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国际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证研究

2021-01-04刘严欣于淼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文化教学路径探索

刘严欣 于淼

[摘 要]高校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在来华留学生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提升我国国际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课题。针对来华留学生的语言和文化课程特点,探索相应的实施路径及方法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从高级汉语文化课程入手,通过分析案例为留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来华留学生;文化教学;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12-0074-04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来华留学生的学历生比例已达到54.6%,比2016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留学生生源结构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对来华留学质量规范与监管体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新冠疫情的爆发和蔓延又造成了国际间流动受限,随之对在线注册的国际学生和在华留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后疫情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话语传播环境,将来华留学教育融入我国新时代的新发展格局也赋予了高校教育新的使命。

“长期以来,我们对来华留学生培养基本是结合派遣国需求及留学生实际,教育引导他们掌握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际能力,维持身心健康,了解中国和对华友好;教育管理遵循的方针是“学习上严格要求,认真帮助;政治上积极影响,不强加于人;生活上适当照顾,严肃管理。”但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国内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导向,在新的背景下,我們有必要对来华留学生教育进行认真审视,重视思政教育对留学生的引领作用。

一、针对国际学生的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们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基本是结合派遣国需求及留学生实际要求,教育引导他们掌握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际能力,同时了解中国和对华友好。教育管理遵循的方针是“学习上严格要求,认真帮助;政治上积极影响,不强加于人;生活上适当照顾,严肃管理。”但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国内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涵和导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来华留学生教育理应坚持把“立知华德树友华人”作为培养中心环节,与中国大学生的教改目标同向同行。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来华留学生教育进行认真审视,重视思政教育对留学生的引领作用。

学界关于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提出主要始于2019年,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义、与专业课结合的具体育人路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牛百文指出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存在主体认知不足、整体规划欠缺、队伍培育和配备不足、教育教学体系和配套不完善等困境。丁文阁提出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过国娇、李瑞婷、徐晓梅、王美华等人结合在不同专业和课程的探索实践,针对留学生思政教育的途径提出了建议和方案。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国际学生的“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这对探索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路径对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二、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为健全来华留学政策法规体制,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2017)、《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2018)、《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入境和居留许可审查办法》(2019),同时修订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工作管理办法》,为高校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施依据和政策支撑,经过各高校探索实践,国际学生的思政教育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

随着教育部一系列法规性文件出台,各高校普遍对来华留学生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专业课为载体开展隐性或柔性的中国概况、哲学思想、审美情趣、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等教育。如一些高校将疫情“危机”转化为开展课程思政的“契机”,在高级语言课程教学中插入中国疫情防控的内容,对中国抗疫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宣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塑造国际学生理解中国价值观、认同中国学生的家国情怀,凸显了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实性和信服力。

利用课堂主阵地,结合语言文化教学将中国话语和现实中国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这无疑是我们利用文化话语权对留学生进行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

(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来华留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感知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中国的认知。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帮助留学生快速适应在华生活,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具体目标和方向,各高校不断摸索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有意义”也“有意思”。例如举办汉语语言和中华人文知识竞赛,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热情;举办国际文化节,促进中外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举办中外师生共度传统节日的活动,增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人文理解等。

利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国际学生对中国生活和汉语生活的了解已成为隐性课堂的立足点,中外融合、内外有别、民族底色等原则已经深入人心。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和生活实践中

各高校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以第二课堂为依托,组织国际学生参观工厂、博物馆,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参加中外学生竞技比赛,增强对国际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北京某高校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后,推出多语种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短片,帮助在京留学生全面了解北京市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和理念,倡导来华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垃圾分类,有些国际学生还深入社区当上了垃圾分类指导志愿者。此类社会实践活动增进了国际学生对日常中国生活的改善和文明进程的体验性认知,能使国际学生从专业背景角度形成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性认同。

目前各高校针对国际学生的思政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在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社会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教育环境等方面。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留学生思政教育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从理论层面深入实践层面;参与研究的学者学术背景多元化,从思政专业教师关注到国际中文专业教师加入;研究对象不断细化,从整体研究到区分学历生和非学历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同专业和不同国别,但对留学生自身需求的关注仍旧较少,也缺乏留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有效反馈,课堂教育以专题讲座为主,也没有形成专业文化课程体系。

通过对国际学生进行大量的访谈调研,了解到来华之前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大部分来自本国新闻媒体、书籍、网络和电影,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两极化认知,要么无视中国的快速发展,要么夸大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成绩。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在华学习生活,他们表示对中国的认识与之前有极大不同,在华留学生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快速、安全稳定、和谐文明的国家。留学生还提到在社交媒体上会看到一些与真实中国不相符的言论也会结合自身经历发表评论,但苦于对中国文化背后的逻辑、中国发展背后的制度还不够了解,加上校园疫情防控的原因,少有亲身的社会体验,在深入某些话题时容易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

