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弓汝恒生平述略

2020-12-29田卫冰

田卫冰¹,安 扬²

(1.河北省衡水市地域文化研究会,河北衡水053000;2.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弓汝恒(1842—1914)是清季深州宿儒,桐城宗师吴汝纶“著籍最蚤”的开山弟子[1]15,一生从事著述,在晚期桐城学派群体中以考据训诂学见长。他治家有道,待客有礼,“群从少长以次序立”[2]58,吴汝纶见后叹异不已,以为弓汝恒能够“政行于家”[1]17。弓汝恒嫡孙弓仲韬于1923 年8 月在其家中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台城特别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弓仲韬任支部书记,其他党员弓凤洲、弓成山等人也都是弓汝恒侄孙辈中的俊才[3]41。

这样一位重要人物,然见于文献资料甚少,今人介绍文章多付阙如,抑或语焉不详,近经广事搜求,得相关历史讯息数百条,其中《吴汝纶全集》收录给弓汝恒书札3通,《弓斐葊墓表》文1篇;《吴门弟子集》收录弓汝恒文一首;《贺先生文集》收《萝村先生墓表》1 篇,《贺先生书牍》收与弓汝恒往来书札3通;《北江先生文集》有《书隐先生传》《故友录·弓汝恒》文章2篇,其他提及弓汝恒者见于《先府君行述》等多处,《北江先生诗集》收有《送弓子贞》诗1首;《序异斋文集》有《书隐先生墓志铭》文1篇;《桐城文学渊源考》收弓汝恒介绍2条,《桐城文学撰述考》著述1 条;《大清畿辅先哲传》有传1篇;《深州风土记》涉及弓汝恒条目多达数十条,尤以金石卷及知州朱璋达、曹景郕序文为多,其他人谱、荐绅、艺文各卷也不在少数;弓汝恒的挚友贺涛之子贺葆真撰写的《收愚斋日记》,至弓汝恒逝世年月,录有12 条。今谨据上述碎片化历史信息整理成文。

一、世业耕读

弓汝恒,字子贞,号书隐,世称书隐先生,深州直隶州安平县台城里人,同治庚午科副榜举人,候选州判[4]。

据吴汝纶撰《深州风土记》人谱所载,弓氏始祖弓彦通、弓亨通于明朝永乐二年由灵石晋水村迁来,弓彦通居台城,占荒三百亩,弓亨通别居庄科头。

弓彦通生弓广,弓广生弓海,弓海生弓胜,弓胜生弓忠,弓忠生弓世铉,弓世铉生弓稳,弓稳生二子弓厚、弓佐。弓厚生弓维国,弓维国,廪生。弓维国生弓射斗,弓射斗,字诣薇,顺治岁贡生。弓射斗生弓旌,弓旌字征贤,生员。弓旌生弓斯张,弓斯张字子壮,候选州同。弓斯张生二子弓开元、弓作霖。弓开元字仲伯,雍正岁贡生。弓作霖,武生员。弓开元生弓裔昌,弓裔昌,监生。

弓稳次子弓佐,生三子弓正国、弓匡国、弓襄国。

弓正国字敷四,武生员。弓正国生弓调矢。弓调矢生弓弬,弓弬字际盛,赠武略骑尉。弓弬生弓扬休,弓扬休字美公,监生。弓扬休生弓炳翼,弓炳翼字御青,乾隆岁贡生。弓炳翼生弓允升,弓允升字登庸,候选州同知,道光七年施谷三百石,赈灾饥民,安平县令彭定泽旌表其闾。弓允升生弓省度,弓省度字巡南,贡生,候选教谕。弓省度生三子弓毓华、弓摛华、弓润华。弓摛华字斐葊,贡生,赏五品衔。

吴汝纶撰《弓斐葊墓表》称:“君少孤废学,学治生,以资使兄弟学。兄弟学皆成立,为诸生,有声学官,而君以一身生聚衣食百余口者五十年……君讳某,字斐葊,安平弓氏,尝以饥岁赈灾民有劳,由贡生加五品衔,卒于光绪甲午十月十日,年七十有三。曾祖炳翼,祖允升,父省度,世以儒为业。君娶王氏,继娶吴氏、赵氏。男四人,长者汝恒,汝恒生均,皆副榜贡。其余孙三人,曾孙二人。汝恒、均先后从余问学。”可知弓斐葊生于1822年,卒于1894年。据安平弓氏族谱稿本记载,弓摛华娶妻王氏,生三子弓汝恒、弓汝直、弓汝恂,后续娶吴氏生子弓汝恩,又娶赵氏生子弓汝纶。弓汝恒三弟弓汝恂,字季农,生员,应为安平县附学生员。弓汝直为捻军掠走,未记入墓表文中。

