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悸验案2则

2021-01-06张惠珏袁宏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9期
关键词:麦冬甘草心肌

张惠珏,袁宏伟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心悸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及“惊悸”等,指心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神失养,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常伴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等症状,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以及心功能不全等,均属“心悸”范畴[1]。炙甘草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生脉散治疗气阴两虚证,临床也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律不齐等属气阴两虚者。现将笔者跟师学习中相关典型病案2则介绍如下。

案1患者肖某,女,49岁,主因“心悸间断发作10年,加重1周”就诊。

患者自诉10年前曾因心悸频发,伴胸闷气短,下肢水肿,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中度狭窄伴关闭不全”,予强心利尿等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间断服用强心利尿药,心悸胸闷症状时有反复,曾多次住院治疗。就诊前1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症状加重,胸闷气短,动则尤甚,不能平卧,休息后稍有缓解,口干不欲饮,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恶寒无发热,腹胀腹痛,形寒肢冷,下肢水肿,寐差,纳可,小便量少,大便2日未行。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查体:心率98次/分,律不齐,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双下肢水肿(++)。

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中医诊断为:心悸,辨证属心血不足,心脉失养证。治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用炙甘草汤加减,处方如下:炙甘草10g,桂枝 6g,生姜 10g,麦冬 15g,酸枣仁 10g,西洋参 6g,生地 20g,葶苈子 10g(包煎 ),茯苓 10g,猪苓 10g,防己 10g,益智仁15g。共5剂,每日1剂,300mL水煎服,分2次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患者诉心悸气短症状显著减轻,小便量增多,下肢水肿(+-),手足四末微凉,无明显腹胀,偶咳吐涎沫,睡眠情况改善,舌淡红,少许白苔,脉细弱。原方生姜加至20g,加干姜10g以温阳利水,加瓜蒌皮10g、枳壳15g以宽胸化痰。继服7剂。两周后随访,患者诉心悸缓解未复发,双下肢无水肿,心功能改善,可下床行走,可平卧,自觉气力增加。

按:中医理论体系中并无风湿性心脏病这一病名,但其临床表现有心悸,气虚,头晕乏力,不能耐劳,呼吸因难,甚则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下肢浮肿,渴饮尿少等,从病名上,归属于“心悸”“气喘”“怔仲”“痰饮”“水肿”等证型范畴[2]。清代张璐记载:“心不惕惕然跳,筑筑然动,怔怔忡忡,本无所悸,自心动而不宁,即所谓悸也。”《医学入门》指出:“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认为心气不足、心血亏虚为心悸病因。炙甘草汤主治心动悸、脉结代,本案患者虽无结代脉,但证属心悸,脉细数无力,属虚证,也属于炙甘草汤证。方中炙甘草补气益心,生地滋阴补血养心,二者合用益气养血;西洋参益心气,补脾气,较人参比兼能补阴而不助热,更适合非救脱的补益元气,以酸枣仁代替麻仁,配伍麦冬,养心安神,养心血,滋心阴,充心脉;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滋而不腻;猪苓、茯苓、防己、葶厉子利水渗湿消水肿,防己尤宜于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者;益智仁暖肾温脾,与生姜等同用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辨证准确,用药得当,患者服药后症状好转,生活质量改善。

案2患者杨某,女,56岁,主因“间断心悸2月余,加重伴头晕3天”就诊。

患者自诉间断心悸不适2月余,心慌气短,无明显胸闷憋气,每于活动后频发,休息后可缓解,3天前因情绪激动后心悸发作次数增多,伴头晕,心烦口渴,时有汗出,纳少,寐差,小便短赤,大便干,舌暗红少苔,脉弦。既往冠心病病史3年,未系统用药,高血压病史5年,规律服用络活喜等降压药,近期未监测血压。

查体:心率105次/分,律不齐,血压155/90mmHg,心电图示:1、室性期前收缩;2、ST-T段改变。

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病,中医诊断为心悸,辨证属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平肝潜阳,方用生脉散加味,处方如下:天麻 10g,白芍 15 g,钩藤 12g,茯苓 15g,西洋参 10g,麦冬 15g,当归 15g,五味子 12g,柏子仁 10g,酸枣仁10g,栀子10g,黄芩 10g。共7剂,每日1剂,300mL水煎服,分两次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病人诉心悸症状发作次数减少,头晕汗出稍有好转,纳少,不欲饮食,大便1日1-2次,稍有便溏,入睡困难,夜间多梦,舌淡红,苔白,脉弦滑,血压135/95mmHg,心率89次/分,心电图示心肌缺血,偶发室早。前方去栀子、黄芩苦寒之品,加白术10g、砂仁6g后下以益气健脾,促进食欲,远志15g、合欢花10g以增强原方养心安神之效,再服7剂。

