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未病”思想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

2020-12-30张启明王义国CHONGJiunJack马来西亚郭春霞

陕西中医 2020年9期
关键词:调治治未病黄帝内经

徐 杨, 张启明△, 王义国 ,CHONG Jiun Jack(马来西亚),郭春霞

1.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2.马来西亚柔佛州医道诊疗所(Ulu Tiram 81800)

人的身体状态除了健康和疾病之外,还存在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即亚健康[1]。亚健康无法根据现代医学相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作出相关诊断,但表现为在一段时间内机体的功能减退、活力下降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降低的状态[2]。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范围内亚健康人数超过60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85%[3]。我国亚健康人数占总人口的70%,防治亚健康成为新世纪人类医学的重大命题。其实,大约在两千多年以前,《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描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4]。其中所说的“未病”就包含着“亚健康状态”,《黄帝内经》中“治未病”思想正符合防治亚健康的要求,对其识别和调治起指导作用。

1 《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中明确记载共有三处[5]。“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此句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此篇主要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在《素问·刺热篇》中载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篇主要强调要重视对疾病先兆的观察,要在疾病伏而未发时来进行针刺以预防其发生。在《素问·逆顺肥瘦篇》中载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此篇主要强调了未病先防,防重于治的思想,为后世“治未病”理论奠定基础。

除上述三处外,《内经》中还有一些内容也体现出“治未病”的思想。例如《素问·序》中言:“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表现出消患未兆,未雨绸缪的思想。《素问·热论》中言:“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表现出瘥后防复的思想[6]。因此,笔者认为《黄帝内经》所言“未病”包含了5种含义:①“未生”即无病。②“未兆”即疾病未发生的早期征兆。③“未发”即疾病处于潜伏期未发作。④“未传”即己病而未传变。⑤“未复”即病后恢复期。其中,“未兆”和“未发”与现代亚健康含义相似。“治未病”内容则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消患未兆,遏渐防萌;治其未发,把握时机;已病防变,早期治疗;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现代亚健康的防治主要体现在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消患未兆,遏渐防萌;治其未发,把握时机三个方面。

2 《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在亚健康防治中的作用

Berkman第一次提出人体存在第三状态,这种状态介于健康和疾病状态之间,是一种中间状态[7]。疲劳是亚健康状态最突出的表现,与此同时还会存在心理、身体、社会交往3方面的不适[8]。亚健康虽是西方医学提出的概念,但由于其概念范畴广泛,机制不明确,西方医学还无法及时识别亚健康状态并对其采取针对性措施。但若对亚健康状态积极调治是可以恢复健康的,若对其不及时调治则会发展为疾病,这种认识与《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是高度契合的。具备丰富文化内涵和完备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能指导亚健康的识别及调治,具有重要作用。