弓汝恒“生均,皆副榜贡生”,“汝恒、均先后从余问学”,弓均字次崔(?—1924),是吴汝纶主讲莲池书院时门人,从师受古文法,光绪二十年副榜举人。弓汝恒叔父弓润华之子弓汝勤字子钊者,也是吴汝纶主讲莲池书院时弟子。

弓汝昌为弓汝恒伯父弓毓华长子,是吴汝纶任深州知州时的弟子,光绪二年顺天乡试考取副榜第二名。《光绪丙子科顺天乡试同年齿录》弓汝昌履历可补《深州风土记》人谱处如下:“五世祖扬休,太学生,例赠修职郎”“高祖炳翼字御青,岁贡生,候选教谕,例授修职郎”“祖允升字登庸,候选州同知,例授宣德郎”“胞叔摛华字斐然,号心农,贡生”。

深州文瑞书院最后一位山长赵衡,与弓汝恒同是受业于吴汝纶门下的重要弟子,有《序异斋文集》八卷传世,他撰写的《书隐先生墓志铭》说:“先生安平弓氏,讳汝恒,字子贞,书隐其号也,少聪敏,好考据辞章之学,与武强贺松坡先生友,蹈厉腾倬,甚雄而劲。桐城吴先生为深州著风土记,先生与具资材,发昧刺漫,穰穰栉栉,书成手自缮袭,历卅奇载,坎厄十百,卒付梓行,炳照奕祀,一方生色。安平古曰博陵。汉魏晋氏以来,诸崔之故里也,清初颜习斋李恕谷两先生倡兴实学,揭孟子必有事焉,一言为的,即学即行,一洗汉宋注疏章句之腐。于时安平从游多弓氏,抑且数人,不知于先生何祖也。家有传业,性与学化,弱生固植,长又得名师友弼前挽右,著述之事,十而八九,洞见本原”。康雍间弓氏师从李塨者,查《光绪丙子科顺天乡试同年齿录》弓汝昌履历,是弓汝恒七世叔祖弓恒矢。另据《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八,颜李弟子中系安平弓氏者,尚有弓巽、弓御九,弓巽即弓恒矢长子,弓御九则不可考。

《书隐先生墓志铭》最后说弓汝恒“配赵孺人,子均,光绪甲午副贡生;堪,早卒。孙钤、鍹、炼。曾孙潮。均来乞铭,往岁,癸卯哭铭吴先生;壬子述贺先生行,哭之;今复为铭哭先生。异学日恣,不有硕宿,谁与支拄,未十四五年,连丧海内三大师,天下滔滔,伊于胡底,固不唯私之为恸”。赵衡将弓汝恒与吴汝纶、贺涛并称为“海内三大师”。

弓汝恒生弓均、弓堪,弓均子弓钤即弓仲韬(1892—1964),据衡水市文联原副主席胡业昌先生乡野调查,由于弓堪早卒无后,弓钤过继给叔父为嗣。曾祖弓摛华去世时,弓仲韬已经3岁,即“曾孙二人”之一,祖父去世时已23岁。弓钤宣统三年下半年考入北洋法政学堂中学第三班,1913 年加入北洋法政学会,与学长李大钊相友善。1914 年12 月北洋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奉命将第三班、第四班合并归入南开中学,1915 年弓钤毕业于南开中学,后升入国立北京法政专门学校。1923 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终身从事革命活动。

弓鍹字叔耕,曾赴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从事兵工制造。弓炼字季耘,学习铁路工程专业,抗战时曾任榆次火车站副站长[3]8。

弓汝恒家族自始祖以来,以至孙辈世代耕读为业,鲜有出仕为官者。

二、佐修《深州风土记》

同治三年弓汝恒参加顺天乡试,录为副榜。同治十年六月初九,吴汝纶到达深州治所,十日接篆视事,行知州事,不久吴汝纶开始整顿文瑞书院,为书院广置书籍,选拔一州三县(深州、武强、饶阳、安平)的高材生入书院读书,到书院“亲教课之,民忘其吏,推为大师”[5]13443。当时在书院肄业的弓汝恒被吴汝纶的学养折服,拜在其门下,弓汝恒仅小吴汝纶2岁,是吴收的第一个弟子。自此弓汝恒对吴汝纶“事之笃敬,遵师传,终其身不为他说所夺”[6]30。

