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月里畲族村建筑文化研究

2021-01-03赵晓樱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建筑文化

赵晓樱

摘 要:福建省霞浦县的半月里畲族聚居村作为畲族单一同姓近亲相聚在一起的传统村落,形成了小聚居、大分散的家族村落格局,其人文历史与民俗风情极具特色,特有的建筑文化值得分析与研究,以便为村落保护提供资料与文献支持。通过探析福建省霞浦县的半月里畲族聚居村的社会文化表征与村落布局,分析村中建筑的平面特征、空间布局、建筑结构技术、建筑艺术特色等,以保护与传承畲族建筑文化。

关键词:畲族聚居村;半月里;建筑文化;建筑特征

半月里村,旧称“半路里村”,是福建省著名的畲族聚居村落,2007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半月里村位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东北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保留着独特的畲族古建筑风貌、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丰富的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半月里村“枕山、环水、面屏”,背靠青山,龙清溪蜿蜒从村前流过,村内的街巷基本以民居为中心自然形成,主干道路与村内小巷相互交错,形成村内纵横交互的道路体系。同时,该村保留了较完整的畲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反映了当地人文内涵与地方特色。半月里村目前有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溪宫(图1),一座雷氏宗祠和十座保存较好的民居,是研究闽北地区畲族古建筑的艺术宝库。

一、半月里的社会文化表征

(一)祖先敬仰

在半月里村尚留有雷氏畲族祭祖用的祖图、龙杖、香亭等祭祀用具,而且半月里村就是以体现祖先崇拜意识的宗祠为中心展开布局的,宗祠中供奉着半月里先祖、始祖的牌位,普通人家还保留着供奉祖先灵位的神龛。雷氏宗祠内流传下来的雷氏族谱,反映出畲族人的祖先崇拜意识。

(二)名人辈出

现在村内雷氏宗祠旁半倾圮的古建筑原先是雷氏族人的学堂,延请名儒教学培养族中子弟基本在学堂中进行,该建筑见证着半月里对儒学的尊崇与对功名的向往。无独有偶,雷世儒宅附近还专门建有一座书楼,供本家子弟攻读诗书。正是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半月里村一共出过文、武秀才共五名,分别是雷世儒、雷步缘、雷步武、雷加润、雷加上,这在畲族聚居村中颇为罕见。

二、半月里布局特征

半月里村坐西北朝东南,龙清溪蜿蜒地从村前流过,宽广的山野作为明堂与龙清溪相望,山野背后是绵延的小山,两侧分别被小山包围,形成前抱的形式,符合古代“风水”原理,遵循后倚靠山、流水前淌、侧有护山、远有山峰、选址宽敞、水口紧缩的原则。雷氏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迁入半月里村,在山坡的高处兴建雷氏民居、雷氏祠堂,在龙清溪畔建龙溪宫,后来雷氏后人就以宗祠为中心,开始沿着山麓往下发展。在乾隆嘉庆年间,雷氏后人围起了堡墙以护卫家宅的安全,如今村内还依旧保留了一段昔日的堡墙(图2)与城门。这种村落格局很好地体现了宗族血缘聚居特性,使得村内村外的空间格局界定明晰。

随着雷氏后裔的繁衍壮大,堡墙内已经不能满足族人发展的需求。当前,现存质量较好的民居有雷世儒宅、雷位进宅。在堡墙内的建筑基本由于年久失修,无人居住,渐渐破败。现在,县级公路沿溪穿村而过,村内的主要交通途径是公路,后期建造的民居也沿着公路北侧布局。村内主干道宽约4米,巷道宽度约为2米,均用鹅卵石铺设,既美观又耐用,保留基本完整,仅局部路段有所损毁。街巷剖断面原为一路一渠,水渠流过各家各户门前,形成水街空间格局。现水渠局部路段堵塞、干涸,但其街巷空间格局依然留存。因此从半月里村的发展过程来看,公共街巷空间是既围绕宗族血缘,又重地形发展的形式。

