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与“异”: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实践研究
——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2020-12-30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

亚太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革命民族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 丁 斌

杨晓雷认为国际理解教育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推动力,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在保持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形成包容异质文化能力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一线教师该如何实行具有国际视野的国民教育?本文在“同”与“异”的角度下,以人教版“辛亥革命”一课为载体,探讨国际理解教育的路径。

一、“异”——20 世纪初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冲突

辛亥革命一方面是革命党人以暴力斗争反抗清政府建立民主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人民反对西方各国不平等之压迫以求得民族独立之过程。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中写道:“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因而,辛亥革命也是中国反对民族压迫之革命。国际理解教育不仅要看到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共同的诉求,也要看到在国与国交往中,合作与冲突并存。

(一)革命之源视角下的中西冲突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课本的表述为:“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改变历史进程的革命,其爆发与西方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强化侵略强度有极大关联。而辛亥革命的直接原因——保路运动也和中国民间与西方争夺路权有极大关联。就像钱乘旦所论:“辛亥革命是在西方列强向全世界所有文明核心区发动全面进攻并几乎要取得成功时,整个世界作出剧烈反弹的一个重要环节。”纵观整个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辛亥革命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其爆发的原因都是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二)革命过程视角下的中西冲突

辛亥革命过程中,从武昌起义的爆发到中华民国的成立,从南北议和到袁世凯代替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无不渗透西方国家的意志。西方国家对于辛亥革命的走向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武昌起义爆发之初,西方列强很快就调集军舰,武力威胁武昌军政府。不过列强目睹武昌的局势,也深知清政府已经病入膏肓,继续支持清政府,已经无力维持局面,必须寻找新的代理人。“中国目前斗争之继续存在,不惟足使中国本身抑且足使外人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危险。”因此,各国政府“有义务非正式唤起双方代表注意尽速成立和解,停止现行冲突之必要”。在调停过程中,西方列强与袁世凯联合,迫使临时大总统移位于袁氏,对辛亥革命的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讲解辛亥革命过程中,以近代史为背景,中外关联视角不可忽视。同样在近代史的背景下,中西所处地位不同,决定了西方国家往往以干预者或者侵略者的形象出现,呈现出了利益对抗冲突的状态。在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下,辛亥革命的教学可以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理解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关怀,对于本国、本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国际理解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立足于本国家与本民族,最终要培养学生国际的视野,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命运的关怀。

二、“同”——国际视野下辛亥革命与其他国家

通过辛亥革命这一课,我们还要看到中国与其他国家乃至于整体世界发展趋势的相同点,主要包括中国与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及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关系。

(一)世界革命浪潮下的辛亥革命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是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西方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继而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也爆发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伊朗革命、土耳其革命、墨西哥革命、辛亥革命。这些革命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国革命党人对于现实的反抗。因而,世界革命浪潮下的辛亥革命“具有了与它同时发生的其他国家的革命与反抗运动的共同时代特征”。

(二)近代化趋势下的辛亥革命

近代化这个词源于西方,指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理性化。辛亥革命本身就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但是,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西方是自发行为,它是在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进行的,辛亥革命包含了诸多西方的因素。

1.从经济层面看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的结果。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西方文明打开中国大门后产生发展起来的。“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

2.从政治层面看

辛亥革命的成果就是民主制度在中国法律层面的确立。但民主制度本身也不是中国本土环境产生的结果,民主共和制度以及三权制衡原则都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仿照西方的产物。“辛亥革命爆发后组建南方革命政权的过程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运行,均表明革命党人是在模仿建立近代西方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实践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3.从思想层面看

近代化的开端一定是从思想层面开始的。鸦片战争后,中国产生了最早的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物——林则徐、魏源等,他们翻译外国书籍、报纸,重新认识和了解西方。至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伴随着国内新式学堂的建立以及大量留学生群体的出现,西方思想由少到多,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并通过各种途径大规模输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在此过程中逐渐产生。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思想和西方政治理念的传播,动员了反清的革命斗争。

在“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的处理上,我们从国际理解的角度解读,在近代史的时序范围内,一方面要看到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近代侵略与反侵略是构成近代史的主线;同时还要看到另一条主线,即近代化。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从被动到主动积极参与对外开放和近代化的进程,体现了全人类共同的发展趋势。在当下,历史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世界公民意识、国际沟通能力、解决世界问题的技能等方面,责无旁贷,但也要看到文化的多元性,“和而不同”,尊重他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这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该有的正确态度。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革命民族
我们的民族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多元民族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