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与长效机制

2021-01-06

太平洋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博会进口

邹 磊

(1.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200233)

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是我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向世界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自2018年起,进博会每年在中国上海举办。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持续蔓延的背景下,进博会是极少数2020年如期、安全在线下举办的大型国际展会之一,成为世界经济寒冬中的一抹亮色。通过追踪前三届(2018—2020年)进博会可以发现,它在国内和国际的综合溢出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但与大量生动的实践和媒体报道相比,目前专门关于进博会的学术研究缺乏。①邹磊著:《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与全面开放新格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ZOU Lei,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Shared Future in a New Era,World Scientific Press,2020.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理论上阐释举办进博会的重大意义②例如:刘建颖:“多棱镜视角中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际贸易》,2019年第1期,第18-23页;东艳、刘杜若:“‘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人民论坛》,2018年第31期,第44-45页。;二是从政策上设计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大多与上海相关)的推进路径。③代表性的政策研究报告合集参见上海研究院项目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发展报告》(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2020年版。随着进博会将年年办下去,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其溢出效应的研究。本文将结合前三届进博会的实践,深入评估进博会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综合溢出效应,剖析目前进博会举办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探讨建立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的长效机制。需要指出的是,为了避免“就事论事”或“过度拔高”,本文将进博会置于三重视野中进行考察:一是国际展会,即国家贸易投资综合展、企业商业展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三合一”;二是公共产品,即集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和开放合作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合作平台;三是政策宣示,即中国将以举办进博会为契机持续扩大进口,向各国分享中国市场机遇。

一、国际平台的国内效应:进博会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凭借巨大的人口规模、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正呈现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的双重特征。新的身份定位要求我国适时转变过去出口导向、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和思维惯性,更积极地看待扩大进口对满足国内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积极作用。作为各国优质企业、商品、服务、技术、人才集聚的国际合作平台,进博会的溢出效应首先作用于中国自身。以举办进博会为契机持续扩大进口,意味着我国正主动地运用全球资源、全球市场推动贸易升级、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1 助力贸易升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一些结构性、机制性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作为面向全球的新型经贸合作平台,进博会为促进贸易创新升级提供了重要载体。

一是推动对外贸易结构优化。作为世界贸易大国,我国出口与进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仍不平衡。以2020年为例,全年货物出口17.93万亿元、进口14.23万亿元,服务出口19 356.7亿元、进口26 286亿元。①海关总署:“202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同比增1.9%”,2021年1月15日,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xwfb34/mtjj35/3513982/index.html;“商务部2021年2月4日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2021年2月4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h/。举办进博会不是我国进口扩大的开始,而是进一步加速的政策宣示。以此为观察点可以发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从以输出“中国制造”为主,向实施更积极的进口政策转变;进口的内容从以货物为主,向货物和服务并重转变;进口的目的从以满足工业生产为主,向同时满足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转变;进口的对象从以发达国家和原材料出口国为主,向兼顾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转变;传统的“两头在外”(原料和市场在海外、生产在国内)模式正在发生快速重构,新的“两头在外”(原料和生产在海外、市场在国内)形态将越发常见。这些新变化既可以使我国进口与出口的规模更为均衡,形成扩大进口与稳定出口之间的有机联动,也可以使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比重更为合理,促进对外贸易结构优化。

二是推动外贸、外资和外经深度融合。进博会不仅是外国商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促进平台,也是国内各地方政府极佳的招商引资平台,还是中国企业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对外投资促进平台。一方面,进博会为各方提供了深入考察和对接中国市场需求的渠道,许多外资企业都在参加进博会后选择新增或扩大在华投资。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能通过进博会平台发现在国内有较大市场潜力的进口产品,进而开展针对性的海外投资并购,再将产品销回中国。这种以满足本国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走出去”模式既有助于中国企业减少盲目决策和无序经营,也能提升东道国对华出口能力,使其更精准有效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减少贸易摩擦风险。

