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痛经的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2020-12-29程钟慧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1期
关键词:电针原发性针刺

程钟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0 引言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病变也称为功能性痛经,常见于未经产妇女,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和继发性痛经(盆腔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痛经如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粘膜下子宫肌瘤、宫腔粘连、子宫畸形、宫内异物等)。近年来报道全世界痛经发病率为45%--90%。[2]除经期感到不适外,对生活质量影响也较大,严重者不能工作和学习,对睡眠影响也较大。所以研究痛经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痛经指经气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又称经行腹痛,基本病机为不同则痛或不容则痛,实者为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虚者为冲任虚损,胞宫经脉失濡养[1]。关于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3]《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现。《玉龙经》[4]有:“妇人血气痛,合谷补,三阴交泻”的论述。《针灸大全》[5]提到:“女人经水正行,头晕小腹痛,照海……阴交以穴,内庭二穴,合谷二穴”。由于针灸对痛经具有较好疗效,近年来研究针灸治疗痛经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多从调理冲任,温经止痛论治。多采用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要有单纯针刺,电针,耳穴、穴位敷贴,皮肤针等多种治疗手段。

1 单纯针刺治疗痛经

单纯针刺治疗痛经痛苦少,操作简单,不需要患者留意太多注意事项,也相对安全,临床使用也比较广泛。

卜彦青[6]针灸单穴、多穴对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针刺十七椎单穴治疗);B组20例(予针刺三阴交、次髎、地机、十七椎多穴治疗);C组40例(不予针刺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3周期评价疗效发现同期痛经症状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痛经症状疼痛程度随访1周期时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B2组各周期症状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单穴及多穴预针刺对原发性痛经皆有较好疗效,多穴治疗的远期疗效优于单穴治疗。预针灸的疗法提前介入治疗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更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

苗艳焕[7]等研究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期三阴交穴的压痛反应将3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痛经组)和30例健康女性(健康组)纳入本试验。分别在两组受试者的月(痛)经期和非经期进行三阴交穴压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值和压痛阈值评估,并进行比较。结果:痛经组痛经期的三阴交穴VAS值显著高于非经期、健康组月经期(P<0.05);痛经组痛经期的三阴交穴压痛阈值显著低于非经期、健康组月经期(P<0.01);健康组和痛经组的非经期三阴交穴VAS值和压痛阈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经的急性发作可使三阴交穴压痛反应更敏感。寻找其他敏化穴位,共同治疗疾病吗,值得进一步研究。

李艳梅[8]等通过比较痛经时针刺单穴十七椎和多穴针刺治疗痛经的疗效差别,为取穴提供依据。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穴组和多穴组,每组19例。单穴组取穴十七椎,多穴组取十七椎、三阴交、地机、次髎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其中单穴组多穴组的有效率和痊愈率差不多(P>0.05);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疼痛总频率评分、痛经严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01),但两组间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在疼痛时进行针刺,只取一个穴位十七椎即可达到与选取多穴相同的止痛效果。该研究对我们临床选穴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有利于减少选穴量,用穴少而精减轻患者痛苦。但该研究并为阐述清楚痛经患者的疼痛部位和性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且十七椎强于其他各穴的中西医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2 温针灸或针刺结合TDP照射治疗原发性痛经

马凤君[9]等人随机选取34名痛经妇女,原发性15,继发性17(包括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于月经疼痛发作第一天开始连续针刺十七椎、承山、三阴交三穴配合TDP照射腰骶部,承山、三阴交采用电针疏密波,三日为一疗程,连续三个月,结束后随访三个月,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末见复发,计22例: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计12例;无效:疼痛未见改善,计0例。说明此三穴对痛经的止痛作用较好,样本中夹杂了原发性及继发性痛经,文献质量相对较差,且没有证据表明对原发疾病有改善,因此还需要继续研究对原发疾病更好的治疗方法。

张鑫鑫、李伟红[10]比较电针与西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72例EM患者按就诊科室分为电针组和西药各36例。电针组穴取气海、关元、中极、子宫、地机、三阴交、合谷、太冲针刺得气后双侧子宫分别与关元、中极相配接G6805-1型脉冲电子治疗仪,选用连续波隔;西药组口服米非司酮片,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评分,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血清ca125含量。电针组总有效率、疼痛评分降低和血清CA125降低幅度均优于西药组。随访1年,电针组复发率为17,6%(6/34)大于西药组为33.3%(11/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治疗EM临床疗效显著,且1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西药组,是一种可以推广运用的针灸临床治疗方法。但是该研究对照组米司非酮并非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一线用药,用来做对照不甚合理,且仅以血清标志物作为诊断指标稍欠妥,应当采用更有价值的指标作为缓解指标。

