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层次*

2021-01-04罗艳秋徐士奎

中医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献学古籍医药

罗艳秋,徐士奎

(1.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2.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古籍是延续民族医药血脉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医药学术传承的历史见证和源头活水,更是现代民族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根基和依据。对古籍进行整理、研究,能深入到各民族医药理论的“内核”层次,理解各民族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学术特点。

以往开展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研究工作,主要是根据本民族的知识结构和习惯经验,缺乏学科规划和顶层设计,脱离行业标准,缺乏与国内外研究平台对话的机会,因此,急需根据民族医药古籍自身发展规律,运用一般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建立学术规范,构建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

1 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的研究对象

民族医药古籍有以下特点:第一,各个民族医药文献的发展进程不一。有的已经形成系统的医学专著,有的只有零星医药知识散在分布于其他类别的著作之中。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共有18个,2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30个,使用73种语言,有文字的30个民族共有55种现行文字,其中正在使用的有26种[2]。目前,有医药专著、综合性医书、专篇、专论或零星知识记载于其他类别典籍之中的共29个民族,分别为蒙古、回、藏、维、苗、彝、壮、朝鲜、鄂伦春、哈萨克、瑶、白、傣、哈尼、佤、傈僳、纳西、拉祜、德昂、普米、布依、水、仡佬、侗、土家、毛南、基诺、黎、畲族[3]。这些文献数量众多、内容广博、体裁不一。第二,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抢救整理、分类编目工作还十分薄弱。第三,版本鉴定难度大。从流传形式来讲,以手抄本居多,往往不写著者、抄者的姓名和著作、抄写的年代[4]。第四,释读难度大。同一文种含有多个方言,各方言内又含有多种次方言及土语,且有许多变体字,导致没有统一的文字被广泛通用。第五,国际影响的广泛性。我国许多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跨境而居,语言相通,感情相近,特别是在中朝、中越、中缅边境,朝鲜族、哈萨克族、回族、傣族等医药文献具有国际性特征。可见,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具有与中医古籍文献学完全不同的特点,有其独特内涵和根本属性,此决定了它的学科体系结构和研究内容较中医古籍文献学更加丰富和复杂。

随着历史的发展,在这些医药文献中,体现了文献自身的理论、规律、体系、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诸如中医文献的流别、结构、著录、载体、文体、校勘、注释、辨伪、辑佚等。在某些方面,虽与文史文献学有诸多雷同之处,但作为一种专业文献,毕竟有自身的特点[5],因此,急需构建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这一新兴学科,既能用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来诠释民族医药古籍的发展规律,又能从民族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来揭示不同民族医药古籍的基本内涵。

民族医药文献无论是外部特征、流传形式,还是内容特征,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何探寻其共同的发展规律和演变特征,揭示有关文献的基本情况、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文献整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目的要求,在以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及其发展规律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文献整理和研究的方法,是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首要回答的问题。

基于以上背景,可以对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做如下定义:指的是有关民族医药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将文献置于各个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历史中,研究民族医药文献整理的对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整理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民族医药文献开发、利用的内容和方法。既包括对文献的搜集、整理、组织、管理,又包括对文献所蕴藏的各个少数民族医药理论及形成这些理论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学基础的总结整理。由此可见,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是与民族学、民族医学、文献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既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又有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学科体系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2 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的基本层次

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的基本层次包含研究层次和研究结构两部分内容,研究层次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研究结构可分为知识单元、研究范畴和学科群。在研究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时,研究结构决定了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层次决定了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作为一个子体系与其他相关体系之间产生的外部联系。

2.1 研究层次

构建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学科体系,并不是要穷尽各个知识单元,而是根据其自身发展规律建立一套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民族医药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涉及收集、整理、存贮、转化、传递、利用、发展各个环节,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有机整体。从“知识单元—研究范畴—学科群”的结构特点来看,它的研究对象分为3个层次:一是针对个体文献,研究各个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材料来源、编著过程、体裁、体例、内容及其学术价值,运用校勘学、版本学、文字学、民族医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民族医药古籍进行整理,属于微观层面的研究;二是将个体文献放入各个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历史之中,研究文献的发展规律、特点及各个时期的继承性,属于中观层面的研究;三是建立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系统,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地收集、整理、存贮、转化、传递、利用和发展古籍文献信息的全部过程,属于宏观层面的研究。

2.2 研究结构

如果将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或系统来考虑,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体系应是由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研究内容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一体,并表现出“知识单元—研究范畴—学科群”3个层次的结构特点。

2.2.1 知识单元

知识单元是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最低层次结构,是构成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的“细胞”,这些“细胞”处于运动状态,依靠各种分析搭配与排列组合的联系形式而渗透在各种实践来源和理论研究之中。知识单元由个体文献组成,统称为“一次文献”,是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学科构建的主要动力源泉。知识单元经过历代文献整理者的加工和处理而趋于完善,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这个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不仅是医药知识不断积累丰富的过程,也是古今医者学术思想逐渐演变深化的过程。在加工者的支配下,知识单元以善本影印、类编、丛书编辑、史书编纂、文献工具书编纂、各种专科与专病文献的整理研究、各种学术流派与学术思想文献的整理研究等多种多样的类型与形式发生着各种综合或分化性的运动变化。

