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阳合病论治哺乳期急性乳腺炎

2021-01-05高超刘栓肖金禾金信妍张琼樊英怡孙艳丽裴晓华

环球中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三阳少阳乳腺炎

高超 刘栓 肖金禾 金信妍 张琼 樊英怡 孙艳丽 裴晓华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发生在乳房的急性化脓性疾病[1],是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病,可发生于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其症状包括乳房局部皮温升高、疼痛或肿块等局部症状,和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2]。相关指南推荐解除乳汁淤积、抗生素治疗及穿刺抽脓等措施[3]。既往研究发现,抗生素的应用会破坏哺乳期妇女微生物群系多样性,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4-5]。抗生素的早期干预会导致母婴分离,阻断母乳喂养。因此,减少抗生素的应用,早期有效阻断病程是临床难题。

中医认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属“外吹乳痈”范畴,是因肝郁气滞、胃热雍滞、乳头破损等致乳络闭塞,气血搏结,日久化热成脓而成痈肿[6]。古今医家多以病因辨证、脏腑辨证等论治哺乳期乳腺炎,轻症患者疗效可观,但重症患者仍不能切实阻断病程,有化热成脓的风险。六经辨证有方简力宏、灵活把握病机的特点,对外感病的诊治效如桴鼓,对内伤杂病也有较佳疗效。笔者临床发现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症状与三阳病关系密切,研究其符合三阳合病的范畴。故本文试从三阳合病的角度系统阐释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建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三阳经辨证的辨证模型,以期为临床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提供新的思路。

1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多种辨证方法

古代医家多以病因辨证、脏腑辨证等论治哺乳期乳腺炎,晋代葛洪[7]在《肘后备急方》记载“凡乳汁不得泄,内结名妒乳,乃急于痈”,认为妒乳的病因病机为乳汁内结、郁结成痈,体现了外吹乳痈的朴素的病因辨证原则,奠定了乳汁不通的核心病机。隋代巢元方[8]在乳汁蓄结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气血的认识,认为乳汁与气血搏结生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医外科八纲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的萌芽。元代朱震亨[9]强调以脏腑经络角度解读外吹乳痈,认为怒忿伤肝、厚味雍胃致汁雍热甚而化脓,自始对外吹乳痈的辨证多从脏腑辨证论述。近现代以来,中医外科学界将哺乳期乳腺炎分为淤滞期、炎症期、成脓期、溃脓期和炎症僵块期等,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对哺乳期乳腺炎进行分期辨证[6]。

然而,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病程短,病机变化迅速,病邪易化热入里,与里热相合而成脓肿。临床诊疗时仅采用病因辨证、脏腑辨证、分期辨证等难以切准病机并有效阻断病势进展。六经辨证则是东汉医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篇》等的基础上,总结外感伤寒的传变特点而创立的辨证方法[10],具有灵活多变、切准病机的特点。

2 三阳合病的源流

三阳合病首载于《伤寒杂病论》[11],指外感伤寒过程中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三经同时发病。《伤寒杂病论》[11]明确载有“三阳合病”的条文仅两条,即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与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但尚有未明确病名而病机在三阳者。

后世医家[12-13]认为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是三阳合病、重在少阳的病证。231及232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是三阳合病、气机壅塞的病证。合病是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而不传经,传经即为并病。三阳合病的治疗应首辨六经,见病立方,对证用药。

近现代医家将三阳合病的辨证模型应用到具体疾病的诊疗中,治疗热证起效甚速。如张立山等[14]从三阳合病辨治小儿外感发热,并提出治重少阳、临证权变、经腑同治等策略[15]。哺乳期急性乳腺炎阳热有余,病机变化迅速,亦属于“热证范畴”,故考虑从三阳论治。

3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从三阳经辨证论治

3.1 太阳病辨证论治

太阳病是邪气初中人体、正邪交争体表的阶段[19]。《伤寒杂病论》[11]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即是太阳病主证。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多起于新产后,产后气血亏虚,营卫失于调和,腠理疏松,易受风寒之邪侵袭。正气达表抗邪,阳气不得宣散,故见发热。卫气不宣,机体失于温煦,故见恶寒。经脉失于调和,气血不利,故见头项强痛。正邪交争,气血搏结体表,故见脉浮。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起病势剧烈,病邪在体表搏结而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其中初起无汗者属表实范畴,水谷入海,饮食精微化生气血,正气充盛,与邪搏结,故见无汗表实;初起汗出者属表虚范畴,妇人新产后气血亏虚,营血不足,卫气失和,故见汗出表虚。

