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化时代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研究

2021-01-04许晓娜张茂林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人工智能高校

许晓娜 张茂林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科学三观具有重要价值。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无论是课程内容、施教方式还是评价模式都发生着改变。智能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集中在:发挥智能技术优势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提升教学持久育人价值;开展“理实合一”的教学。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12-0102-03

智能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优化和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智能化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考虑将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相融合,推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智能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内涵

在进行智能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探讨之前,需要明晰智能化时代的内涵与特征、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内涵,以便为智能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研究提供清晰的研究思路。

(一)智能化时代的内涵与特征

人类在经历农牧时代、工业时代,现在才是真正的迈入第三个伟大时代——智能时代,信息时代实质上只是智能化的前奏。[1]在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下,信息的智能采集、存储以及应用都开始与人类某些需求特点相结合,运用一些可量化的信息来模仿人、服务人、影响人。智能化时代作为信息时代发展的高级阶段,可以被看作是以知识与科技的发展为前提,信息的交融、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助力国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发展的时代。

智能化时代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共享性。人们利用共享网络和智能技术完成对信源量的收集,对信源实现一对多、多对多的复制与分配、编码与转换。人们逐渐由被动地接收信息,转化为主动地获取所需信息,甚至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智能化时代的共享不仅仅是信源的交互更是优质资源的整合、优势的互补。二是智慧性。如今海量信息与高速思维的结合,智能化时代开始具有智慧性的特征。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应用逐渐将人类从重复、机械的信息分析和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取而代之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特有的大脑抽象思维能力和智能行为来对信息进行思考、判断、推理、证明,以完成需要人的智力可以胜任的工作。[2]三是创新性。智能化时代的发展需要依靠创新驱动,无论是智能产品的研发还是智能技术的应用都离不开创新。便捷、舒适的智能生活需要依靠创新;严谨、先进的科学研究需要创新,智能化时代可谓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内涵

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既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又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相对于其他课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政治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使党的方针政策、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中做到贯彻和实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接班人。[3]因此,可以把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看作是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来开展的旨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级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良性互动

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强劲效应,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了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优化了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评价模式。

(一)丰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

智能技术的运用为丰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便利。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所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中获得,还可通过卫星电视、國际互联网等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获取。多元化的知识获取渠道,提供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广阔天地,与此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如果说智能化时代大学的思想政治课程仍旧停留于书本内容“机械传授”,没有针对教学实际加以修整及润色,那么必然导致学生对本就艰难晦涩的思想政治理论衍生出较多的厌学情绪。[4]智能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整合思想政治课程相关的时政热点、发展动态、研究成果等教学资源,实现以课本为“主线”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二)更新思想政治课程施教方式

智能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式的现代化转型。“线下+线上”的混合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各个阶段的学校、各个科目的教学都纷纷引用其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当然,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也不例外。[5]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发挥智能教具的显著性特点,将一些晦涩难懂的思想政治理论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加快和加深课堂上学生对理论理解的速度和深度。一些移动智能教学平台,如慕课(MOOC)、私播课(SPOC)等的运用可以增进师生“线上+线下”思想政治课程互动,促使更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互动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本科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对其自身其他能力进行锻炼。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引入虚拟教学情境,通过特定的问题让学生融入虚拟场景之中,有效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知识的扩充。[6]

(三)优化思想政治课程评价模式

思想政治课程评价能够有效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反馈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人才培养。[7]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评价形式主要有两类:一是以课程论文为标准的评价;二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评价。但这两种评价都无法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品德素养等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测评。此外,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评价都是不连续的,即各个学期之间学生的评价结果并无关联。结合本科生的身心发展和智能技术应用特点来看,智能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评价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智能化思想政治课程评价主体、评价内容更加多元。人工智能、互联网运用能够辅助教师完成学生、家长、学校等多主体、多角度、全方位的本科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二是智能化思想政治课程评价更加系统。教师可以借助智能技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数据进行存储和追踪,并且根据以往整合的学生数据给予学生系统的评价。

三、智能技术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发展趋势

随着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更加深入地融合,将倾向于将智能技术优势与课堂教学不可量化的部分结合起来,展现智能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独特魅力。

(一)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8]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关系由“人类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人类教师“引导、设计—智能教师教—学生学”。[9]智能化时代教师是个性化学习的建构者,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需要积极运用人机结合的教育思维方式,加强与学生个人素质相适用的个性化培养。每位学生认知风格、学习逻辑和学习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相关知识的理解、认识和掌握的程度自然就存在差异。智能信息处理设备运用有助于汇聚全方位、立体性、科学化的学生数据,基于此智能教学助手可以根据检测和评估的结果,快速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协助教师完成个性化的学生教学。再者,教师可以在计算机上为学生设立个人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账户,依据学生数据分析的综合结果,将课程内容、测试题目等分别录入学生个人智能学习系统中,并伴随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系统中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内容、测试题目。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运行智能技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0]

(二)提升教学持久育人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是以引导本科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和提升思想素质为指向的,既能引起本科生思想、品德的变化,也能影响其智力和技能的发展。智能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如果仅满足一些可量化的部分,对尚处于正确价值观确立时期的本科生来说,难以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高校智能化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需要将智能技术应用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相联结,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范畴进行科学把握。[11]教师一方面发掘智能技术的应用优势,另一方面发挥着“言传身教”的作用,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学生,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内化为学生意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将个体的思想意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表现和持续的行为习惯。[12]然而,真正意义上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应该是终身性的,要想达到这一终极目标,还需要高校教师在智能化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将教育学生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三)开展“理实合一”的教学

所谓“理实合一”的教学就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与理论统一的教学。“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对“知”的检验、丰富和发展,形成认识的科学路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13]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不单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还要解决“行与不行”的问题;不单要讲授理论知识,更要面对实际问题。[14]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需充分融入智能技术于课堂,如应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智能传感技术等加强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教师提供给学生可控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更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体验生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有效信息资源,针对性地将课堂上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讲解,把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进行分析、判断、总结。[15]教师运用智能技术实现“理实合一”教学的同时,可以带领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还能充分激发其创造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看待和使用智能技术的方式与这一课程未来发展状态息息相关。高校一方面需要加强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清楚的是智能技术使用的复杂性与熟练程度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始终致力于发挥智能技术应用优势去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鲁品越.智能时代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10.

[2]王露,王海峰.人工智能读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7-8.

[3]漆学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7-8.

[4][5]周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3):198-199.

[6]钱明锐.浅析信息化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1):30.

[7]吴亚芬,刘燕,李会丽.论多媒体的运用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教育与职业,2015(29):107.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 (01).

[9]李忠华.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变化趋势探析[J].未来与发展,2020,44(01):72.

[10]陈海兰,苏晓军,李育民.深度学习视域下思想政治课堂“六有”[J].基础教育课程,2020(03):76-80.

[1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

[12]林泉伶.“課程思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9:17.

[13]王芳.“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6):36.

[14]李松林.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15]宋萍.“互联网+”对高职思政课迎接挑战的策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7(05):63.

(责任编辑: 杜家和)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程人工智能高校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课程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五年制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