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晓燕教授基于“中气”理论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经验

2021-01-06刘一晗杨琳琳

河北中医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轴中土太阴

刘一晗 杨琳琳

(陕西中医药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陕西 咸阳 712046)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由脑血管缺血、脑白质病变、基底节缺血等引起的具有帕金森病表现的一种综合征,其显著特征是双下肢对称性的步态障碍,肌强直、震颤、姿势不稳等也较为常见,同时还可出现认知水平下降等,其症状缓慢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多以左旋多巴制剂治疗,多数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在中医方面有共同的病因病机,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具有优势[1]。

王晓燕,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市中医医院副院长,脑病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陕西省名中医,西安市首届名中医,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治疗内科杂病经验丰富,临证善用“气一元论”理论,形成了独特的见解。王晓燕在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过程中善用“中气”“气一元论”理论,认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主要是由脾胃枢转失司,元阴元阳不足,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导致风动所致,善用大剂量生黄芪、白术、山药等厚土气,振复脾胃之机,恢复土载木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王晓燕基于“中气”理论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经验介绍如下。

1 “中气”理论

1.1 中气本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载“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讨论“中气”首先要了解“气一元论”和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2-5],这两者并非只是一个枯燥的理论模型,它是一个真实的境界,是对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真实描述,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特点相契合。黄元御认为,人体的一气周流是如环无端的,人体内的各种气,无论是肝气、肾气或是肺气等,其本质上是一气,即元气,因此李可说:“六气为一气之变现,先天肾气与后天胃气互为其根。”[6]《易·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一气就像太极的阴阳鱼一样,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相交,互为其根,密切联系。这一气若是分为5个方面就是五脏之气,分为12个方面就是十二经脉之气,这一气既可无限细分,又可合而为一,阴阳之气、营卫气血之气、三焦之气、经络之气等均为这一气在不同部位或不同方面的体现。黄元御的“中气”理论是《四圣心源》的核心内容,也是“一气周流”理论的核心,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不运则轮不转。《四圣心源》道:“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为中气。”太阴己土之阴与阳明戊土之阳的升降相交运动就是中气的运动[7-8]。“中气”简单来说就是脾胃之气,脾胃之气之所以称为 “中气”,不仅是因为中气居于中土脾胃,还因为中气在人体这个“圆运动”中起到斡旋运转的功能。黄元御对此作出了解释,脾气一升,肝肾也随之而升,因此水木不郁,肝的疏泄功能和肾的气化功能也就正常;阳明胃降则心、肺、大肠也随之而降,因而金火不滞,心火下降,下温肾水,则肾水不寒,肾水上升,上济心火,则心火不亢,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常人肾水温而不寒,心火清而不燥,均是因为中气的枢轴运转功能正常。

1.2 中气所在—人身无处不中气 李可提出“人身无处不中气”[9],是指中气存在并影响着人体的各个方面,土能生万物,无土不成世界。《伤寒论》载:“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脾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有一分胃气,便有一线生机,中气是人们认识生命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重要方面。

中气是气血阴阳之本,中气升降,以生阴阳,阳明右降而化气,太阴左升而生血。中土脾胃之气斡旋,带动四维轮转,推动少阴肾之气化,使乙木升举有力而不至于下陷,助化清阳。阳位于上,从上自右路降,化为浊阴,清阳上生于木火,浊阴下藏于金水,经中气轮转,各在其本位[10-11]。

中气与水、火、金、木四象有着密切联系,并在四维轮转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水居于下而火居于上,木居于左而金居于右,脾胃中土居中,斡旋左右,燮理上下,而使“圆运动”升降有序,轮转有度,四象各在其本位[12]。水、火、金、木这四象分开来说,每一象又是一个平衡状态,东方乙木升而甲木降,南方丙火升而丁火降,西方庚金升而辛金降,北方癸水升而壬水降,这四象自身的升降平衡亦依赖于中气的升降运转,中气不运,升降失衡而生百病,中气一运,四象各自升降有序,百病可平[13]。由此可见,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中气的运转,即“人身无处不中气”。

