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茧症累及小肠及结肠1例并文献复习

2020-12-29张雪王亚丽崔彦收

疑难病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包膜肠管小肠

张雪,王亚丽,崔彦收

患者,男,48岁,主因“反复腹部胀痛3年余,加重15 h”于2017年2月13日入院。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腹部胀痛,呈阵发性,当地诊断为“肠梗阻”,给予抗炎、补液、灌肠等治疗后症状缓解,后症状仍反复发作。15 h前再次出现左下腹痛,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口服中药治疗后症状加重,遂转入我院普外科,入院后查体:T 38.0 ℃,P 98次/min,R 20次/min,BP 154/100 mmHg。实验室检查:血WBC 15.5×109/L,N 88.2%,ESR 30 mm/h,CRP 85 mg/L。全腹部螺旋CT扫描及冠状位重组显示:中下腹部小肠肠管广泛聚集,管腔局部扩张,肠壁菲薄,内可见积气、积液,形成液—气平面;小肠肠管、回盲部及乙状结肠周围可见不规则增厚的膜状结构包绕,薄厚不均匀,局部肠系膜牵拉、扭转,呈“手风琴”样改变(图1A~C)。结合患者病史及实验室检查,予以抗炎、补液治疗,腹部胀痛未见缓解,腹痛呈阵发性,遂急诊行全麻下剖腹探查术,术中所见:壁层及脏层腹膜广泛增厚,并形成数处囊袋,将小肠、结肠及大网膜包裹,其中除近段空肠约30 cm外,全部小肠及其系膜、盲肠及部分升结肠被包裹呈囊状,包膜较厚,张力较高;横结肠及大网膜被包裹较松软;横结肠左侧及结肠脾曲、乙状结肠被包裹,较紧密呈囊袋状(图1D)。术中诊断腹茧症,遂行剥茧减压术及肠粘连松解术,病理结果示:膜状物为纤维脂肪组织伴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符合腹茧症表现。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1年,无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

讨 论腹茧症(abdominal cocoon syndrome,AC)是一种罕见的腹膜疾病,1907 年由 Owtschinnikow等首次报道了腹部器官部分或全部被纤维膜包裹的病例,并命名为慢性纤维包裹性腹膜炎[1]。1978年Foo等[2]将该病正式命名为腹茧症,该病特点是全部或部分小肠被一层灰白色的致密纤维膜包裹,形似蚕茧;蚕茧样的纤维膜多包绕小肠,偶尔包绕结肠、胃或腹腔内其他器官,但很少包绕住全部的腹部器官[3]。而本例特点在于这种膜状结构包绕小肠及结肠,文献中报道较少。

注:A、B、C.中下腹部小肠及乙状结肠周围可见膜状结构包绕,聚集的肠管、肠系膜与膜状结构呈“手风琴”样改变;D.术中可见白色膜状结构包绕肠管,状如“蚕茧”

AC发病年龄广泛,且男性发病是女性2倍[4-5],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常因肠梗阻或腹部肿物就诊。临床上根据病因将AC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研究发现,特发性AC病例一般分布在热带或者亚热带地区,目前普遍认为特发性AC患者发病与先天腹膜或血管发育异常密切相关。继发性AC一般认为与服用抗癌药物、慢性腹膜透析、结核性腹膜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刺激有关[6],所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腹膜的炎性反应,造成间皮细胞减少,间皮转移生长因子持续表达,使腹膜成纤维细胞增生,纤维蛋白大量渗出,继而机化形成纤维包膜[7],而此例患者既往体健,无明确用药及手术史,故考虑为腹膜先天发育不良或血管发育异常所致。

AC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影像学检查,如患者既往存在结核性腹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腹部手术病史应考虑本病。诊断AC的影像学技术包括X线、钡剂造影、腹部超声、CT和MR等手段,而在临床工作中立位腹部X线平片、钡剂造影及腹部超声等检查虽对诊断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并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腹部CT检查[8]。CT能够直接显示包裹在肠管周围的蚕茧样纤维包膜,肠管盘曲成团,位置固定,全部或部分被增厚的纤维膜包裹或分隔,增强后包膜呈明显均匀强化[9],其中“蚕茧样”包膜是诊断腹茧症的可靠征象,如观察到肠管被“蚕茧样”包膜包裹,结合临床病史,应考虑到腹茧症的存在。由于结核性腹膜炎也会出现肠粘连、肠梗阻等临床表现,因此,临床上应注意AC与结核性腹膜炎相鉴别,一般结核性腹膜炎存在结核病史,如果病史及辅助检查仍不能鉴别,可行剖腹探查以明确诊断。本例患者病史无特殊,但腹部CT提示小肠肠管周围见不规则增厚的膜状结构包绕,薄厚不均匀,局部肠系膜牵拉、扭转,呈“手风琴”样改变,临床考虑AC,并行剖腹探查明确诊断。

AC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案,亦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轻症患者建议胃肠减压和营养支持治疗为主,但对于有严重肠梗阻迹象或在术中被诊断为AC的患者应选择行手术治疗[10]。该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且随访1年,无明显不适症状,证实对于AC导致反复肠梗阻患者,行手术治疗效果确切。

综上,AC是目前临床上少见疾病,其特征是小肠或结肠被纤维膜包裹,临床常以肠梗阻或腹腔包块就诊,CT平扫及增强检查对腹茧症的诊断颇有价值,通过图像后处理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可以多方位、全面直观显示包膜范围、受累肠管及系膜血管走行,不但能够显示腹茧症病变范围,而且有助于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成为临床对此病的首选检查方法。治疗上采取手术切除效果确切。

猜你喜欢

包膜肠管小肠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一根小肠一头猪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养好女人小肠经
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的密码子偏爱性分析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小肠克罗恩病临床诊治分析
猪直肠脱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