同治十年(1871 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上奏朝廷,请求重修《畿辅通志》,遂在莲池书院设立修志总局,延聘翰林院编修、莲池书院院长黄彭年担任总纂,主持编修。随后又令各州县修志备览,吴汝纶奉檄纂修州志,并亲制采访条例16则,弓汝恒与深州张廷桢、武强贺锡珊协助编修。吴汝纶因其父吴元甲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十四日逝世于深州官舍,丁忧去职。

后吴汝纶到天津入李鸿章幕府,受深州知州朱靖旬命,“汝恒携稿,锡珊舟载其家所藏书以从”吴汝纶[6]30,继续纂修州志。武强贺氏藏书以精见称于畿南,贺涛作《授经堂记》云“吾曾王父购书七万余卷,其后岁有所增,今几百年”[7]98,多有方志类珍本,故其叔父贺锡珊将相关书籍装船,由滏阳河自小范运至天津,供吴汝纶参考。光绪六年吴汝纶任冀州知州,在冀州设修志局,弓汝恒、张廷桢、贺嘉枏等人继续佐修,光绪八年(1882 年)上半年吴汝纶致函朱靖旬,以冀州准备修闸开渠,“每日竭蹶不遑”,欲辞去纂修州志之事,并作解释:“弟已筹办数年,此时遽易新手,头绪纷如,无从着笔,致令执事为难,此则又无庸过虑。敝处未成各门,子贞、墨侪均已拟有底稿,规模略具。弟既辞谢,将来设局,即在贵处书院小寓,仍请子贞、墨侪始终其事。彼皆本地绅士,义难推委。目下子贞恐无暇及此,弟欲令其秋试之后,专力办此”[8]21-22。可知此时州志书稿,尚有数卷未成,但弓汝恒、贺嘉枏已经拟有底稿。墨侪是贺嘉枏的字,他是贺涛族侄,与贺涛同年中举,年岁略长于贺涛。朱靖旬没有答应吴汝纶辞修州志,之后张廷桢、贺嘉枏两人主要精力协助吴汝纶开渠,修志任务几乎落在乡试落第的弓汝恒一人身上。第二年朱靖旬升任保定知府,撤修志局。

光绪十七年(1891年)深州知州熊寿篯再置修志局于吴汝纶任院长的莲池书院,第二年4 月27日吴汝纶致函弓汝恒,说明金石卷元代以前,已经基本定稿,参考前代金石著录,“是皆录至当代而至。今吾辈为一州志书,而自明以来五百余年金石大文,尽弃而不录,殊非所安,吾意决当载之。但金石以立碑年月、撰人、书人官衔姓名为要,而旧志所载诸碑,则年月官衔及书丹人皆弃不录,无从考论,不成金石家体制。往年遣人抄出明以来诸碑,定成一册,不知尚在尊处否?其中有旧志所未收者,吾今尚欲录之”[8]70-71。吴汝纶还让弓汝恒将张居正撰《柳林寺冯保碑》及《张伯良厘定差徭碑》碑文锤拓寄去,认为饶阳县旧志载碑太少,也要加入一些。查《深州风土记》,柳林寺冯保碑是冯保其父冯汉神道碑。随后弓汝恒深入深州1 州3 县乡野之中,搜寻明以来金石碑文,后又以知州变换,修志之事不了了之。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朱璋达任知州复开局修纂,第二年吴汝纶避难深州,志稿终于完成。弓汝恒始终其事,修志当中,“金石传记、世族谱系遗集谣俗、物产皆所搜采,稿定犹以所闻列书眉上,以献”恩师[6]30,供吴汝纶参考定夺。因为该志没有绘图,中间吴汝纶虽然历尽曲折聘请李善兰入室弟子熊方柏、杜法孟前来测绘,而时任知州皆不能用之,只得名以《深州风土记》。《深州风土记》共22卷,是清代方志中的佳作,吴汝纶曾以字字有本,篇篇成文自许,尤其是创立人谱一门,广征谱牒及史籍文献,梳理望族大姓的演变,为我们今天研究衡水地域士族文化留下了难能可贵的文献资料。

