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升降出入”理论探讨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治法

2020-12-29王晓强于佳佳王晓雷马学玉

陕西中医 2020年3期
关键词:水液肾气蛋白尿

王晓强,于佳佳,王晓雷,马学玉

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院(青岛266000)

气的升降出入,是脏腑功能正常运行的一种形式,是脏腑发挥其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内经》中明确提出了任何脏腑组织都具有这种基本的生理活动,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其中脾升胃降、肝升肺降、心肾的水火既济、胃、胆、大小肠、膀胱、三焦的通降活动,是比较经典的升降出入运动。升降出入协调有序,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脏腑功能才能正常发挥[1]。反之,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均可破坏这种动态平衡状态,从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发生疾病。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肾小球硬化症。关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为糖代谢紊乱、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变化、肾小球血液动力学变化和遗传易感性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2]。预防糖尿病肾病进展包括良好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代谢指标,同时给予低蛋白饮食。其中,降低蛋白尿,可显著延缓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进展。但是目前降低蛋白尿的药物及疗效有限,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随着新型降糖药物(SGLT-2抑制剂)的出现,尤其是其肾脏保护作用,在多项Ⅲ期临床试验中均有获益。该类药物通过促进血糖从尿液中排泄的同时,也可以排除钠,从而有利于血压下降,减少肾小球内压,同时可改善肾小球高灌注及高滤过等多种途径,减少蛋白尿的排出,可改善肾脏预后。本文从“升降出入”理论探讨SGLT-2抑制剂联合补肾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降低蛋白尿探讨新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肾脏的不良结局。

1 “升降出入”理论与肾脏生理功能

“升降出入”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该书诸多篇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这一理论,《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指出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有的生理活动均有气机的升降出入。人体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的有机整体,这与现代医学的新陈代谢理论相通,吸收和排泄在不断的进行,以达到内环境的稳态。肾脏作为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脏腑,通过其“升降出入”运动,发挥“肾主水”的生理功能,从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肾藏精,主封藏,但久病失养,精微不“入”,必然脏器受损[3]。“入”废则封藏失,封藏失,则精微“出”,就产生“蛋白尿”。肾脏的生理功能无不包含“升降出入”运动。

1.1 肾藏精与升降出入 “肾藏精”是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其中“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肾所藏的精可以转化为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藏精的功能实际上是肾脏主封藏功能的体现,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肾为“封藏之本”。机体的一些精微物质都是靠肾脏固护而不致外泄,这即是“藏精气而不泻”,肾脏通过这种封藏作用,使体内精微物质不致外泄。先天之精为生命之原动力,为后天之精准备物质基础;后天之精是脏腑之精,是饮食水谷所化生的各种精微物质,依赖于脾胃功能所化生,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主要分布到五脏六腑、皮毛筋骨、四肢百骸,以发挥其滋养濡润的作用。现代医学中的葡萄糖、蛋白质、脂肪等物质,均可看成这种精微物质,是新陈代谢过程中主要的能量物质,这些物质均靠肾脏而固护体内供人体利用,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人体的新陈代谢即是产生这些精微物质被机体所利用,生成的糟粕排出体外,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是通过“升清阳、降浊阴”来实现的。如果脏腑功能失调,这种活动就会发生紊乱,从而产生疾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目真胀”。肾脏生理功能的实现也是靠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才能完成,朱丹溪《格致余论·膨胀论》云:“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之为无病之人”,指出了五脏的升降理论,即五脏之中,肝肾主升,心肺主降;《素问·五脏别论》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指出了五脏主入而六腑主出的关系,六腑均主降。肾的“升”与六腑的“降”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能量物质的代谢平衡。糖尿病肾病早中期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有学者认为,蛋白尿的漏泄是阴精亏损,而阴精的封藏、固摄与化生,主要为肾所主,肾气不足,肾精亏虚为病之本[4]。因此,辨证论治蛋白尿,即可从肾脏立论。有医家认为:DN 病因是消渴日久,久病入络,肾络受损,封藏不固所致,这类患者的核心病机是气阴两虚,肾气亏损,肾络瘀阻[5]。