太阳病治宜汗解,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未成脓期见太阳经证宜用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16]载:“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法居八法之首,通过开泄腠理给邪以出路,调和营卫以疏布阳气,促使邪气从汗而解。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期病邪交争于皮毛腠理,形体失和,宜用汗法发表祛邪,调和营卫。《素问·五常政大论篇》[16]云:“汗之则疮已。”外吹乳痈属外科疮疡病类,治疗疮疡类疾病具有表证时,宜首推汗法[17]。蔡国英等[18]研究记载,汗法治疗外吹乳痈的辨证要点为恶寒发热、头身拘急疼痛、口干溲赤,苔薄黄,脉浮数等全身症状及乳房红肿疼痛、尚未化热成脓等局部症状。汗法应用于外吹乳痈初期可疏通营卫,促进疮疡消散。后世医家根据汗出与否将太阳病分为太阳表实证和太阳表虚证,其中发热恶寒、无汗脉紧者为太阳表实证,宜发汗祛邪、宣通卫气,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者为太阳表虚证,宜祛风解肌、调和营卫[12]。

与太阳病相关的方证有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等。太阳表实证宜用麻黄汤、葛根汤发汗祛邪,太阳表虚证宜用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发汗解肌。具体运用如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如症见乳房局部红肿热痛、体温升高、怕冷明显、头身疼痛、气喘、无汗、脉浮紧等一派太阳表实之象,可予麻黄汤治疗;症见乳房局部红肿热痛、体温升高、怕风、头痛、鼻塞流涕、汗出、脉浮缓等一派太阳表虚之象,宜用桂枝汤治疗;症见太阳表实兼后背拘急疼痛,可予葛根汤治疗;症见太阳表虚兼后背拘急疼痛,宜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

3.2 阳明病辨证论治

阳明病是机体感邪后,邪犯阳明,正邪交争,热邪炽盛,热盛伤津的病理阶段[19]。《伤寒杂病论》[11]182条“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即是阳明病主证。哺乳期乳腺炎多因食饮厚味而出现乳汁蓄结不通、乳房结块疼痛等局部症状。妇人产后脾胃虚弱,水谷精微入海,脾气宣发布散之力不及,胃气失于通降,饮食郁热上犯,气血搏结生热而见乳房局部红肿热痛。阳明胃热雍盛,淤乳与热相搏,故见高热、恶热。热邪蒸灼津液,故见大汗出。伤津化燥,故见口渴。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炎症期热邪郁于阳明而见高热、汗出、口渴、便干等症状。其中未成腑实者属阳明经证,邪气入里化热,脾气散精有余,胃气通降尚和,热邪弥漫阳明而津伤不显,故未成腑实。已成腑实者属阳明腑证,饮食郁热上犯,合于外感邪气,邪热与胃肠糟粕相结而致热盛伤津,故见腑实。

阳明病宜清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未成脓期见阳明病治宜清下。阳明热证宜用清法。《医学心悟》[20]云:“清者,清其热也。脏腑有热,则清之。”清法是运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里热证的治法[21]。鲁贤昌[22]认为清法适用于外吹乳痈早期,其辨证要点为乳房局部红肿热痛、高热烦躁,脉数等。阳明腑实证宜用下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16]记载:“中满者,泻之于内。”下法是通过通便、消积、泻实、逐水等,消除病理产物、治疗实证的方法[10]。杨丽敏[23]认为治疗外吹乳痈热盛合腑实证者宜急用釜底抽薪法,其辨证要点为高热烦渴、口舌干燥、溲黄便秘、食纳差、乳房肿块掀红疼痛、按之痛重或微有波动感、乳汁不畅、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等。根据腑实与否,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炎症期未成腑实者宜清热生津,已成腑实者宜峻下热结。

与阳明病有关的方证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三承气汤等。阳明经热宜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阳明腑实证宜用三承气汤清热通腑。具体运用如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症见乳房局部红肿热痛、高热、大汗、口渴欲饮冷、怕热、脉洪数等阳明经热之象,可予白虎汤治疗。症见乳房局部红肿热痛、高热,甚则谵语、腹部拒按、大便几日未行、头痛、口干口渴、舌燥、脉滑实或沉实等一派腑实之象,宜用三承气汤治疗。其中阳明腑实重症予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而津伤不显者予小承气汤轻下热结,阳明腑实而津伤热郁不显者予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