弓汝恒近30年赞助修志,吴闿生说他“每一编脱手,珍重弆藏,视同性命,至亲密友求一寓目不可得”,唯一得见手稿的是老友贺涛哲嗣贺葆真,因为二人同有舆地研究的爱好,对稿本珍惜异常,其他人则谁也不敢借予,“数十年守护不怠”,“书局屡辍屡兴,卒得刊刻行世,不中道废坠,稿本不零落散失”,都是弓汝恒“保持之力”[1]15。莲池书院修志局也是弓汝恒鸠工刻版,后来又他将书版拉回深州文瑞书院,修版续雕,今日所见《深州风土记》刻工风格不一,也正以此。

三、终生专心舆地训诂之学

弓汝恒因追随吴汝纶修纂深州志,而留意于地理沿革,遂终其一生专心于此,是桐城派学人当中以考据训诂见长的学者。《桐城文学渊源考》说他“师事吴汝纶,受古文法,佐修《深州风土记》,遂尽弃他书,专心舆地之学三十年,贯穴经传,撰《古今地理沿革表》六十四卷”。《桐城文学撰述考》总其著述有以下几种:《古今地理沿革表》64 卷、《古碑文字考》2卷、《古今异音考》1卷、《说文古今异文考》4卷、《前汉辑要》5卷、《所好集》9卷、《闲闲录》6卷。《古今地理沿革表》64卷,弓汝恒用力最勤,他“考历代沿革为表六十四卷,采诸家说以备考订者又数十卷,其例以清代府县为纲,列历朝沿革于下,考郡县以治所为本,而参以疆界远近,纪分割并省之迹,采用之书,自历代诸史《元和郡县志》《寰宇记》及近代顾祖禹、洪亮吉、李兆洛、杨守敬所著为多。穷数十年精力,五易其稿而后成书。甲寅病革前一夕,呓语犹曰,检三十二页边行,再问不复语,遂卒”[6]30。此处所说“又数十卷”,名为《地理沿革说略》,1916年5月3日其子弓均曾持稿本入京给贺葆真看过[9]347。弓均于1917 年在京师将《古今地理沿革表》刊刻成朱印校本,然今存世者罕见。弓汝恒其它著述稿本于今都已散佚。

《大清畿辅先哲传》《吴门弟子集》《北江先生文集·故友录》均收录弓汝恒《复贺性存问历朝舆地沿革表书》一函,从中可见弓汝恒对舆地学的研究方向及意旨。以上3 书所存文字略有异同。该函是写给贺葆真的,性存是他的字,贺葆真名列《大清畿辅先哲传》5位编辑人员之末,所录当更为符合书札原貌,特录如下:“窃谓古今谈地理者,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两言尽之矣。然陵谷有变迁,河渠有移徙,则疆域之广袤,沿革代不侔矣。土宇有分合则城治有废兴,境界有短长则直到有增减,如此则图不能尽记也,记也不能尽翔也。广轮之度山川所著也,山川脉络准望所生也,方邪迂直、近远高下均于是乎。凭之,然一言东,则东南东也,东北亦东也,果何据而为此郡县之东乎?即辨其为东南矣,或以南而兼东,或以东而兼南,或南东各半,始差毫厘,终失千里,果何据而为东南之定数乎?或由某州至某郡,由某郡至某县,又自某州郡县所治所界忖之,或饶或减,歧出多端,果何据而可折衷一是乎?如此则书不能尽告也,高亦不能尽信,而矧古籍流传至今绝少,诸家著述搜集良难,信如所言,非强有力者不能也,然即有所获,而以此校彼,不合颇多,作者既视睫而未见,阅者复注心而不疑,乌可哉。果于自信,固所不敢,果于信书,亦有未安,此所以终夜旁皇,恨不得起前贤一问也。蒙始为此,窃自思维欲知古今之形似,必先据目前之图籍稍明者,如胡文忠之《一统舆图》马素臣所订《六德只之历代沿革图》杨守敬饶敦秩同撰之《历代沿革图》仿为本朝舆图数十图,上注我朝某地即先朝某地,推而上之以至史志言地之始,辨方位、量道里、审水道之所经、定关隘之所在,参伍错综以证之,直曲围径以准之,以志绳史,以史印志,取材于诸家地理书之说与所著他书之涉及地理者,以互证参,稽之久之乃能略得其实,呜乎,岂易言哉!冒此诸难,终不自量而竟欲为者,以用力既久,不忍中辍耳,今已粗成大概,而由尽所见证左绝无者,则阙疑以待,亦犹班氏汉志时云‘俟考’,沈氏宋志每著‘存疑’,从事于斯者,当若是矣。兹为表若干卷,复采诸书之说以备考订,取材无方,有得即录,非敢遽冀精覈,亦思渐臻明备,如苍苍不负,假我数年,亦终矢此移山填海之志已耳。僻处穹庐,既尠书籍之证明,又寡友朋之讨论,郁郁半生,有怀莫茹,因足下垂询,触我胸臆,遂一吐磊磊,不自觉其言之不足而长言也”[6]30-32。

