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主义建筑反思

2021-01-03黄鑫然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11期

黄鑫然

摘 要:作为一座新现代主义建筑,苏州博物馆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即强烈的几何感和空间抽象性。同时,该馆融入了中国古典建筑文化,不再单纯强调功能主义,挑战了诸多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信条,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相背离,苏州博物馆的种种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贝聿铭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

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中国古典建筑;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晚年作品,在中國引起了广泛讨论。对于中国建筑的发展,贝聿铭并不赞成全盘西化的思路,而是希望寻找到一种属于中国的独特建筑语言,这体现了他在情感上对回归中国的渴望。作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体现了他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思考。本文主要介绍了苏州博物馆的空间构成、表皮结构,并从苏州博物馆院落的组织形式、天井、材料运用方面论证了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回归。

一、与现代主义美学相背离

(一)苏州博物馆的空间构成

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提倡设计要与新的生产方式、技术相配合,倡导功能主义设计,提倡“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美学。现代主义设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强调功能主义。其二,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具体建筑特征表现为六面建筑;以柱支撑整个建筑的结构特征、幕墙结构;标准化的原则;反装饰主义立场;中性色彩计划)。其三,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强调整体设计,反对在图板上、预想图上进行设计,主张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其四,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将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规划,从而使建筑作品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以下笔者将结合现代主义设计的概念,对比分析苏州博物馆是否符合现代主义建筑特征。

进入苏州博物馆内,我们不难发现,苏州博物馆的大厅空间和主要空间的平面是六边形或八边形,且这些六边形或八边形最终构成了四边形(图1)。屋顶建构是钢结构,由空心的圆钢管焊接而成,与中国传统的屋顶梁架相似。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中的梁架不仅具有结构功能意义,还富有结构美与装饰美。梁架主要由柱、梁、枋等构件组合而成,其中的每一种构件都有特定的装饰手法与之相适应。同时,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梁架常采用“彻上露明造”的手法,使自身暴露在外。有的梁架用雕花加以装饰,纯木构造,以显示出结构本身的美丽。在苏州博物馆中,我们一抬头就可以直接看到整个建筑的内部梁架结构。现代主义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空间具有抽象性,且现代建筑空间通常会被想象成无色的、无材料性的平滑空间。在这一点上,苏州博物馆不符合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因为其重点不是要表现出空间的抽象性,而是要突出传统建筑空间的秩序性和独特的屋顶结构。

(二)苏州博物馆的表皮结构

苏州博物馆主要空间的平面是六边形或八边形,且在建筑内外墙的转折部分出现黑色石材线条作为装饰线,使得整个建筑结构显得非常轻盈,体量感小。苏州博物馆的墙体结构是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而非传统建筑的砖木结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特征之一就是体量感。例如,当一个蛋糕放在面前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体积与大小;而当蛋糕被切成相等的八份时,我们觉得它的体量变小了。事实上,蛋糕的大小和体积都没有改变,变的只是人对它的感觉。苏州博物馆的外墙处理是反体量的,同时也是反构成的。黑色石材的装饰线条是对体量的否定,似乎在暗示整个建筑结构是一种骨架系统。这种设计方式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相背离。

二、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回归

(一)苏州博物馆院落的组织形式

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组织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仪式性。这种仪式性表现为空间的等级性。传统院落建筑可以被理解为相似空间单元的一种组合形式。其中,沿着中轴线的空间单元等级最高,左右两侧的空间单元等级次之。其中,针对处于中轴线上的空间单元,在建筑上又要予以特别表现。这种组织方式体现了礼制的重要性。因此,在传统建筑中,最具表现性的大屋顶总是与重要的空间单元相对应,如主要的厅堂等。苏州博物馆的平面图与中国传统院落的组织方式十分相似。从正面来看,苏州博物馆的入口大堂处于中轴线上,两侧的建筑相对称,且建筑高度依次递减。从左侧面来看,苏州博物馆的入口大堂同样也处于中轴线上,位于两侧的两个重要展厅相对称,且建筑高度依次递减。因此,不同于以包豪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空间划分,也不同于以密斯为代表的无等级性通用空间划分,苏州博物馆有着强烈的空间秩序感和等级性。

(二)苏州博物馆的天井

天井是指宅院中房与房之间或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即四面有房屋,或三面有房屋而另一面有围墙,又或两面有房屋而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苏州民居的天井中通常会有一道隔墙。天井前浅后深,前部中间有廊直达隔墙,廊的左右有两个小天井。苏州居民将这种天井称为“蟹眼天井”。天井深,则风产生的吸力强,通风量大,拔风效果颇好。苏州博物馆也运用了天井的形式,其在廊道与廊道的连接处的大厅中设有天井。在不同的时间,进入天井的光线不同,能够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感受,使人们体会到如站在传统院落中一般的悠然自得。

(三)苏州博物馆的材料运用

苏州的传统建筑整体上是白墙灰瓦。而为了以现代手法演绎粉墙黛瓦的苏州地域特征符号,贝聿铭为苏州博物馆的屋顶选用了来自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地带的花岗岩石——“中国黑”。苏州博物馆虽然在材料上与传统江南建筑不同,却在颜色上与其保持了一致。在屋顶与下墙体边饰方面,贝聿铭使用花岗岩石片代替传统小青瓦。花岗岩石片被加工成菱形后,模块化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极强。这些花岗岩石片的颜色变化万千,下雨时遇水呈黑色,但阳光下又会呈灰色。

苏州博物馆室内空间变化丰富,其镇馆之宝——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图2)正对着的墙面为乳白色玻璃,而右侧墙面的开窗处种植了绿色竹子。当人们在空间中移动时,视觉上会显现出如湖水般的绿色。这种颜色就如同秘色瓷莲花碗的颜色一样。这种空间装饰设计不仅继承了中国古典建筑文化,还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特征的一次瓦解。

中国古典园林讲“无山不成园”,可以说,假山是苏州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博物馆中也有假山。贝聿铭以墙为纸,以石为绘,参照宋代书画大师米芾的水墨画,采用传统园林里壁山的做法,将石头切片按照不同的排列方式进行摆放,使其高低错落,与粉墙浑然天成,如同一幅山水画。这种建筑设计理念打破了现代主义建筑特征——功能主义的局限,使得苏州博物馆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建筑物,而是一次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回归。

三、结语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对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带来了很大影响,使得一些建筑设计师不再一味地追求现代主义,也不再只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生硬地融入建筑设计,而是立足于本国国情,把握本土文化,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理念进行有机融合。贝聿铭虽然一直生活在美国,但儿时在中国生活的经历使他能够在建筑设计上回望传统文化,回归中国古典建筑,最终设计出了苏州博物馆这样一座被称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方韧,韩伟,钱全林.苏州博物馆新馆工程综合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07(10):7-10.

[2]贝聿铭.论建筑的过去与未来[J].世界建筑,1985(5):71-73,87.

[3]黄健敏.阅读贝聿铭[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4]袁熙旸.新现代主义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5]曹方,邬烈炎.现代主义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6]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王江平.符号学中的建筑本土化途径研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设计,2017(2):112-113.

[8]吕润丞.新现代主义语境下苏州博物馆建筑符号分析[J].设计,2018(17):142-143.

[9]陈擎,李小娟.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主义:谈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J].价值工程,2010(23):89.

作者单位:

东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