三、建筑特色

(一)平面布局特色

半月里村现存多种传统建筑,主要有宫庙、宗祠、民居、桥梁、陵墓等,其中以民居建筑数量居多,因此下文主要探析半月里的民居建筑。该地民居建筑平面布局与霞浦、福安等宁德周边地区的建筑布局类似:第一,平面布局基础单元模式多为三合院、四合院,建筑基本上都是坐西北朝东南,主入口设置在东侧面,这是雷氏祖先根据当地风水考虑定下的形制,将入宅的大门放置在左廂房,转折入户。三合院天井前设照壁(图3),四合院则建造外檐廊。体量较大的民居的面阔一般是五开间,为“一明四暗”布局,小体量的则为三开间,两侧厢房,后厅加建一个狭长的小天井,以便于通风采光。单体民居依山而建,因而进深多以一进、二进为主;面阔较长、体量大的民居一般加盖侧屋或侧廊。村内还有一种简单的民居形制,平面布局“一明两暗”,不设天井,一般用于后期建造的小型民居。第二,空间主轴对称分布,次轴不对称,整体布局灵活。半月里民居一般依山而建,每栋建筑根据地形延展出空间布局,房间主轴对称布局,并在一条纵向的主轴线上延伸出一系列重要活动空间,比如门厅、正厅等。在地形许可的情况下,主轴两侧灵活布置房间,使得平面布局整体不规则却主次分明。第三,单体建筑均围绕天井展开,但中心是厅堂。半月里民居以天井为核心空间,围绕其布置主屋、厢房、门厅。但是天井在整个空间序列中显得相对较小,这与当地日照强度有关。厅堂的进深一般偏大,出檐深远,外设檐廊,这样避免了阳光直射入内。厅堂前后各设天井,因此厅堂既能遮阳避雨,又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成为人们交流活动的主要空间,也是整个建筑的核心空间。第四,民居一层有敞亮空间,内设一至二层夹层。半月里村地狭人多,所以楼房较多。一进为一层门厅,后设天井,挨着一至三层主楼,左右侧配以两厢房。主楼一层厅堂空间高敞明亮,一般作为家族举办重大仪式的场所,两侧的房间作为卧室,二至三层基本上是夹层,比较低矮,一般用于存放粮食、茶叶等物品。子孙按辈分分房居住,整个家族在居住空间内体现了亲密无间、长幼有序的关系。

(二)建筑技术特征

半月里村地处东南凉湿之地,多温暖少严寒,既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又受山地气候的影响,夏季台风季节时多风多雨。在这种气候条件影响下,当地民居内部以木结构为主要承重结构,外围围合的墙体只起围护作用,不起承重作用,因而“墙倒屋不塌”。半月里民居的木构架主要采用抬梁、穿斗结合的做法,起承重作用的梁架为穿斗式,不承重或者承重较轻的次要矮柱采用抬梁式,二者结合,既获得了较大的空间,也节省了用材。外墙则使用青砖空斗墙,将其造型处理为马鞍形封火山墙,形成优美的天际轮廓线。

(三)建筑艺术特色

半月里民居屋顶多采用悬山式,出檐深远,在楼房分层处设有腰檐,从侧面来看,错落有致,有较为丰富的层次感,是典型的山地民居建筑。此外也有使用硬山顶,但不论何种形式,其外围都围以封火墙,以马鞍的造型为主。

相对闽南地区而言,半月里民居细部装饰处理一般,并没有华丽绚烂的手法,而是以简易平实的木雕、灰塑和彩画为主,较少采用砖雕和石雕。半月里民居建筑的木构架较为简易,少有雕饰,多采用镂雕手法雕饰于窗户、雀替、梁架等部位。木雕题材丰富,不同部位有不同的题材,如窗扇部位多采用鸟雀、植物等。其中龙溪宫戏台藻井和雷氏宗祠的木构梁架雕饰得最为精致。彩画一般不单独使用,多与灰塑一起,用于门楼、封火墙的墀头、门楣、照壁等部位。雷氏宗祠的彩画尤为精彩,彩画多出现于裙板与神龛处。灰塑同样出现于封火墙的墀头、照壁等部位,手法多用浅浮雕,少数为圆雕,多以动植物和诗词书画为题材,也有历史典故等,如福禄双喜、五福临门等题材。建筑细部技法多样,使得整栋建筑绚丽多彩。

四、结语

半月里村落规模虽不大,与汉族的大聚落相比,甚至可以说是弹丸之地,但它是单姓小聚居的畲族村,保留了较完整的村落格局,其建筑形制多元,建筑类型丰富,建筑技艺精湛,还较完整地保存了畲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在畲族聚居村中是颇为难得的,亟待保护与传承,其蕴含的地域文化与建筑特点也值得探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戴志坚.闽海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福建省文物保护中心

猜你喜欢

建筑文化
小议浙东蕺山书院建筑文化
试述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的内在关系
探析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关系
从形态构造类比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
浅论现代环境艺术发展现状及危机
Art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
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文化的新趋向
让湖湘文化与中职美术教学相遇
浅议本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
浅析建筑历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