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1-01-05潘淑杰

天津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天津市

张 妍,潘淑杰,苑 超,郭 佳

(1. 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天津 300074;2. 天津市气象服务中心 天津 300074;3. 天津市祥云气象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天津 300074)

0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受复杂的地质构造、多变的气象、不良的地形地貌等条件的影响,是一个集地震、滑坡、台风、暴雨、冰雹、洪涝、干旱、沙尘暴等众多自然灾害频发且破坏巨大的国家[1]。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唐山市考察时强调,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要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要求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工程[2]。因此,做好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对于降低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 天津市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现状及问题

1.1 天津市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现状

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对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越来越重视,市政府在《天津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要求:要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在校学生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教育,推动有条件的区和部门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和网络教育平台,经常性地开展防灾避险应急演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每年,各有关部门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机会,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并全年对外开放科普基地,为市民提供更多接触防灾避险科普知识的途径。

1.2 天津市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现存问题

防灾减灾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靠灾害教育与安全文化的发展。灾害教育可以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并提高防灾减灾技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而培育安全文化。此外,灾害教育可以唤醒公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理解、支持与参与[3]。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将每年的5月12日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向社会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但是在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方面还缺乏有效手段与机制,防灾减灾宣传思想陈旧,形式单一,基本仍然按常规的科普方法进行一般性的宣传与普及[4]。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市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已具备一定成效和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资源较为分散,未能形成有效合力,科普教育能力依然有限。目前,天津各涉灾部门有各自科普教育方向和内容、专家队伍、场馆等资源,维持着相对独立的组织局面,科普合力发挥不够,影响范围不足。

二是科普教育多为一阵子活动,缺乏常态化机制,仅利用相关纪念日开展科普活动,常态化、连续性的科普教育机制尚不成熟,科普宣传内容缺乏连贯性,公众虽有参与热情,但所获取的科普知识量仍无从考量。

三是科普教育形式多以单向灌输为主,信息化手段利用不足,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科普教育以线下参观、讲座、发传单等传统形式为主,科普活动的趣味性、互动性不强,缺乏信息反馈机制,实操演练、模拟训练较少,科普知识转化防范措施程度无从检验。

四是科普教育对社会资源的应用不足。科普教育活动多为各部门和行业的业务或科研人员兼职,对社会志愿者、业务工作者等资源利用率不高,施教人群有待进一步延伸。

2 探索新形势下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新模式

2.1 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宣、教、培”一体化模式

应打破部门间、专业间以及行业间“壁垒”,高效整合应急、气象、地震、消防、防汛等多领域、多部门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资源,建立共同参与的“宣、教、培”一体化科普教育模式。即多部门利用各自媒体资源联合开展宣传,扩大影响力和覆盖范围;整合各自领域的科普教育专家资源,联合举办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科普教育活动,将科普知识送进学校、社区、农村、企业等;联合建立科普教育专家智囊团队,并培养更多经验丰富的科普教育讲师。

2.2 打造多维度科普教育新模式

要大胆开展科普教育形式的创新,打破讲座、课程、发放传单等“单项灌输型”科普形式,打造有教育、有互动、有检验的“多管齐下”新模式。例如,可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沉浸式”科普教育场景,利用现有资源举办“实战型”防灾避险模拟训练,也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情景剧展演、科普产品制作等方式,加强科普教育的互动特质。

2.3 发挥社会力量促进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延伸

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型事业,应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基层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等作用,组建防灾减灾科普志愿队伍,对符合条件的统一进行备案,营造良好的培育发展氛围。

2.4 “应急之星”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活动案例分析

自2016年开始,天津市气象局与应急、地震、消防、防汛、教育等多部门联合打造“应急之星”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建立了集“线上知识答题、线下知识竞赛、线下科普讲座、防灾模拟实训、创意短视频拍摄、科普情景剧展演”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科普教育品牌,建立起包括600余条综合减灾科普知识的数据库,累计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50余场,分别覆盖大学生、中学生、企业职工等群体超过20万人,20余家媒体参与宣传报道,使科普教育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应急之星”活动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讲座、竞赛,还设置了火灾逃生、海上救援、医疗急救等模拟演练,举办了科普剧展演、防灾减灾短视频拍摄等活动,以多种形式激发参与者热情,并实现对参与者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最终达到对灾害防御的科普教育目的。通过“应急之星”活动,多部门联合聘请天津大学防灾减灾医疗研究院院长、原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队长侯世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气象专家朱定真,前中国女排队员、天津市政协委员魏秋月等在科技界、体育界、文艺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公众人物担任天津市防灾减灾形象大使,为传播防灾减灾知识贡献力量。2020年2月,形象大使录制“疫情防控 从我做起”短视频,经“天津预警发布”官方微博发布之后掀起网络转发热潮;2020年5月,魏秋月参加全市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线上直播活动,吸引数万人在线观看;2021年3月,童谣参加世界气象日线上科普直播活动,带领网友深入了解气象知识,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天津总站、新华网天津频道直播,受众达181万人次。

通过“应急之星”活动,多部门建立起全市首个防灾减灾科技志愿服务队,目前该服务队已拥有不同领域专家、学校老师、学生等80余人,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传播防灾减灾知识,扩大科普教育影响力。

3 展 望

整合多部门资源和优势,打造“多灾种合一”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新模式,对形成科普教育合力、扩大影响力、降低各部门参与成本等具有重要作用,能进一步推动各类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和灾害防御科普宣传。下一步应该以此为切入口,多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动协同机制,持续开展面向社会不同群体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形势和途径,鼓励更多人参与其中,营造全民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天津市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有趣的云
如果画笔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