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论文的学术不端治理与科研诚信建设

2021-01-05黄月薪

天津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不端科技期刊诚信

黄月薪

(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 广东广州 510180)

2021年6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科技期刊要加快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推进融合发展平台建设,这为做好科技期刊出版工作,推动科技期刊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PC终端、手持移动终端为支撑点的新媒体时代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科技期刊正在进入数字化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意识到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形式来拓宽期刊信息传播渠道的重要性,伴随机遇而来的科研诚信问题也值得办刊人深思。2018年5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诚信审核和学术把关制度,期刊要进一步加强对作者诚信承诺的重视,并保证科研研究过程可追溯、研究数据真实和实验可重复性等一系列对科研诚信的把控意见[1]。科研诚信是在学术活动中坚持诚实、公平学术行为的基本品质,也是建设良好学术氛围、促进学术健康发展的基础。

1 科研诚信现状

科研诚信是科学融合创新的基石,是一种公正地学习和开展学术工作的习惯,它与学术工作息息相关,是学术研究的道德核心[2-3]。近年来,通过加大科研诚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学术不端行为仍屡见不鲜,如抄袭、剽窃、伪造和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买卖学术或代写,重复发表或一稿多投,署名纠纷,数据、实验过程、经费弄虚作假,科研立项、成果评选和结题潜规则等,严重损害了学术界和社会良性互动的信任基础,不利于学术领域的良性发展。在当今追求科技和创新的互联网时代,媒体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和报道也越来越多,违反科研诚信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反抄袭软件的盛行,科研人员都会花费很多时间多次重复检查自身论文是否存在剽窃,但国内外的科研诚信问题依然呈易发多发态势[4]。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了解科研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性地加强对科研诚信的建设,寻求科研诚信建设的新途径。

2 学术论文科研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学术论文主体间缺少互动交流

科技期刊是期刊编辑联系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的纽带,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是以学术成果为桥梁,以科技成果为中心的学术交流和传播。通常情况下,读者、作者、编辑、审稿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少而不畅,审稿人之间没有沟通,审稿人与作者之间没有沟通,相互间不知道彼此的身份和评审意见。科技期刊作为信息的载体,如能把编辑、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有更加通畅和透明的沟通交流渠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术不端行为无所遁形。期刊编辑在论文发表前就要多方位审核学术不端问题,如读者能直接对论文进行讨论和质疑,通过便捷沟通平台便可在短时间内引起注意,及时核实,避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这样可以提高公众对学术论文内容质量的监督,加强公众对学术论文的审核,形成一种发表前和发表后的学术论文诚信监督机制[2]。建立学术论文主体间有效沟通机制,可以提高论文关注度,增加下载量和引用量,提升学术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和有效性,对提升学术期刊质量和工作效率有重要意义[2-3]。

2.2 缺乏有效的学术评议与惩戒机制

传统的同行评议通常采用“单盲”或“双盲”2种评审方式,由于其自身原因存在不公正性和保守性等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科技创新与科技革命不断革新,如今大家推崇的学术评价方法具有片面性、滞后性和“可操作性”等缺陷,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评价需求。如何认定学术不端行为,如何确保监督执行力也极为关 键[2]。在论文发表前就要多方位审核学术不端问题,除了事后追责外,还需建立更加严格有效的审核和惩戒机制,通过加大惩戒力度来提高违反科研诚信成本,提升科研诚信水平。

2.3 传统学术文化氛围遭受“感染”

著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在2017年一次性撤稿107篇,由于委托代理机构在投稿时弄虚作假,利用“同行评审制度”中的技术漏洞,使用假邮箱冒充评审人对论文给出评审意见,进行虚假的同行评审。在现有科研大环境下,在四唯科研评价制度“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层层压迫下,科研人员的论文发表情况不仅与职称评定、科研能力、绩效奖金直接挂钩,还成为影响学生毕业、就业的关键因素,现行学术评价导向存在“以刊评文”和“重量轻质”等弊端,导致一些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为追求快捷的学术成果,催生了较多学术不端行为[5]。

2.4 学术诚信意识淡薄

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频频发生,体现的是个人品行操守和诚信意识缺失,冲击着人们的诚信意识,破坏社会的道德规范。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编辑疏于审核,也会给部分作者可乘之机,这是个人自律不足和编辑责任感缺失的双重结果[6-7]。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缺乏良好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学术素养,而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重视不够,高校、科研机构和期刊社在工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相关科研管理规范指南要求审核也给了学术不端行为可乘之机[8]。现有指南规范相关规定稍显模糊有歧义,社会诚信监管机制、追究惩戒机制、科研诚信条例和法律尚未完善,急需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科研环境[9]。