吴汝纶曾赞弓汝恒道“门下能为专家之业者,惟子贞一人”[1]17。

四、为人至性,师友称道

弓汝恒少年时母亲王氏夫人去世,父亲还未续娶,弟弟妹妹幼小,啼哭不已,抚育重任由他担负起来,他把弟弟妹妹们抱在怀中,负于背上,终夜不睡,环走室内。

同治七年(1868年),捻军过安平,他二弟弓汝直被卷走,弓汝恒悲痛哭嚎,只身入捻军营中60多天,遍寻不得,归家后大病一场,从此一睡觉就长吁乱喊,终身没有痊愈。临死前交代子孙,割地数亩,刻石纪录弟弟出生年月及被掠走时日,希望弓汝直能够脱离捻军,在外成家立业,后人寻祖有验。弓摛华晚年腿脚不便,弓汝恒已年逾五旬,亲自左右扶持,不让子侄替代,曲尽为子之道。父亲去世后,弓汝恒持先父行状赴莲池书院,请恩师吴汝纶为作墓表,又请同学张廷桢书丹,刻碑立于墓阡,以彰其父之德。

弓汝恒自入吴汝纶门下,凡33 年,笃诚守信,若家人父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初五凌晨吴汝纶逃出保定[8]583-584,初六冒雨逃至唐县书院,时其弟子王振垚为书院山长,吴闿生《故友录》王振垚条中说他:“锐身营护,濒危不顾,先公留唐旬日,古愚引一院生徒,戢戢立阶下,执门下小生之礼,侍寝视膳,事必躬亲,至于粪除浣涤之役,皆任之。先公蹙然深致不安”[1]34。当时农忙时节,雇不到车辆南行,农忙一过,吴汝纶又雇车自祁州至安平台城,来到弓汝恒家中,即吴闿生《故友录》弓汝恒条下“先公尝避地至其家”[1]17。6月底弓汝恒、弓均父子率弓氏男丁保护吴汝纶至深州城内。

吴汝纶在弓汝恒家见到,弓家没有僮仆,“烦苦之事及盥洗进食,帣韝鞠跽,皆子弟任之,待客彬彬然”,弓汝恒的几位弟弟及子侄按次序侍立一旁,弓汝恒命退乃退,吴汝纶羡慕不已。吴汝纶到他住所,“诗书之气,薰染而不能去”。吴汝纶问他治家之道,弓汝恒云“此先子之所留贻也”[2]57,归功其父。弓汝恒请恩师为弓氏祠堂题联,吴汝纶欣然命笔写道:“北枕沙唐滋三水,南俯滹沱,中有仁人之里;远媲汉晋魏诸崔,近师颜李,蔚为方志之光”[10]3。

