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浙麦冬质量差异研究概况

2021-12-03杨乾展张加余韩丽娟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麦冬皂苷产地

王 丽,杨乾展,张加余,李 宁*,韩丽娟

(1.康美华大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2.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揭阳 522000; 3.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4.滨州医学院 药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L.f.) Ker-Gawl.的干燥块根,夏季采挖,洗净,反复暴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即可入药;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之功效,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1]。麦冬为常用中药,具有悠久的用药历史,其传统主产地为四川和浙江两省,分别称为川麦冬和浙麦冬[2]。

麦冬最早于1781年由CARL VON LINNE定种,归入铃兰属(Convallaria),1807年由KER-GAWLER归入沿阶草属,《中国植物志》及《中国药典》均沿用此分类方法[3]。浙麦冬的学名和分类学地位曾经存在争议。日本学者曾将移植到日本的浙江杭州产麦冬定名为OphiopogonChekiangensisK.Kimura et H.Migo。余伯阳等利用经典分类学、主要分类特征定量分析,并结合花粉粒、叶表面扫描电镜特征以及块根根被组织特征,对浙麦冬、日本产麦冬、日本引种的浙麦冬进行了研究,认为浙麦冬的原植物学名仍应为Ophiopogonjaponicus(L.f.) Ker-Gawl.。以上研究为川、浙麦冬的正本清源做了基础性研究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

道地药材是中药特有的质量概念。我国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中药的产地,在总结药性变迁与地域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地药材这一概念。古籍的记载及现代研究均认为,产地是道地药材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4]。近年来,麦冬逐渐成为国内外中药、天然药物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相当多的文献仅标注其拉丁学名,而未对产地进行区分。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川、浙麦冬的混淆。研究表明,川、浙麦冬具有较大的质量差异,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做一简要综述,以期为麦冬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1 麦冬本草考证

麦冬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重要本草均有记载。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载其“出江宁者小润,出新安者大白”,指明产地为江苏南京及浙江淳安周边地区。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认为麦冬“或云吴地者尤胜”。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曰:“古人惟用野生者,后世所用多是种莳而成……浙中来者甚良。”近代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记载:“出杭州笕桥者,色白有神,为最佳。安徽宁国七宝,浙江余姚出者,名花园子,肥短体重,心粗,色白带黄,略次,近时市用,以此种最多。四川出者,色呆白短实,质重性粳,亦次。”根据以上记载,川麦冬、浙麦冬均有出产和药用历史,但浙麦冬的评价要高于川麦冬。

2 种植栽培及产地加工情况

麦冬商品药材以栽培品为主。浙麦冬为传统“浙八味”道地药材之一,原产于杭州笕桥、萧山、慈溪、余姚等地。浙麦冬的生长周期较长,通常为2~4年。近年来,由于原产地发生城市化进程,土地资源和人力成本升值,加之麦冬药材价格不高,药农种植积极性下降,栽培面积及产量有所萎缩。川麦冬集中栽培于四川绵阳市三台县周边地区,其栽培期仅1年,生长期短,产量高,该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麦冬产地。目前,川麦冬是市场主流的麦冬商品药材。除栽培年限外,川、浙麦冬种植土壤的理化性质也有一定差异,在种植方式、种植收获时间、田间管理、水肥施用等方面均有不同[5]。川麦冬有施用多效唑等膨大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报道[5-6]。就药材干燥方式而言,浙麦冬多采用反复闷晒干燥;川麦冬多用煤炭火烘干,煤炭火烘烤引起的二氧化硫污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5-7]。

3 药材性状及显微特征

川、浙麦冬在药材性状上有较明显的差异。李正等[8]经比较研究,认为浙麦冬外观 “纵纹明显”“中柱明显且有韧性”“嚼之有黏性”,川麦冬“纵纹不明显”“中柱细小”“嚼之黏性不明显”。此外浙麦冬气味“芳香浓郁”,川麦冬“气微”。以上特征对于商品药材的区分鉴别较有实用价值。川、浙麦冬的显微特征接近,但性状特征中“中柱细小”与“中柱明显”的差异在横切面显微中也有所体现。另外两者髓部大小有一定区别,浙麦冬髓部占中柱的1/2左右,而川麦冬髓部占中柱的比例一般为3/5左右或更大[9]。

