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议创新教育的实质、内涵与基本特征

2021-01-02黄春青

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跨学科创新能力学科

文∣黄春青

自从钱学森发出“天问”,尤其是华为、中兴的核心技术受到西方的强力打压和“卡脖子”以来,创新人才培育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对教育的思考: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的创新型人才吗?面对当下的教育现实,教育界、学术界和科技界有识之士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期是基础教育阶段,到大学阶段再开始抓创新教育已经太迟了,应在基础教育阶段补上这个短板。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中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基础教育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创新人才来自创新教育。任正非说:“国家的未来在于创新教育,如果没有从农村的基础教育抓起,没有从一层层的基础教育抓起,我们国家就不可能在世界这个地方竞争。” 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王定华教授认为,美国之所以能以创新和发明见长,高端科技发展世界领先,是因为美国基础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着重为造就创新型拔尖人才奠定基础。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11月颁布的《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规划开发与实施指南》明确指出:省级地方课程设置为“2分科+1综合”模式,总共3门课程,“2分科”是指创新教育、生涯教育这2门课程,“1综合”是指其他所有专题教育和地方特色教育课程的统一整合,从课程政策和课程规划上奠定创新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意味着教育行政部门也已开始意识到创新教育这个基础教育短板,着手以政府行为推动创新教育的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育创新的一种新理念、新思想、新形态,新模式,目前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众说纷纭,已逐渐形成一个大杂烩式的“箩筐”,许多地方实施起来已偏离它固有的规律和本质要求。廓清创新教育的本质、内涵与特征,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创新教育实践,建构适应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创新教育思想理念、课程体系与教育模式,变成一种现实的拷问与迫切的需要。

一、创新教育实质上是对单学科教育的一种突破

创新教育是着重以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价值取向的跨学科综合性教育。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靠创新教育。 加强和深化中小学创新教育研究,规范和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从小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努力掌握创新方法,不断提高创新本领,以适应未来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迎接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的挑战,已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创新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对单学科教育的突破,实质上是指有效整合两个及更多学科或专业知识体系的信息、数据、技术、工具、视角、概念或理论来促进基础理解或解决单一学科或领域解决不了的真实世界问题,核心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围绕解决问题进行跨学科整合。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是将“以学科为中心”转为“以学科为依托”。“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实现跨学科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的有效整合,不是要全盘否定学科,而是对单学科教育的突破,在尊重学科知识精细化发展的同时,不为学科中心主义所裹挟。在跨学科的创新教育活动中,学科的边界必须让位于问题解决,但又要以学科知识为依托,运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增强问题解决的创新能力。例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创新教育实践课程,课程纲要明确要求将“问题解决”作为教育活动目标,学生在主题活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运用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或求证、解释一个新的观点、方案。学习内容是以主题形式出现,又要整合各学科的资源,学习活动完全打破学科边界,是一种典型的跨学科或超学科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有效整合。

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往往不是以单学科面目出现,而是以专题、综合的面目出现,所涉及的不是单一学科知识,而是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的综合,重要的是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知识本身。比方说“下雨”,你不能简单地说好与不好,这个与旱涝有关,你也不能说它是化学现象,或者说它是物理现象,又或者说它是哲学现象,但它确实与化学、物理、哲学有关,因此,它不是一个纯学科现象,而是一种专题现象;又例如“自然环境污染”问题,你既不能说它只是地理问题,也不能说它只是生化问题,因为“环境污染与保护”涉及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学、生命、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跨学科内容的综合性特征,运用单一学科的知识解释或解决不了这类现实问题,需要整合跨学科知识、数据、工具等,以归纳、分析、综合、 评价、 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世界的问题。

二、创新教育的丰富内涵

创新教育提出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使他们善于发现、引入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具备包括但不限于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实证精神等科学精神,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创新教育作为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和路径之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内涵,有着与传统学科不同的课程形态或教学模式。

首先,创新教育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脑科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等都在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导。脑科学认为,人脑的潜能是巨大的,而迄今开发利用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特别是右脑潜能的开发;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可以通过专业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行激发,为学生创新特质由隐性潜能向显性能力的转变提供外界动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建构,建构是学生主体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具有创造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判断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要看这个人的问题解决能力及在自然合理环境下的创造力;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而要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又必须从多元角度去思考,切实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从多元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次,创新教育具有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内涵。其基于创新教育的内涵分析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培养目标、学习本质、知识的整合与运用、教育经验,旨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体系、能力与人格结构。

最后,创新教育具有独特的课程形态或教学模式。它是融课程观、知识观、技术观与方法论于一体的教育实践,旨在跨越学科边界形成系统条理的知识和方法体系,通过对单学科教育的突破,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探索现实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鼓励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成为诸如“项目式”“主题式”“专题式”研究性学习与活动的主人。可以说,创新教育是基于新的教育思想和跨学科学习理论,通过高度整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形成一组课程,以问题与项目为纽带统整相关学科知识,促进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综合性问题、提高高阶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实践形态,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创新路径。创新教育课程形态有几种表现形式:学科融合创新课程系列,包括学科项目化重组课程、跨学科主题整合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创新素养通识课程系列,包括创新哲学类训练课程、创新方法类训练课程和创新思维类训练课程;创新实践活动课程系列,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STEAM教育、创客教育、劳动技术、科技制作、人工智能等活动。教学内容以跨学科的项目式、主题式或专题式呈现,学习方式是以探究、体验、服务、实践活动为主,如考察探究、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社会服务等活动。学生学习的情境是真实的,学习内容是贴近生活的,教学过程是开放的。

三、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超越和扬弃,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向,旨在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开发人的创新能力,有着明显的主体性、超越性、综合性特征。

相对于现行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式教育,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孩子天生爱学习,也会学习,这是本能,是每个孩子被好奇心自然驱使的行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突出标志就是具有自我意识和学会学习,“创新”是“我思”“我创”的过程与结果,本质上是主体的自我开拓、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而主动性、创造性就是主体性的根本特征,因此,在创新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适时适度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在“自主、科学、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可以这么说,不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都是伪创新教育。

相对于传统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具有明显的超越性特征。创新教育要求摒弃程序化、标准化、模式化教学,重构和内化前人积累的成果;而传统教育拧紧一个模子“复制人”,而不是致力于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创新教育教学需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善于提问和解决问题,不拘泥于现有的知识和权威,注重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采取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小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思考的态度和批判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寻找问题的可能答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品格。因此,创新教育需要超越传统的育人思想理念,需要超越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超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摒弃应试教育一些落后的条条框框与桎梏,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创新教育思想理念、课程内容与形态和教育教学方式,开展全人教育。

相对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又是一种高层次综合教育,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创新教育的直接目标指向生活的理解力与创造力,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其教育目标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对单学科的突破,教育内容是跨学科的或超学科的,课程形态包括学科融合创新课程、创新素养通识课程、创新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形态多彩多样,课程内容多以主题式、项目式和融合式内容为主,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和亲历实践,在亲历活动中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创造,在项目任务中解释问题与解决问题,鼓励采取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式、探究式、实践式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具有明显的综合性,而不是单一的方式。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只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重视创新教育,尊重创新教育规律,着力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机制创新,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建立和健全创新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有机贯通高等教育,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出大批面向未来的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跨学科创新能力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