吴汝纶编纂完成《深州风土记》后,辞去莲池书院和畿辅学堂的关聘,决意南归。直隶布政使直接派弁勇持函到深州,催促吴汝纶回任保定,吴汝纶实在不好推辞,只好应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一月八日吴汝纶致函莲池书院提调宋朝桢:“方伯所遣弁勇,持函见招,断无不往之义,因此间诸友纠众苛留,遂定缓数日,期以初八就道,诸公又远谋之墨侪,墨侪授以锦囊,谓强留之术,只以不说情理为宗,于是诸公既环守不去,又迭赴州署,不令鄙宗代雇车辆,因此初八之约,又成画饼。弁勇数人,势难久候,只得先遣还省销差。俟后诸友留客之意少懈,再行由此间雇车北行,亦不必再劳遣使”[8]326。本来说好八日吴汝纶父子跟随弁勇回保定,弓汝恒又去函问贺嘉枏留师之计,贺墨侪的锦囊妙策是不用理由,就是不让走。弓汝恒带领弓均、张廷桢、常堉璋、李广濂、郭增庆、武锡钰、康思恒、李树棠等人依计而行,围住吴汝纶讲诗论文,环堵不去,派人知会州署,深州一州之内,谁家也不能雇车给吴氏父子。弓汝恒提出,自同治十年(1871 年)奉檄修志,历30 年终于修完,无论如何也请恩师亲督刻工雕版完成,再行离去不迟。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一月十五日吴汝纶致函宋朝桢,让其在保定访求好纸,以备印刷《深州风土记》,函云:“弓子贞诸公,志在惜费,不欲用好纸。吾谓若专为惜费,则刻固不必精,即编纂亦当如道光时三月成之,何必迟至数十年,及刻板又多方加价乎?若欲书成善本,则不惟坏纸不可用,即刷印亦须良工,装订亦须如法,事事非多费不可。此间诸人,待我可谓至厚,独此事未甚同心”[8]331。主要因为大乱未平,深州财力不足,弓汝恒等人考虑先梓行出版,吴汝纶则精益求精,毕竟这是师徒众人30 年殚精竭虑,以桐城文法编纂的一部精品志书,不宜草率。腊月初十日[8]334,雕版完成后,弓汝恒等人才放恩师吴汝纶携子北去。吴氏家眷又在深州南庄住了将近1年,吴闿生的母亲欧氏夫人及妻、子于光绪辛丑(1901 年)十一月初在郭增庆、张廷桢的护送下才回到保定,26日吴汝纶致函张廷桢道谢,说到“弓子贞、景崔乔梓,废财费力,尚未及道谢,请先为我致声”[8]385。

吴汝纶独子吴闿生,虽小弓汝恒37岁,二人相交甚契,庚子乱时,吴闿生拜访弓汝恒后作《书隐先生传》,云其室“萧然一榻,图书满架,不知世变之亟也,自题其室曰书隐庐”[11]33,深服其高古之风。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吴汝纶病逝于桐城家中,料理丧事后吴闿生定居保定,在直隶学校司编译新式教材,往来京师、保定间刊印其父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兼直隶校士馆讲席,同年贺涛入署理直隶按察使陈启泰幕,也来到保定。《贺葆真日记》16 卷,光绪三十一年六月二日(1905年7月4日)记曰“弓子贞先生来。先生著书家居,未尝奔走于世,以干利禄。此次来保,访辟疆与吾父也,即馆于辟疆”[9]111。七月十六日(1905年8月16日)记曰:“弓子贞来函,却辟疆之馈。子贞之来保定也,辟疆以百金相馈,谢不受。龂龂久之,词色俱利,吾父为和解之,卒不能决,故既归而来函却之也”[9]120。在弓汝恒到保定的前一天,贺涛以目盲故,由外甥宗俊贞来接替贺葆真为其读书,贺葆真入都,直至七月七日方回保定,个中曲折,其不能尽知。

《贺先生书牍》收有《与弓子贞》一函,为两卷书牍中文字最长的信札,能明其中原委。原函先云“辟疆馈金,执事不受,各执一词……既以裁判此案见委,义不容辞”。贺涛作为吴门弟子后期代表人物,贺涛自幼与弓汝恒相交,二人最为相知,吴闿生在光绪二十六年拜在贺涛门下受古文义法,二人争执,由贺涛裁夺,最为相宜。弓汝恒到保定访友,其时贺涛为人幕宾,不好久住,即住在吴闿生家中,帮忙整理先师遗稿。吴闿生以白银百两为弓汝恒祝寿,报当年庚子乱时相助之情,弓汝恒认为弓氏父子两代,兄弟群从皆受业于吴门,师门恩深似海,坚决不受,以为吴闿生以常人待己,愤而回家,给吴闿生写信怒责其重财轻友。

对潘际銮总结的这套婚姻秘籍,夫人总是含笑默认。最明显的例证是,年近九旬的潘际銮几乎是“生活白痴”。一次接受媒体采访,夫人说潘际銮“家务完全不会”后,潘际銮心下有些不服,晚饭前便执意要做份番茄蛋汤,但到了调味时,连盐和味精都分不清楚,无奈只好向夫人求助。过后,潘际銮不得不服气地自嘲:“说焊接我什么都懂,说生活我一窍不通。”