2.1 “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识别 中医理论体系是侧重于从宏观角度来认识、辨别和判断机体状态的,中医从整体出发,采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手段,通过面色、精神、气味、舌象、脉象等对人体情况进行诊察判断。有研究表明,舌象,脉象等能为亚健康的及时识别,早期预警和尽早调治提供客观依据并起到重要作用[9]。但“治未病”需要明察秋毫,就不能仅停留于传统中医宏观角度望、闻、问、切的水平,必须不断发展新技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找出更客观稳定的指标来识别“未病”。笔者所在课题组致力于体现中医诊疗特点的人体功能客观定量测评研究[10]。这是一套全新的中医检测方法,它是通过一种便携、无创、稳定的检测仪器,对人体生物信号进行采集,再经过以中医理论思想建立的数学模型分析,从而实现对人体功能和亚健康程度的定量测评,用客观的指标来表现亚健康。其具有以下特点:自然条件下检测、检测时间长、评价指标稳定[10]。相对于西医诊断更依赖于结构、组织、分子,中医诊断更注重功能,故西医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如B超检测要求在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对结构、分子等进行检测,但中医则更需要在日常生活状态下观察功能的变化,需要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检测。目前西医的检测大部分都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检测,中医对人体功能的判断又多依赖于医生的主观经验等,不具有客观性,故研发无创、直接、连续、便携的仪器能在自然状态下对人体的功能进行客观的体现中医特色的检测至关重要。这是中医利用其优势更客观精准的识别亚健康的重要尝试。目前临床常用检测手段大多为要求检测时点(即必须在疾病发生时)的短时程检测(如脑电图)或瞬时检测(如血生化),若在检测时,症状未发生则检测不出异常。而具有中医特色的检测需要观察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需要长时程的检测以便发现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特征性指标及其变化规律来客观的评价人体功能。区别于西医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如患者早晚的B超结果基本一致),在自然条件下对人体功能的检测,其检测结果众多且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具备可重复性,但我们发现其评价指标是稳定的,能及时有效并客观的评价人体功能和亚健康状态。具有中医特色的客观检测不同于传统中医主要依靠医生临床经验和患者主观感受的诊断,其具有客观量化的检测结果;也不同于西医在特定条件下对结构的短时程检测,其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功能状态的长时程检测,是在中医视角下对人体功能状态和亚健康的测评。目前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已在社区、体检中心、养老院等地进行了大样本的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的长时程具体数据收集,针对这些时间序列数据,笔者课题组去噪后利用时域、频域、庞卡莱散点图等方法获得客观评估指标,初步形成了对脉律不齐、失眠、心脏主血脉功能、肺藏主气司呼吸功能等的评估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能及时识别亚健康状态,对其进行预警。任重而道远,笔者课题组仍在不断研究、探索、实验,以期对亚健康进行客观定量测评。在当今医学趋势逐渐从疾病医学转向健康医学的今天,《黄帝内经》中博大精深的“治未病”思想指导着我们探索亚健康问题,早日实现对其及时精准的识别。

2.2 “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调治 中医认为亚健康是由于起居无常,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原因使气血阴阳轻度失衡,而未达到疾病状态的情况,应及时调治防止其发展为疾病[11]。中医从宏观角度入手,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三因制宜”等为特色,在调治亚健康状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是《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概念高度契合,对其调治有指导作用。基于《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亚健康的调治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度百岁乃去”[12]。起居即作息,起居有常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作息要保持一定的规律,要顺应昼夜和四时的变化,劳逸适度,重视睡眠。在中医看来,阴阳二气随昼夜变化,白天阳气多趋向外、表,中午阳气达到鼎盛,夜晚多趋向内、里,人体生理也随之发生适应性变化。若作息不规律违背昼夜阴阳变化,比如熬夜等,易造成阴阳失交,则会使人体生理活动出现异常,发生失眠、疲劳、抵抗力下降等亚健康症状。若随昼夜变化规律合理作息,则能调神养气,提高人体适应能力,保持健康。《素问·宜明五气篇》指出久卧、久视、久行、久立、久坐都会劳伤筋骨气血,影响脏腑经络,造成疾病发生[13]。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劳逸结合。脑力劳动者坐久了需要进行适度体育运动;体力劳动者要量力而行,及时休息为下次劳作蓄积能量。中医运动,如太极、易筋经等,和缓适度、独具特色,坚持练习可使经络畅通、气血调和,抵抗力增强。

调摄情志,舒缓压力。现代社会节奏快,长期压力过大,焦虑日益严重,悲喜交加,情绪不稳定等情志问题已经成为亚健康发生的重要因素。《素问·举痛论篇》论述了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活动太过会造成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故亚健康的预防要重视调摄情志和舒缓压力。人们要学会调和自我的情绪,如戒忧、戒怒、戒思,遇见事情用理智来稳定情绪,保持平和心态。若心中忧、思、怒、燥等不良情绪蓄积已久,可通过正常的途径发泄出来或找人倾诉,尽快将不良情绪清除以恢复机体平衡状态。若沉浸于忧、悲、恐等情绪中无法自拔,可通过运动、旅行等方式转移关注焦点,采取移情法使气血调和,精神内守。人若能保持心绪的清净安闲,心态的平和舒缓,不乱想,不妄想,必能使周身气血条畅,脏腑功能协调。