2.2.2 研究范畴

研究范畴是指根据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研究对象而演化出的各项研究内容,包括文献主题研究、文献本身研究、文献工作研究等多个方面。文献主题研究指的是把民族医药文献放入该民族发展历史之中,揭示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过程,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及其本身的继承性。文献本身研究包括3个方面:一是运用版本学、校勘学的知识,实证文献的真实性、原本性与完整性,包括对文献的校勘、辑佚、辨伪、版本考证;二是运用文字学,解释文献的语言、内容,包括对文献的标点、注释、翻译;三是运用目录学,将文献进行排序和分类,包括对文献的编目、索引。以上研究方面涉及民族医药文献的发生、发展、性质、地位、作用、数量、质量、内容、载体、类型、版本、体例、形式、符号、术语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

文献工作研究则包括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储存、管理、标引、借阅、复制、检索、分析、研究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虽然围绕某个研究对象的研究主题呈线性形式,但就该主题的概念内涵及其外延而言则是错综复杂的。总体来讲,少数民族医药文献工作研究范畴涉及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地收集、整理、存贮、转化、传递、利用和发展少数民族文献信息的全部过程,以及围绕着这些过程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总和[6]。从这个角度来说,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的研究范畴实质上就是知识单元的各种交叉组合并上升为各种分支学科。

2.2.3 学科群

由范畴上升到分支学科时,这些分支学科之间存在并列、横向和交叉等现象,通常呈现出学科群特征。如果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是一个大系统,那么每一分支学科就是该系统中的子系统,有其各自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体系。研究者可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或设计出不同的分支学科。

3 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的研究任务

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经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众所周知,保证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是关系该学科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要求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能够区别于其他邻近学科如档案学、情报学、图书馆学等。总的来说,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就是以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及其发展规律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1 微观研究

各少数民族的医药文献由于各自的发展历史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源流。以某一种具体少数民族医药文献为研究对象,可称之为“微观研究”,主要从该民族医药文献的搜集、校勘、注释、目录、流传、学术整理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3.2 中观研究

各个少数民族医药归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在不同文化圈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而在文化圈内部的这些不同医药知识体系表现出较强的关联性,因此,以不同医药文化圈的少数民族医药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是属于中观的研究。例如,傣族、藏族、蒙古族、基诺族、土族等民族的医药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在本民族医药知识基础上,经与中医药、印度医药的交流从而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医药知识体系[7]250。这些医药知识体系之间的内涵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这些民族的医学有共同的认知方式,可归属为“藏蒙傣佛教医药文化圈”[7]250。和人类具有多种语言一样,在认识疾病、诠释病理、选择治疗方法、评判疗效等方面,人类从各自的实践经验和思维习惯出发,构建起形式多样的医药知识类型[7]394。通过对少数民族医药文献的研究,可以总结不同文化圈的医药知识类型的区别和联系、同一文化圈不同少数民族的医药知识类型的趋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揭示各个医药文化圈的学术源流和发展规律。

3.3 宏观研究

在研究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时,不能孤立地研究单一少数民族医药文献,要从各个少数民族医药文献组成的有机整体入手进行研究,笔者称之为“少数民族医药文献系统”。以此为研究视域,围绕文献3个层次“知识单元—研究范畴—学科群”开展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研究,建立从文献整理、研究到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体系,清楚回答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医药文献资源等系列相关问题。

综上所述,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应包括:①根据一般文献学的原则,说明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的性质与特点;②结合少数民族各自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整个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地位和贡献,说明民族医药文献历史发展的源流与流别;③根据古代文献体式的情况,说明民族医药文献的体式与结构;④借助目录学知识,说明民族医药文献类别、著录、存佚情况;⑤借助版本学的有关知识,说明民族医药文献载体、版本情况,了解古籍的多层次结构,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地对待和评述古籍;⑥结合古代文章学的知识,说明文献的文体;⑦结合该少数民族文化背景,利用文字学的有关知识,说明文献文字方面的有关问题,汉译少数民族医药古籍;⑧借助文献整理研究一般方法方面的知识,结合民族学研究方法,说明文献的校勘、注释、辨伪、辑佚、类编等有关问题;⑨根据古今整理、研究民族医药文献的已有成果与经验,总结民族医药文献作为重要的地方文献资源所具有的优势与特色,对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潜在作用;⑩与民族医药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从大量民族医药古代具体文献中,揭示其所表达的医学观念、认知方式。

可见,构建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的目的就是要根据民族医药古籍自身发展规律建立学术规范,不能因为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整理研究存在发展进程参差不齐、发掘整理程度快慢不一、版本鉴定工作极度匮乏、文种方言土语千头万绪、地域性民族性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等困难,就降低民族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水平和档次。应该既要运用一般文献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又要结合各个少数民族医药古籍的特点,发挥民族学既重视运用厚重的历史资料又重视开展细致的田野工作、集历时性研究和共时性研究融于一体、进行纵横结合学术研究的学科优势[8],弥补民族医药古籍在版本、校勘、目录等传统文献研究基础薄弱之劣势,发挥民族医药古籍“正本清源”之优势,为民族医药的学术研究、基础学科群理论框架的优化重构、诊疗手段的丰富、临床水平的提高服务。

猜你喜欢

文献学古籍医药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古代医药文化大众传播方式概述
我国蒙医药法律保护的意义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张舜徽先生对中国文献学的几点主要贡献
我是古籍修复师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举办古籍保护知识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