“与辟疆书其词过激,辟疆复书曲尽情理,亦间有激词,恐左右不察,转增其怒,故留其书不发,而先以鄙说进”。贺涛先批评了弓汝恒在给吴闿生书信中言辞过于激烈,吴闿生写好回函,请贺涛劝解弓汝恒收下寿金,贺涛认为复函曲尽情理,但也有过头的言语,故没让发出,写下了这封长函。

“辟疆朋友通财之说,乃古今通义,今以百金为寿,而执事乃曰,此常人我也,是常人有朋友,而君子不得有朋友也,于理安乎?报施之说,圣贤不废,固不必过为高论,君乃欲泯报施之迹,以为虽自效于师门,非施也夫。既以自效师门者,非施,则辟疆有所效于左右,安得谓之报乎?既以辟疆所效者为报,则君之自效于师门者,亦不得不谓之施矣,无乃欲泯其迹而弥彰之乎?此执事所不能自解者也。至于其迹可畏之说,尤为怪骇,不但辟疆无此意,即旁人亦何至以此见疑,其存此见疑者,必浅者徒也。执事尝怪辟疆以常人相待,今乃以常人待辟疆,又以常人自待,不自相矛盾乎?吾意执事不至如此之浅,特故作惊人之语,以曲成其私见耳,而不知其言之可笑也,辟疆之意以为我重友轻财,君重财轻友,其言似激而非激也。假令辟疆为子谋事或进忠言于左右,君必安然受之曰,此朋友之义务也,通财犹此义也。今辟疆有所进,君乃大惊骇,特别于朋友义务之外,曰区区朋友间,安得如此大举动,而却而不敢受,谓之重财轻友,君又奚辞。先师之没,弟亦尝少尽人事,辟疆以为可入股本,以所刻书见赠,弟辞不敢受,辟疆曰,子所赠者,谓之刻书股本可,谓之人事亦可,我之赠者,以为股本所应得可,以为人事亦可,两世交情,不必沾沾于此。其说至通,我遂坦然受之,自谓光明磊落。如子所言,则我之名节为辟疆所汙久矣。既以裁判此案见委,故敢略为辨白,虽近戏言,实有至理,伏望采择”。贺涛不愧桐城古文名家,娓娓道来,义理深邃,能受八面之风。随之话锋一转,细述吴闿生馈金之诚:

“辟疆尝言及执事之家计艰窘,引以为忧。今日之举,其情至厚,其意至诚,又恐君不受,踌躇数日,与君再三言之,然后举以相畀,其委曲以将情意者又如此,而犹却而不受,君心何以安,而辟疆何以堪乎?故复书有曰,子如不受,是以我财为非义,而以盗贼待我也;又曰,我即出手,不能缩回;又曰,今日之举,不但奉母命,乃体先公之意,子如不受,则子所以赙我者,亦不当受矣,其言虽甚激烈,乃欲尽义务之热心所迫切而出之者也,其情益厚,其意益诚,仍欲将原金奉上”。吴闿生以弓汝恒家居著述,困顿乡里,生计艰窘为忧,思考再三,决定以为弓汝恒祝寿为名,馈赠百金。贺涛扣留未发的吴闿生复函中,也说了三层意思,弓汝恒如果不受,是以吴闿生馈金为不义之财;吴闿生既然已经有赠金之举,如若收回,吴闿生何以立于友朋之间;吴闿生百金为寿是奉母之命,而且这也是吴汝纶生前的愿望。前吴汝纶致函张廷桢中确有此意,只是次年五月东渡考察学制,为人构陷不能回京复命,归里扫墓,竟而逝世,吴闿生所言不虚。吴闿生又说如果百金为寿,弓汝恒不受,那么父亲丧事,弓汝恒所送赙金,吴闿生也不能要了,说已至此,弓汝恒不得不接受馈赠了。

贺涛希望弓汝恒“回心易虑,勿再辞却,以全交谊,小廉曲谨,君子弗尚,即有时却馈不受,亦当视其人何如,与其人之交何如,其馈我之情义何如,不能偏执己见也,不胜迫切待命之至”。随后贺涛诙谐风趣性情又发,说“君尝以墓铭见委,君如不听吾言,我将直叙今日之事,曰君性褊急,不可以情理喻,吴辟疆交至厚也,辟疆馈以金不受,强之,怒,遂与绝交,涛劝之不听也,其褊急如此”[12]36-37。可惜贺涛于1912 年3 月15 日先弓汝恒而去,4月6日弓汝恒寄“挽联两幅”送达故城县郑口镇贺家,丧礼上“所得挽联以吴君辟疆为最,弓君挽联为最痛”[9]192。

