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魄门亦为五脏使”论治功能性便秘

2021-01-06孙林梅刘秦浪韩朵朵

河北中医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五脏津液脏腑

韩 焱 孙林梅 刘秦浪 高 壮 韩朵朵

(陕西中医药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陕西 咸阳 712046)

便秘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早在《素问》就有“大便难”“后不利”“痛而闭不通”等记载。现代医学将便秘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功能性便秘主要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便秘,粪便在肠道内滞留过久,便质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次数减少而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症[1]。目前,功能性便秘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人群更加广泛,长期功能性便秘会严重降低生活质量,不仅对患者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对患者精神、心理产生负面作用。我们以“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治疗功能性便秘,通过中医辨证对患者实行针对性、个体化治疗。

1 功能性便秘概况

功能性便秘多见于女性及老年人,女性由于自身生理结构,在一定年龄妊娠,导致体内气血骤然减少,虚弱无力,肠腑失养,发生便秘;老年人体弱多病,阴阳俱虚,气血俱亏,功能俱减,先天温煦无力,后天运化呆顿,肠胃虚薄,不能消纳,故而易导致便秘。中医学认为,由于心火上炎,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肺失宣降,肾阴不足,均可使大肠传导无力, 津液亏虚, 失于滋润,从而导致便秘发生。长期忽视功能性便秘问题,则会出现各种肠道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同时也会影响情志,出现焦虑、抑郁等状态,对身体健康有极大影响。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方法众多,安全性高,依从性好,效果显著[2]。

2 “魄门”的命名

“魄门”一词,首见于《素问·五脏别论》,魄门是指粪便排出之门,即肛门。关于“魄门”的命名,现代学者较为认同2种理论:其一,肺藏魄,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肛门为大肠末端,内通于肺,故命为“魄门”;其二,“魄”通“粕”,即糟粕,魄门即为传送糟粕之门,故以此命名。此外,《难经·四十四难》中的“七冲门”之下极之门也是指“魄门”,它将饮食糟粕排出体外,维持了六腑泻而不藏的特性,有利于脏腑正常的气化活动。

3 功能性便秘与五脏的关系

《素问·五脏别论》提到“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说明肛门排泄功能与五脏整体功能密切相关[3]。张景岳在《类经》提到“虽诸府糟粕固由其泄,而脏气升降亦赖以调,故亦为五脏使”,魄门开阖有度,既受脏腑调控,又影响脏腑气机。《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论述 “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人是一个统一整体,功能性便秘除大肠本身病变外,五脏六腑异常都会诱发便秘。便秘为标,五脏失养为本,因此治疗时应注重五脏同调,抓住脏腑间升降相因的有机联系。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以整体观治疗疾病的理论核心,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了依据。

3.1 从心论治 中医学早已阐述了精神心理因素与便秘的关系。《素问》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肯定了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提示心可以调节人体精神意识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诸病源候论》指出“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功能性便秘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有密切关系,精神心理因素也能影响便秘患者的身体状态及生活质量[4]。樊文彬[5]采用一系列便秘相关测评表,发现功能性便秘患者较常人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生活质量差,尤其表现在情绪、满意度、生活独立性等方面。宫毅教授治疗焦虑抑郁型便秘时以调神为基础,临床常用中药调神之品,如柴胡、合欢皮、琥珀等养心安神,补脾疏肝[6]。邵文超等[7]认为,针刺能通过调节脑-肠轴之间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胃肠道功能,刺激与肠神经相关的高级神经中枢,起到调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状态的作用,这为针刺“调神”以改善功能性便秘提供了依据。王晓霞等[8]治疗功能性便秘伴焦虑,运用耳穴疗法以调肠理气通便,宁心安神解郁。

3.2 从肝论治 《圣济总录》提到“营卫不调,阴阳气相持”,认为治气是治疗便秘的关键,气能推动温养,血能濡养肠腑,气血调和,则大便通畅。肝藏血,主疏泄气机,与气血运行十分密切,因此功能性便秘与肝有重要关系。《医学启源》曰“肝与大肠相通, 肝病宜疏通大肠”,即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肝疏泄之力,金木交合,血能润肠。若肝疏泄失常,一方面不仅使大肠腑气运行不畅,精血津液输布失常,也会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发为便秘;另一方面,若肝气不舒,郁而化火,肝火旺则易燔灼肺与大肠之津液,导致肠道失于濡润,也会造成便秘。此外,肝为血海,有濡养功能,若肝血不足,肠道失于濡润,易发生“血虚秘”。马培宏等[9]提倡,从肝论治肠腑病,肝与大肠相通,肝失疏泄是发生肠腑疾病的重要病机。情志因素致使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调,肝肠相通,不仅使大肠传导、开阖失司,还使大肠结构发生变化,出现功能性便秘及痔疮等。张欣宇等[10]治疗功能性便秘时遵循“肝与大肠相通”理论,提出了“肝寄腑于大肠”,认为大肠降泄浊气功能的正常保证了肝之疏泄,而肝疏泄功能正常又促进了大肠降浊糟粕。现代医学的“脑-肠轴”学说与这一理论也有相通之处,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脑-肠轴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为从肝论治功能性便秘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调节肠动力同时兼顾调畅情志,临床疏肝解郁之经典药对柴胡与白芍,一散一敛以理肝脾,泻肝热,补脾阴,二者配伍精妙。

