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弹一星”精神的高校育人机制研究

2021-01-03马金婷

关键词:两弹一星立德育人

焦 堃,马金婷,李 艳

(1.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2.青海师范大学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20世纪5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仅用了10年时间就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在研制出“争气弹”“争气星”的同时,也孕育出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2011年1月26日,习近平在看望“两弹一星”功勋孙家栋院士时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1]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在高校依然激励着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养成爱国情怀、形成奋斗精神的品格。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两弹一星”精神的铸魂育人机制,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一、“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内涵

5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金银滩草原上数十万科研专家和建设者们的火红年代开始被时间逐渐沉淀,但“两弹一星”精神却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光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2]深入探究“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内涵,“爱国,要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精神,“矢志不移自主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中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远大理想目标,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支撑,具有现实意义。

(一)“爱国,要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人们在记住共和国第一颗导弹、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同时,“两弹一星”科研专家们殷殷报国志、拳拳爱国心也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钱三强的“一腔热情渴望着为祖国的强盛而施展抱负”,程开甲的“我现在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王淦昌的“我愿以身许国”,彭桓武的“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都是对爱国最好的诠释。“爱国,要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两弹一星”科研专家们隐姓埋名在茫茫戈壁滩上,吃青稞粉,住干打垒,睡大通铺,为了国家的需要、人民的期盼,呕心沥血,潜心科研,攻坚克难。在新时期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唱响新时代爱国主义主旋律,要以“两弹一星”事业建设者们为榜样,以爱国为理想信念,让爱国在心中牢牢扎根,做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以强国为奋斗志向,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报国为行动指南,从自己做起,努力奋斗、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二)“矢志不移自主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一开始部署“两弹一星”事业时,党和国家就确定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既要珍惜苏联在技术方面给与的援助,又要从长远发展出发,坚持自力更生。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走后的困难时期,聂荣臻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要“变压力为动力”“变气愤为发奋”,“集中全国力量,立足国内,突破两弹技术”。[3]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弹一星”科研工作人员,开始了白手起家,艰难创业。计算任务靠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器。原子弹爆轰实验靠“一把铝壶闹革命”。探空火箭发射用“土办法”在稻田改建成的简易发射场上进行。“两弹一星”科研人员和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光荣任务。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成果呈现“井喷”,C919国产大飞机试飞,嫦娥五号返回器顺利着陆,北斗系统全球组网,令世界瞩目。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芯片、光刻机、种子等行业,仍然存在“卡脖子”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4]要以“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干事创业担当。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营造创新氛围,主动吸引创新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创新保障,激励原创技术突破。“矢志不移自主创新”,牢牢掌握技术创新发展主动权,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从根本上突破“卡脖子”问题。这种精神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中引导大学生形成刻苦钻研、自强奋斗的品格,具有重要作用。

(三)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法宝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的成就来自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两弹一星”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科技工作,几乎涉及国内所有学科领域和国民经济部门,社会化程度极高。据公开资料显示,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全国20多个省级行政区承担工作,5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参加科研攻关,1000多家工厂承担生产任务,超过百万计的科研人员、工人和军人参与会战。正是在各方力量的团结协作下,中国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步跻身世界尖端科技强国。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仍没有改变、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事实没有改变。在全球疫情常态化、中美关系紧张化的国际局势下,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更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法宝,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凝聚强大合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5]其中所彰显的中华民族团结协作、集体主义、大局意识的精神,对在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使命担当、集体主义、大局观念起到重要作用。

二、“两弹一星”精神的育人特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育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6]“两弹一星”精神与其他伟大精神一起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铸就了民族之魂。“两弹一星”精神的育人特质在于利用光辉的红色历史、丰富的红色遗址、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人航天事业等优势,多角度育人,多方位育人,理论联系实际,显性配合隐性,达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具体来说“两弹一星”精神的育人特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阐述。

