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群的高职学分制管理研究

2021-01-03张媛媛刘旭

中国新通信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专业群学分制信息化建设

张媛媛 刘旭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现行学年学分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建立健全选课制度、学分互认、弹性学制、导师制、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出发,探索研究高职院校基于专业群的学分制管理策略,从而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应对学生的多元发展、个性发展,培养高质量的综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及提高总体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推动的作用。

【关键词】    学分制    专业群    弹性学制    信息化建设

一、学分制及其特征内涵

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它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单位计量学生的学习量,以学分绩点为尺度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具有选择性广、适应性强、竞争性大、符合教育创新要求等特征。高校引入学分制管理,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对全面推进职业院校的三教改革,培养高质量的综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

二、高职院校学年学分制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现行的是学年学分制管理制度,即规定某一专业或某一院系的学习年限,同时也规定学分总数及每一学期的学分数。在学年学分制下,院校课程仍然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计划按固定学期开设,学生按照固定班级模式根据课表进行学习,虽然也开设有选修课,但选择范围极小,灵活性不够,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学习作用微乎其微。这种“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和一部分学生“吃不了”[2],以及教育教学资源浪费的结果,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学年学分制下,学生需要达到规定的学习年限和学分总数才能毕业,而不能提前毕业。这种集中毕业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就业也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三、高职院校实施基于专业群学分制管理的意义

高职院校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要需求,是国家实行“学分银行”、“完全学分制”的基础。高职院校自身教育教学资源有限、学生个体学习差异大,高校间管理模式不同,因此高职院校施行专业群内的学分制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在当前专业群建设的大环境下,专业群带动了课程体系的重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专业群内的学分制改革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核心能力的前提下,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外部的需求、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意愿以选修的方式学习相关课程内容,从而使自己适应较宽的职业领域。

高职院校推行学分制管理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就业需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用性和就业的灵活性,同时对于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以电子信息专业群为例探析基于专业群的学分制管理策略

专业群是指学校按照某一技术领域或某一服务领域,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学校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或服务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可共享的原则,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集群。它的特点是具备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和基础技术能力。我院专业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构建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重点专业,包含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子信息专业群。基于专业群的学分制管理要以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和专业课程体系需求为核心要点,将专业群内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深入分析群内各专业教学内容的共性与个性,创建一套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群基础课程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内选修、专业拓展课程专业群内任选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方案。

4.1建立健全选课制度

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前提需建立健全选课制度。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选课制度,才能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赋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学习进度、学习时域以及任课教师的权利,从而实现学分制管理的真正目的。

经调查,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毕业学分为150分左右,其中必修课学分占到了总学分的80%。因此,建立健全选课制度首要任务是合理调整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必修课、限选课程、任选课程按照5:2:2的比例设置,总学时可控制在150学分左右。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资源的丰富是实施选课制度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充分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核心能力培训及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此培养出專业能力过硬、专业群综合知识技能过高的高素质教师。同时,也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多开设课程,尤其是专业群内的交叉学科课程,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从而满足学生在专业群内自主选课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2学分互认制度

由于各高职院校的学分制管理差异很大,在学校之间实施学分互认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高职院校可在本校内实施学分互认,尤其是专业群内的学分互认。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认定:

1.学生的选修课程可认定为相应学分。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同时,通过选修方式获得的学分可转化为本专业相应的学分。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发展选修公共选修课、专业群内课程、其他专业课程等。针对学院未开设的课程,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或其他途径进行学习,此时,需向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审核通过后既可进行学习。基于专业群的学分制改革,学生在主修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只要满足所选课程的学习条件(先修课程等),即可通过选修的方式学习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学生选修的专业群内课程可根据课程的级别及内容相关性认定为相关专业课程学分;选修的其他专业的相关课程可认定为选修课程学分;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或其他途径例如培训机构等选修的课程,根据课时可转换为相应学分。例如,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选修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的专业核心课程《Hadoop平台部署与运维》,只要已修完JAVA程序设计、Linux基础先修课程,便可选择该课程进行学习,修完且成绩合格后按规定可认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专业课程学分。

2.学生取得的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可认定为相应学分。学生在学习之余,取得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可根据种类、级别认定为专业课程学分或选修课程学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可认定为专业课程学分。例如,电子信息专业群内的1+X JAVA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Python1+X证书可认定为电子信息专业群内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和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学分。与专业无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如普通话证书等可认定为选修课程学分。

3.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培养可认定为相应学分。校企合作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共同培养高质量、实用性与实效性人才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去合作企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进行学习。在企业的实习通过企业考核与学院相关专业认定后可以转换为相应的学分。企业和学校可共同制定一个校内课程与企业课程(实习内容)的互认细则表,表中包括校内课程、企业课程、互认学分、课时等内容。具体的学分和成绩可根据学生的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及实习表现按照互认细则表来具体确定。

4.3弹性学制

基于专业群的学分制管理将采取弹性学制,即学生达到学分条件就可提前毕业,因故未修满专业学分可以延迟毕业。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学有余力。对于成绩达到一定要求的学生准予申请提前学习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在学习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时选修并行课程。同时,建立健全选课制度后,不再限定学生选修某些课程的学期,学生可以在达到选修要求时对开设的选修课进行选修。当学生修满了本专业规定的毕业学分时可随时申请毕业,从而缩短了学习年限。

4.4采取导师聘用制度

基于专业群的学分制管理制度,使得学生的学习进度出现差异,因此,导师制在学分制管理中起了尤为主要的作用。通過导师聘用制度,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 “导学”关系。学习进度相同的学生配以相同导师,对其进行学习规划,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每一学期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重新选择导师。导师的选拔可以在专业群内的各专业中进行,担任导师的教师可以是专兼职教师,要熟悉所带学生的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能对学生的选课、选专业发展方向及职业规划做出全面、正确的指导。导师选择可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或个人选择的方式进行[3]。

五、学分制下的信息化建设

学分制改革从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有效推动学分制的改革与实施。

1.教学信息化使教育资源共享达到最大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加强,网络平台中涌现的大量优质在线共享课程,弥补了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下选课资源的不足。高职院校可以深入挖掘高质量的在线课程,将其引入本校的在线学习平台。同时,也要鼓励本校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结合新型教学模式将实体教学资源建设成信息化课程,从而丰富各类信息化课程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本校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自主选课并学习,为学生获取学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教学管理信息化使学分制管理灵活高效。教学管理存在教学管理作为高校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引入科学、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使其变得高效灵活,从而使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难度降到最低。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下,首先,要优化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充分重视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与学分制各项要求之间的关联特性,为学分制管理提供有效便捷途径。其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在线学习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监控,并将学习数据纳入信息化教学管理中来,从而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指定个性化学习、选课、选导师提供依据。

六、结束语

专业群内的学分制改革,使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选课要求。同时,使得学生在主修本专业课程的同时,可根据社会岗位需求及自身特点选择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或核心课程进行学习,从而拓宽了就业领域。学分制改革实施的弹性学制也使得学生的就业压力得到了缓解。总之,实施学分制改革,对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应对学生的多元发展、个性发展及提高总体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推动的作用。

作者简介:

张媛媛(1984-),女,汉族,河北保定人,讲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刘旭(1984-),男,汉族,河北保定人,讲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

参  考  文  献

[1]王燕.“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思考.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42

[2]李仲秋.基于专业群的高职专业学分制改革探析.职教通讯.2015(8):43

[3]吴晓鸣.学分制的内涵、特征及推行.社会科学家.2002-17(1):76

猜你喜欢

专业群学分制信息化建设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
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