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亮“文心”:小学生积极品质培育实践

2021-01-06□凌

中小学校长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心共育育人

□凌 红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以培育儿童的“创造力、勇气、合作力、仁爱、责任感、信念”等六大积极品质为育人目标,建构“文心课程”体系,搭建“星期八、心父母”共育平台,形成有效的技术路线和实践范式,推动了立德树人的校本化实施。

一、背景与理念

(一)问题先导,需求出发

学校是2011 年由区管委会开办的一所直属公立小学。学校共82 名教师,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1 人,中高级职称人数27 人,骨干占比41%。学校致力于打造“体验式教育”,培育“积极品质七色花小公民”的育人目标。

一是拓展深挖学生积极品质培育场境和资源。学校家长本科率不到21%、学生生活阅历较薄弱,而我们又地处发达的苏州工业园区,亟需发掘多元资源,找寻推进家校共育的有效路径。

二是深一层细化育人目标。学校确立了六大积极品质目标,但如何以儿童视角诠释目标内涵,如何对照目标完善评价体系,还需深入实践和钻研。

三是课程哲学有待进一步落地。“幸福365,儿童新生活”是学校育人理念和课程哲学,如何将理念落实到课堂,我们亟需用学科的思维来统领学校发展。

(二)点亮“文心”,品质“花开”

点亮“文心”:“文”既取自校名中的“文”,在《礼记》中又有美、善的意思;“心”是内涵着道德、情感的实体。因此,“文心”是美好而积极的道德品质。点亮“文心”,即培育学生美好的积极品质。

品质“花开”:在“幸福365,儿童新生活”理念指引下,以“文心”为要义,以“文心课程”和“星期八心父母共育平台”为内容,以“216”为范式,以“全时空”为场域,实现文萃娃“创造力、勇气、合作力、仁爱、责任感、信念”六大积极品质的提升。

点亮“文心”的场域是全时空,方式是体验式教育教学,内容是建构学科内、跨学科、全学科德育课程体系和搭建共育平台,目标是培育学校儿童的六大积极品质,最终实现品质“花开”(见图1)。

二、实践与创新

(一)顶层架构细化育人目标

学校项目组实行“1+N”闭环式管理模式,即一个项目中心,N 个项目实施小组。过程性推进项目实施,建构项目顶层架构(见图2),细化研究目标。以儿童的行为视角为指标,以6 个年级12 学期为层梯,将目标细分为36个二级表现指标和72 个三级行为指标。

(二)技术路线绘就实施蓝图

项目组从项目建设重点、项目保障力量两个维度思考,建设“文心课程”“共育平台”“资源开发”“管理保障”“宣传推广”五个方面的项目技术路线。

(三)“文心”课程培育积极品质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和渠道,要用学科魅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品格浸润力”。我们以“文心加油站、文心驿站、文心365”为课程三板块,探究学科内、跨学科、全学科积极品质育人模式。

1.学科整合中培育积极品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 号)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项目组把“道德与法治”国家课程与“心理”地方课程进行整合,在不减少课时的情况下,优化课程资源,建构以六大积极品质培育目标为方向的学习板块。[1]

课程实施遵循以下原则:保障国家、地方课程的实施。不减少二者的课时量,只在学科内容上做整合;以积极品质为培育目标,细化各板块的积极品质培育重点;在课堂中,融入“体验式”教育教学方式。2019 年3 月和5 月,学校分别承办项目推进会活动,期间教师代表分别执教“我是一张纸”“照镜子”等积极品质道德法治、心理体验课,从学科视角,充分融入体验特色,指导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

2.跨学科微项目培育积极品质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 号)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发挥其他课程德育功能,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积极品质资源,实现跨学科微项目专题化育人。[2]

开发跨学科六大专题节日活动。每个节日对应一个积极品质,每个年级选择相应子项目,共计36 个子项目积极品质体验活动。项目组以问题导向,建构“计划—项目实施—解决问题—品质评价”体验模式。如阳光·仁爱专题体验活动,涉及道德法治、心理等学科,在“感恩有你,十岁成长礼”专题节日活动中,借助家长资源、德善学堂基地资源,围绕“感恩父母”主题,开展“成长礼方案我制定、感恩父母我行动、仁爱之花我争当”等体验活动。

开发跨学科八大STEAM 课程项目。建设“物型、建模、趣玩、耕耘、新媒介、世遗大运河、实景造园、垃圾分类”八大项目,以“321”策略,实现“范围、内容、时空”3 个延展。八个项目涵盖全学科全年段,拍摄记录学习全历程;灵活使用固定与机动课时,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整合;建设“新媒介梦工厂”等全时空课程中心。八大项目指向积极品质,每月开展研讨活动,研制教师记录单、学生成长单,评选七色花品质娃,形成过程性资料和纪录片。

3.校本课程体验培育积极品质

由学校教师、家长、专家和学生参与策划,项目组开发全学科、全时空体验式校本课程。全时空、全场境培育积极品质,开发校内外课程基地,把课堂搬到校园、社会、社区、家庭,广泛开展研学、志愿服务、校外德育实践等体验活动;合理分配课时,浸润至各学科,包含12 个学期班会课约96件体验事,新体验作文120 件体验事,共约365 件积极品质体验事;体验分别对应六大积极品质,充满童趣,如“徒步驴行、左手体验、鸡蛋撞地球”等。