三是推动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借助进博会的平台效应,过去需要经常赴全球参展的国内采购商们能够更便捷地掌握国外优质产品的最新动态,供需对接效率得到提高,采购成本得到降低。与举办进博会同步,我国持续下调部分汽车、抗癌药物、日用消费品、工业品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已降至7.5%,略高于欧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审批、通关、检验检疫等多个进口环节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减少流程、压缩时间,持续降低制度性成本。①邹磊:“进口博览会助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学习时报》,2018年9月24日,第2版。比如,得益于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与长宁区政府推出的“快检快放+外检内放”验放分离模式,纽仕兰新云的一瓶鲜奶从新西兰牧场到首届进博会现场只用了72小时,而此前进口乳制品进入中国市场时仅在检验检疫环节就需耗时7~8天。②“纽仕兰新云董事长盛文灏:中国下一轮发展的引擎是内需市场”,第一财经,2018年6月14日,https://www.yicai.com/news/5431989.html。自2018年以来,许多“展品”加速变成“商品”,一批贸易便利化政策举措从“量身定做”转向“复制推广”,进博会成为我国制度型开放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示窗口。

1.2 助力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技术水平和成套水平的完整产业体系,积累了大量的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但是,一些产业领域仍存在着大而不强、优质供给不足、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作为众多尖端前沿产品的展示交易平台,进博会有助于在我国进一步集聚和配置全球优质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加速产业升级。许多经验表明,进口贸易是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国外先进的中间产品和资本设备中蕴含着大量前沿的技术信息和工艺创新,通过进口将其引入国内生产中,既有助于我国企业在短时间内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利于企业以低成本方式开展学习模仿和二次创新。③胡大龙著:《进口在中国贸易强国战略中的作用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页。从前三届的实践看,越来越多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选择在进博会平台进行全球或中国大陆市场首发。第二、三届进博会首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分别达到391件和411件,均高于首届。其中,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的首发数量最多,第三届的首发总数超过了120件。④“726.2亿美元!第三届进博会经贸合作成果再创新高”,新 华网,2020年11月10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0-11/10/c_1126722603.htm。许多展品已被我国企业引进后投入使用,带动了产品和技术创新。比如,江苏的一家民营企业在首届进博会上采购了一台西班牙产大型龙门铣削加工设备,经过近一年调试后,新产品已批量生产。一批参展商也加速变成投资商,并进一步融入我国的产业生态,使进博会成为“国际展览—国际贸易—吸引外资—产业升级”的成功范例。比如,首届进博会闭幕后仅一个月,全球顶尖放疗设备制造商医科达就在上海设立了亚洲唯一的区域总部;第二届进博会期间,跨国药企阿斯利康宣布将已有的上海研发平台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并在上海成立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这些都有助于推动我国企业加快学习和创新,逐步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

二是通过竞争示范效应促进产业升级。一方面,国外优质商品与服务的引入将与国内同类企业及其产品形成市场竞争,倒逼企业寻求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产品供给质量,进而与“洋品牌”相抗衡。另一方面,扩大国外优质商品与服务进口,将给国内同类企业及其产品带来市场示范。一些进口产品此前在国内没有生产销售,借助进博会的平台获得中国消费者青睐后,也正吸引相关国内企业快速跟进,通过创造性模仿和科技创新等方式逐渐提高市场份额。事实上,市场竞争和市场示范效应也会产生相应的技术溢出效应,激励更多的企业加强学习、模仿、研发和创新,进而带动整体的产业升级。

1.3 助力消费升级

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0万亿元,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精致化的消费模式不断涌现,消费者对汽车、体育、健康养生、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休闲旅游等领域优质商品、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服务消费增速及其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但是,一方面,相较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消费供给、环境仍有很大改善空间;另一方面,我国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2011—2019年平均为53.4%,2020年接近55%)与发达经济体(约70%~80%)还有较大差距。①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局长就2020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2021年1月18日,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101/t20210118_1812480.html。随着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消费的基础性地位更加凸显,进博会“全球买、全球卖”的平台效应有助于促进消费优化升级。

