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本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30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三垛小学冯桂兰

亚太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绘本法治道德

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三垛小学 冯桂兰

现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小学生在生活中的各类事件,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人物造型无一不吸引着学生的眼光,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更具吸引力。同时,绘本中的故事通常都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创作基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语言特点采用了拟人夸张、诙谐幽默的语言,因此很容易引发低年级小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绘本故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文化素养、法律和规则等意识的培养,继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绘本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

首先,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认知也较为直观,如果只是单纯地传授给他们理论知识,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倦怠心理,大大降低学习兴趣,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影响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而将绘本引入教学中,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兴趣。其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与绘本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促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

二、绘本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巧用绘本,激发兴趣

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应用绘本时,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观察绘本。现行的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增加了丰富的插图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绘本,使其形成直观认知,为下一步图文结合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直观性思维比较丰富,接收信息的速度较快,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认知心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绘本信息,分析其中的内涵,从而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拉拉手,交朋友”时,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说一说插图中都有哪些人物和动物,他们都在干什么。教师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要给予及时引导,以便学生能观察得更为细致。每个学生的观察结果各不相同,大家踊跃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之后,笔者将绘本《兔子蹦蹦与青蛙跳跳》引入课堂之中,以此加深学生对友谊真谛的理解,让他们明白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二)巧用绘本,指导行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都是以学生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为素材,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的行为,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成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

绘本在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还有着“桥梁”的作用,一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接,另一端与学生的内心体验相连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看绘本故事的表面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对绘本故事进行分析与理解,根据生活中看到或听到的相关事例,在内心深处感悟绘本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陶冶学生情操,促使学生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

在“我们不乱扔”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入了绘本《不只是为了干净》,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故事主人公王勇在秋游时,在提醒伙伴们不要乱扔垃圾的同时,自己还主动捡起地上的瓜皮等垃圾,而其他同学不仅随意乱扔垃圾,还把垃圾袋当球踢……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场景,只不过是将学生不太注意的陋习放大了而已。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将这两种行为进行对比,并组织学生对这些行为展开讨论与交流,以此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教师还要掌握好教学节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同时,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和发言的时间,强化学生的切身体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意识的形成。

(三)巧用绘本,健康成长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地引入绘本,对学生进行礼仪习惯教育,让学生的礼仪习惯更加规范化。笔者在教学“吃饭有讲究”一课时,就结合绘本《我绝对绝对不挑食》,让学生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认识挑食的坏处,引导其合理搭配自己的午餐,促使学生的饮食习惯更为健康,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巧妙地引入绘本故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绘本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绘本
绘本
绘本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