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2021-01-03田永雪

知与行 2021年4期
关键词: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

田永雪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之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强调,并不意味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忽视了《共产党宣言》所规定的国际性原则,而是以中华民族复兴的策略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重新解读《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党人双重使命的论述,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内涵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践行历史使命的路径,才能把握《共产党宣言》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之间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308(2021)04-0072-08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不时传来“《共产党宣言》已经过时”的声音。170多年过去了,《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的思想究竟和发展着的中国有何关联?从整体来说,《宣言》所提出的革命设想不是具体的方法,但是它全方位地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因、主体和前景,对当代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仍然具有指导作用,而新时代中国共產党历史使命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是对《宣言》思想的当代表达和具体落实。

一、《宣言》对共产党人双重使命的阐述

(一)“两个必然性”与共产党人的第一重使命

《宣言》第一章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原则高度的批判,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284这里至少包含了四个层次的含义:其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确带来了进步,但是这种进步的局限性也随着资本在全世界取得统治地位而逐渐显露出来。其二,资产阶级灭亡的必然性蕴含在生产力发展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狭隘性的矛盾之中。其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不可克服的危机,但危机并不预示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灭亡。资产阶级通过开拓新市场和彻底利用旧市场的方式,暂时清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从而走上了一条从危机到危机的道路。其四,无产阶级胜利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不是自动生成的必然性,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联合成为阶级并且自觉参与阶级斗争时才能实现。从“两个必然性”的内在关联中,我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如何实现的思考。如何使得资产阶级社会摆脱“从危机到危机”的发展趋势走上“从危机到革命”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共产党的作用。“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1]285。这句话直接指出了共产党人所肩负的第一重使命:使处于相互竞争状态下的工人联合成为阶级,并且采用政治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争得民主。这意味着,在从“危机向革命”转变的过程中,共产党是必不可少的领导力量。

那么在从“危机向革命”转变的过程中,共产党何以成为领导力量?或者说共产党何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马克思、恩格斯从两个方面给出了回答:其一,共产党具有理论上的先进性,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因此共产党可以从外部教育工人意识到自己在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地位,意识到不推翻整个体系就无法彻底解放自己。其二,积极参与和支持反对现存制度的革命运动,并在运动中争取工人之间的普遍联合。但争取普遍联合的道路不是在一瞬间发生的,起初工人只是单纯地反对生产工具,后来利用资产阶级社会提供的政治权利参与政治斗争,而只有共产党领导的阶级斗争,只有工人之间彻底摆脱了对立的联合,才能带来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共产主义理想”与共产党人的第二重使命

共产党人带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使其上升为统治阶级,只是完成了革命的第一步。按照《宣言》的规定,无产阶级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开启革命的下一个环节。“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293,意味着在已经夺取政权的国家里,无产阶级应担负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发展生产力的任务。这就内在地要求共产党人要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性,以便能够担负起解放全人类、带领无产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重使命。

那么,在这一环节内,共产党人如何做才能无愧于历史赋予的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及其序言中从四个方面作了回答:首先,保持先进性。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意味着它必然遭到资产阶级最激烈的反抗,为了腐蚀工人阶级的领导核心,资产阶级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对共产党人进行了最恶毒的攻击。共产党的力量来源于它始终是全体无产阶级团结一致的核心,但随着工人阶级政党的壮大,越来越多的人被吸纳进来,其中不乏机会主义者和小资产阶级,这些人加入共产党不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共产党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警惕党内宗派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滋生。

其次,带领工人阶级进行社会革命,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我们要消灭那种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1]288这表明共产党带领工人阶级要消灭的不是个体私有制,这种私有制在资产阶级的成长过程中就已经被消灭了。无产阶级革命要消灭的私有制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私有制。但共产党带领工人阶级所进行的社会革命的限度不仅在于要消灭私有制,而且还要彻底变革资产阶级社会的教育、家庭和道德。

再次,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财富极为丰富的社会,这意味着不仅要将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起来的生产力继承下来,还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以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最后,充分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阶级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毫无疑问,共产主义不会在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民族实现,它是一个国际性的理想,需要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合作才能实现。但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强调,“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那就既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也不可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的和睦的与自觉的合作”[1]269。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国际性在历史的发展趋势中会日益显现,工人阶级的民族性并不排斥工人阶级的统一性和阶级性,二者反而以民族性为前提。