一是通过增加优质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要。过去,我国进口规模和金额最大的是原材料和工业品,和普通人生活紧密相关的酒类、食品、农产品、化妆品、医药保健品、电子产品、家居用品等消费品进口相对较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服务进口也和需求差距较大。进博会各大展区云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优质商品和服务,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种类更为丰富,即便是许多原先少为人知的“土特产”和小众品牌也有了更多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从前三届的实践看,进博会的平台效应正推动许多原先早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巨头加大产品和品牌投放,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事实上,为了更好适应国内消费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许多跨国公司正在经历从“在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向“为中国制造”(Made for China)的转型。不仅是在一线城市,许多内陆城市也因我国举办进博会和扩大进口出现了消费升级趋势。

二是通过塑造认知偏好引领消费升级趋势。进口商品和服务在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对优质产品的认知和品位,进而塑造了新的消费习惯和偏好。即便是许多原先只是极少数人使用的进口产品,也在很短时间内成为消费潮流,带动了整体的市场需求更新。以进口水果为例,十余年前主要是“老三样”,即美国红提、新奇士橙、泰国龙眼。今天,除了菲律宾香蕉、越南火龙果、泰国龙眼等热带水果外,我国消费者对新西兰猕猴桃、智利樱桃、墨西哥牛油果、秘鲁蓝莓、西班牙橙子等已司空见惯,且南北半球交替、时间相互错开。②“从一颗水果领悟进口的意义”,《解放日报》,2018年7月29日,第1版。来自日韩的护肤品、家居用品、母婴产品和养老产品也成为竞相购买的对象,在汽车、消费电子、医药保健、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许多领域,进口产品都重塑了普通中国百姓的消费观念。以举办进博会为契机扩大进口,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新的高品质消费选择,刺激相关需求增长和产业发展,引领形成新的消费热潮,带动我国消费市场及其品质的整体升级。

简言之,以举办进博会为契机扩大进口是中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升级版。过去,中国积极出口、吸引外资主要是为了换取国内经济发展所紧缺的外汇、商品和技术,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大规模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出口。当前,扩大进口是要用全球的优质资源服务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服务于我国快速崛起的内需消费市场,进口不再仅仅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一个中间环节,进口的重点也扩大至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优质消费品和高品质服务等。这反映了中国正日益注重从全球层面来考虑生产和消费布局,处理双向贸易、双向投资和双向资源要素流动。从国际上来看,英国、美国都在快速工业化后陆续经历了从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型。它们的成功经验表明,除了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之外,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强大进口能力,同样是一个大国极其关键的战略优势和经济影响力,是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非常重要的博弈筹码。

二、中国方案的国际效应:进博会助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进口是商品和服务在国家间流动的重要渠道,具有天然的国际属性。一个具有强大进口需求和能力的大市场,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潜移默化且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进博会是有史以来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倡议、中国方案。它在中国举办,也是世界各国的合唱。作为中国扩大进口的政策宣示和平台载体,进博会正在产生积极的国际效应。

2.1 做大增量:为世界经济注入信心与动能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本就增长乏力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认为,“全球经济将出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①“IMF总裁:2020年将出现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经济状况”,中国新闻网,2020年4月10日,http://www.chinanews.com/gj/2020/04-10/9152493.shtml。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发布的《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显示,2020年世界经济萎缩4.3%,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2.5倍以上,而全球贸易则预计下降了7.6%。②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World Economic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2021,January 25,2021.

举办进博会是中国以扩大本国市场开放为切入点搭建的开放合作平台,建立了各国优质商品、服务与中国市场之间便捷的绿色通道。以此为契机主动扩大进口,有助于在全球层面扩大总需求和贸易规模,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信心与动能。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的双重属性意味着,扩大进口将覆盖到高端制造业、先进服务业、日用消费品、优质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等各个行业领域,将为各国提供庞大、稳定、可持续的进口需求。这是中国通过创新性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尝试。③黄河、王润琦:“公共产品与国际经济秩序:起源、当前挑战与重塑”,《太平洋学报》,2021年第5期,第80-81页。