1.3 阳明降机 阳明降机立足于人身之气运行规律先降后升,与运气学说中主气规律一致。彭子益在其《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言“中气居于沉浮升降之中,中气之成,在升降浮沉之后。而中气之用,皆寓于沉浮升降之间,升者,使沉的不可以再沉,降者,使浮者不可以再浮”[14-15]。阳明之气不降,四象之气升降逆乱。升降二气相互缠绕不息,推动生命的“圆运动”。吕英所提出的“阳明阖则坎水足”也是基于这一生命规律[9]。一日之中,阳明对应的是正午,根据阴阳消长平衡的规律,此时阳的力量最大,是盛极之阳,正午之后阳气开始收敛、下降,下归肾水而不至水浅、水寒。西方肺、胃、大肠的右降功能也是阳明降机的体现,脾胃中气如轴,轴运轮转,轴不运则轮停,因此阳明胃气一降,诸气皆降,自然界中的生长化收藏也是这一规律。

1.4 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 《四圣心源》云:“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阳明燥热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太阴脾湿,脾不升清。“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四圣心源》),脾阳衰微,运化失司,而生寒湿,寒湿又反过来困遏脾土,致脾不升清,中轴不运,失于转枢,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而生百病。“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四圣心源》),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太阴脾湿则中气不运,土壤板结,阳明降机受到影响,阳明之气难以透过板结的土壤下降到少阴坎卦,而生水寒。治疗上应先翻土中之湿,使土壤疏松透气,阳明之气才能下降。阳明燥热虽然也是病理状态,但其燥热之性并不是困遏中轴而影响中气运转,而是太阴之湿困遏脾土,脾升不足,中轴停运,进而产生阳明燥热。

所以黄元御提出“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土之气不足时,不仅要培补中气,还要善于补火,土生于火而水可灭火,火衰则火不暖土,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则脾土不湿,中气升降轮转,清浊复位。因此,在临证中不论是补火还是泻水,都应燥土,健运脾土运转之力,使脾土不湿。

2 病因病机及用药特点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属中医学“颤病”范畴,又名“振掉”“颤振”,主要是由于年老体虚、情志不畅、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各种原因导致气血阴阳虚衰,久则肾精亏损,肝风内动,或气血虚衰,筋脉失养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本病总属于肝,肝主一身之筋,肝风内动,筋脉不能自持,引发肢体抖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又有“其病摇动”“掉眩颠疾”“振掉鼓栗”等描述,不但指出了颤病的病因、主症,还提出了本病属“风证”,与肝、肾相关。肝肾乙癸同源,精血互生,若肾虚髓减,水不涵木,则下虚而上摇。脾胃受损,中轴不运,痰湿内生,土不载木,亦可致木郁风动,或脾虚湿聚,痰饮内伏,痰动风生。

王晓燕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贪凉饮冷或久居寒湿,以致阳气受损,或忧思怨气伤脾,脾阳受损,日久伤肾,肾阳亏虚,肾水不温,火不暖土,而致脾衰更甚,化生水湿,肾气化失司,厥阴风木之气不升,郁而动风。所以,王晓燕认为,“风”是导致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主要因素,并在导致“风”的诸多原因中总结出3条病机线路。

2.1 中土受损,中轴不运 人过中年,脾胃功能渐衰,或长期饮食不节,碍胃伤脾,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浊阻滞经络而致风动。脾胃中土居于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阴阳升降之枢。太阴主升清,阳明主降浊,中土受损则太阴己土之气不升,阳明戊土之气不降,中土壅滞,气化不利,水盛而土湿。湿困脾土,中轴不运,乙木升发无力,郁而动风;脾胃中土受损,化源不足,气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而致虚风内动,筋脉挛急,头摇肢颤。治病求因,应益气养血,濡养筋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已虚,又不能盲目填补气血,恐虚不受补,而同时又要振复中土之气,故可用建中汤类方等,再加大剂量黄芪(45~250 g)、白术(60~120 g)健中气,厚土气,恢复升脾降胃的中气斡旋之力。王晓燕认为,黄芪60 g为甲子之数,大于60 g具有定中轴、厚土气之力,还可以通里气,通过中气直达下焦。白术有益气健脾、滋液润便之效,通过太阴来调节阳明阖机。又气虚运化无力,聚湿成痰,王晓燕临证时善用生半夏(15~30 g),生半夏为太阴阳明土之药,其味辛,有润的作用,开破力强,可疏松胶黏之土,使气血津液流通。还可加芥子、胆南星等化痰通络,开畅气机。肺主气,肝藏血,但总化于中气,阳明右降而化气,太阴左升而生血,临床上虽然不用纯补气血之剂,但是中轴一转,脾胃功能恢复,生化有力,并保持合理的生活习惯,也可使气血恢复,筋脉得到濡养,症状自然缓解。

