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课堂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2020-12-30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第一中学黄培林

亚太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批判性历史情境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第一中学 黄培林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的创造始于问题,创造意识、创新精神起源于问题意识。问题不仅是吸收知识的前提,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在初步解决问题后,发现新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相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可贵百倍、千倍,是精湛教学艺术的一项重要表现。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历史科考试,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求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一、营造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

传统历史教学要达到教学目标,先由教师设计教学线路,然后由教师领着学生按事先设计的教学线路前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不用独立思考该往哪走、怎么走,也无法按照自己的需要停下来去感受和欣赏路上的风景。如此重结果的教学过程,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许暂时取得的教学成绩不会太差,但它无法激发甚至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力,忽略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历史学科在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国情怀的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且从长远来看,势必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业成绩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只有打破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进行创新思维活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倡导学生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即使是幼稚、刁钻的问题,也应当以平和的心态营造宽松的气氛,给学生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在信息技术发达且日益高度融合的今天,封闭保守的教学只能导致落后,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提升教学的开放度: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发挥其教学主体的作用,找到成功的感觉,对于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予以肯定,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时生成的问题及时安排各种形式的方法(讨论、辩论、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予以解决,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势必得到较好的培养;开放的课堂氛围还包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这似乎是老生常谈,而实际上这个“充分利用”却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多多益善,对于网络资源应该精心选用,必要时要加以改造、精简,紧紧围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问题意识、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中心进行,注意选材料与达到目的的对应性,避免无的放矢、事倍功半。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抛锚式教学”的一些做法:创设有趣、真实的背景以激励学习者对知识进行积极的建构。设置与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情境;设置相关问题,使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教学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出问题。

如在学习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787 年宪法”一课时,在导入新课环节先展示一道选择题:

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B.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C.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D.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教师设问:围绕“禁穆令”,美国总统与联邦法院进行了几番博弈?(学生回答:公布—被暂停—上诉—又被驳回—部分生效)

教师再问:这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选项的哪一项?(学生回答:……)

教师公布答案是A,并解释。

学生问:为什么美国宪政民主具有制衡性?总统与联邦法院之间是怎么相互制约的?

接下来,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导入新课。

以可信的、具现实感的史料为基础,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具体化的历史史实,合理想象历史情境,这样一个创设问题情境的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进行了“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提出新问题、探索新学习内容”的过程。通过对提供材料的历史理解、对历史理解成果的历史解释,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既提升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和社会进行理性思考,形成求真务实意识与质疑精神,以利于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这种以生为本的历史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

三、倡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宋人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通过批判性思维,在质疑辨析中有助于推动新问题的提出。

比如在复习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课,探讨“重农抑商”政策时,教师补充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该政策的措施和内容,一般的学生能够从打击商人与限制商业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在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中,发现他们对于“抑商”的“商”理解模糊不清,忽略了古代商业分为官商与私商的基本史实,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抑商是抑制所有的“商”吗?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一些学习较好的同学能联系同一专题的古代手工业经营业形式之一的官营手工业,其中一类就是关乎国计民生、利润丰厚的垄断性行业(盐铁等),这些行业也有广大的市场,应当属于官商,而政府不可能抑制官商,所谓抑商只能是抑制私商,进而得出一个结论:抑制私商就是为了发展官商,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在这场讨论结束之际,有同学提问:“海禁政策”禁的是所有对外贸易吗?这一新问题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思维活动为下一个知识点——海禁政策的学习和探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这种包含质疑辨析的批判性思维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史事的记忆自然而然地提升到了历史认识的高度,从而达成了对历史更深入的明悟。

总之,批判性思维拒绝沿着先入为主的概念惯性向前滑行,敢于逆向思维,敢于跳出盒子,敢于挑战和诘问先知,很好地激励学生去进一步吸收知识、进行创造思维活动,就有可能培养出布鲁诺式的学生。

综上所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在营造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的基础上,培养、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解决并提出新问题,同时倡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精神的接班人是每一位教师的重任,我们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地进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猜你喜欢

批判性历史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