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差异化教学模式研究

2020-12-30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基础技能

刘 凯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

2019 年3 月5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百万扩招计划,扩招对象不仅包括传统三校生(中专、技校、职业高中),而且首次涵盖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已落实2019 年全国高职招生计划增量115 万人。今年职业院校的百万扩招传递了一个信号,即职业院校以后不仅仅是为适龄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同时也要为社会待就业群体提供技术技能岗位培训式的教育服务,让更多的社会群体有机会进入院校,提升知识和技能,进而有效地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1]。

职业院校大规模扩招对教学最直接的影响是,由于学生群体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学生个体差异(包括文化基础、认知能力、思维方式) 被再次放大,造成学习能力的巨大差异。要把这样的学生群体培养成为合格的职业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修订是目前职业院校亟待完成的紧迫任务。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招生生源多元化,倒逼教学方法的差异化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基本上是按照统一标准模式进行,即同一个专业的学生,按照统一教学方法、统一方式,以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组织教学。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无法兼顾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如今,高职生源由原来高中毕业生、三校生变得更为多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差异化更为显著,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听不懂、跟不上,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而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又会感觉内容浅显、进度慢,出现“吃不饱”情况,对于他们来说感觉是浪费时间。无论是“吃不饱”还是“消化不良”,都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造成两个层次的学生都不能紧跟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1-2]。

学生生源的多元化后,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难以为继,教学改革需要更加细致深入,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职业院校要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改革,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提升教学效果。差异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技能点,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是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3]。

二、职业院校采用差异化教学模式优势分析

(一)多方面的差异化教学设计,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

差异化的课堂教学要从教学情境设计、课堂组织、任务实施、教学目标确立、考核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差异化地设计,以适应不同基础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才

差异化教学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差异,开展人性化教育,尊重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与心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更容易建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

(三)差异化的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确保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通过分层次教学,确保基础差的学生跟得上并能够“消化吸收”,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同时在难易程度和侧重点上要有所不同:对有升学深造要求的学生,教学计划可以侧重理论多一些;对于有就业需求的学生,教学计划可以侧重于实践技能;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学内容可以少一些,知识点技能点可以简单一些。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确保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4]。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更加肯定了学生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差异化教学进一步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制定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实施方案,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学生自主学习的灵活性将大大增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差异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一)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学生差异现状,高职院校应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积极推进差异化教学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采取的措施是对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分两个层次进行制定,即基础目标和提升目标。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基础目标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基础好、能力突出的学生完成提升目标的能力、素质要求。要确保学生能够完成本专业所对接的基本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同时突出优秀学生的高级技能培养,注重他们的迁移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5]。

(二)推进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的推进与改革,是目前职业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力点。学分制以选课代替排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学习计划,以弹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学分制相对于传统的学年制更加灵活,教学计划有较大的时间弹性和选课弹性,能够真正的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这正契合了差异化教学理念。学分制的推进和改革,将会为差异化教学的组织实施提供顺畅的时间保障和机制保障,更有助于差异化教学模式的组织和实施[6]。

措施是每个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制定一个基础学分,学生完成基础学分即可毕业。将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能力拓展选修课、实践技能课,专业核心课5~6 门,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其他课程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进行选修。核心课相应标准要高些,超过70 分方可获得学分,其他课程60 分即可获得学分,超过60 分获得绩点,最终完成本专业要求的基础学分,即可毕业。条件成熟的时候,甚至可以探索实施实行免学不免考的考核评价方式。

(三)试点推行分级选课

为了确保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达到基本的人才培养标准,可以实施分级分层次选课。这也是学分制改革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体现了学生选课自主度和自由度,另外一方面体现了差异化的教学组织和实施。

措施是每门专业课进行普通班和技师班的分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自愿选择报名,然后系部根据报名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同一门专业课,分为A 级与B 级(具备条件的甚至可以考虑将分为A级、B 级、C 级三个层次),B 级为普通班,A 级为技师班。技师班的课程起点比普通班起点高,授课涵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多,而且包括一定的拓展技能。普通班和技师班对于项目化教学的难易程度和考核评价标准也不相同,但只要达到相应的考核要求,同样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这样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就是由几个A 级课程成绩和几个B 级课程成绩组成。专业课的成绩是一种立体化呈现,不但可以看到每门课程学习效果,还可以通过成绩体现学生的专业特长。如与X 类职业岗位相关的A 级课程多,说明该学生适合X 类职业岗位;而与Y 类职业岗位相关的B 级课程多,说明该学生不太适合Y 类职业岗位:这样可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四)将项目化教学与差异化教学进行渗透融合