4 分子生药学研究

国内外学者采用分子生药学研究方法对麦冬类药材的遗传物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手段包括:RAPD(random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c DNA)分子标记[10-11]、RAPD-SCAR(sequence-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分子标记[12]、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13]、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分子标记[14]、RSAP(restriction sit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15]、rDNA-ITS序列分析[16]等。以上大部分研究的内容在于麦冬及包括山麦冬属(Liriope)在内的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区分鉴别,而非川、浙麦冬的种内产地鉴别。尽管如此,许多研究中,川、浙麦冬样品均包含在内。综合研究结果,其遗传背景并不一致。王玉霞等[5]利用基于转录组数据建立的EST-SSR(express sequence tag-simple sequence repeats)分子标记对川、浙麦冬进行了研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不同的药材品质可能与独特的遗传特性相关。陈士林等[17]在麦冬叶绿体基因非编码区psbA-trnH序列上发现了SEQ ID NO.1序列,并设计引物对该序列进行了增扩和测序,根据该序列88位碱基的A/G可鉴定川麦冬和浙麦冬,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检测试剂盒。该研究认为,由于长期的生长环境及栽培方式不同,麦冬形成了一定的种内变异,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地方性特化基因型”。

刘霞等[18]选择传统道地药材麦冬为模型,收集 75 份实验样本,通过分子鉴定技术和生态因子分析研究川麦冬和浙麦冬的生态型差异;结果川麦冬和浙麦冬的 psbA-trnH 序列在49位点处存在变异,川麦冬为碱基腺嘌呤( A),浙麦冬为碱基鸟嘌呤( G),此为两者序列的差异化特征;生态因子分析显示四川、浙江两大产区呈现不同的地理生态型。

王梦涵等[19]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川麦冬和杭麦冬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拼接及注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川麦冬与杭麦冬的序列长度基本一致,川麦冬在ycf1基因及trnF-ndhJ、ndhF-rpl32、rpl32-trnL基因间隔区与杭麦冬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区域可为川麦冬物种鉴定特异性DNA条形码的筛选提供参考。

5 化学成分研究

化学成分是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麦冬的化学成分已有相当多的文献报道。CHEN MH等[20]对麦冬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从麦冬中共分离鉴定出75个甾体皂苷、36个高异黄酮、11个多糖、13个有机酸及4个糖苷类物质等。由于一些文献未对药材产地进行区分,因此这些化合物在川、浙麦冬中的分布情况较难以一一追溯。LU XIAO YAN 等[21]采用HPLC-MS法分析了川麦冬和浙麦冬的成分,结果两产地麦冬的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有19个化合物可以用于两者的区分。

5.1 甾体皂苷

麦冬皂苷是麦冬最主要的药理活性成分,川、浙麦冬甾体皂苷类成分的差异较明显。总含量方面,唐晓清等[22]利用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了川、浙麦冬样品总皂苷的含量,发现浙麦冬总皂苷的含量低于川麦冬;唐晓清等[23]还采用HPLC-ELSD法测定了样品中鲁斯可皂苷元的含量,发现浙麦冬鲁斯可皂苷元的含量同样低于川麦冬。对于单体成分,研究集中于麦冬皂苷D的含量测定。吴发明等[24]采用HPLC-ELSD法测定不同产地麦冬中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的含量,结果两种成分在浙麦冬中含量均远低于川麦冬。综合研究结果,麦冬皂苷D是川麦冬中含量最高的皂苷,而在浙麦冬中含量较低,部分批次的浙麦冬样品甚至检测不到;因此麦冬皂苷D的含量可作为川麦冬质量指标,而不适合作为浙麦冬质量的指标[25-26]。董政起等[26]报道麦冬皂苷D′是川麦冬中主要的皂苷类成分,浙麦冬中仅含微量的麦冬皂苷D′。LI XIAN-EN等[27]研究认为浙麦冬中麦冬皂苷D′的含量略高于川麦冬。李宁等[28]曾对川麦冬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在上述文献麦冬皂苷D′保留时间区域未分离得到麦冬皂苷D′,而分离得到了较大量的sprengerinin C。该化合物是麦冬皂苷D′的同分异构体,仅木糖的连接位置有差异。余伯阳等[29]报道浙麦冬含较多的麦冬皂苷B,而川麦冬仅含少量的皂苷B。