受疫情影响,全球许多大型展会、论坛和赛事都纷纷宣布延期、取消或改为网上形式。第三届进博会是2020年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参展国家最多的国际经贸盛会,共吸引124个国家(地区)的企业踊跃参展,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的“回头率”超过70%,累计意向成交额(按一年计)达到726.2亿美元,比第二届增长2.1%,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市场的安全、潜力与韧性。④“726.2亿美元!第三届进博会经贸合作成果再创新高”,新 华网,2020年11月10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0-11/10/c_1126722603.htm。在此激励下,外资进一步看好和加码中国市场,2020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0 000亿元,增长6.2%,成为全球第一大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地。

借助进博会的平台效应,许多参展企业形成了在华产品销量快速增长、品牌价值快速提升、产品渠道快速下沉的“两升一降”的新局面。比如,借助进博会的影响力,同款“纽仕兰4.0纯牛奶”已进入我国26个省市、5000多门店。相关负责人表示,“进博会让纽仕兰这样的全球品牌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原先我们可能要花两到三年时间才能够推到五六线城市,而现在只要三个月,这就是进博会的力量”。⑤“1亿美元!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当天,上海交易团首单产生”,澎湃新闻,2019年11月5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869993。在甘肃张掖的超市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所长小栗道明惊喜地看到,首届进博会上展出的北海道、京都的日本大米已在此售卖,“如果没有进博会,无法想象在中国西部城市的超市里竟会有日本产大米!”⑥“越来越多的日企成为‘进博会忠粉’——专访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所长小栗道明”,《文汇报》,2019年11月4日,第13版。

对于一些试图寻求业务转型和产品多元化的知名企业来说,进博会也是一个绝佳的宣传平台。比如,在中国消费者传统认知中,日本企业欧姆龙是医疗器械供应商,但随着在进博会上展示的“人机对战”乒乓球机器人被广泛报道,欧姆龙在高端装备领域的实力得到关注,订单额也水涨船高。正向医疗影像行业转型的日本富士胶卷、荷兰飞利浦等企业,也在进博会上实现了身份更新。此外,进博会也为参展企业提供了极好的测试中国市场需求与潜力的机会,也给参展企业提供完全不同于普通展会的丰富消费场景和多元目标群体,受益的不仅是世界500强企业,还有各式各样的行业龙头和被誉为“隐形冠军”的优质中小企业。在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执行总裁何鸣杰看来,“新加坡企业之所以渴望参加进博会,是因为这个平台可以帮助他们扩大中国市场,了解中国消费者、经销商以及合作伙伴需求”。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进博会将成为重振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平台”,2020年6月26日,https://www.ciie.org/zbh/bqgffb/20200626/22422.html。

据测算,未来10年我国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②习近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20年11月5日,第2版。在此过程中,许多国家及其企业都要逐渐适应从“向中国买什么”到“向中国卖什么”和“在中国制造”向“为中国制造”的转变。对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而言,中国追求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所带来的进口需求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在医疗、教育、养老、体育、文化、金融、高科技、农产品等领域,为发达国家的优质商品和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对于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而言,除了传统的矿产、能源、粮食出口之外,需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满足中国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在中国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进程中寻找到新的定位和商机。

2.2 促进发展:推动包容普惠的经济全球化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遭到重创。许多经济体都出现了出口萎缩、游客锐减、外资流失、财政吃紧、货币贬值等问题,债务风险攀升,主权信用恶化,对外融资和偿债能力被大幅削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认为,若无法得到有效支持,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可能陷入停滞,疫情带来的永久性“创伤”将加剧不平等问题,且可能使过去十年的减贫成果毁于一旦。③Daniel Gurara et.al.,“COVID-19:Without Help,Low-Inc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Risk a Lost Decade”,IMF,August 27,2020,https://blogs.imf.org/2020/08/27/covid-19-without-helplow-income-developing-countries-risk-a-lost-decade.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早已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能在外部环境恶化、贸易伙伴发展乏力的情况下独善其身。以举办进博会为平台扩大进口,是中国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自身发展机遇的实际行动。2019年,我国在全球货物和服务进口贸易中的份额分别达到10.8%和8.7%,均仅次于美国。若仅计算进口增量,则我国是全球进口贸易增长名副其实的“稳定器”和“火车头”。④WTO,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 2020,September 22,2020,pp.82,84.