3.3 从脾论治 脾胃为后天之本,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功能失常,影响五脏六腑之气,导致各种疾病发生。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则气血乏源,水谷精微难以正常输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全身失于濡养,脏腑皆燥,肠道津枯水停,食物残渣聚积于肠道而致大便秘结不通。脾胃虚弱,推动无力,正气虚耗,导致小便频数,大便困难。脾乃营之本,营为阴,脾阴充足,则脾传输功能正常,精微得以化生,肠道濡润,糟粕得以传导。脾阴不足,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道失润,即形成脾约之证,导致便秘。对于长期功能性便秘患者,要考虑是否脾阴不足,或气阴两虚,治宜同时补脾滋阴,养血润肠。《医林绳墨》谓“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疗以健脾为先”。脾失运化,出现消化不良、便秘、腹泻、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与肠道菌群紊乱的临床症状基本一致[11]。肠道菌群是维持肠黏膜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能激活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入侵。通过中医健脾治疗,可直接影响肠道菌群状态,因此要重视脾胃在治疗便秘中发挥的作用[12]。袁文贝等[13]以“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为指导思想,灵活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脾气虚弱型便秘,一补一行一润,改善患者排便状态。李廷荃教授提倡“致中和”思想治疗功能性便秘,通过门诊便秘患者证型的分析统计,发现脾虚燥结型便秘最多,治以调和脾胃为本,使人体恢复“中和”状态。用药多甘平和缓轻灵,以平为期,重在调理脾胃,兼顾他脏,中焦和,气血畅,则脏腑安,这与“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相合[14]。

3.4 从肺论治 《灵枢》明确了肺与大肠在经络中的表里关系,肺主宣发肃降,肺气充足,下达于肠,化为津液,大肠津液充足,传导通畅,则粪便更易于排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是大肠传导的动力。肺为水之上源,通过气的推动作用通调水道,使阴液分布于机体脏腑,大肠得以濡润;肺主治节,主一身之气,肺气的宣降失调,下行之气不下反上,或气虚推动无力,都会导致大肠无法正常地排泄糟粕,从而引发功能性便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描述了食物由口及胃,胃受纳腐熟,将食糜通降下行,脾主运化,为气血化生之源,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肺主宣发肃降,吸收水谷精微并继续向下传输,濡养脏腑,且通调水道,促进大肠传导这一过程。依据“魄门亦为五脏使”原则,五脏相互配合,当肺脾虚弱时,肠道干燥失荣,土能生金,金亦生土,母子相及,反之亦然。《医经精义》提到“理大便必须调肺气”,遵循治上焦如羽的原则,宣降肺气选用轻盈之品,下病上治,使大肠传导正常,便秘得通。苏佳雯等[15]治疗功能性便秘,从肺与大肠关系入手,以“通痞”为治疗核心,宣肺、肃肺、补肺、清肺、润肺,维护机体升降关系,加快胃肠蠕动,恢复大肠传导之功。邓中甲教授治疗便秘,应用“提壶揭盖”理论,重在调畅气机,同时注意调畅气的运行通路,脾胃中焦之气通,肺气宣降顺畅[16]。米庆海[17]认为,治疗便秘时应重视调理肺气,可选用入肺经、大肠经的药物,如紫菀、瓜蒌、杏仁、枇杷叶等调气通便。对于肺气虚或气滞患者,选五味异功散益气,配伍调气药物效果更佳。

