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取向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优化

2020-12-28程辉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14期

程辉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虽然令人眼前一亮,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专业性的课程论、课程不能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学习论不能体现小学数学学段特性、教学论不能体现小学教育中的实践性、实践课不能体现研究性与经验性、评价部分不能体现小学教育的综合性和发展性方面。那么该如何改变?本文提出了具体改革举措。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问题与改变;师范生的自我追求

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8月18日发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升教师素质。而其中关于小学教育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以其独特的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受到广泛关注,其主要目的在于要求教师体现专业特点,从而体现当前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一、“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不能体现教师的专业性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的课程论部分就是要求教师“讲什么”,主要目的在于让教师掌握小学数学的学科知识结构,明确对自己素质的要求以及目标。还有就是该如何讲述知识,从而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在这种背景下课程论部分体现教师专业特点十分重要。在美国,现在拥有一套针对小学教育专业、中学教育专业、大学教育专业的严谨排名。但是我国对小学教育的发展仍然处于探索期,这就需要快速改革。

课程论专业性不强可以从以下方面看出。1.缺乏学科定位。教育学学科在二级学科中有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三个学科,而其中教育学学科所包含的十个三级学科中并不包括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学是对小学教师的培训,而小学教师将来面对的是年幼无知、需要打基础的孩子,如此轻视小学教育学,让人难以接受,所以将小学教育学加入教育学学科迫在眉睫。2.缺乏知识逻辑。对知识的接受,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先接受理论知识,在明白知识的内容之后再在生活中加以运用,这样才体现了知识的传授与流动。在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排版中特别重视问题场景的创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但是这些改革并没有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得到反映,这说明了现实中教学早已发生改革,逐步走向实践、创新,而“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却没有改变,依旧是老一套,忽略了经验课程与实践课程。

(二)学习论不能体现小学数学学科特点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的学习论是对小学数学“怎么学”的要求,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师范生掌握小学教育中的特点与规律,明白将来在任教期间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知道小学生如何学习,以培养小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以及良好的学习作风。

小学数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在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提倡自主学习、探究问题以及合作的学习方法,强调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但是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关于学习论部分还是没有体现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能力、认知等内容。

(三)教学论不能体现小学教育中的实践性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教学论是对小学数学“怎么教”的要求,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师范生掌握教授小学数学的基本特点,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奠定实践基础。但是我国教师教育一直以来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缺乏实践性。教学论本身就是要指导教学改革,使其具有实践性,但是大部分教材并没有对小学教育进行教导与指示教育,虽然教材中确实有一些理论、观点,但是没有指出具体在教学中该如何操作,而师范生在学习时只学习到了这些表面文章,在实践教学中往往会产生困惑与茫然。

(四)实践课不能体现研究性与经验性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的实践课程是为了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从而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实践的特点,但如今,实践课程内容依旧很少,这对于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不利,所以需要增加对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课程。

(五)评价部分不能体现小学教育的综合性、发展性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的评价部分是对教学实践中“效果如何”的具体表现,是师范生对教材的讲解、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是让师范生了解怎样工作才能形成稳定的价值实现,以及将来的目标与奋斗的方向。

在笔者看來评价有三点很关键:1.综合性,就是要求教师、教材、学生三者达到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三者互动,互相依存;2.示范性,为什么要进行评价?因为评价是一种约束教师的手段,它要求师范生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发挥到实际的教学中,并且在教学中不遗余力,同时思考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3.发展性。强调发展性是因为部分师范生存在急功近利的缺点,那么在教学中就容易为了成效而忽略真正的发展方向,它要求师范生不要在意表面上的称赞,不回避批评,全面发展,既认识自身的缺点,也能够发展自身的优势。评价肯定了师范生为教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引导师范生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具体改革举措

(一)优化课程内容,突出专业性

为了让小学教育可以与教育原理和课程理论充分结合,具体可以在两个方面进行设置。1.对课本深入解读。课本既是国家政策的反映,也是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媒介,而对课本有深入的了解对老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在实际中该如何表达呢?那就应该让师范生了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知识框架,让师范生掌握编写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思想。2.对实践性的重视。笔者在前文已经讲述过实践性面临的困境,因而应该在课程中加入实践性的内容,让课程不仅仅拘泥于格式化的表面知识传授。

(二)优化学习内容,突出学习论特点

学习论是对师范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技能的培育,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就需要以师范生为主,教授其方法,再由教师进行合理地引导,帮助师范生了解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特点,从而对症下药,做好教育工作。归根结底,就是让师范生了解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程度,从小学生的角度研究问题,而不是以教师本身的角度看待问题。

(三)优化教学论,突出实践性

作为反映小学教育中实践性的教学论部分,其核心是将所有知识整合后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对知识的整合能力不足,再加上不同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呈现的时间、过程都有不同的讲究,那么如何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呢?笔者认为,应该依据实践活动的特点,在面对不同知识时保持敏锐,明白知识背后的价值体现,从而学会展现自身的价值,树立个人核心价值观。

(四)优化技能内容,展现课程实践性

当今教育对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而师范生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对教学知识完全掌握,因此笔者认为,师范生可以优先发展自身急需的特长,比如先选择写一手好字或钻研数学模型。

三、结语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迫在眉睫,正视其中存在的弊端,发展自身合乎国家需要的特点,重视小学教育的地位,笔者相信这一天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王成营.实践取向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优化[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36(2):59-65.

[2]张超.“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师教育论坛,2016,29(5):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