高燕[11]等分析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通过选择132例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田七痛经胶囊治疗,治疗4个月经周期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9.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行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安全可靠,可发挥调经止痛、行气活血的功效,且该法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昶[12]等热比较针刺联合红外光疗仪与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根据严格纳入排除标准选取64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温针灸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3组综合疗效分别为68.18%、63.64%和45.00%;治疗组、温针灸组综合有效率和治疗后VAS分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治疗组、温针灸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针刺联合红外光疗仪和温针灸均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手段。红外光疗仪以其温控好、易操作、无污染等优点,将具有广大应用前景。对我们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提供了较好的指导。目前我们临床大多同时采用红外线照射和艾灸同时治疗,根据该研究说明此种方法存在资源的浪费,但是否能完全用红外线照射代替艾灸还需进行更大样本的研究。

3 其他针灸外治法治疗痛经

朱英[13]等人研究隔药灸神阙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经期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治疗痛经发现寒凝型和气滞型痛经与血液高“凝、浓、黏、集”相关,而隔姜灸神阙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来改善痛经。该研究通过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了86例评分在中度以上、两周内未服用过相关药物的寒凝血瘀型和气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神阙隔姜灸组和西药吲哚美辛止痛组。其中隔药灸组寒凝血瘀型使用气滞血瘀型用乳香没药白芍当归寒湿凝滞型用肉桂吴茱萸小茴香赤芍炮姜隔药灸。疗效结果无论是从血液流变学还是痛经的减轻程度来看,隔姜灸组的指标改善都由于吲哚美辛组。且副作用较低,值得临床推广。由于该试验采用了严格纳入排除标准因此结果较可靠。

张婉宁[14]等人利用海仁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联易牌“艾叶正气油(艾叶精油-渗透型)”作为艾条的替代产品,采用贴敷方法治疗腰骶部疼痛。使用“艾叶正气油(艾叶精油-渗透型)”贴敷和艾油推拿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根据VAS评分,艾油贴敷组有效率为70.0%,艾油推拿组为63.3%。两组比较艾贴敷组疗效略优于艾油推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疗效相当起效的并非只有推拿,而是艾叶正气油,但无其他对照组对比,结论说服力不够强。不过,使用艾叶精油避免了燃烧艾条时烟雾带来的不适和容易烫伤患者和医者的弊端,在某些特殊人群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4 针药结合治疗痛经

针药结合的优势在于内外同治,相互辅助,又能减轻相互的不良反应,达到增效减负的作用,在治疗痛经上,杂合以治,也是临床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

韩冬梅[15]等人研究止痛方配合耳穴贴压对痛经患者的疗效观察,选取血热型者6例,虚寒型者19例,虚寒挟瘀型者5例作为试验组采用止痛方配合耳穴压丸子宫、神门、内分泌、交感、皮质下、肝、肾。对照组30例血热型者3例,虚寒型者16例,虚寒挟瘀型者11例仅使用止痛方用同样的方法治疗三个周期。结果证明试验组配合耳穴贴压疗效更佳。该研究采用提前治疗的方法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但对照组和试验组不同证型的痛经均采取同样的止痛方治疗,可能是导致对照组疗效降低的原因。但由于缺少组的对照的数据不能进一步分析。所以如果调整用药方案,试验结果和数据应当更佳。

吴霍曼[16]观察温经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将9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治疗组予温经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予布洛芬缓释胶囊、罗通定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静脉血清前列腺素2α(PGF-2α)变化,并评价疗效。发现温经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疗效,可通过降低静脉血清PGF-2α,升高血清PGE2来实现。该研究使用了双重标准来反应处理因素的实验效应,比较客观的反应了结果。

针灸治疗痛经尤其是原发性痛经有肯定的疗效,从分子生物学机制上也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裴培天[17]等人观察痛经小鼠发现痛经模型大鼠存在内源性NO合成和释放减少,而针刺痛经模型大鼠关元穴及三阴交穴能明显升高子宫组织中NO的水平。针灸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来改善痛经。宋晓琳等[18]通过电针痛经模型大鼠双侧三阴交穴后发现,电针组大鼠子宫局部镇痛物质β-内啡肽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可能为其阵痛机制之一。此外针灸还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来缓解痛经,如李春华等[19]研究发现电针可以通过预先介入大鼠穴位而缓解大鼠子宫血管的痉挛,改善大鼠子宫微循环,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针灸治疗痛经的机制被现代医学阐述的较为清楚,但大多数是以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不能完全推论到人身上,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支持这些观点。

5 总结

以上文献有针灸或其他疗法对痛经的治疗,也有针药结合的治疗,总得来说针灸和法对痛经的止痛效应较好,但药结合远期疗效更优,而对于继发性痛经的原发疾病治疗较少,提示了我们需要从其他方向来思考对原发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目前关于针灸治疗痛经的研究多种多样,由于试验条件和对病人的伦理学问题,或其他客观主观因素的限制,许多研究在课题的设计和数据处理分析等方面不能做到完美和尽量的客观,但也能对我们的学习和临床工作进行一定的指导,也为科研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猜你喜欢

电针原发性针刺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清明的雨
原发性牙齿萌出障碍(PFE)的研究现状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原发性甲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外伤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血巨核细胞体外扩散的相关性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