留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愈发受到重视,现有成果和教育资源与留学生需求的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下称《规范》)在第一部分“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规范》要求下,国际学生在中国学习,无论是学历生还是非学历生,无论学什么专业,都要有汉语言和文化类的基础课程,其中文化类课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政元素,是展开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和生动载体。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国际学生文化课案例研究

传统的《中国概况》《中国文化概览》《当代中国话题》等文化课程能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但内容上往往局限于对中国文化本身的体验与感知,形式上局限于传统课堂的摆事实、讲道理。“课堂没有文化实景,对学生的心智和文化素质要求较高,而且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念要一致,深层次的文化分析还涉及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输入过多或过强会使学生疲劳,教师会极易陷入‘文化独白’模式”。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须回归课程设置的三个基本的问题上:一是选择什么内容作为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二是如何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三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经过调研,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以北京某高校的“智慧汉语——中国文化解读”“告诉你不知道的中国”“智慧汉语——当代中国话语解读”等三门留学生文化课程为例做具体分析,为国际学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一)因材施教、内外有别

中外学生拥有相异的文化背景、政治观念、语言水平和学习目的,因此对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一刀切,需因材施教、差异化对待。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向国际学生讲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要讲述近当代中国的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但是这些历史逻辑和话语哪些需要在课堂上直接阐释,哪些需要结合多样的语料与话题素材,利用文化自修性特点进行隐性阐释?通过展示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让留学生感受其中积淀的勤劳、勇敢、忠义等中华民族精神,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向留学生展示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法规、宗教信仰政策等,通过思想、道德、价值引领,促进他们对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理念、外交主张等方面的理解。在了解中国现实国情和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若能取得学生认同,则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佳成效。

“智慧汉语——中国文化解读”“智慧汉语——当代中国话语解读”“告诉你不知道的中国”三门课程面向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对象开设。智慧汉语系列主要面向高级汉语学习阶段的国际学生,中国文化解读偏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的总结和归纳。如选取“生命”“释、儒、道”“庄子”“佛教”等极具代表性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带有中国味道的生活真理,并注重从人性的“真善美”展开对中国文化的思考;而当代中国话语解读是从历史中国的解读上升到对现实与未来中国的阐释,通过对中国主流时代话语的解读将中国之治、“中国梦”与中国道路阐释清楚;“告诉你不知道的中国”面向汉语水平较低的在华留学生和潜在的留学群体,以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为主,由在华留学生用英语和西班牙语介绍“留学中国、留学北京”的学习生活情况,如“中国的实地考察”“经济发展的动力”“扶贫政策与环保”“中国饮食和中医”等,以“你不知道的中国”为主要内容,打破尚未来华国际青年的潜在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以吸引更多的国际青年来华进行学习。

三门课程较全面地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结合在一起,例如在“智慧汉语——中国文化解读”中讲到“中国的地域性格特点”,教会留学生用高级汉语词汇来理解和表达思维中的理性思辨,而在“告诉你不知道的中国”里则以“请问你的老家在哪里”为主线引领没到过中国的国际青年体会当代中国不同的地域文化及人文知识。两节课中均通过古今对比的方式说明中国各地虽有不同的文化特质,但面对差异时兼收并蓄、包容开放,进而引导留学生理解这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当今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中始终坚持的原则。留学生在学习时不再纠缠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和心理问題,而是通过解决素质结构和知识结构缺失的问题,树立起“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二)中国底色、异中求同

实施国际学生课程思政有助于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保障国家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中的多元人文交流的办学方向。但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堂并不是一味灌输,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有的放矢地引导国际学生了解、认识、理解,通过文化现象引发深层思考,达到打破跨文化思维定式的目标。

高级汉语学习阶段的留学生语言水平较高,普遍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该阶段通过对文化现象背后的中国哲学思想进行解读,寻找不同文化中共同的逻辑,有助于留学生解决语言和文化障碍问题,从而实现由学习语言技能到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转变。例如在“智慧汉语——中国文化解读”中设置“并非对立的文化”一课,通过分析中西方在“生命观念”“仁”和“博爱”“反省”和“反思”等方面的相通之处,找到不同国家和民族在道德修养、价值追求上的共识。