二、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两个维度

(一)价值维度: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历史不是由英雄创造的,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2]恩格斯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奠定了哲学基础。“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而这一取向也必然会体现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如何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体现出来?这就涉及实现民族复兴必然要考虑的两个基本维度: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文化的复兴。因此,理解蕴含在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文化复兴中的人民情怀,就会理解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价值取向。国家现代化意味着以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为推动力,使得国家完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一过程必然包含着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快速发展,而只有在物质和精神的极大丰富和协调发展之上,才能实现人民幸福。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文化的复兴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实现,不仅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还需要人民自身的奋斗。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要求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全体中华儿女艰苦奋斗、勠力同心,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否则就会失掉先进性,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与历史背道而驰,最终退化为谋求特殊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想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就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离不开人民当家作主原则的彻底贯彻,也只有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民族复兴才有实现的可能,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成员高于人民,而是說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社会发展定基调、把方向、保驾护航的服务型政党。人民当家作主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不冲突,二者相辅相成。只有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实现;只有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获得主体地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

(二)历史维度: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有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就有什么样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10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之间存在逻辑上的统一关系。因此,正确理解新时代的内涵对于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这一时间坐标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新的阶段不是和历史的断裂,而是以历史的发展为基础。中华民族在古代产生了领先于世界的文明,但是近代以来却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境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特定阶段内历史赋予的使命和任务。但仅仅使人民取得当家作主的地位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还必须使中国走上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道路。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实行改革开放;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宣布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确立了改革开放的目标。经过40余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精神文化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我们处在新的时间坐标上,中国早已不是贫穷落后的中国,但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前进,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完成民族复兴的目标。

其次,新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包含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文化复兴两个基本维度,又包含贡献人类社会这一延伸向度。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5]。当时的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还没有得到普遍承认,因此对国际社会作出的贡献比较有限。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性原则,推动中国的发展本身意味着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中国开始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优良传统,在发展战略上体现了贡献人类社会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3]57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是爱国主义者与国际主义者的统一。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经济也呈现正增长趋势。当今的中国不仅有为人类社会作贡献的目标,而且有实现目标的能力。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国际社会有一些人提出了“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崛起将打破冷战之后的世界格局,最终将走上“国强必霸”的道路。这是根深蒂固的偏见,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误读。从推动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实际结果来看,中国不以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为手段去达到本民族复兴的目的,而是积极投身国际合作,支持联合国的各项事业。中国共产党在践行历史使命过程中对国际社会的贡献,有利于驳斥国际社会的偏见,确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性原则。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践行历史使命的具体路径

(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理论在中国的落实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第一次提出了“伟大工程”的概念。此后,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锻造了一个信念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领导核心。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共产党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执政,面临着巨大的执政压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作为一个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保持整个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只依靠旧方法旧制度是行不通的,中国共产党要想始终成为民族脊梁和时代先锋,必须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以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证。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具有系统性,是对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继承与创新,主要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规定了党的各项建设的方向,处于首要地位。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一些领域出现了弱化党的政治性的倾向,一旦党的政治性被弱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失去了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依靠人民群众推进伟大事业,以先进的政治文化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利用思想建设这个传统武器,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严格选人用人,如果选人用人出现失误,那么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必然出现失误。要推进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以纪律抓作风,维护党内统一,整肃纪律风气,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维护党内生活风清气正的手段。要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的全过程,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的长期执行需要用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来保证。

(二)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爭

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要充分认识到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在生产力发展之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论断,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前正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还笼罩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下,总体呈下行趋势,目前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我国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当前美国重返亚太,使得我国边境安全和国家统一受到威胁。从国内环境来看,目前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改革开放考验、执政考验和市场经济考验。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得到有效控制,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克服来自各个方面的考验,要充分认识到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时刻保持清醒性。