在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合设机构国际贸易中心时任执行主任阿兰查·冈萨雷斯(Arancha González)看来,进博会不仅吸引了来自北美、欧洲的大型企业,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企业也跃跃欲试,“推动南南贸易能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良好发展前景,而进博会在推动南南贸易方面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⑤“意大利酒商‘上海发现’中国机器人‘罗马起舞’”,《新民晚报》,2019年11月10日,第4版。当孟加拉国贫困妇女手工编织的黄麻工艺品出现在上海高档商场的橱窗里,当赞比亚农民采集的野生蜂蜜进入一家家中国超市,当卢旺达风味独特的辣椒酱摆上中国餐桌,进博会对推动包容性全球化的意义更加凸显。

广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将参加进博会视为扩大对华出口、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比如,作为首届进博会的主宾国,巴基斯坦重点推荐的是纺织业和皮革业两大优势产业,而水稻、海鲜产品等领域也被认为具有向中国市场出口的能力。该国商务部常务秘书尤纳斯·达噶(Younus Dagha)表示,“我相信进口博览会将为巴基斯坦产品、产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中巴经济走廊的推进带来了产业的发展,巴基斯坦出口商也将迎来好的机遇,对此我们满怀期待”。①“上合国家期待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 会,2018年6月10日,https://www.ciie.org/zbh/xwbd/20180609/4381.html.

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希望在扩大对华出口规模的同时,还能实现出口结构多元化,这在非洲国家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比如,南非与中国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大宗商品上,参展的主要目标就是扩大对华出口产品的高附加值和整体规模。②“南非视进口博览会为良机寻求扩大对华出口之路”,第一财经,2018年9月9日,https://www.yicai.com/news/100023731.html。同处非洲的加蓬对华出口传统上以石油、木材产品为主,现已是中国的第七大木材进口来源国、在非洲地区的第四大原油供应国,而中国也已成为加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加蓬投资促进署署长妮娜·阿布娜(Nina Abouna)表示,积极参展“目的是改善双边贸易的产品结构”,加蓬仍有很多产品(如棕榈油、咖啡、可可和酒椰等)具有很大的出口潜力,希望通过进口博览会推动加蓬的旅游业发展。③“酒椰、可可和旅游将成为加蓬向中国出口的新名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8年3月8日,https://www.ciie.org/zbh/spxw/20180316/1657.html。在第二届进博会中,新亮相的参展国超过三分之一,这些国家正是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

为了让最不发达国家也能有机会分享中国发展红利,进博会在为参展国免费提供场地的基础上,也为其在搭建费、展品运输费、代表团成员参展参会费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在第二届进博会上,来自南太平洋的瓦努阿图饮料有限公司主推当地特产纯净水和咖啡产品,公司负责人换了好几种交通工具,花了几十个小时才抵达上海,与来自北京、天津等的采购商成功签订了意向合约。④“共享未来,全球企业共许‘进博之约’”,《文汇报》,2019年11月13日,第7版。

过去,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为各国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为一批高度依赖资源能源出口的国家创造了巨额的外汇收入,使大量来华投资的发达国家企业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以举办进博会为契机扩大进口同样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重大贡献,“中国市场”和“中国进口”将为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经济体提供积极预期并带来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机遇。

2.3 引领潮流:探讨国际经贸前沿热点议题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经历快速转型重组,各方都面临着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各国经贸和产业纽带早已紧密联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互格局。另一方面,全球抗击疫情形势仍不明朗,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尚未形成。要对话还是要对抗,要共发展还是要贸易战,要扩大开放还是要保护主义,这些都是各国决策者必须直面的重大抉择。在此背景下,需要通过高规格的多边性交流对话平台,加强国际经贸领域的政策沟通与协调。