1.2 肾主水液与升降出入 现代医学认为肾脏是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中医学也认为肾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水液代谢与肺、脾、肾、膀胱、三焦功能有关,其中与肾脏关系更为密切[6]。《内经》中论述了水液代谢的升降出入理论,即《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包括两方面:第一为水精的生成和输布,即饮入于胃,胃气通降,脾气升清,上归于肺,肺气宣发,水精四布;第二为水浊的排泄,即肺气肃降,通调水道,下归于肾,肾气蒸化,水精复升,水浊下降,注入膀胱,排出体外。从整个水液代谢过程来看,包含了肾脏的升降出入运动。根据“脏主入,腑主出”的理论,肾与膀胱维持着“水精”和“水浊”的出入平衡。肾与膀胱相表里,生理上,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固摄与气化。肾之阳气充足,气化功能正常,固摄有权,膀胱开阖有度,精微物质不外泄,尿液能正常生成与排泄;病理情况下,肾之阳气不足,气化失常,固摄无权,膀胱开阖失调,可出现癃闭,或尿频、多尿、遗尿等尿液排泄异常的症状,同时精微物质可从肾脏漏出。糖尿病肾病尤其在大量蛋白尿期,肾脏气化功能严重失调,封藏摄纳失权,精微物质大量外泄,并容易发生水肿病变。中医理论认为:肾病水肿,其病机多为脾肾两虚,脾气虚不足以升清,肾气虚不足以固藏,水谷精微随尿外泄,水湿内停而成水肿,治宜健脾补肾,固精利尿消肿[7]。

1.3 肾主纳气与升降出入 气是人体中的一种精微物质,也要靠肾脏的封藏而贮存。气的运动形式,总的来说,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呼吸运动体现了气的升降出入:呼出浊气,吸入清气。吸入的清气要靠肾气的摄纳才能由上向下归于丹田,体现了气的升降。气的运行,动中有制,升而不越,出而不散,《内经》称之为“气归权衡”。呼吸运动由肺肾两脏配合完成,盖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肾藏精,主纳气,在肾的制约下,气才能有节制,出入有序,升降有根。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和吸入的清气,都必须经过升降出入才能布散周身,发挥其生理功能。若肾气不足,根本不固,吸入之气不能摄纳于肾,就会出现呼吸方面的疾病。正如《内经博议》所云:“所谓权衡者,肺肾是也。肺主上焦,肾主下焦;肺主降,肾主升;肺主呼,肾主吸;肾主纳气,肺主出气。凡一身之气,其经纬本末出纳之序,皆二脏为之”。气的运动正常有序,机体新陈代谢才能正常进行,才能吸收营养物质,排出糟粕,维持机体稳态,生命才能持续。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肾气虚弱症候,如少气、乏力、气短等,补充肾气,才能保证肾的摄纳,才能固摄精微物质不外泄,有效减少蛋白尿。

2 DN 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重要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可以影响肾脏肾小球滤过率,引起肾小球内高压,导致肾脏高通透性,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成分随之漏出。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下降,表现为eGFR 降低。DN 的早中期主要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或临床蛋白尿。

2.1 古代中医对DN 的认识 古文献没有DN的论述,现将之归于“消渴、水肿”范畴论治。东汉张仲景首先提出了应用补肾法治疗消渴,应用肾气丸、瓜蒌瞿麦丸治疗消渴合并水气病,奠定了中医诊治DN 的基石。后世医家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和发展了DN 的病机认识,如《圣济总录》云:“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水液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明确指出了消渴发生水肿和肾脏的关系。这也为后世医家从肾论治DN 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现代中医对DN 的研究 DN 是由糖尿病进一步发展而来,往往合并严重的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早期肾脏功能可以代偿,血肌酐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维持在正常水平。随着病程延长,肾功能恶化,血肌酐水平升高,过渡到终末期阶段。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等同于中医“精气”的范畴。生理情况下,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肺的“通调水道”—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都依赖于肾脏的蒸腾气化作用而完成。肾脏功能正常,就能维持这种升降出入运动协调,“精气”就能够被固护,不致外泄。病理条件下,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均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障碍,形成水、湿、痰、瘀等病理产物,进一步损伤肾络使DN 病情加重。

肾脏是“降浊”的重要通路,因“肾司二便”,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一方面通过肾脏的蒸腾气化作用,尿液在膀胱中生成并排出体外;此外,粪便的形成主要在于大肠的传导,大肠传导功能的正常与否,取决于肾气的强弱。正如:《医学正传·秘结论》云:“肾主五液,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滋润,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燥结”;肾亦主元阳,肾火充实则火可暖土而大便实,肾火衰微则釜底无薪而大便溏薄。因此,二便的正常与否和肾脏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二便使机体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若肾脏功能失调,机体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功能减弱,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稽留在体内,进一步损害肾功能,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这些有害物质称之为“浊阴”,浊阴以“降”为顺。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水液代谢的整个过程需要肾的蒸腾气化来完成。肾的蒸腾气化,一方面使“清者”上升,布散周身;另一方面使“浊者”下降,化为尿液及粪便,排出体外,故“肾为胃之关”。临床上,可以通过“通腑泄浊”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肾脏负担,保护肾功能。我们在肾衰竭期常用的中药灌肠降低肌酐,保护肾功能就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肾虚蒸腾气化不利,就会发生“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故认为“升清降浊”失职是DN 发病的关键,肺、脾、肝等也起重要作用[8]。针对DN 的病因病机,现代医家多认为是由消渴病日久,肾元亏虚所致。