(四)家校共育积极品质

“星期八、心父母”是由家长参与命名、家校合力实施的课程平台,包含家长秀、心学堂和心讲堂三大板块。

家长秀,邀请家长进课堂;心学堂,开设专家讲座;心讲堂,开展家长讲师团授课活动。学校成立家长学校,以家长晋升评价机制组建教师及家长讲师团,成立家长班委会,明晰宣传、组织等具体职责分工,并开发了家庭教育校本教材,包含“心启航预备、心陪伴阶梯、心成长定制”3 个板块52 个主题内容。由家长讲师团担任讲师开设课程,全校家长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线上报名、研讨,线下课程体验,共同提升育儿胜任力。

(五)建构积极品质评价体系

以六大积极品质三级指标为标准,以学生在体验课程中的学习表现为评价内容,编制《六年一生七色花评价手册》,对学生全学科、全时空、全场境下的课程学习进行激励性评价。学生干部开展自主评价管理工作,实行日巡查、周总结、互评价机制,通过生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每周评出七色花之星、七色花班级,每月评选“月度七色花学生”,每学期评选“七色花小公民”。过程性、即时性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自主性、积极性。该评价贯穿六年,奠基儿童一生幸福成长。

(六)点亮全时空育人场境

建设改造育人场馆。新体验作文馆,让孩子们带着勇气登上小舞台;“文心”三维虚拟演播室,让学生扛起责任;未来创客坊,让学生争当3D 和小木工创造小达人等。

深挖使用校内资源。借助“一锄一禾园”等五园,开展六品体验活动。例如,在“五月槐香”活动中,学生采槐花、洗槐花、烹槐花、尝槐花,积极品质在体验中浸润生长。

开发利用校外资源。社区敬老院里,绽放红色仁爱之花;大运河世遗馆,让传经典的橙色责任感涌上心头;南荡芡实博物馆和鸡头米田,坚定着爱家乡承文化的紫色信念……多彩的基地资源,绘就了六色积极品质生长地图。

学校创新了全学科、全时空立德树人新场境;创新了跨学科节日专题微项目、STEAM 项目等积极品质育人新课程;创新了体验式、人本主义实践新范式;同时创新了积极品质七色花评价新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开发云端、家庭共育平台,打造全时空战“疫”课程,以六大积极品质为经,以“新体验文心课程”为纬,创新设置“STEAM 防疫、心理防护、心父母共育、生命教育、朋辈微课程”等六大领域12 个主题课程。文萃学子在疫情期间,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对话,感受特殊的生命体验,审视独特的“生命图景”。

三、成效与范式

(一)项目成效

借助项目推进,学校创新了有感染力的体验课堂范式、建设了多元课程中心、开发了校内外特色资源、建构了有影响力的共育平台和特色德育课程。

理论成效。研制《七色花评价体系》,研发《文心树下讲故事》等校本教材,出版《心父母 新体验》等专著。开设微信公众号,设置“点亮文心”专栏。发表相关报道400 余篇。项目成果先后被学习强国等媒体,推广报道40 余次。

实践成效。推进课程实施,开展学科内课例研究,推进跨学科节日活动课程,探索实施STEAM 项目式研究课程8 个36次,开展全学科365 积极品质体验室各科24 个;推进共育平台建设,累计开展活动130 多次,惠及千余名家长;推进共同体校建设,先后承办4 次活动。

物化成效。校内物型场域建设。建设生态微氧吧、未来创客坊、趣玩体验站等,重建文心剧场、五园六品课程中心;校外基地建设,对应六大积极品质,开发20 多个课程基地,绘就“六色积极品质成长课程地图”。

育人成效。经过访谈调查,家长们认为学校的活动,契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看到了孩子们的积极品质成长。教师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普遍产生了自身发展的效能感。孩子们纷纷表示,自己在项目体验中获得了团队协作的幸福感、创造的乐趣与勇气、坚定的信念、学习的方法等。

(二)项目范式

创新了有感染力的“体验课堂范式”。包含体验场境、活动、联结、评价四个体验要素,并据此形成《积极品质体验课堂评价点睛表》。

创新了有行动力的“216 实践范式”。学校在“体验·发现·建构”中培育儿童积极品质。“2”强调“两全”,即在全学科、全时空中,打造积极品质体验课堂;“1”是借助“七色花评价体系”,在过程性、多元化评价中帮助儿童发现自我,提升元认知能力;“6”是借助充分的体验和自我发现,最终建构起儿童的“六大积极品质”。

四、思考与展望

以人为本、锤炼品格的儿童立场。学校从目标确立、资源开发、课程建构、平台共育等方面均向着该方向,符合教育发展和儿童成长规律,得到广大师生、家长的支持。

整体性、系统性的项目顶层架构。学校以行动研究,在计划—实践—观察—反思中,将设想转化为经验,又将经验提升为理论,不断修订方案,形成有效的项目实施技术路线。

内涵化、浸润性的项目文化。项目实施所生发的多元成效,要在持之以恒中不断推进,形成学校立德树人的一面旗帜、一张名片。

在未来发展中,学校还将继续从塑魂、拓场、铸品三方面,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品质培养项目的完善和发展。

品格教育,教育品格;文萃六年,六年一生。积极品质培育实现了学校立德树人的全员、全时空、全学科育人的目标,点亮了家长育儿胜任力,点亮了文萃学子责任、担当、使命之心。学校将继续坚持这一教育目标,使文萃儿童满载积极品质,撒一路花开,撷满程芬芳,点亮一生幸福。

猜你喜欢

文心共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舒墨花鸟间,逸趣显文心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冬天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