5.2 高异黄酮类化合物

对于高异黄酮类成分的研究,林以宁等[30]选用8个高异黄酮对照品对川、浙麦冬HPLC-UV指纹图谱的色谱峰进行了标定,进而用液质联用技术对未知色谱峰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共计推断鉴别24个色谱峰,其中浙麦冬19个、川麦冬17个,共有成分12个[31];在研究中发现浙麦冬中甲基麦冬黄烷酮A和甲基麦冬黄烷酮B的含量分别是川麦冬的3倍和7倍。童菊华等[32]、陈有根等[33]对川、浙麦冬中这两种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得出了相近的结论。李宁[34]曾用10个高异黄酮对照品对川、浙麦冬HPLC-UV指纹图谱的色谱峰进行了标定,其中川麦冬9个、浙麦冬8个,共有成分7个。在此基础上,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川、浙麦冬的区分方法,寻找了造成差异的关键色谱峰。以上研究系不同课题组于不同时间各自收集样品开展的独立研究,但得到的高异黄酮指纹图谱具有极高的相似性,结论也比较一致,进一步证实了麦冬不同化学型的客观存在。川、浙麦冬高异黄酮具有许多共有成分,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各成分含量和比例的不同,就有效活性成分的含量来说,一般浙麦冬高于川麦冬。

5.3 麦冬多糖

麦冬多糖作为麦冬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耐缺氧、降血糖、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35]。张琳等[36]研究了不同提取方式对麦冬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3种不同提取方式中浙麦冬多糖含量均高于川麦冬。刘雪等[37]采用HPLC-ELSD法测定了川、浙麦冬果糖的含量,结果川麦冬游离果糖的含量高于浙麦冬,而水解果糖的含量低于浙麦冬。王志斌等[38]研究发现川麦冬药材中果糖的含量远高于浙麦冬药材。目前的研究也表明,不同产地麦冬多糖在含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单糖组成方面均有显著差异[39],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麦冬产地和麦冬多糖的关系,为其药效基础研究、多糖药物开发提供依据。

5.4 其他成分

李正等[8]研究认为龙脑苷(borneol-2-O-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是浙麦冬的特有成分,川麦冬不含有龙脑苷,据此李正等建立了HPLC-ELSD 测定浙麦冬中龙脑苷含量的方法。楼启正等[40]采用氢化物发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对川、浙麦冬中镍、锌、锰、铜、镁、铁、钙和铅等无机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发现麦冬中的铁元素含量较高,而锌含量浙麦冬比川麦冬高近1倍。

5.5 指纹图谱相似性研究

谭小燕等[41]采用氢核磁共振(1H NMR)测定不同产地麦冬甲醇提取物的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以及聚类分析进行识别分析,建立了不同产地麦冬的鉴别方法。该研究包括了两个不同的川麦冬品种:涪麦冬和绵麦冬。结果显示绵麦冬同浙麦冬的指纹图谱基本一致,而涪麦冬的成分同它们差别较大。江洪波等[42]也对不同产地麦冬(包括涪麦冬、绵麦冬、浙麦冬等)甲醇提取物的1H NMR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但该研究认为不同产地样品的指纹图谱有较大的差异,绵麦冬与浙麦冬也有不同,可根据不同化学位移区段的特征进行细分。余国梅等[43]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川、浙麦冬及山麦冬属近缘植物的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与马氏距离相结合的判别分析法建立药材鉴别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川、浙麦冬有较大差异。1H NMR及近红外光谱指纹图谱是基于药材全成分或总体成分的分析方法,在复杂成分表征及药材快速鉴别方面具有优势,但对于各具体化合物差异的解释存在一定困难。