低年级的来华留学生或其他专业学历留学生汉语水平较低,听说能力明显好于读写能力。针对这样的学生,“告诉你不知道的中国”通过对比留学生来华前后对中国认知发生的变化,帮助来华留学生或潜在来华留学生了解真实的中国国情并快速适应在华生活。课程内容由在华学习三年以上的留学生采用中、英、西三种语言讲授。

当代中国话语解读在目前的课堂实施中很具有挑战性,课文《中国梦中的中国智慧》不仅要阐释“中国梦”的追梦历程,更要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梦想的根本保证。如何在坚持“中国底色”和“民族底色”的基础上做到文化和语言上的“异中求同”,对主讲教师团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以往的国际中文教材中极少出现“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等话语,而该课程正是通过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的讲解,将语言学习融入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理解的教育过程中,借助语言和文化学习的两翼来实现思政教育。

(三)线上线下、多措并举

国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课堂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对此,“智慧汉语——中国文化解读”“当代中国话语解读”采用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线上观看慕课、收集整理资料,课堂讲授重点、展开课程讨论,线下总结反思、参与社会实践(如下图所示)。

图中流程在传统的教学设置基础上加入了“课后实践”环节,以第二课堂为依托强化学习效果、形成教学反馈,构建内涵更为丰富的教学闭环。例如课堂上谈到中国人的生命观时,结合抗疫精神和抗洪救灾精神进行讲解,邀请留学生走进普通社区,见证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灾情的真实场景;在讲到中国的飞速发展时,带领留学生深入田间调查,走访扶贫基层工作人员,倾听乡村脱贫振兴的故事;在提到中国的大好河山时引导学生了解环保政策,走进清洁能源企业参观学习,感受中国为全球环保事业做出的贡献;在聊到中国人的快乐生活时,鼓励留学生参加各项校内外文化活动,走入中国师生家庭、走上大街小巷,用镜头捕捉“爱上校园”“爱上北京”“爱上中国”的理由……通过搭建“课堂——校园——社会”的实践体系,让来华留学生更立体、更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读懂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进而形成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道德品质和传播路径。“告诉你不知道的中国”课程本身有留学生参与设计和慕课拍摄,这正是来华留学生接受课程教学后的输出,也是一种对课程思政目标是否达成的检验。

(四)案例课程的实施效果及启示

“智慧汉语——中国文化解读”于2019年设置,2020年出版了教材,至今已完成三轮授课,参与留学生200余人;“告诉你不知道的中国”于2021年在学堂在线和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上线,第一轮课程尚未结束。“当代中国话语解读”开设于2021年9月,为响应中宣部与教育部提出的学校深入贯彻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号召,进行针对国际学生的传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试点教学。通过现有的教学反馈我们发现,一方面疫情后大部分留学生较为适应线上加线下的教学模式,在慕课资源的辅助下,学生在线上就可完成一般知识的学习,节省的课堂时间可用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探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另一方面随着课程的推进,留学生会主动把母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反思,例如在对生命的认知上,留学生提到母国文化中“生命宝贵”“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通过无私、善良来生活”等观念,这些和中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生命观和“舍身取义”的义利观相一致;在谈及疫情防控时这些学生对中国防疫工作也较为理解和认可。可见通过文化反思更易于理解中国人“生命至上”的理念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对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重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新时期里仍面临不少挑战,除文中提到的示范课程缺乏以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素养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不灵活、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不完善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要将优秀中华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工作纳入国际学生教育的顶层设计中去,用“柔性”的传播方式以“文”化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布丨教育部:来华留学生结构不断优化 2019年学历生比例达54.6%

[EB/OL].(2020.12.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766595801451892&wfr=spider&for=pc

[2]陈大远,金向阳,刘辰洁,李国慧,王继红,于贵文.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留学生培养途径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21,41(9):126-128.

[3]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EB/OL].(2018.10.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l.

[4]于淼.在京留學生成为中华文化传播主体的认知与研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0:185,210-211.

[5]习近平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的回信[EB/OL].(2021.6.2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6/22/c_1127586707.html.

[6]牛百文.高校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路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2):212-214.

[7]丁文阁.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强化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2020(6):25-28.

[8]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6.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9]徐晓梅,王成伟.课程思政背景下留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与实践——以淮阴工学院为例[J].现代企业,2020(4):135-136.

[10]毛雪.“一带一路”视域下国际学生汉语课堂“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汉语国际教育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20(9):34-37.

[11]王端,林左天.借力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9):29-31.

[12]柏铁山.高职院校开展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20(11):43-45.

[13]曹静雯.新时期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8):175-177.

(责任编辑: 刘洁)

猜你喜欢

来华留学生文化教学路径探索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浅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共享发展理念内涵、障碍和路径探索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