2.2 元阴元阳不足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人,患者年老体衰,元阴、元阳俱不足,且多数有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脑梗死等病史。肾寓元阴元阳,元阳不足,火不暖土而生脾湿,土为湿困,太阴不升而乙木亦不升,郁而动风。火性属阳,而阳气根源于肾,升发于肝脾,肝脾下陷的根源在于土湿,土湿的原因在于水寒,水寒土湿,中轴不运,气机升降无权,金水不藏,脏气失调。底火不足,下焦阴寒内盛,双尺脉沉实,可用附子15~30 g,吴茱萸、沉香、砂仁、紫油肉桂各5 g,以温益元阳,温煦萌芽,温化寒湿。阳损及阴,元阴不足,精气衰减,肝肾亏虚,筋脉失于濡养,而不自主颤抖、肌强直、运动迟缓。治疗上要滋补肝肾,育阴熄风[16-17]。在临床上元阴元阳不足常同时出现,相互影响而生水浅、水寒,致龙雷火上燔,上扰清窍,则生心烦、情绪睡眠不佳,王晓燕常用引火汤、三才封髓丹等加减,以引火归元,潜阳封髓,使坎水足,木气得养。常用方药:熟地黄45~90 g,巴戟天15~30 g,麦冬15~30 g,茯苓15 g,五味子10~15 g,黄柏6~10 g,砂仁10~21 g,炙甘草15~30 g,怀牛膝15~30 g,炒白术30~45 g。若患者双尺脉芤,可用肾四味:补骨脂、枸杞子、淫羊藿、菟丝子各15~20 g以填补肾精,鼓舞肾气。

2.3 肝气郁结,横逆犯脾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日久,厥阴风木不升,横克脾土,脾土被克,中轴不运而生气滞血瘀;脾为生痰之源,脾气不畅,脾失健运而布津不畅,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之邪阻滞经络而动风。治疗上要化痰热,散肝郁。药用柴胡剂疏肝;升麻、防风各15~30 g散肝郁;桔梗、枳壳各15 g一升一降,既助中气升降,又宽胸理气;木香5~10 g理三焦气滞;生半夏15~30 g化痰热。如果肝木升发无力,甚至下陷为寒,可用桂枝、吴茱萸助阳化气,以恢复厥阴风木的升发之力,使厥阴肝气和缓有序升发。水为木之母,在升发乙木的同时还要防止乙木疏泄太过耗伤肾水。《小儿药证直诀》中载“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这里的“水”应指痰浊和水湿,土气强则能克制痰浊水湿,水一除则肝平风止[18],因此在平肝熄风时也要顾护中土。