进博会提供的不仅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更包含人文和思想的交流。自2018年起,中国和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等一道举办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成为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重要舞台。在联合国工发组织总干事李勇看来,“进博会不仅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合作平台,也是一个讨论重大外贸和世界经济问题以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的国际论坛”。⑤“进博会将助力创造共同繁荣”,《新民晚报》,2018年11月1日,第A05版。论坛由主论坛和分论坛组成,采取“会员制+注册制”形式,聚焦世界经济中的前沿热点问题开展研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将虹桥论坛打造为“比肩达沃斯的国际一流高层次经济论坛”,赋予了论坛清晰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从前三届的实践看,虹桥论坛初步展现了高端思想交流平台的功能。一方面,虹桥论坛紧扣新议题、新趋势,具有很强的国际性、代表性,论坛品牌效应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比如,在第二届虹桥论坛期间,4500名有关国家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诺贝尔奖得主、知名智库学者、世界500强企业家等各界嘉宾济济一堂,围绕营商环境、人工智能、世贸组织改革、数字化时代、70年中国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第三届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为全球疫情背景下的世界经济寻找出路,起到了引领潮流的作用。另一方面,虹桥论坛扩大了新共识、新声音,成为提供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舞台。习近平主席连续三年在进博会暨虹桥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向国际社会阐述我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立场主张,成为外界及时了解中国最新开放政策的权威渠道。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应该从合作共赢的角度不断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在虹桥论坛的平台上,以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理念得到重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和主张也将有更多机会得到表达。诚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虹桥论坛的思想交流功能终究是有限的,全球经贸秩序的前景仍系于各方尤其是主要经济体的抉择与行动。

三、长效机制: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的思路与举措

进博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①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第3版。未来尤其是“十四五”时期,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全球视野,着力强化进博会的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和开放合作平台功能,进一步建立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的长效机制,使其在助力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3.1 持续优化进博会的举办方式

从前三届实践看,进博会的举办方式还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比如,国家展、企业展和虹桥论坛主要通过线下举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播范围和展会容量,尤其是使受疫情影响较大、来华参展较难的企业和个人产生退意;大量配套活动全部集中在六天内举办,密集扎堆影响了传播效果,也使许多有意向的企业和观众分身乏术,未能充分发挥各类活动的资源优势,造成了部分资源浪费。这就需要结合国内外最新形势,持续优化进博会举办方式。

一是采取“线上+线下”的新型办展方式。鉴于全球疫情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若完全采取线下办展方式,我国将不得不面临较大的输入性疫情风险。“线上+线下”办展既能降低疫情传播风险,满足一部分参展企业对现场展示、洽谈、交易的需求,也能拓宽参展渠道,使许多原先因展馆面积限制难以参加的企业获得机会。对于在国内没有分支机构、办事人员的企业(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企业),这一方式将为其参展提供极大便利。

二是优化配套活动的举办方式。除了国家展、企业展和虹桥论坛之外,每年进博会都会举办大量配套活动。比如,第二届进博会举办了380多场配套活动,覆盖政策解读类、经贸洽谈类、招商推介类、新品发布类、学术研讨类、文化展示类等各类活动。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可考虑将配套活动在全年错时、分散举办。为了更好发挥进博会的人文交流平台功能,要提高人文类配套活动的比重,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3.2 建立市场化国际化的招商招展办展机制

与国际一流商业展会相比,目前进博会企业展仍较多借助政府力量和渠道,市场化的招商招展办展机制尚未充分形成。比如,将意向成交额连年增长作为“越办越好”的指标之一,难以完全反映真实的市场需求,甚至有极少数地方和企业抱着完成“政治任务”的心态参展;对参展商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回应不够及时精准,在放宽市场准入和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与企业期待存在差距,影响了部分企业参展积极性;展会主要体现为中国采购商与境外参展商的交易,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买、全球卖”尚未形成。在“政府培育期”结束之后,未来要充分借鉴国内外一流商业展会经验,更多运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各类市场主体在招展招商过程中,往往能提供比政府部门更有效、更精准的信息、服务和供需对接。要广泛借助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电商平台、外国商会以及境外参展伙伴的资源网络,进行精准化招商招展。同时,要发掘和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平台性质的采购商或采购平台,实现一个平台企业参展、一批行业企业受益的带动效应。鉴于许多境外参展组展机构背后往往连接着一大批企业,它们掌握的信息和渠道也远比我方更为充分,还可以借助往届参展企业和组展机构、外国贸易促进机构、我驻外使领馆等多种渠道,不断摸清海外真实需求和潜力,提高招展效率。