弓汝恒、吴闿生、贺涛作为桐城派晚期著名学者,他们的高风亮节,足以垂范后学。

五、推动地方新式教育

作为地方士绅,弓汝恒热心地方教育事业,安平县向无书院,光绪三年(1877 年)知县王家瑞带头捐俸制钱50万,募集重金创建滋阳书院,王家瑞离任后继续捐钱百万供给书院膏火,作为书院董事的弓汝恒撰写了《邑侯王公遗爱颂》碑文[13]9,惜今碑、文皆不可考。

清季新学兴起,新式小学教育势必需要改革,弓汝恒曾多次致函吴汝纶,向老师请教如何革新地方学制,推动基础教育,能够跟上时代步伐,不至亡国灭种。

戊戌变法期间时文废除,弓汝恒陷入迷茫,致函吴汝纶,希望前往莲池探望恩师,向其请教深州学子学习外国时务,当从何处入手。当时吴汝纶的新式教育思想体系尚未成熟,当年7 月10 日复函说“时文废后,后生应科举,欲求外国时务,舍阅报无从问津。保定势须别立章程,以经费过绌,恐亦止敷衍了事。此举本为兴西学而设,窃恐西学未兴,而中学先废,亦中国之奇变。诸公轻率献议,全不计其利弊,国无转移风气为物望所归之人,愈变必且愈坏,吾辈垂老见此,殊非幸也。台驾能来一倾积愫,至慰私望。承询后生读中国书,窃谓初学以《论语》《孟子》《左传》《战国策》为主,辅以《纲鉴正史约》陈文恭手辑本;中才进业,则以《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通鉴辑览》为主;上才则六经卒业,《史记》《汉书》《庄子》又必读之书也。若西学则无师不度”[8]208。

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秋,经过开办西文学堂、东文学堂、创办译书局,吴汝纶深思熟虑后,为弓汝恒等深冀二州士绅撰写了《学堂课程》,就新式学堂的课程安排、学习时限作出了具体指导。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吴汝纶东渡日本考察学制,弓汝恒又代表深州士绅向其致函请教西学如何推行,8 月24 日吴汝纶复函弓汝恒:“别后以五月初三日自京起程,到此以后,排日考察学制,几无暇晷,此邦学制已大备,我国难遽追及。此时西学无师,各州县穷于兴办。但束手坐待,终非长策,不如劝令遍开小学堂,即用旧时师生,旧时教法,不过加一算术,幼孩当学心算、笔算加减乘除粗浅之法,以为将来算学基础,此等似尚不难。其年及成人,或令从西人学英法语,亦不甚难。其他西学,暂置后图,似较束手坐待为犹善。大学堂纵有奏定章程,恐亦未必尽能推行,不如我行我法,随时改善,望老弟等酌之”[8]428-429。从吴汝纶给弓汝恒的这封信函中,可以看出吴汝纶对新式教育推行已经有了一个成熟方案。

弓汝恒等人尊师之计,大力推进地方教育革新,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深州本境官立初等小学堂3 所、公立114 所、私立12 所,在堂学生7 120 名(直隶一省在堂学生人数之最,当时每县平均为1 150 名);饶阳官立初等小学堂106 所、私立19 所,在堂学生2 886 名;安平公立初等小学堂87 所、私立1 所,在堂学生3 092 名[13]176。安平县经官绅竭力兴学,先后创办了劝学所、初级师范学堂、初级女学堂,并成功召开了全县小学运动大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又在圣姑台东兴建高等小学校舍1 所,1 班高小学生及初级师范简易班入学读书,事竣呈报,直隶提学司批示:“安平兴学之胜,驾乎津保以上”[14]18。据统计,自光绪三十年(1904 年)正月安平县高等小学堂开办至1933 年,其中关于师范教育的传习所讲习所办班10 余期,男女乡师毕业不下400 人;小学教育中毕业高小1300 余人,初小32000 余人[14]25,虽然此时弓汝恒已经去世20 年,但新学初兴之时,其为之往来奔走,不谓无功。

辛亥革命后弓汝恒甘守清贫,著书家居,1914年10月16日卒于家中,11月24日葬于弓氏祖茔,享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