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文化自信: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

2021-01-02胡婧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21期
关键词:外语教育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胡婧

摘要: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家也在逐渐重视软实力建设,提出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大力建设文化强国。基于此,高校外语专业要发挥外语教育作用,通过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本文提出培育文化自信是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从剖析“文化自信”“课程思政”的内涵到分析二者的辩证统一性,再系统分析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以培育“文化自信”为着力点的必要性,总结出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培育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课程思政;外语教育;以文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21-0057-03

0引言

2018年,全國教育大会中明确:“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而高校外语教育也需不断思考:培养什么的外语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外语人在世界舞台上传播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的扮演重要角色。这要求高校外语教育大力提升外语人跨文化交流能力,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是坚实的文化自信,因此文化自信须全面贯穿外语课程。此外,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家对高等教育课程设计提出新要求:“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包括“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高校外语教育须结合专业特点,注重挖掘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推进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好新时代外语人。

1“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

1.1 “文化自信”的内涵意义

谈及“文化自信”,首先要明确文化的意义。“文化”一词出自《易经》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为人类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来改造世界,但是注重并推广人文秩序,才可天下文明。而“自信”一词,意为心理上对自身的肯定的和认同。由此,“文化自信”可理解为对主体文化的肯定和认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物质条件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却遭遇“文化瓶颈”,一个国家要真正发展,必须精神物质两手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文化自信实质为一种坚定的文化态度,表现在国家、民族、政党对本国文化的虔诚与敬畏。

1.2“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

“课程思政”,简单而言,即课程加思政。首先,思政为何意?字面上看,容易理解为思想政治,但结合课程改革需求看,这里的“思政”应指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课程为何意?字面上,即为上课的过程,具体而言为运用课堂、教材、教学工具,对学生开展的教学过程。结合看之,“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将课程与思政相结合,用课程传递思政,将思政融入课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明:“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于是“课程思政”在教育改革中应运而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课程思政”为目标导向的课程改革[5]。

1.3培育“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辩证统一性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高校是培养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只有坚持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才坚实有力。课程思政是国家完善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举措,二者在相同时代背景下孕育,有着相辅相成的关联[6]。

第一,育人目标相统一。“课程思政”通过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各学科协同育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文化自信”通过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对本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课程思政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以文育人,而文化在广义上也包含思想道德修养[7]。

第二,育人本质相互补。文化的实质是国家、民族、政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其中包含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从一定程度上,课程思政可从文化自信方面,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人文元素。文化自信是文化素养高的体现,文化素养的高低也决定着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高低。因此,“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借助其他平台,在高校育人体系中,最直接的就是课堂。课程思政的提出,正好符合培养文化自信的需求,开辟优秀文化的传承之路。

第三,育人理论相一致。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的根本理论依据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但是,近代面对西方外来列强的战争侵略和文化入侵,中华文化显得缺乏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科学指导,在近代历史实践过程中,也指导创造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让中国文化逐渐有了底气与硬气。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其他课程的发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科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课程思政”的指导作用。二者的理论指导依据相一致,相互融合。

第四,育人困境相类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唤醒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担当。然而,当今世界处在大变革大发展之中,西方敌对势力采用网络等途径干扰大学生意识形态。在文化自信的树立方面,由于很多大学生过于专注学习专业知识,忽略对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与了解。而中华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哲理与价值观也无法渗透到中华当代儿女心中,导致在国际交流中,中国国际地位不够坚实。归根结底,二者所面临的育人困境都是中国教育群体的国家主人翁意识淡薄。

2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以培育“文化自信”为着力点的必要性

外语专业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学科,在国家处于全球政治、文化、经济相互碰撞的时代,其课程设计须满足国家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发展改革过程中,突出“文化自信”元素更显必要。

2.1 外语人才培养肩负时代使命

“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8]。新时代的中国,尽显大国外交与大国担当,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在国际重要会议中充分发出“中国声音”。在不断“走出去”的同时,中国也不断强化“引进来”,引入大量国外先进技术与人才等。语言是中国与世界相互交流的载体,语言工作者是语言交流的载体。可见,中国外语人才需求量在逐年攀升。

基于此时代背景,按照《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培养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和学科素养等,这是国家对于外语人才的寄托,更体现外语人才不仅要打造扎实的语言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培养综合能力,特别要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能帮助外语人在多元的国际环境中坚定理想信念、守好爱国初心;文化自信能助力外语人在嘈杂的国际声音中发出铿锵的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自信能促使外语人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展示中国魅力。

外语学科文化育人的功能性,平衡中外文化的资源利用,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本国文化的文化自信。

2.2 外语学生群体缺失文化意识

纵观当下文化环境,这是一座百花齐放的大观园,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正是如此缤纷多彩的世界。对于在多国语言文化中徜徉的外语学子而言,由于不同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存在差异,他们不免产生文化迷失。

其一,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还处在成长成才阶段,其价值观尚处于不稳定状态,易盲目崇拜欧美文化、日韩文化,而无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二,高校外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往往形成重外轻内的现象,教师大量地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教材大量地充斥着西方文化,因而学生接触中国优秀文化的机会有限。其三,外语学生由于自身语言优势和语言学习需求,大部分时间精力都在了解外国文化。由此,外语学生严重缺失主体文化意识,这也是当今外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意识形态指引着行为举止,主体文化意识的缺失将导致理想信念的动摇。因此,在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中突出文化自信是当务之急、立本之基。

2.3外语课程设计有待改革创新

近年来,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已逐渐从外语教学转变为外语教育,从过去只注重语言技能培养到如今同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外语教育业的进步,更是国家对于协同育人的重视。在外语课程设计方面,为使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应创新教学路径,丰富教学方法。

为加强文化自信,外语课程设计要转变过去以西方文化为主要素材、中国文化一笔带过的现象,在课堂中增添中国优秀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进行跨文化对比,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同时锻炼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在多元文化中的辨别力。此外,传统的课程缺乏互动性,在外语课程可通过文化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从感官到心灵充分感受本国文化的力量、认同本国文化的价值。

3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不断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贡献“中国智慧”、树立“中国形象”、发挥“中国力量”;如今,我们也要让世界逐渐走向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9],因此,坚定本国文化自信,是让世界走向中国的前提。在此,高校必须积极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外语教育更要努力提高外语人的文化素养。过去,高校外语教育人才培养只关注专业技能培养,难以满足新时代国家发展。当下,结合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文育人”体现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外语教学当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唤醒外语人的中国文化意识,激励外语人的中国文化传承,践行外语人的中国文化使命,培育外语人的中华文化自信,才是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910/c64094-30284598.html,2018-09-10.

[2]中共教育部黨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2017-12-07.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4]人民网.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 html,2016-12-09.

[5]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07-20(14).

[6]石文卓.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5):43-47.

[7]杨希燕.论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12):139-143.

[8]人民网.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EB/OL].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 1116/c350821-19596022.html,2012-11-16.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49.

(责编:陈静姝)

猜你喜欢

外语教育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从国外外语教育改革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试析智能语言技术对外语教育的冲击
南美洲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的特点和今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