(一)彰显英雄教育:在触摸历史中,厚植报效祖国情怀

英雄是立德树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过具有英雄、榜样意义的人或事的示范作用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规范自身行为方式,往往具有较强的育人效果。“两弹一星”工程,在研制出尖端国防科技,孕育出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的同时,还涌现出了“两弹一星”英雄群体。通过弘扬“两弹一星”英雄群体的感人事迹,感染人、说服人、打动人,让学生们在崇尚英雄、热爱英雄、学习英雄中,厚植报国情怀。翻开尘封的历史,半个多世纪前建设者们的报国之举,至今思来,仍让人动容。研制原子弹工作的初期,邓稼先带领科研团队依靠4台手摇计算器轮流不眠不休进行演算。顺利完成原子弹任务之后的邓稼先立即开始了第一颗氢弹的设计。常年劳累,积劳成疾,1985年7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一年以后,带着“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的无悔誓言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7]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讲,通过“两弹一星”元勋们的感人事迹,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树立报国志向,付诸于实际的报国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给出了具体的方向:青年正处在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大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能力,增长本领和见识。在毕业后,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和岗位去,赓续好“两弹一星”精神的红色基因,把强国志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昂扬斗志,踏实工作,成就精彩人生。

(二)激发自我教育:在感悟成就中,传承集体主义精神

高校立德树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状况。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积极主动内化,从而提升自我修养和道德水准。通过感悟“两弹一星”伟大成就,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两弹一星”事业对中国国防科技的重要意义,切身感受到小我融入大我的革命豪情,接受一次思想上的全面洗礼,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立足本职,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20世纪50年代初,原子弹、导弹、卫星技术仅掌握在美国、苏联等少数国家手里,具有技术难度大、系统性强、投资数额高、成功率低等特点。我国政府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两弹一星”的伟大征程。1960年11月我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2月我国“东风三号”导弹首次试射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实验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我国仅用了十年时间就取得了“两弹一星”伟大成就,正如1967年6月18日出版的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上惊叹到“没有哪个国家进展得有这样快”。在回忆起“两弹一星”伟大成就时,功勋科学家总是把功绩归于集体的力量。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屡次提到,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一直认为,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远不是几个人的事情,是10万以上人的共同工作。电子学家陈芳允也公开表示:“没有大家的合作,我个人就不会做出成绩。对于一项大的系统工程,从科研到开发到实用,没有比大力协同来做更重要的了。”大学生在学习“两弹一星”精神过程中自我感悟、自我提升、自我成长,传承这种忘我的集体主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集体主义绽放新光芒,指引新奋斗”[8]。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已进入新时代,国家全面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在此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激发当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增强集体意识,厚植集体情感,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

(三)突出实践教育:在实践锻炼中,锻造创新创造能力

实践是形成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环节,对立德树人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把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的思想、认识逐步转化为为人的立场和方法,不断提升思想觉悟和行动能力,促进知行转化,形成知行合一,巩固育人成果。“两弹一星”工程在全国拥有多处红色遗址,是很好的实践教育基地。如青海的原子城纪念馆、四川梓潼两弹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9]。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四川梓潼两弹城等都是生动的“两弹一星”实践教育基地。从还原的实验场景、工作场景、生活场景,透过戈壁的红色遗迹、大山深处研究院旧址,切身感受“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艰辛,在实践中感受艰苦创业、立志创新创造。当前我国正迎来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10]我们要识变、应变、求变,增强科技战略主动,赢得发展先机。变就是创新,而创新则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创新来驱动。青年是最具有活力、富有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群体,理所应当走在前列,争做创新创造的时代先锋。

三、“两弹一星”精神的育人机制

“两弹一星”精神是重要的育人资源,要在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展现时代价值和恒久的生命力,塑造立德树人的优秀文化品牌。挖掘“两弹一星”精神育人潜能,拓宽育人时空场域,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等多个维度开展育人工作。要结合“两弹一星”精神内涵,倾力打造“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三项育人体系,构建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的育人机制。