6 生物活性研究

麦冬的主要功效为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具有降血糖、保护心血管系统、增强免疫力、抗皮肤衰老、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44]。由于川、浙麦冬化学成分的差异,两者在药理药效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童菊华等[45]比较了川、浙麦冬抗氧化活性,结果川麦冬水提物清除自由基的IC50平均值为 16.59 mg/mL,杭麦冬的IC50平均值为 14.48 mg/mL,阳性对照VC的IC50值为 7.06 μg/mL,说明杭麦冬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张琳等[46]研究了不同提取方式对麦冬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3种不同提取方式中浙鹿鼎盒麦冬多糖含量均高于川麦冬,间接证明了浙麦冬抗氧化活性优于川麦冬。

王玉霞等[47]比较了川、浙麦冬水提物对大鼠血液及心肌细胞、肺生化指标的影响。川、浙麦冬均能降低心肌细胞乳酸和乳酸脱氢酶的含量,升高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含量,除杭麦冬高剂量组外,均能提高大鼠肺抗氧化能力。但川、浙麦冬的药效存在差异:低剂量组中,川麦冬组心肌细胞乳酸含量显著低于杭麦冬;对于中高剂量组,川麦冬升高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程度显著低于杭麦冬;川、浙麦冬对血常规的影响亦有不同。童菊华等[48]利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研究了川、浙麦冬对正常大鼠血浆内源性代谢物干预作用的差异;结果显示:杭麦冬较川麦冬的干预作用更为显著,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内源性代谢产物为与心血管系统类疾病紧密相关的溶血磷脂酰胆碱类物质。GE LL等[49]研究了川、浙麦冬水提物和乙醇提取物的细胞毒性,以及它们对孕烷X受体的激活和对CYP3A4表达的影响。相对于川麦冬醇提物,浙麦冬醇提物有较强的细胞毒性、较弱的孕烷X受体激活作用和较强CYP3A4诱导作用。川、浙麦冬水提物的细胞毒性和CYP3A4诱导作用相近。浙麦冬水提物的孕烷X受体激活作用较川麦冬水提物弱。综合以上研究,川、浙麦冬表现了多方面的药效差异。

7 结语

综上所述,川、浙麦冬在本草考证、种植栽培及产地加工、性状及显微特征、遗传背景、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等诸多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宜一概而论。化学成分研究是质量标准制订和药效研究的基础。川、浙麦冬的化学成分,特别是甾体皂苷类成分的差异亟待进一步研究阐明。在《香港中药材标准》“麦冬”项下[50],以麦冬皂苷D作为薄层色谱鉴别、指纹图谱鉴别和含量测定的指标性成分。香港中药材标准的制订基于大量中国大陆及香港本地药材市场的调查和样品收集,由于川麦冬是目前主流的市场品种,因此标准制订过程中缺乏对于浙麦冬的考量。

麦冬作为药食两用药材,在食品、保健食品、中药方剂、中成药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如麦冬养生茶、麦门冬汤、沙参麦冬颗粒、参麦注射液、生脉散等[51]。中药材质量是影响其药效的关键,不同来源麦冬的有效成分含量受地理区域、生长条件、收获季节和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生产企业需固定药材的基原和产地,因此严格控制麦冬质量,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深入研究川、浙药材质量差异的基础上,制订差异化的质量控制方法,对保障麦冬相关中成药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麦冬皂苷产地
三七总皂苷肠溶微丸的含量测定及体外释放度考察
愿 望(下)
愿 望(中)
推动产地农产品追溯进入下游流通消费环节
人参皂苷Rg1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印尼燕窝产地探秘
警惕“洗产地”暗礁
食物离产地越远越好
听见麦冬在生长
想起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