3 典型病例

例1 付某,男,76岁。2020-07-21初诊。右侧肢体不自主抖动7年,烘热汗出1个月。现病史:患者自诉7年前于脑梗死后逐渐出现右侧肢体不自主抖动,行走缓慢、不稳,症状缓慢进行性加重,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具体治疗不详。近1个月经常烘热汗出,夜间背部发热,16:00~17:00及20:00时自觉怕冷,易汗出。刻诊:右侧肢体不自主抖动,右手典型“搓丸样”动作,行走缓慢,步伐变小,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面容呆板,易怒,心烦,纳食差,寐差早醒,大便干硬难解,4~5 d一行,小便黄,舌淡黯,苔薄白,右关脉沉细弱,双尺脉芤弦细。西医诊断: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中医诊断:颤病;辨证:中轴不运,元气亏虚,风气内动。方用引火汤合三才封髓丹加减。处方:熟地黄90 g,巴戟天30 g,麦冬30 g,茯苓30 g,五味子10 g,黄柏 10 g,砂仁 10 g,炙甘草 15 g,生黄芪45 g,生白术120 g,生山药45 g,生石膏(同煎)10 g,栀子15 g,白芍120 g,升麻30 g,防风30 g,补骨脂 15 g,枸杞子15 g,淫羊藿15 g,菟丝子15 g。每2 d 1剂,每剂加水1500 mL,水煎取汁400 mL,分2 d,每日早、晚2次温服。连服5剂。2020-07-31二诊,患者自觉肢体抖动及烘热汗出症状减轻,大便较前好转。初诊方去栀子,减少白芍用量至60 g, 加吴茱萸6 g、附子10 g。2 d 1剂,煎服方法同前,继服7剂。2020-08-18三诊,患者诉肢体抖动好转,烘热汗出基本消失,情绪较前平稳,纳可,大便不干。二诊方去升麻、防风,减少白芍用量至30 g,生黄芪加至60 g。2 d 1剂,煎服方法同前,继服2个月后随访,患者病情未再进展,肢体抖动明显好转,无明显烘热汗出,嘱患者不适随诊。

按:本例患者年老体虚,中气、元阴、元阳俱不足。脾胃渐损,中气虚衰而致中轴不运,四维不转,水火不相既济,“水寒龙火飞”,因而出现寐差,心烦易怒。用大剂量生白术及生山药培补脾胃之气,运中轴。王晓燕认为,水道不通也有大便不通的症状,生黄芪45 g时有通水道的作用,水道一通,水道气机运行障碍即除,大便即解。元阴不足,肝肾亏虚,精气渐衰,“水浅不养龙”,故肢体抖动,烘热汗出,夜间背部发热,用引火汤(熟地黄、巴戟天、麦冬、茯苓、五味子)引火下行下温肾水,三才封髓丹(黄柏、砂仁、炙甘草)潜阳封髓。患者元阴元阳极亏,双尺脉芤,用大剂量熟地黄及肾四味补肾填精,补益真阴,鼓舞肾气。元阳不足,一则火不生土,脾阳不足,运化失司,土被湿困,二则乙木升发无力,木郁而生风,故用升麻、防风2味风药散肝郁。患者大便干硬难解,故用大剂量白芍降下通便,并且白芍可以柔肝、散肝郁,敛降相火,防止相火拔根。《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载栀子可以“疗心中懊憹颠倒而不眠……皮走肌肤之热。虚火炎者,炒黑用”。阳气盛于上而生于下,为水中之气,是名阳根,阳气生长,爰生木火,木火的生长依赖于己土的升发。生石膏通腑气,降阳明。二诊大便好转,减少白芍用量,用小剂量吴茱萸温煦萌芽,助肝气和缓有序升发;附子补火助阳,治下焦元阳不足。三诊方加大黄芪剂量以定中轴,培土载木。