(一)立足“第二课堂”,建构“两弹一星”精神文化育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1]高校作为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主阵地,立足“第二课堂”,建构“两弹一星”精神文化育人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要以“两弹一星”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多元呈现方式为内涵,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重视青春底色,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活动。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一是讲好“两弹一星”精神故事,涵养大学生品行。推进具有“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优势的相关高校,深入发掘红色资源,建设展览馆。开展“两弹一星”精神研究相关图书、资料进高校图书馆、阅览室活动,构建“两弹一星”精神传播新阵地。举办“两弹一星”精神相关学生竞赛活动,如“两弹一星”元勋故事演讲比赛、“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成立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兴趣组织,如“两弹一星”精神青年宣讲团、“两弹一星”精神研究社团等,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开展“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增强学生仪式感,传承“两弹一星”红色基因。二是打造“两弹一星”精神成果,陶养大学生情怀。定期举办“两弹一星”精神系列讲座,邀请“两弹一星”亲历者、“两弹一星”研究专家学者亲情讲授,引导学生青春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谋划成立“两弹一星”精神专门研究机构,如青海师范大学“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南华大学“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等,发起“两弹一星”精神学术研究,在科研中提升学生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使命感。支持师生原创歌剧、舞蹈、音乐、话剧等形式,拓展“两弹一星”精神宣传内容。如青海师范大学话剧《永怀之歌》、青海民族大学情景演讲剧《青春之光》、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话剧《国魂》等。

(二)重视“社会课堂”,挖掘“两弹一星”精神实践育人机制

实践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实践育人,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12]实践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重要环节,通过“社会课堂”的开展,充分挖掘“两弹一星”红色遗址育人功能,在实践中深入体会“两弹一星”精神,激发报国热情。“两弹一星”精神实践育人机制,要以“两弹一星”革命文物的开发利用为契机,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打造符合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社会课堂”成为学校课堂的重要补充部分。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利用好“两弹一星”精神实践平台,拓展学生实践资源。建设高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组织平台。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指导部门要从氛围营造、宣传引导、组织申报、活动实施、指导参赛、活动总结、成果展示、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与大力支持,让更多青年大学生参与“两弹一星”精神“红色筑梦之旅”,在实践中接受思想洗礼、践行时代使命。完善高校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服务平台。在高校校团委的部署下,二级学院组织参与,活动指导老师全程指导,结合“两弹一星”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二是开发好“两弹一星”精神实践基地,丰富学生实践内容。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打造一批内容丰富、具有“两弹一星”精神特色的红色实践项目。通过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观一次红色遗迹,体验一次科技成就,接受一次精神洗礼,升华一次人生格局,陶冶一次爱国情操。

(三)拓展“网络课堂”,推动“两弹一星”精神网络育人机制

互联网代表着新的发展方向,青少年在网上,我们的工作就要做到网上去。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必须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遵循网络发展规律和“网络原住民”的成长规律,主动拓展“网络课堂”,做好键盘敲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网络新媒体技术,用好“两弹一星”红色资源,强化思想引领,强调“内容为王”,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秀网络作品,弘扬“两弹一星”伟大精神正能量,维护网络空间风清气正。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创作“两弹一星”精神网络作品引导人。要适应互联网舆论传播特征,利用好互联网技术,推出更加符合青少年喜爱的作品,提升网络育人有效性。近年来一大批思想性兼具艺术性的优秀“两弹一星”影视作品走红网络,如《马兰谣》《激情的岁月》《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国家命运》等,将真实事迹融入艺术创作,给年轻人敞开了解“两弹一星”的窗口,带给大家情感共鸣。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原创的“两弹一星”网络作品也得到学生的强烈好评。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拍摄的讲述“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的微电影《永怀初心》就收获得了不少年轻人的“芳心”。二是完善网络媒体空间,坚持“两弹一星”精神典型宣传教育人。高校要利用好官方网站以及“中国大学生在线”“青年大学习”等优秀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宣传“两弹一星”事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充分发挥“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网营造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学习榜样的氛围,以正向的社会风气涵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引导学生增强崇德向善的思想意识。如近年来通过“感动中国”等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朱光亚、于敏、孙家栋、程开甲等“两弹一星”元勋的事迹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鼓舞着大学生们把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立德育人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