏仁、石膏、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藿香、连翘、白蔻仁等;转为热毒,可见持续高热,咳嗽剧烈,甚至喘憋,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腻,证属热毒闭肺,治当清热解毒,宣肺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合升降散或清瘟败毒饮,常用麻黄、杏仁、石膏、枳壳、黄连、黄芩、栀子、知母、竹叶、玄参、水牛角粉、连翘、生甘草等;转为阴伤,可见咳嗽,少痰,黏痰,苔黄少津,证属热盛伤津,治当清热养阴,宣肺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合竹叶石膏汤或沙参麦冬汤,常用麻黄、杏仁、石膏、竹叶、玄参、麦冬、沙参等。疾病晚期,可出现内闭外脱,可酌情选用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

4 结 语

中医历史悠久,历代医家皆有疫病相关的记录和描述。笔者团队根据文献分析及前线反馈的相关资料,认为COVID-19是以寒湿为始动因素。寒湿易伤阳,但因天气持续高热,机体内有伏热(燥),则易于热化,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辨证施治,合理选择祛邪之法。

猜你喜欢

方用麻黄病机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三款药膳,养血安神
三款药膳,养血安神
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的中医病机思辨与治疗及其疗效评价指标述评
麻黄的本草考证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