二是建立市场需求导向的反馈机制。一方面,可适当淡化企业展意向成交额数据,即不再将成交额线性增长作为硬指标,而是更加注重交易质量和落地效果,避免让境外参展企业产生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从而使我方工作陷入被动。另一方面,要更全面地掌握市场主体对参与进博会的真实考虑和诉求,及时回应企业关切,在降低进口成本、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实行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对表现良好的优质参展商给予适当激励。

三是持续扩大国际采购商参展交易比例。国际采购商的参展人数和活跃程度是衡量一个大型展会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首届进博会境外采购商到会达6200多人,第二届进博会则增至约8000人,展示了进博会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凸显了进博会作为国际采购和国际合作平台的功能定位。①“第二届进博会实现‘越办越好’——访商务部部长钟山”,《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7日,第10版。未来,要进一步扩大国际采购商参展交易比例,在招商过程中专门成立团队面向国际采购商宣介政策、对接洽谈和服务保障。

3.3 建立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长效运作机制

从前三届实践看,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与“比肩达沃斯的国际一流高层次经济论坛”的目标定位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论坛活动集中在每年11月5日于上海举办,影响主要局限在前后较短时间段内,两届之间存在明显断档,对外传播范围较窄;论坛缺乏机制性的研究支撑和全球性的专家网络,难以及时吸收和凝聚全球共识,设定议题时中国色彩较为浓重;论坛缺乏具有标志性和品牌性的高端思想产品,无法形成持久稳定的话语权;论坛虽已发展了一批企业会员,但工商界尚未完全视之为“我们的论坛”,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未来,要积极借鉴达沃斯论坛、博鳌论坛等国内外论坛成功经验,立足全年、全球、全程进行谋划布局,全面提升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全球影响力、知名度和话语权。

一是积极探索“1天年会+365天活动”机制。除了将11月5日年会作为重头戏之外,可以持续以虹桥论坛的名义在世界各地主办或合作开展各类高质量活动,推动虹桥论坛“走出去”,将影响力扩大至全年、全球。比如,针对疫情带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可以通过小范围视频会议等形式开展研讨,不断发出“虹桥声音”、贡献“虹桥方案”。

二是建立稳定的论坛研究支撑和专家网络。从国内外经验看,达沃斯论坛和博鳌论坛都建立了专兼结合、内外联动的智力支持网络。其中,达沃斯论坛本身就是全球著名的平台型智库,博鳌论坛建立了专门的研究院和咨询委员会。达沃斯论坛还设立了“全球议程理事会”,通过充分调动全球的资源,使论坛能够及时、全面地从全世界收集最新热点、难点问题。②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课题组等:“达沃斯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比较研究”,《全球化》,2013年第6期,第106-107页。未来,虹桥论坛要进一步汇聚整合国内外高端智库机构和专家学者,构建广泛、灵活、多层次的智力支持网络,精准制定主论坛和分论坛前沿热点议题,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三是搭建“虹桥成果发布”平台。从国际经验看,达沃斯论坛每年会发布数量众多、主题多样的研究报告,其中《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风险报告》等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的决策参考。未来,可考虑搭建专门的“虹桥成果发布”平台,持续面向全球推出有影响、标志性的研究报告、评价指数、白皮书(如《全球开放指数》《中国扩大开放白皮书》《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白皮书》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思想产品策源地。除了中方之外,可邀请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等国际组织参与,将在虹桥论坛上发布高端报告机制化。

四是构建多层次的论坛会员与合作伙伴网络。从国内外经验看,大型国际经济论坛的主要受众是企业,工商界的支持和参与程度直接关乎论坛的影响力。达沃斯论坛建立了“会员+合作伙伴+工商理事会”的多层次工商界参与网络,博鳌论坛也拥有类型多样的会员和合作伙伴。未来,要以进博会参展企业为依托,加快构建多层次的会员与合作伙伴网络,建立论坛会员全年全程参与机制,形成虹桥论坛稳定的“基本盘”和“朋友圈”,放大全球优质企业的集聚效应,推动工商界为支持经济全球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发声,为探索世界经济新动能建言献策。

