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出诗中应有意,披题入文见真淳
——评析2019年全国卷Ⅰ诗歌鉴赏题兼谈备考

2020-12-30安徽陈士同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主观题诗句赏析

安徽 陈士同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是《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关于古诗文考查做出的规定。纵观近几年高考全国卷,古诗文考查的规定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条规定用语简单,但隐含的信息很多:不是专业性的鉴赏而是阅读理解文本;浅显容易的而不是深奥艰涩的作品。正是秉持这样的指导原则,每一年高考被选为试题材料的作品要么是名家的非经典作品,要么是非名家的经典作品。不论作者是谁,作品都浅显直白,容易理解,而且设题也中规中矩,2019年全国卷Ⅰ的古代诗歌阅读也不例外: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①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C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两道题中,客观题沿袭去年的考查形式,依旧是单选题,四个选项,既有对诗歌整体内容的考查,也有对局部内容的理解,而且主要集中在对思想内容和情感的把握上;主观题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态度的评价。从设题的角度和考查的知识点看,两道题紧紧扣住《考试大纲》的规定,难度不是太大。考生只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按照答题的要求规范作答,就不会偏离正确方向。想要在诗歌鉴赏题中取得理想的分数,学生应该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规范复习。

一、精读文本,明诗意

作为阅读理解的一个部分,诗歌鉴赏相对于其他的阅读文本是较难的。之所以难,是因为考生很难准确理解诗歌内容。众所周知,正确解题是建立在准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的。如果文本理解出现了偏差,甚至错误,将直接影响答题的正确性。考生之所以认为理解诗歌很困难,一个方面是由于没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一个方面是因为诗歌跳跃的结构和“言简义丰”的语言。不过,“万物皆有法,有法就可依。”诗歌的阅读理解并不是无迹可寻,而是有章法、有技巧的。

就诗歌本身而言,它是由语言、意象、意境、情感和技巧等组成的,这其中既有内容方面的,也有形式方面的。其中,语言和意象是显性的元素,是理解诗歌的切入点;意境和情感则是隐性的元素,是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和意象的赏析来体会的;技巧则是诗人解构诗歌的方式和手段。

“诗家语”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要深入理解诗歌,必须准确理解语言。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层级。表层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是可以明确了解的;深层意义是诗人“独抒性灵”所使用的、专属于诗人的语言所寄托的意义,即诗中之意。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不是逐字研究,而是抓住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像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去深入分析。真题中的“满”“苍”“俱”“吟断”等内容的本义容易理解,但放置到诗境中,它们的寄托义就表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当然,汉语的多义性特点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除了语言蕴含着思想感情,典型意象的选取也是诗歌寄托情感、表现思想的媒介。自然景物被诗人移入诗歌之中,就具有了独特的意蕴。王国维有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成为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抒发不同的思想感情时,诗人选取的意象不同,而且除了少数诗歌情感与意象是异质的,大多数诗歌的情感与意象都是同质的。“景为情生”,阅读诗歌时,抓住意象分析是把握思想感情的关键。“长江水”“郡山”“众木”和“孤云”虽然是画家选取的构图元素,但在诗中特别提及,让诗歌表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特色。几个典型意象不仅写出画家技艺的高绝,也暗含着诗人对画家的敬仰之情。至于意境和情感,它们不是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和意象的赏析体验的。

由于特定语境的限制,考生除了立足诗歌本身,还应关注标题、作者、注释等。标题是诗歌的眼睛,可以交代诗歌的题材,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体现写作意图。标题体现的写作意图指明了学生思考的方向,《题许道宁画》从标题可以看出是一首题画诗。这就意味着作者是用诗歌展现画作的内容,其间也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此外,对作家的了解也有助于理解诗歌。孟子说:“颂其文,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人论世,读文识人。不同的作家人生际遇不同,“不平则鸣”,写的作品也就不同;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书写的作品内蕴也不一样。了解一些名家的生活和人生阅历,对于理解作品是大有裨益的。至于注释,要么是介绍作者,要么是介绍写作背景,要么是注解使用的技法,要么是解释重要的词语,对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很有帮助。