三诊:患者诉心悸症状基本消失,头晕较前大有好转,无明显汗出,睡眠情况好转,纳可,舌淡,少苔,脉弦。原方不变再服7剂。后随访心悸头晕等症未复发。

按:该患者属心气阴两虚,心气不足则心慌气短,心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脉则心悸失眠,心失滋养,搏动紊乱,加之肝阳上亢,肝火内扰,故头晕,故治应益气养阴,平肝潜阳,主方用生脉散加味。生脉散最早出现于张元素《医学启源》[3]“麦门冬,气寒,味微苦甘,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二味,为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古代多用于治疗暑月热伤元气,症见汗多、短气、眼黑、肢体痿软等,如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所述“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苦寒热泻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4],现代则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生脉散益心气,敛心阴止汗,人参性味甘温,该患者属阴虚有热,故用西洋参代替,其药性甘凉,补心气养心阴,麦冬甘寒,养阴清热生津,二者合用可加强益气养阴之功效;五味子敛阴止汗,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敛阴止汗,汗止阴存;天麻、钩藤平抑肝阳、清心包之火,泻肝经之热;茯苓宁心安神,柏子仁与酸枣仁皆味甘性平和,主入心经,均养心安神、止汗生津,其中柏子仁质润可治便秘,酸枣仁味酸长于止汗,各显其彰;白芍敛阴止汗,可治阴虚盗汗,且养血敛阴,抑肝阳,与当归合用,补血养血;栀子、黄芩清肝泻火,以折其亢阳。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生脉散中人参、麦冬可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延长绝对不应期,抑制异位起搏点,消除折返,控制室性早搏,可增加心肌与膈肌收缩力,改善心肌缺血,提高缺血心肌耐受力,还具有抗氧自由基和抗脂过氧化的作用,能降低心肌糖原代谢,增加心肌能量供给;五味子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及促进免疫功能的作用,对氧自由基的损伤具有拮抗作用。由此可见生脉散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缺血、损伤、坏死心肌,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之间的平衡,有效缓解心律失常症状[5]。炙甘草汤中主要药物生地黄有镇静降压、抗炎、强心利尿作用,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能;麦冬可提高机体抗缺氧能力,增加冠脉血流,抗心律失常及改善心功能;党参能双向调节血压、神经,具有抗缺氧功能;阿胶补血作用显著,其疗效甚至优于口服补铁药物;炙甘草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6]。炙甘草汤的提取物对心肌细胞膜的钠离子通道起抑制作用,减少钙离子内流,增加钾离子外流,阻滞β受体激动,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对改善各种伴随症状有明显优势;能有效降低心腔内异位起搏点的兴奋性,调节心肌细胞的电传导功能,并能抑制心脏重构,双向调节心脏的各种心律失常[7]。

心悸根据病情的轻重,又有惊悸、怔忡之分,病情较轻者为惊悸,常有外因诱发,时作时止;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常无明显诱因,持续存在。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中,首次提出“惊悸”一词,“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中提出“怔忡”病名,“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又思所爱,触事不意,真心虚耗,心帝失辅,惭成怔忡,怔忡不已,变生诸证,……皆心病之贫”[8]。心悸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亏虚为其本,正虚基础上又可兼见痰饮、火热、血瘀等邪实。本文中生脉散与炙甘草汤均有补气养阴功效,两者均针对脉虚气弱之症,生脉散主升脉中之气[9],但生脉散因配伍五味子,长于敛肺止咳,偏于清补,除此之外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内分泌失调等病属气阴两虚者,炙甘草汤则偏于温补,益气养阴作用更强,重在治本,阴虚内热者不宜,临床运用可对比斟酌选用。

猜你喜欢

麦冬甘草心肌
愿 望(下)
愿 望(中)
川、浙麦冬质量差异研究概况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查出“心肌桥”怎么办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