3.4 强化进博会的全天候资源集散平台功能

从前三届实践看,进博会的优质资源集散平台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受参展容量限制,境外企业带来的展品数量终究有限,与国内急剧增长的进口消费需求存在很大缺口;由于国内全天候、一站式的进口促进平台较少,在每年6天会期结束后,大量展品缺乏继续“留在”中国的承接载体,隶属不同主体的进口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针对参展企业的招商引资仍处于地方政府“各显神通”阶段,积累的大量展商数据尚未得到有效挖掘,许多投资意向和引资需求未能得到充分对接。未来,要立足“6天+365天”,全面强化进博会的资源集散平台功能。

一是扩大高品质进口商品供给。要以举办进博会为契机,聚焦国内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拓宽进口渠道,优化进口结构,丰富进口品类,打造高质量的“全球进口伙伴网络”。比如,可考虑引导品牌商将更多旗下产品引进中国市场,依托境外组展机构和行业协会,吸引更多原先并不为中国市场所知的国外品牌。又比如,可以各地在海外的经贸投资渠道为依托,鼓励本土企业开展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海外投资并购,针对性地建立一批海外生产基地。

二是加强高层次进口促进平台建设。除了进博会6天会期之外,可探索在全国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建设一批精准契合各地需求、市场潜力较大的一站式进口促进平台,承接参展企业和商品在6天会期之外的展示交易需求。对于举办地上海,要以促进进博会展品常年展示交易为目标,在全市设立一批国别、专业、综合性进口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全球覆盖。同时,加强与外国在华商会、行业组织、进博会参展商等合作,共建若干深度对接国外供给的进口促进平台,与外部市场开展精准互动。

三是开展高质量招商引资行动。要深入分析历届进博会数据,梳理一批有实力、有潜力、有信誉的参展商名单,为各地开展精准化招商引资提供信息、平台和指南。聚焦参展的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推动贸易商变投资商。尤其是要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领先企业的标志性大项目落地,着力吸引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落户,加速其实现本土生产、本土研发、本土销售,深度融入我国产业生态。此外,还要鼓励国内企业在进博会上寻找“好项目”,通过投资并购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海外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

3.5 更好实现进博会与其他国家战略的联动

从前三届实践看,进博会与其他国家战略的联动效应尚不明显。比如,进博会较为关注来自欧美、日韩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挖掘,以满足中国国内市场需求为基础的“一带一路”贸易和投资布局有待加强;对上海以外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各地在招商引资时也往往竞争性大于合作性;与其他国家级展会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在招揽企业和邀请嘉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未来,要以共建“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为重点,加强进博会与我国其他重大对外开放、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机联动。

一是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比如,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企业来华参展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在市场和自愿原则基础上,适度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又比如,可以引导中国企业通过进博会平台更好发掘沿线国家有潜力的进口商品与合作伙伴,推动中国企业前往沿线国家有序开展投资,优化我国海外进口市场布局。再比如,可考虑推动进博会“走出去”,前往沿线国家举办“中国进口”专场活动。

二是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比如,可考虑发挥三省一市各自海外进口渠道优势,共同搭建进口贸易服务平台,优化进口资源配置与布局。又比如,要尽快实现进博会参展商名单、商品目录等信息共享,强化参展商精准对接服务,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协同,并优先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落地。再比如,可考虑把上海作为主会场所在地,在浙江、江苏、安徽有条件的地方举办分论坛,将一部分优质资源导流到长三角,更好发挥进博会的平台效应。

三是与其他国家级博览会探索合作。目前,每年我国各地举办的国家级博览会众多,如中国—欧亚博览会(新疆乌鲁木齐)、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南宁)、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宁夏银川)等。一方面,进博会要与其他博览会加强经验交流,如中国—东盟博览会、“网上广交会”的许多创新实践对进博会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进博会也要与其他博览会加强资源对接,通过相互在对方主场举办分论坛活动等形式,助力彼此提升影响力,实现错位发展。

猜你喜欢

博会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聚焦“丝博会”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对进口代收保付业务的思考
阅读之美 摄于第29届书博会
数博会花絮
2018数博会10大看点
2016CFB餐博会精彩瞬间
再顶平行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