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芩连止泻汤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2021-01-06张艳唐泓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证候机体小儿

张艳,唐泓

腹泻是儿科临床治疗中常见疾病,年龄在6个月至2岁婴幼儿为疾病高发群体,病程>2个月为慢性腹泻[1]。小儿腹泻的发病原因具有复杂性,主要可分为非感染性、感染性两种类型。小儿慢性腹泻发生后,如病情未能及时获得有效控制,可引发电解质紊乱、脱水、营养不良等,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及正常生长发育。目前,临床上主要选用肠道微生态制剂、肠道黏膜保护剂西药治疗方式给予慢性腹泻患儿治疗,但部分患儿疗效较长,且停药后复发率相对较高,药物不良反应也较明显[2]。有报道指出,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选择合理方案给予小儿慢性腹泻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目前临床上尚未明确统一治疗药物或方案[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芩连止泻汤用于慢性腹泻患儿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慢性腹泻患儿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7岁,平均(4.2±1.3)岁;病程2~6个月,平均(3.1±0.6)个月;大便性状:水样便21例,蛋花样便10例,稀便7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8岁,平均(4.4±1.7)岁;病程2~7个月,平均(3.2±0.3)个月;大便性状:水样便18例,蛋花样便12例,稀便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大便性状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学》第6版中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4]。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5]中脾肾阳虚泻型诊断标准,即主症为大便澄澈清冷,清稀,完谷不化,久泻不愈;次症为神疲倦怠,肢冷形寒,面白少华,指纹色淡或脉沉细,具备1项主症加2项次症,或者2项主症加1项次症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小儿慢性腹泻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医脾肾阳虚泻型诊断标准;(2)年龄2~8岁;(3)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4)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1.4 排除标准 (1)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急腹症、昏迷、重度脱水等;(2)有心脏病史原发感染灶的体征及症状、严重不良反应;(3)伴有心脏病、肺炎等影响机体水电解质代谢的疾病。

1.5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基于常规对症处理,内容包含水电解质紊乱纠正、补液、补充维生素、营养支持等。对照组再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患儿口服蒙脱石散(杭州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每日3次,每次1~2 g;口服双歧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每日3次,每次0.25~0.50 g。连续服药治疗1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中药芩连止泻汤治疗。汤药组方:黄芩10 g,山药、陈皮、茯苓、白术、车前子各6 g,黄连5 g,甘草3 g。药物均统一由医院中药房进行煎煮,患儿口服每日1剂,每日2次,早、晚服药,每次100 mL,连续服药治疗1周。

1.6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抽取患儿空腹上肢静脉血10 mL,以3 000 r/min速率行离心,获取清液,通过美国EPICS-Elite流式细胞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行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检测。炎症因子测定指标具体为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功能测定指标具体为CD4+、CD8+、CD4+/CD8+及IgG、IgA。(2)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为参照评估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主证主要为大便形状、次数,按照症状严重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依次赋分0、2、4、6分。次症主要为腹痛、腹胀、面色、食量、脱水等,无、轻度、中度、重度依次赋分0、1、2、3分。总积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3)总疗效评估[7]:治疗后相关临床体征、症状基本或完全恢复正常,为治愈;治疗后大便基本成形,每日大便次数<2次,为显效;大便黏液状明显改善,偶有成形,每日大便次数<2次,为有效;大便性状、次数较治疗前均无明显改善,或进一步加重为无效。

2 结果

2.1 两组炎症因子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IL-6、IL-10及TNF-α水平对比

表1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儿IL-6、IL-10及TNF-α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IL-6、IL-10及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测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各项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儿CD8+显著低于对照组,CD4+、CD4+/CD8+及IgA、Ig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相关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2.3 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次症、主症积分及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4。

表3 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表4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腹泻为临床诊治中一种较常见的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患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质地稀薄、排便次数增加,伴有不同程度腹胀、腹痛等,如病情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改善,可对患儿身心健康及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小儿腹泻的发生机制存在复杂性,目前认为婴幼儿消化系统未完全发育成熟、消化功能较差、致病微生物感染、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功能低等均与小儿腹泻的发生密切相关。邢东文等[8]指出,常规西药治疗可使慢性腹泻患儿临床机体及症状获得一定改善,但此病发生机制存在复杂性,选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可获得更理想效果。

腹泻属于中医“泄泻”范畴,中医学理论认为腹泻的发生与脾虚密切相关,脾虚失运导致水谷不化精微,进而引发混浊内生,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杂而下,最终引发泄泻[9]。此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引起肝气郁结,运化失司,也是导致腹泻发生的重要原因。婴幼儿体质属纯阳稚阴,易实易虚,因此给予慢性腹泻患儿治疗时必须高度重视标本兼治,祛邪、扶正兼顾。本研究选用中药芩连止泻汤中,茯苓有良好益胃生津、健脾利湿功效;黄连、黄芩均有良好燥湿和胃、清热解热功效;山药有健脾渗湿、止泻功效;白术主要发挥燥湿利水、健脾益气等功效;陈皮有燥湿化痰、理气健脾功效;甘草有清热解毒、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功效。上述诸药联合使用共奏健脾益气、解毒清肠、渗湿止泻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山药富含多糖,可对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进行有效刺激和调节;白术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同时还含有丰富树脂、多糖以及多种氨基酸等,应用过程中可使机体T细胞亚群分布紊乱获得有效纠正,发挥良好调节、增强免疫功能作用;茯苓所含苓聚糖、茯苓酸等均具有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因此该药应用过程中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获得有效增强;黄连发挥良好广谱抗菌作用[10]。因此白术、茯苓、山药等联合使用发挥良好抗病毒、抗炎症反应作用,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得到有效增强。

免疫功能低是导致婴幼儿发生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免疫功能调节对患儿临床症状控制提高极为重要。T淋巴细胞直接参与机体免疫,CD4+/CD8+是临床上应用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该项比值倒置或降低均提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11]。IgA、IgG水平降低均表明机体免疫保护作用明显下降。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观察组芩连止泻汤治疗后,该组患儿几项炎性因子(IL-6、IL-10、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且患儿免疫功能指标(IgA、IgG及CD4+、CD4+/CD8+)相比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王君华等[12]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该结果表明加用芩连止泻汤给予慢性腹泻患儿治疗,可有效提高炎症控制效果,使患儿机体免疫功能获得有效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患儿症状获得更快改善,巩固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病情复发风险。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患儿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8.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芩连止泻汤的使用可促进慢性腹泻患儿临床症状获得更显著改善,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有助于患儿获得更快康复。

综上所述,小儿慢性腹泻临床治疗中加用芩连止泻汤,可明显提高抗炎效果,增强患儿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症状改善效果及总疗效。

猜你喜欢

证候机体小儿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邓俊峰作品选
小儿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