1.项目化教学设计

各专业要根据本专业所对接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原有知识体系按难易程度进行分解和重构,并将这些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到具体的项目任务中。重新设计教学情境、项目重点和难点、项目评价标准,最大程度体现分层次和差异化。在完成不同层次学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项目化教学实施

在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项目分级、任务分解,实施两个层面的差异化教学。学生完成的项目包括一般项目和提升项目,所有学生需要完成一般项目,能力强的学生要完成提升项目。针对每个具体项目再根据难易程度进行任务分解,基础好的学生完成复杂的任务,基础差的学生完成简单的任务。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7]。

3.实施差异化的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方式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如何将模块教学与差异化教学有效衔接,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在教学模块的整合与设计时,根据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将专业课程分为基础模块、中级模块和拓展模块。完成基础模块的技能点,即达到这一模块的基本教学目标,给予及格或相应学分;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分别完成中级模块和拓展模块的任务,并按照完成的质量给予相应的考评成绩。

(五)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丰富差异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以班级为授课单位,教师面对基础不一、学习特点不同的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困难。随着信息技术更深入地融入到职业教育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也为差异化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提供了一个更便捷的平台,为解决目前差异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开辟了崭新的渠道。

措施是在教学实施环节,将更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媒介融入到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选择的自主权。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基础和学习习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进行随时随地学习。对于基础类和文史类的课程,可以放到线上;对于专业课程,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常识性、基础性的知识内容,线下完成实践操作和难点的突破。这样给学生学习以极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教师由过去的学习的主角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8]。

(六)制定差异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任何教学模式中必不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完整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评价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差异化教学的实施效果。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僵化、刻板、不灵活,不考虑学生的基础,难易程度的尺度不好把握,达不到检测和监督学生学习效果、甄别学生技能水平、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用人单位提供一定的参考的作用。

采取的措施是基于差异化教学方法的评价体系的设计,可针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评价侧重: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应该侧重检验、监督、评级;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应该侧重于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尤其对于后者,应该淡化学生间的横向对比和优劣甄别,注重学生自身的纵向对比。要从激励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方面设计考核评价体系,只要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即可认为完成教学要求。同时要注重考核评价的多段性和多样性,注重平时过程性考核,多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建立学习信心。要通过考核,发现学生学习的特点,不断调整差异化教学手段[9-10]。

如某门专业课程的评价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拟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职业素养、沟通协作能力等评价指标,分别给出初级、中级和高级的评价标准:初级对应于最基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确保90%以上的学生可以达到或完成,并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中级为能够完成中等难度的项目任务;高级要完成提升项目。评价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评价的基本形式

(七)开展专业社团建设,为优秀学生提供技能提升平台

学生社团是学生能力展示的舞台,同时也是能力提升平台,给基础好的学生提供了技能提升的通道。我们要以育大国工匠精神为宗旨,以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拓展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积极打造专业社团,为技能提升提供有效驱动,培育“精品”学生。

措施是以创新机制为保障,以各类项目为载体,将专业社团建设为高级工培训、专业技能拓展、创新创业培训、技能大赛选拔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平台。在社团运行机制上,采用双层次的师徒制模式,即专业教师是高年级学生的师傅,高年级学生是低年级学生的师傅,同时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或技师担任企业指导师傅,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和传授。加强系部和团委对社团的监督和管理,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对社团成员进行学期阶段性的项目考核评价。通过项目考核的社团成员,可以给予一定的学分;通过终极项目考核的成员,可由院团委或社团所在系部发放技能水平证书。要将社团打造为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职业岗位技能、拓展职业素养的平台,构建由教学实训基础环节、学生社团、创新项目小组、师徒制培养组成的,环环相扣、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式的技能培养体系。

总之,全国职业院校百万扩招,这不仅仅是招生学生人数的变化,更意味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和服务职能将发生重大变化。为了应对这个变化,职业院校必须通过调整办学定位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通过有效的系列改革,将差异化的教学模式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差异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积极配合,创新机制体制,瞄准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破解差异化教学实施中的难点,为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做好理论和实践准备。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基础技能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劳动技能up up!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秣马厉兵强技能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