例2 卢某,男,65岁,2020-11-10初诊。行动迟缓、记忆力减退2年。现病史:患者2年前于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后逐渐出现行动迟缓,记忆力减退,行走及转身缓慢,手抖,肢体关节僵硬,就诊于当地医院神经内科,予多巴丝肼片口服治疗,症状稍好转,现为求中医治疗,遂来就诊。刻诊: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不喜与人交流,头昏沉、头木,双下肢沉困,汗出,时有流涎,纳可,寐差,大便难,夜尿4~5次,舌红,苔浊腻少津,脉双寸不及,右关尺虚、重按无力。查体:双侧软腭活动度稍差,咽反射迟钝,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齿轮样增高。既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史10余年。西医诊断: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中医诊断:颤病;辨证:中土受损,中轴不运。方用黄芪建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处方:生黄芪250 g,炒白术120 g,生半夏(打碎同煎)15 g,酒大黄(同煎)15 g,熟地黄30 g,当归30 g,生石膏(同煎)15 g,升麻30 g,白芍120 g,制何首乌15 g,肉桂20 g,吴茱萸6 g,生姜20 g,花椒3 g,茯苓30 g,桂枝15 g,防风45 g,鸡内金20 g,地龙15 g,莱菔子20 g,生赭石(同煎)15 g,葛根40 g。每2 d 1剂,每剂加水1500 mL,水煎取汁400 mL,分2 d,每日早、晚2次温服。连服3剂。2020-11-17二诊,患者诉头昏沉、头木减轻,偶有饮水呛咳。初诊方加熟地黄至45 g,加厚朴20 g,2 d 1剂,煎服方法同前,继服7剂。2020-12-04三诊,患者诉行动迟缓及肢体僵硬感好转,流涎减少,仍双下肢沉困。二诊方去花椒、莱菔子、鸡内金,加苍术20 g、黄柏10 g、薏苡仁30 g、牛膝20 g,2 d 1剂,煎服方法同前,继服14剂。3个月后随访,患者病情平稳,行动迟缓好转,手抖及关节僵硬感减轻,无明显头昏沉、头木,双下肢沉困感消失,嘱患者服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者年老,中土受损,中轴不运,阳明右路不降,暗耗阴精,而致津亏,因此肢体抖动,关节僵硬,舌上少津等。土为湿困,转枢无力,土不载木,木亦不疏土,故而土湿木摇,再加先天元阳不足,火不暖土而中下二焦寒湿益甚。用生黄芪250 g运大气、翻土,翻出自身太过的寒湿;鸡内金、莱菔子、地龙亦有翻土之效,且地龙作为虫类药具有疏通走窜之性。患者双寸不及,说明清阳不升,上气不足,故见头昏沉、头木,黄芪、白术亦可补中益气。舌苔浊腻,说明有湿有热,大剂量炒白术在转中轴、厚土气的同时还可以燥土中之湿,茯苓、白芍打开局部水热气结。舌上少津,用葛根来起阴气。中轴不运,水火不相既济,心肾不交,虚火上浮,因而寐差,叶天士《本草经解》载“肾为坎水,代赭气寒益肾,则肾水中一阳上升;心为离火,代赭味苦益心,则心火中一阴下降,水升火降,阴阳互藏其宅”,说明赭石可以交通心肾,使肾水不寒,心火不亢。大剂量白芍一则通便,二则降甲胆逆上之火。熟地黄、何首乌填补肝肾之精。肝体阴而用阳,当归补肝体助肝用。升麻、防风2味风药散肝郁。生半夏开阳明,恢复阳明降机,又可温化痰涎。肉桂、吴茱萸、花椒、生姜温中祛寒。桂枝温经通络,助东方厥阴风木和缓有序升发。酒大黄、生石膏通腑气,拓宽阳明右降之道路。二诊加厚朴取半夏厚朴汤之意,以行气散结降逆,缓解患者饮水呛咳、咽反射迟钝等症状。三诊患者仍双下肢沉困,加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即四妙散以清下焦湿热。

4 结语

中医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能改善患者运动状态,延缓病程进展,体现了中医药的优势[19-20]。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总属“风病”“痉病”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肝藏血主筋,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肾藏精生髓,此三脏亏损,则阴精不足,筋脉失养而发肢体震颤,其本质上不外乎先后天两本亏虚,水寒、土虚生木郁,后天之本尤为重要。后天胃气即中气,为先天肾气之根,土爰稼穑,土能生万物;人身中土即脾胃中气,以太阴左升阳明右降而带动四维运转,中气及四维斡旋运转有序,百病乃平。因此,临床中在治疗各种疾病时都应顾护中气,以中气带动四维,此即运中土以灌四旁,五脏得养,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中轴中土太阴
一线中轴,承古通今
湾区枢纽,四心汇聚! 广州中轴之上,发现全新城市中心!
城市中轴之上,“双TOD”超级综合体塑造全新城市中心!
数字经济+中轴力量,广州未来十年发展大动脉在这!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魔戒”再现,重返中土
有明之初岭南水墨前后五百年(之三)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治失眠,先补“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