3 DN 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

现代多数医家认为:脾肾亏虚是糖尿病肾病发病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均从脾肾两虚论治DN[9]。笔者认为,肾元亏虚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其治疗,以补肾为主,恢复肾脏“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为关键。

“升清降浊”是人体新陈代谢的表现形式,“升清”即将人体的“精微”物质留于体内,通过脾气的散精作用输布于全身以供人体活动所需。“降浊”是指代谢过程中的“糟粕”、“废物”通过不同的方式如二便等形式排出体外,“降浊”与“升清”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密不可分。肾的“升清降浊”功能,均离不开肾的气化作用,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就是通过肾的蒸腾气化,将精微物质留于体内供人体利用,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这即是“清者上升,浊者下降”。五脏系统内有各种各样的升降出入运动,如脾胃的升降、肝胆的升降、肺肾主气的升降、心肾水火的升降等。其中肾的“升清降浊”功能主要与肾脏主水液代谢有关,升清降浊功能失调的程度随着DN 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加重。DN 的主要生化异常表现为微量蛋白尿或临床蛋白尿,蛋白质属于中医学说的“精微物质”,尿蛋白的排出等同于精微物质的丢失,现代医家认为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脾主升清”、“肾主封藏”,脾的统摄及肾的摄纳功能正常,精微物质才不会外泄。因此,脾肾两虚是导致蛋白尿的关键。纵观糖尿病肾病的进程,脾肾虚损贯穿始终,脾肾功能失调是产生蛋白尿的基本病机,湿热(毒)邪、瘀血等病理产物在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0]。现代研究表明,血瘀是病变持续发展和肾功能进行性衰退的重要因素,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抗变态反应性、调节机体免疫机能、改善肾脏循环、促进肾脏功能修复和纤维蛋白吸收作用[11]。

现代医家从脾肾入手论治蛋白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笔者认为,DN 蛋白尿发生的病变脏腑主要与肾脏相关,恢复肾脏的“升清降浊”功能,改善肾脏的“升降出入”紊乱,对于减少尿蛋白的排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DN 蛋白尿期肾功能尚能代偿,血肌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在正常范围。这个时期,恢复肾脏“升清”功能,可明显减少精微物质的排泄,可以通过补肾的方法,根据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的不同分别施治。肾气虚弱可以应用金匮肾气丸治疗,肾阴虚以六味地黄丸加减,肾阳虚以右归丸加减,同时配合补肾药物,如枸杞、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杜仲、续断、狗脊等,可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此外,恢复肾脏“降浊”功能,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延缓肾功能衰竭,临床上主要通过去除病理产物来实现。糖尿病肾病的病理产物主要包括:湿热(毒)邪、瘀血等。血瘀在糖尿病整个病程中贯穿始终,中医对DN 的治疗强调辨证的重点在早期,而此时的治疗主要是减少蛋白尿,延缓疾病的进展。瘀血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肾络瘀阻是糖尿病肾病的核心病机[5]。有医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中药姜黄,在DN 早期有较好的疗效[12]。此外,临床上常用的降浊药物有大黄、丹参、三七等。其中,大黄有去瘀生新的功效,可以荡涤肠胃,将有毒有害物质从大便排出,一定程度上改善肾脏“降浊阴”的功能,浊阴下降,清气自然能上升,精微物质才能固护。DN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医家的高度重视,目前西医学针对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理想,同时药物副作用较大。新型的口服降糖药物SGLT-2抑制剂在降糖同时,已证明肾脏的临床获益[13]。其中多项临床试验均证实有减少尿蛋白及改善肾功能作用,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现代中医对DN 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药组成和疗效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14-16]。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结合,笔者在临床上应用SGLT-2抑制剂基础上,联合补肾中药(肾四味:枸杞、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治疗,恢复肾脏“升降出入平衡”,在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方面取得显著疗效。

猜你喜欢

水液肾气蛋白尿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TIR与糖尿病蛋白尿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背后七颠百病消
出现蛋白尿如何检查治疗
孩子蛋白尿可能是生理性的
孩子胆小补补肾气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孩子胆小,补补肾气
小穴位 大健康
身体累了应“抖抖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