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期望效应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20-12-30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三实验小学俞国成

亚太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效应法治道德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三实验小学 俞国成

随着教育改革纵深发展,基础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小学生思想道德能力建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成为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的重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引导小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向发展的重要渠道,重视道德法治课堂教育,加快教育创新是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学生言行的重要途径。基于小学生特殊年龄阶段,积极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好胜欲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从心理学范畴出发,探索了学生期望效应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学生期望效应与课堂教学

期望效应源于罗森塔尔效应,是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给予学生鼓励和期望的同时,将此种效应作用到学生身上。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学生在心理暗示环境下,将发挥主动探索、积极研究的作用。期望效应作用于学生,主要依据小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小学生理性认知尚处于发展阶段,目标认知和价值定位较高,渴望达到自身心理追求目标赢得社会认可的心理较强。为了实现心理期望,小学生自我探知欲望更强,主要表现在成果满足。

课堂教学是学生阶段知识传授的主要载体,是实现书本知识、人文理念生活化转换的重要途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塑造学生“三观”的重要途径,是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核心。课堂教学重在质量,关键在于效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课堂效应,实现教学知识生活转化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将小学生自主性和探索欲望综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可以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从学生期望效应内涵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内涵可以看出,学生期望效应作用于道德法治课堂教学,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新型教学思维的重要体现。学生期望效应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和载体。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才能有效运用学生期望效应,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其一,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凡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自己达到教学目标的事情,教师应该充分赋予学生自主性,独立完成。同时,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将学习自由权还给学生,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翻转。其二,坚持层层推进原则。根据学生期望制定目标,避免目标太高挫伤学生积极性。其三,坚持目标优化原则。小学生探索新的思维理念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延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持续优化期望目标,发挥学生积极探索的心理。

二、学生期望效应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学生期望效应和课堂教学的关系,把握学生期望效应运用的基本原则,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实现学生期望与课堂深度融合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一)设定教学目标,打造目标课堂

学生期望效应需要一个目标,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教学重点和目标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暗示学生在学习中所要达到的高度,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目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标在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前提下,掌握知识理念,实现有效转化是学习的根本。同时,教学目标可以转化成学生的期望目标,给予学生积极心理暗示的同时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转化。

例如,笔者在一年级下册“有人帮,不一样”教学目标设定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帮”上。具体教学步骤如下:解读教材插图,明确故事内容;提出课堂教学目标,明白团队互助的乐趣;开展小组教学活动,通过游戏活动实现教学目标;阐明互帮互助的意义,得出教育启发。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其心智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对“帮助”的概念还很模糊,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设定了“团队互助的乐趣”这一目标,通过心理暗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游戏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实现小组游戏目标,自主地进入“互助”环节,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领悟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此种首先明确教学目标、设定目标期望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要干什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达成心理预期。教师只需要通过引导的方式,激励学生实现目标中的各种行为,增强目标转化。

(二)目标达成鼓励,肯定探索成果

学生期望目标达成在内心深处是需要得到肯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目标达成的成果需要进行肯定和鼓励,肯定的形式多种多样,避免简单的“你很好,你真棒”等毫无实质意义的鼓励,需要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鼓励期望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满足感。

例如,笔者在三年级“我学习,我快乐”教学时,采取了多种目标肯定方法,将小学生心理需求和教师肯定融合起来。在教学“情感认知分享”环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心得进行肯定和鼓励,从不同侧面挖掘学生认知需求。同时,将课堂教学与班级“学习之星”奖励相结合,让学生讲述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且通过自身努力化解困难。最后,分享“王栋学骑车的故事”,课堂上设立“最佳克服困难小组”“最佳挑战选手”,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评选出对应的奖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享克服困难的办法和心得。

课堂肯定和目标设定是一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不同激励和肯定方式,将学生心理需求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增强课堂活力。

(三)创新目标设计,循环期望结果

创新目标设计是统筹课堂教学实践、实现层次化教学的重要途径。将学生实际需求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目标激励方法,增强小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目标设计,更多的是从视听效应层面设计出直观的目标,将低年级小学生目标情绪需求和相对简单的思维认知统筹到课堂教学中。针对小学中段学生的目标激励,应该更加注重自我表现层面上的目标设定,将自我实现和满足需求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探索。对小学高段学生来讲,需要重视学生的理性认知,将社会目标和理性认知相结合,增强学生自我认知展示。同时,在同一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中,教师必须确保目标激励层级化,由浅入深、由简到难,避免目标激励重复、简单或者超过学生学习需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将正面积极的社会认知转化成个人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目标激励和目标设定需要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课堂教学需求,动态化调整激励目标,保持学生持续的探索欲望。

三、结语

总的来讲,学生期望效应是发挥小学生特殊心理阶段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是实现学生主动性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从学生期望目标出发,设置教学目标是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更新教学目标,赋予课堂新的教学活力,保持学生持续探索的激情。只有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本,守正创新推进教学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才能将课堂教学知识潜移默化地转化成学生生活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猜你喜欢

效应法治道德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懒马效应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