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从诞生之日起就内在地具有斗争精神。当前,在国内,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但是国际上仍然存在两种制度的对立。因此,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第一,在实践锻炼中发扬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执政已经70余年,党内出现了斗争精神衰退的迹象,不少人将斗争精神看作空洞的宣传口号或者抽象的理论概念,这严重危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斗争精神作为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发展和对马克思主义斗争思想的继承,能够推动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扬斗争精神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人直面困难、毫不畏惧,培养共产党人解决问题的毅力和决心。第二,在实践锻炼中提高斗争本领。新时代的斗争不是指疾风暴雨的革命运动或群众运动,而是指必须同一切错误言行、困难挑战、歪风邪气作斗争。斗争不意味着使用强制措施或者逞匹夫之勇,斗争要讲究方式方法。提高斗争本领,要树立大局意识,运用创新思维,对局势进行辩证分析,将政治立场的坚定性与实施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坚持“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四个自信”的提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也是对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考。自信不是凭空出现的,这意味着国家、政党、人民对自身能力和目标的认同和肯定。这种认同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建设和改革中所取得的成就,来自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自豪感,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四个自信”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引领和精神支撑。当前,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自信的现象,有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和西方社会制度,拒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坚持“四个自信”不仅要体现在思想上,还要落实到行动中,以经济建设的成就夯实“四个自信”的物质基础,以政治建设的成就筑牢“四个自信”的组织保障,以文化建设的成就深植“四个自信”的根基。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坚持实干兴邦。没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四个自信也就无从建立;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就变成了幻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来具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并且能够深刻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要义,在历史成绩面前能够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实现的,因此,必须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切实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将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与政府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相结合,以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逐步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前进。

四、《宣言》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之间的关联

(一)《宣言》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内涵之间的关联

《宣言》对共产党的使命进行了双重规定,共产党带领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完成政治革命之后,还必须带领工人阶级进行社会革命,发展生产力,才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宣言》写作时欧洲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而东方社会的封闭才刚刚被打破。面对如此复杂的世界局势,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根据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制定革命的步骤和路线。这个革命的步骤以及每一步骤上共产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都具有一般性特征,落实到具体的国家则需要根据各国国情来制定共产党的阶段性目标。因此,《宣言》中对共产党双重使命的论述在中国的处境中就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般使命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首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目标的阶段性体现,表明了《宣言》在170多年后仍然具有现实性。百年前的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要推翻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还要推翻外部帝国主义的压迫。所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重使命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了完成这个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在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上,虽然经历曲折,但是中国共产党敢于自我批评和自我革命,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要任务,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3]1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就被表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具有阶段性特征,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需要承担不同的使命,以便能够更好地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但是,不管肩负的历史使命如何变迁,中国共产党都始终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

其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历史使命中蕴含的人民性原则和国际性原则是《宣言》思想的当代表达。共产党只有依靠无产阶级才能真正将革命进行到底,这内在地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宣言》主张各国共产党的合作,但是20世纪90年代苏东巨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当今时代,资本主义深陷危机的漩涡之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依然困难重重,中国却在世界的东方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以昂扬的姿态迈向复兴。恩格斯说:“一个独立强盛的波兰的复兴是一件不仅关系到波兰人而且关系到我们大家的事情。”[1]413同理,中国的复兴是一件不仅关系到中国人还关系到全世界的事情。中华民族的复兴会给整个国际社会带来外部正效应,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为其他国家提供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此外,中国共产党积极和越南、古巴等国的共产党进行交流合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以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状况的方式展开自己的国际性。

(二)《宣言》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实现路径之间的关联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对《宣言》中党建思想的创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阐发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想。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将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革命依靠和政治根基。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展开,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对于共产党如何保持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作了许多的思考。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蓬勃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发展,必须锻造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以保证中国共产党不变质、不变色。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宣言》中党建思想为基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依据,使党的建设越来越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思想。

进行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是对《宣言》中斗争精神的继承与弘扬。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无产阶级只有通过达到原则高度的阶级斗争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斗争精神内在地蕴含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品格中,并且在新时代得到继承和弘扬。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总体上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时期。中国强调经济建设、和平发展,执行一国两制,但这并不意味着革命和斗争的完成或者退居幕后。中国共产党依然与危害国家主权、国家安全、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进行斗争的必要性,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斗争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意味着《宣言》中的斗争思想在新时代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宣言》社会革命理论的具体落实。《宣言》指出了进行社会革命的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第二个方面是将经济战略放在首要地位,发展生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然带来的结果是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这使得《宣言》中对社会革命的设想以具有中国特殊性的方式落地生根。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论调的有力驳斥,显示了《宣言》的科学性,同时也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智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8.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13.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5.

〔責任编辑:杜娟〕

猜你喜欢

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只留清气满乾坤”
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教育的使命研究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