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乒乓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引领

2021-01-03杨建梅杜春梅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乒乓球思政课程思政

杨建梅 杜春梅

当前,为使各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本文以乒乓精神为例,深入分析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强化乒乓精神教育的必要性,科学挖掘乒乓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中价值引领的主要表现,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科学可行的教学建议,帮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守好活水渠、种好责任田。

一、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中强化乒乓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乒乓精神需求与现实不足的矛盾

当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反映在体育方面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健康诉求、全面体育理念、体育精神等需求空前高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课程功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更多是侧重体育技能和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提升,即育体层面的片面教育,忽视甚至无视对大学生乒乓精神方面的启发和培育,即育德层面的教育存在空位。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疫情后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几乎全部学校所有课程都实行线上教学,这对体育课这一以面对面技战术指导、技术动作练习为主的课程带来了巨大挑战,无法实施“讲解—练习—纠错—解—再练习”完整过程。为使因疫情带来的体育课程教学困境得以有效解决,培养学生崇尚体育、热爱体育、掌握科学训练方法、坚强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等内容显得必要且重要:增强学生体育人文价值精神、强化乒乓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引领。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选择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要守好体育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段活水渠和责任田,与思政课和其他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协同育人的教育格局。乒乓精神具有能够将思政元素有机有效融入课程教育学中的独特优势。作为以“爱国、奋斗、拼搏、奉献、守法”为基本准则的乒乓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加以强化,对学生树立和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大有裨益。其中,乒乓精神作为中国精神、民族精神以及体育精神的主要具体体现,是对“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国争光、发奋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钻研、不断创新、团结战斗、胜不骄、败不馁”等中国精神实质的准确阐释和具体践行,对其他学科、具体运动项目都具有较强的引领性,更是落实体育课程思政的关键之处。

二、乒乓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中价值引领的主要体现

强化乒乓精神教育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中的关键点,主要是就其价值引领而言。具体而言,乒乓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引领主要体现在五个维度。

(一)乒乓精神彰显高校体育教学的育人育德功能

体育精神更多的是关注体育教学的育人育德功能,而不是仅仅关注体育教学的育体功能。近年来,高校高度重视体育课程,并取得良好成效。在新时代背景下,特别是构建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四位一体”、“五育并举”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强化乒乓精神内容的教学创新改革。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初期,体育课程教学无法实施面对面的技术教学的情况下,乒乓精神等体育人文知识的合理引入在实现育体功能的同时,更强化了育人育德功能,既丰富体育教学的内涵,也拓宽了体育教学的外延。在体育教学中强化体育精神,也是改变传统体育课技战术教学节奏的秘密武器: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由身体练习为主的技术学习的单一模式向以技术学习协同脑力分析为主的体育人文知識学习的复合模式的转变。

(二)乒乓精神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哲学思辨素养

乒乓球项目传入中国不久便开始逐渐生根、壮大、强盛,以至于在全球占领统治地位长达半个世纪甚至更久。这些现象背后的哲学思辨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体育领域的有力证据。首先是乒乓球运动中的对立统一原理,其次是乒乓球训练过程中的质变量变规律,再次是技战术更新换代的否定之否定原理。一个个简单的现象背后是深刻的哲学原理的支撑,通过对这些现象的了解、分析和领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哲学思辨精神的简单易行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三)乒乓精神启发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思想文化复杂多元,所处社会环境纷繁复杂,中西方思想文化激烈碰撞交锋,以及受当下“网红”现象等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与传承方面意识淡漠,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信心和决心。一个运动员技术动作的习得是在成千上万次的严格练习后形成的,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严肃严谨、精益求精以及水滴石穿的坚韧不拔,都是对伟大的民族精神的践行。甚至在比赛过程中每一个比赛回合的开启、回击,每一个精准的技术动作,运动员们技术类型的多样,甚至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许昕的精彩得分等,都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知己知彼”“张弛有度”“和而不同”“争而有礼”“拙而不笨”“蛮而不野”的思想境界的完美展现。

(四)乒乓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仰

在国际体育赛事中,体育不仅仅是体育,更具有政治意义,即每一支参赛队伍、每一个运动员代表的是国家形象、国家尊严、国家利益。在此意义上,乒乓精神必然蕴含着爱国精神、为国争光等价值追求、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仰。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世界局势的新变化,中美关系迎来了破冰的时机。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于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出人意料的是中美关系的破冰是从小小的乒乓球开始,史称“乒乓外交”。容国团为祖国获得了第一个个人世界冠军、为中国第一次取得男子团体冠军、又率领中国女队第一次取得了团体冠军,这“三个第一”,都是一名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政治认同、政治信仰的具体生动的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和提炼这种爱国精神、政治担当和政治认同,进而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并移情到对党的领导和国家制度的认同。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信仰不仅是对党员的政治要求,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

(五)乒乓精神强化大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体育无国界,体育属于全人类。众所周知,中国乒乓球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已经半个多世纪无人撼动。例如,2001-2009年这期间,中国乒乓球队获取的金牌数量和外国队获取的金牌数量比例悬殊,如表1所示。由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队在团体赛上占有绝对优势,为数不多的金牌落入他手的项目仅是单打,这也意味着中国乒乓球队整体实力强大。在这样的矛盾面前,如果由于中国乒乓球长期一家独大必将导致乒乓球全球化发展受损,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并解决“如何让世界乒乓球运动长久良好地发展下去”的問题,这便是乒乓球“养狼计划”的提出背景,是中国乒乓球队基于全球化视野对于乒乓球项目长久发展所做的全面部署和规划,彰显的是中国作为乒乓球“世界霸主的大国担当和责任”。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中强化体育精神的建议

(一)教学理念:“育体、育人”两条腿走路

体育教学的过程重在通过身体活动掌握运动技术,增强学生体质。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提升,注重乒乓精神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塑造,达到体育“育人育体”的目的。具体表现在:受“乒乓精神”的启发和鼓舞,学生能持续坚持一定强度的身体素质练习并实现诸如减肥、塑形等主观目标。反过来,又可以激发并强化学生技术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二)教学功能:注重价值引领,实现全面育人

体育课程的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体育项目通过具体的运动技术技能练习实现对学生性格的塑造、体质的改善、技术技能的习得,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技战术的习得是前提和方法,在技术练习的过程中注重质性提升,最终实现在“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基础上,培养具备“健康三维观”的全面的人。

(三)教学方法:润物无声式的引导

在体育课程思政中要水到渠成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即要选用润物细无声式的隐性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选用“经典案例教学方法”“任务项目式教学方法”等。通过以专人(各项目名人堂)、专题(各练习专题栏目)、专项(各项目自身特有的素材)展开收集(优秀体育历史文化、经典赛事、名人堂等),结合天气、场地、课程内容等因素开展讲座、辩论、讨论、专门答疑等形式来实现乒乓精神的讲授和普及。

(四)教学评价:将思政元素融进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思政元素的融入重在意识和精神层面的引导和启发,因此考核的内容之一就是验证学生在这些引导和启发后的改变。一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了可观察、可执行、可考量和可考核的变化事实;二是教学内容的课前课后的自我对照、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考核这些引导和启发对学生产生改变的结果;三是经过一个教学阶段的学习、练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意志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

责任编辑 魏家坚

猜你喜欢

乒乓球思政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乒乓球与大铁球
迷你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