合理膳食,食重于药。《黄帝内经》提倡饮食调和,认为饮食调和才能不伤五脏六腑,保证其运转协调。在笔者看来,饮食调和应该包括合理搭配、谨和五味、饮食有节、饮食卫生四个方面。饮食物种类多种多样,谷类含有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糖类等,肉类含有丰富蛋白质、脂肪等,水果、蔬菜含有大量维生素、矿物质等[1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配谷、肉、蔬、果等饮食物,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中医认为食物之味有辛、甘、酸、苦、咸之分。不同的味对人体作用不同,只有五味调和才能健康长寿。饮食有节是指要定时、定量的进食。饮食物进入人体靠脾胃来运化吸收转化为营养物质,以保证机体正常运转。饮食过多、过少或不定时均会损伤脾胃,打乱其运化的正常节奏,使其消化能力减弱,有损机体健康。病从口入,注意饮食物的卫生更是合理膳食的重要一部分。新鲜、清洁的饮食物能给人体提供所需的营养,变质腐坏的饮食物会把细菌等带入人体;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一些饮食禁忌,如豆腐与菠菜同吃易生结石,土豆长芽后会含有大量龙葵素易造成食物中毒等。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食疗的传统。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药补不如食补的概念。在1982年颁布的《食品卫生法》中公布了61味药食同源食材,经过几次修订后,现已增至101味。这101味食材都是既可以治疗疾病又可以日常食用的,我们可以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按照中医方剂配伍的思路,配伍这101味食材,通过食疗来达到养生而不伤身,食疗在日常的目的。如笔者就将黑豆、山药、红枣等药食同源食材配伍成方,推荐亚健康患者日常食用以补气养血改善其疲劳状态,取得了一定疗效。

针灸推拿,保健预防。针灸推拿在亚健康的调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早在唐代,药王孙思邈就用针刺“耳前动脉”和“风府”来预防中风,尤其,他还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著名理论,为后人广泛应用。除了古代医家,近现代医者也常用针灸推拿养身保健,预防疾病,如赵蓉[15]研究发现针、灸、罐组合疗法能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调治女性亚健康状态。笔者认为针灸推拿对亚健康的调治主要体现在未病养生、消患未兆和治其未发三方面。未病时,针灸推拿可调畅气机、疏通经络、培补元阳等,使机体正气充盛,机体免疫力提高,疾病不易发生。比如针灸足三里能强身健体、预防中风和感冒等;艾灸神阙能培补元气,充盛正气;按摩双耳能清心养肾,加强脏腑功能。疾病未兆、未发时,人们大多不会采取服药、输液等医疗措施,这时可以用自然、安全、易操作的针灸推拿手段来消患于兆、治其未发。如儿童推拿手法清大肠经、揉板门等能帮助儿童消化,促进脾胃运化;艾灸气海、关元等能温下焦,暖腹止痛;给双耳放血能缓解喉咙处红肿疼痛等。针灸推拿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通调阴阳,和畅气血,恢复机体各项功能,未病先防,消患于兆,治其未发,从而达到亚健康防治的目的。

3 结 语

“治未病”是重要的预防思想,其与现代亚健康概念高度契合,能指导亚健康的识别及调治,具有重要作用。中医应积极推广“治未病”的预防保健理念,深入探索、研究能体现中医特色的亚健康识别方法,采用中医特有的方便、经济、快捷、有效的养生防病法对亚健康进行调治,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调治治未病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论Ⅱ型糖尿病的形成与调治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龙年生人四之气运气养生
蛇年生人四之气运气养生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