3.3 少阳病辨证论治

少阳病是邪气上扰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的阶段[19]。《伤寒杂病论》[11]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即是少阳病主证。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多因暴怒多思起病,妇人产后脾胃虚弱,肝血化源不足,厥阴之气失于疏泄,少阳升发之气失养,相火不藏,枢机不利,易受情志影响致病。胸胁居半表半里之间,枢机不利,升降失调,故见乳房拘急不适。正邪内外交争于枢机之间,故见寒热往来。热邪循经上溢,故见口苦。热灼伤津,故见咽干。胆经火热上扰清窍,故见目眩。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病邪交争枢机间而见寒热往来、头痛、口苦、咽干等症状。其中寒热往来者属少阳经本证,血虚气弱,疏泄不及,正虚邪扰,争于枢机,故见寒热往来。

少阳病治宜和解。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未成脓期见少阳经证治宜和解。《素问·至真要大论篇》[16]载:“营卫相随,阴阳已和……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和法,亦称和解法,是通过调节机体气血阴阳、脏腑经络、表里上下以达到机体阴阳平衡的一种治法[24]。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炎症期病邪交争表里之间,枢机失和,宜用和法和解表里。《素问·至真要大论篇》[16]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治疗枢机不利、正虚邪扰者,宜用和法和解表里、扶正祛邪。胡升芳等[25]研究记载,外吹乳痈郁滞期为邪阻少阳枢机,贵宜早治,治用和法。和法应用于外吹乳痈早期可促进气血调和,兼顾虚实,切中病机,有利于乳汁疏通、热退症消。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未成脓期见少阳经证治宜和解表里。

与少阳病相关的方证有小柴胡汤。少阳经本证宜用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扶正祛邪。具体运用如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如症见乳房局部红肿热痛或僵块形成、寒热往来、纳差、呕恶、口苦、脉弦等症,可予小柴胡汤治疗。谢子娇[26]研究发现外吹乳痈除少阳经本证外,兼见太阳表证或阳明胃热等变证,可予小柴胡汤临证加减。

4 三阳合病

三阳合病是正邪交争于三阳经的病证[19]。哺乳期妇女产后气血虚弱,及脾胃渐旺,气血归而化乳汁。或受情志刺激,或饮食油腻厚味之品,或感受风寒邪气,乳汁淤积不通,肝血失藏,胆气失束,中焦疏泄不及,阳气失于宣布,营卫失和,以致肝胃之络郁滞而成外吹乳痈。因其病因、体质等不同,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症见三阳经同病而各经邪气偏重不同。平素情绪低落或惊恐易怒者,易受情志影响而气机不利,肝气失于疏泄,胆气循经上扰,病在三阳而偏于少阳证。平素乳汁过盛或易渴善饥,易受食饮厚腻碍胃而见阳明胃热雍盛,气血化热伤津,病在三阳而偏于阳明证。妇人新产后或平素易汗出者,易受风寒之邪侵袭而营卫不达,腠理不密,病在三阳而偏于太阳证。

三阳合病宜三阳同治。哺乳期乳腺炎起病急骤,初起即见三阳经证候,因其病机变化迅速,故临证时需根据热邪偏重及病势归向辨证论治、三阳合治。治疗三阳合病时可采取直解一经、次第解邪、三阳合治等策略[15]。邪气偏重于某经或某两经,以治疗该经病证为主,其它经症状即随之消解。若其它经症状未解,需依据病机次第解邪。病势均衡或病势不显宜三阳合治。三阳合治应留意腑证,病见三阳经兼腑证宜及时通下热结、经腑同治。刘光国[27]三阳经辨治外吹乳痈时,见某经热势偏重即重用该经药物以祛邪,通过三阳合治而祛邪扶正。

与三阳合病有关的方证有桂枝加葛根汤、白虎汤、调胃承气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大柴胡汤、大青龙汤、柴胡加芒硝汤、桂枝加大黄汤等。具体应用如下:某经病邪偏重可直解一经,如病重太阳宜桂枝加葛根汤发表祛邪,病重阳明宜白虎汤清热生津,病重少阳宜小柴胡汤和解表里等,方药用法同上三阳经各经辨证。某两经热势偏重宜灵活化裁合方,如病重太阳少阳予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调和营卫,病重少阳阳明予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等和解表里、清热通腑,病重太阳阳明予大青龙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大黄汤兼顾解表清里。三阳经证见腑实证时,可予本经方药加味调胃承气汤,时时留意,莫致热壅化脓。

5 小结

综上,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未成脓期阳热有余,病情变化迅速,应用三阳经辨证可灵活把握病机所在。临床治疗本病时,以三阳合病统率全局,把握病势,判断三阳经邪气偏盛辨证论治。注重直解一经、活用合方、兼顾腑实,以早期阻断病情。

猜你喜欢

三阳少阳乳腺炎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罪恶聊天群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早期护理干预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童心童画
《三千年》
大土三阳书画作品
解读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