3.5 从肾论治 《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指出“大便秘结,肾病也”。《内经》曰“北方黑水,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盖此肾主五液,津液盛,则大便调和”。《诸病源候论》指出“肾脏受邪,虚而不能制小便,则小便利,津液枯燥,肠胃干涩,故大便难”,肾脏受邪,肾阴滋养润泽功能障碍,人体津液枯燥,肠胃失于滑润,出现排粪困难,并提出以济川煎为基础方温肾润肠。《丹溪心法》载“燥结血少,不能润泽, 理宜养阴”,治宜滋阴补肾,肾阴阳平衡则便秘得解。一方面,肾阳主温煦,蒸腾气化,散精以温养肠腑,若肾阳不足, 推动与温煦之力不佳,则阴寒凝滞, 影响大肠传导;另一方面,肾阴滋养润泽,肾阴不足, 滋养润泽之力弱,且无力制约过亢之阳热,肠道失于濡养。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导致功能性便秘的发生。此外,肾气充足,气化正常,开阖有度,则二便调,肾气渐虚,推动无力。也会出现功能性便秘。李东垣主张“肾主五液”,肾阴不足可致津液亏损,而津液在肠腑排出糟粕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便秘的病因为火邪入血,伤及津液,耗散精血,而致大便燥,故治疗时应滋阴养液配合健脾益气。甘爱萍教授认为,正气对脏腑功能逐渐衰弱的老年患者尤为重要,治疗时应重视顾护正气,选用缓泻且入脾肾之药物组方,运用阳中求阴,育阴时使用偏温性药物可助阴液,选方配伍讲究寒温并用,补泻兼施,药精而力专[18]。王一迪等[19]认为,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可生髓化血,且精血同源,血又化津,津液充足则滋养肠道,使大便通畅。故当以滋肾润肠为主,以达治病求本之目的。

4 典型病例

王某,女,64岁。2020-10-15初诊。主诉:大便排出不畅3年,加重1个月。现病史:患者3年前由于饮食不节及情志不佳,出现大便秘结,难以排出,4~5 d一行,无明显便意,大便先干后稀。便秘时使用开塞露,或自行服用芦荟胶囊、番泻叶等效果明显。此后稍有饮食不慎则便秘症状反复,口服上述药物效果不佳。1个月前受凉感冒后排便困难加重,伴口干、咽痛,自行服用小柴胡颗粒后感冒症状消失,排便仍困难,查电子结肠镜未见明显异常,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门诊就诊。刻诊:大便4 d未解,无便意,嗳气,口干,下腹部胀满,无发热恶寒,平素大便3~5 d一行,便质干结,便时伴有憋胀下坠感,偶有全身乏力,腰膝痠软,情绪急躁,纳差,寐差,自觉烦热难以入眠,小便频多。舌红,少苔,脉沉细。西医诊断:功能性便秘。中医诊断:便秘。证属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润肠通便。予增液汤加减。药物组成:玄参20 g,当归20 g,生地黄20 g,陈皮12 g,厚朴15 g,党参20 g,生白术50 g,炒杏仁10 g,醋柴胡12 g,麦冬20 g,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5 g,郁金20 g,木香9 g,盐泽泻15 g,炙甘草6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7剂。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油腻之品。2020-10-23二诊,患者诉排便较前顺畅,腹胀减轻,夜寐改善,口干明显减轻,便意仍不明显,小便正常。初诊方去盐泽泻,加枳壳15 g。7剂。2020-10-31三诊,患者诉服药期间大便1~2 d一行,质尚可,口干、乏力减轻。继服二诊方7剂守效。

按:本例为老年女性,大便秘结,伴憋胀下坠感,夜间烦热,口干,舌红,少苔,脉沉细,证属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滋阴通便。方中玄参、生地黄、麦冬为增液汤原方,玄参味甘苦咸微寒,滋阴降火,清热凉血,启肾水以润肠燥;生地黄清热养阴,益肾水以治血,可增强玄参滋阴润燥之力;麦冬益胃生津,养阴润肺;厚朴温中行气,燥湿除满;当归补血活血,润燥滑肠;党参益气生津,补中安神,强健筋骨;患者诉纳差、乏力,且间断服用泻下之品, 可知脾土已伤,脾胃运化失常,水液输布障碍,《伤寒论》载“大便硬, 加术四两”,重用生白术燥湿健脾不伤阴, 中焦脾土旺则气机升降无碍,清气得上,浊气得下;炒杏仁润肠通便,开宣肺气,通行大肠滞气,为“提壶揭盖”之法;患者中焦气机失调,加陈皮、木香、枳壳调畅气机,利于大肠传导及魄门开启;柴胡疏肝理气,郁金行气解郁,缓解患者紧张、焦躁情绪;焦三仙消食以助运化;盐泽泻利尿化浊;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全方滋阴生津,增水行舟,补运结合,升降相宜, 通调气机,益气养阴,五脏并调, 共起润肠通便之效。

5 结语

中医学认为,功能性便秘病位在肠,但责于五脏,大便排出是否顺畅能直接反映脏腑功能是否正常。心主血脉运行,气血运行正常,则大便得以通畅;脾升胃降,发挥气机升降枢纽之功,枢纽运转正常则肠道气机通畅;肝主疏泄,助肠道运化;肠道正常传导有赖于肺宣发肃降正常发挥;肾主水液,水津润布则肠道滋润,大便正常排出。可见,排便功能依赖五脏相互配合。治疗功能性便秘时,不拘泥于某一脏腑,不可闻及便秘就盲目予苦寒通泄之物。“魄门亦为五脏使”,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在诊疗疾病时的理论指导,以五脏一体观为理论指导,结合舌脉辨证论治,达到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五脏津液脏腑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