3 治理对策

3.1 推动开放科学计划,打造线上学术交流平台

2019年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全球,更加坚定了开放科学在全人类科学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决心[10]。开放科学不仅可以提高知识融合、知识创新和转移的便捷性,还可以提供新的合作方式与研究方法,形成了一个公正透明、高效协作的科研生态圈。国外ResearchGate是全球学术圈的交流平台之一,它对所有人开放,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分享(出版物、学术报告、数据等)、发现和讨论研究,可以轻松获取统计信息,实现互动互助,与同行的研究学者、科研合作伙伴以及研究领域内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建立联系并进行协作。国内与出版融合关系最紧密的是开放科学计划(OSID),主要是为了改变传统科技期刊的单向传播模式,可在线上平台上传原始数据、视频及语音介绍等,提供在线问答、学术交流社群等开放内容与数据的在线扩展功能,实现期刊与数字内容资源的链接、期刊与用户的链接[4],方便用户链接到线上各大平台的同时,实现依托期刊的开放性学术交流、学术评议、学术成果共享,以加快期刊在移动端的传播[6,9]。

3.2 健全评价和监管体系,加大惩治力度

替代指标Altmetrics是对期刊影响因子和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标如h指数这种传统指标的替代或补充,它把网络行为纳入评价体系,由于文化差异和指标数据认定的复杂性,目前难以适用于我国学术评价体系[2,11]。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的线上平台通过开放相关数据与内容,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术评价平台。线上链接的各大平台可以自动记录并实时更新论文的扫码次数、用户浏览时长、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交互频次和内容等动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建立一个开放透明的线上数据仓库。随着学术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这些线上数据在未来可作为评价知识信息网络影响力的参考标准,弥补传统学术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促进我国自有评价标准体系建立,进一步提升学术评价的开放性与针对性。

3.3 建立学术生态系统,维护学术文化氛围

在融合出版背景下,科技期刊应坚持内容为王,充分利用融媒体出版工具,立足打造高质量原创内容的同时,依托大数据分析,坚持以用户为导向,进一步分析用户需求,整合多媒体的线上线下资源,针对用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形成以期刊为中心、多媒体平台共同发展的期刊品牌特色,将作者、审稿专家和读者联动起来,营造一个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系统[12-15]。科技期刊还可以提供拓展性内容和资源,使用户可以便捷交互,共同激发新创意、从不同视角发掘新的研究方向。科技期刊应当超越以往单纯内容传播的媒体属性,强化互联网思维,强化技术、数据赋能,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侧重期刊内容质量的同时,注重线上线下学术交互,帮助期刊运营学术资源,构建全新的全媒体服务生态系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14,7]。

3.4 加强诚信教育,维护科研诚信

在科研诚信教育中突出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学习掌握科研诚信的学术规范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学校或科研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学术规范、责任和法规等教育内容,定期组织诚信学习教育和科研失信警示教育课程和案例研究,还可设立科研诚信联络部门以支持开展诚信教育,并提供内部政策和外部案例的网络链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消除科研功利化,营造一个求实创新的学术环境[15]。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追求科学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是科研诚信的核心科学精神,维护科研诚信已成为当今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4 科技期刊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科技期刊工作者奋斗的目标一直以来都是保证内容质量,提高办刊质量、扩大期刊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通过媒体融合创新成功拓展了期刊内容边界。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我国科研诚信建设已到达关键环节,期刊社应切实发挥科研诚信“把关人”的作用,主动推进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开展并加速发展开放科学,重视论文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打造期刊品牌效应[2,14]。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刊载和传播的主要平台,这意味着科技期刊对科研诚信的保障体系建设起基础保障作用,维护科研诚信对科技期刊的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科技期刊应努力提高期刊的严谨性和前沿性,提高编辑人员审核刊发能力和科研诚信监督意识等业务水平素质,严格执行“分级审核、先审后发”,审核作者诚信科研、监督专家诚信评审,才能更好地助力科研诚信全面完善。而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科研诚信不良事件变得更为普遍,传统学术出版也需通过完善同行评议、优化稿件匹配度、共享审稿意见等方式来优化传统审稿流程,同时加快媒体融合进程,减少科研诚信不端行为。

从一本静态的期刊演变为“互动期刊”需要一个蜕变的过程,现今大部分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的内容仍是纸刊内容的重复,扩展性和延伸性的增值内容服务较少,缺乏对增强出版内容的深度挖掘,且出版速度慢,难以打破传统的单向出版模式[15]。网络时代已经全面进化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预见的是科技论文将逐步通过社群、朋友圈等移动互联网形式进行定向传播,而出版融合的移动传播方式可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给期刊提供更为优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能够提高期刊论文的可见性,让公众参与到监督机制当中,对作者的科研诚信起到监督作用。通过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可以提高公众对学术论文内容质量的监督,加强公众对学术论文的审核,在加强期刊科研诚信建设中起到积极能动作用,促进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形成。然而,科研诚信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科研诚信建设需要多学科、多层次、多部门之间联合共治,才能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学术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不端科技期刊诚信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证书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关于采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声明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定义和特征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