不论是诗歌的构成元素,还是试卷中围绕诗歌鉴赏提供的相关信息,它们都是理解诗歌时不可忽视的要素。鉴赏诗歌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非常重要。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寄托的情感,解决围绕诗歌设计的问题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二、细审题干,知考点

读懂文本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之后,下面就是如何解题的问题。笔者简单梳理近几年诗歌鉴赏题考查形式的沿革,发现其大致经历了“两道主观题→一道多选题加一道主观题→一道单选题加一道主观题”的发展过程。试题的形式不论怎么变化,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始终没有改变“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的能力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内容。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考查,诗歌鉴赏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设题的形式比较灵活,既可以是整篇的宏观性的考查,也可以是局部的微观性的考查;既可以是形式技巧的考查,也可以是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考查。教师应该将这些近乎固化的知识点和能力融入平时的教学中,通过有序而科学地指导,使学生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明确了范围、对象和考查的形式,下面结合具体的题目进行分析。2019年全国卷Ⅰ的客观题的题目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全国卷Ⅱ的题目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全国卷Ⅲ的题目是“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从三套卷的题目看,“不正确”,即对诗歌理解的错误性考查是共性,“赏析、理解和分析”是不同层次的,但都立足诗歌本身。而从四个选择涉及的内容看,整体性的、局部性的,内容的、形式技巧的考查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从设题角度看,要么是对诗句中关键词理解的错误,要么是理解仅止于表层意义,就语言说语言,没有把语言放到诗歌的语言场景中,要么是对表达技巧理解的误判;至于主观题,除了全国卷Ⅲ考查的是比较和品味诗歌的语言,全国卷Ⅰ、全国卷Ⅱ都是对某一联的理解和赏析。对语言的品鉴,可以从直白浅近与浓艳纤巧的角度进行,也可以从用词精练深刻、极富表现力的角度进行,还可以从使用表达技巧的层面进行;而对诗句理解和赏析时,把诗句放到诗歌中进行整体观照是关键。如果孤零零地就诗句理解诗句,就可能会出现理解偏差。学生应读出诗句在诗中的应有之意,然后再从表达效果和情感蕴含的角度进行赏析。不论考查内容是什么,题目提供信息的指向性比较明确。按照要求,抓住题目的关键词,立足诗歌本身理解分析,解题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三、规范意识,巧作答

读懂文本,明确考查指向,为答题(针对主观题)做好充分准备。不同的阅读文本,主观题思考和解答的方式要求不同: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等,文学类文本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等,古诗文阅读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由于对文本关注的重点不同,考查侧重的角度不同,答题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都是对文学形象的分析评价,不同板块的要求是不同的。只有根据文本的特征,按照“规矩”作答,才不至于偏题。

就诗歌鉴赏的主观问答题而言,学生规范作答意识一定要强:条理清晰,分步作答,给阅卷教师一目了然之感;概括总结与适度分析相结合,切忌泛泛而谈;不论是形式的赏析,还是内容的理解,最终的落脚点都要与诗歌的思想感情建立联系;即使是对局部的考查,也要有全局意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会导致偏题。比如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学生首先要明确所使用的是什么技巧—是什么,再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怎么用,最后指出这样使用的效果—为什么用。至于对诗句的理解类的试题解答,学生应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明确其在诗中之含义,然后再对诗句在整首诗中的意义进行分析。“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此”代指许道宁的画作及画作中的山水等景物,“有佳句”“吟断”则是对画作的整体艺术造诣进行了极高的评价。山水本来就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物,山水寄寓着极为丰富的意蕴,这和观画者的夸赞没有多大关系。通过这些关键词,不难看出诗人情感态度的指向。

猜你喜欢

主观题诗句赏析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巧用诗句育新人
例析诗歌鉴赏主观题解答五忌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