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台乡村融合现状与对策探析

2020-12-28谢颖

台湾农业探索 2020年5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谢颖

摘 要:【目的/意义】在两岸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背景下,闽台乡村融合前景广阔。研究从产业、体系、人才、沟通机制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以期为提升两岸乡村融合的全面性建言献策。【方法/过程】通过文献查阅等方法回顾、总结闽台乡村融合的现状,提出现阶段闽台乡村融合的成效与不足,并探析相应对策。【结果/结论】现阶段,闽台乡村融合在农业合作、社区营造、乡村治理与交流平台建设的实践上初现成效,未来应从乡村现代产业体系、乡村治理与社区营造体系、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乡村金融服务水平与两岸乡村交流机制等方面实现进一步的融合。

关键词:乡村融合;乡村振兴; 双向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20)05-0008-05

Abstract: 【Objective/Meaning】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the integration of villages in Fujian and Taiwan has broad prosp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system, talent,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rural integra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Methods/Procedures】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integr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was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and the 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rural integr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at the present stage were put forward, and then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explored. 【Results/Conclusions】At present, the rural integr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community building, rural govern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xchange platform. In the future, the rural integr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should be optim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rural modern industry system, rural governance and community building system, rur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brand, talent introduction and training mechanism, rural financial service level and rural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Key words: rural integr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two-way integration

隨着两岸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闽台乡村融合成为进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基准点。近年来,福建以“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建设美丽、文明、善治、殷实乡村”为目标,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推动乡村振兴,而落实闽台乡村融合的举措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闽台乡村融合发展的前景广阔。其一,乡村产业融合以农业为主,而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不断深入,合作领域由点到面、逐步辐射拓宽。目前,福建在农业领域大范围地引用台资,合作的数量与规模已达到大陆各省的首位。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福建省的台资农业项目达2681个,新批台资农业项目45个,合同利用台资39.5亿美元[1]。其二,乡村振兴为两岸融合提供了合适的契机,且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为闽台在乡村振兴问题上发挥各自的长处提供了平台。台湾地区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上具备充分的前期经验,在休闲农业和精致农业领域取得了技术、生产管理、品种等优势;而福建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资源优势,庞大的市场与消费群体还能满足台湾农业的市场需求,有助于推动两岸在乡村建设的合作中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现阶段对于闽台乡村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融合与体系融合的层面。在产业融合的层面,学者们较多地探讨了两岸农业、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农业是地方产业合作的基础。朱莉莉[2]认为福建乡村在对台湾高新农业技术的承接过程中,产业的对接能力得到了持续的提升。高孟非[3]提出地方农业的融合与合作产业园的建立,能够提高两岸的农业合作水平。同时,要提高产业附加值,必须实现农业与高端产业的有机结合。廖开顺[4]立足于闽台乡村地区的文化特色,建议乡村发展社区特色文创产业,以旅游的活化引领乡村振兴。蒋周莉[5]提出了组合与体验兼具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将乡村农业资源与旅游建设的交融发挥到最大化。在体系融合的层面,以往的研究主要沿着台湾乡村治理或社区营造启示的方向延伸,一般观点认为,大陆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需要从台湾吸收有益经验,刻画以村民为核心的多元化乡村建设地图[6],推动小农经营组织与乡村治理的结合,形成具有文化特质的乡村经营、旅游社区[7]。

在闽台乡村融合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多从单方面出发,集中讨论产业或治理体系等单一因素对于乡村建设的启示,较少从多个要素的角度探讨如何深化两岸乡村融合;同时,现有研究提及的闽台乡村融合大部分为单向融合,即只探讨福建如何从台湾乡村建设中汲取经验,较少关注福建与台湾在两岸乡村建设中的协同力量。因此,本文将从产业、体系、人才、沟通机制等多方位的角度展开思考,以提升两岸乡村融合的全面性与协同性为目标,探析推动闽台乡村高质量融合的有效举措。

1 闽台乡村融合的现状

1.1 闽台乡村融合的成效

1.1.1 推动闽台农业全方位的合作

近年来,福建省对台经贸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闽台农产品贸易总额稳定增长,农业合作亮点纷呈。2018年,福建省现有的6家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农业农村部、国台办考评中包揽前6名,农业利用台资数量和规模保持大陆首位[8]。作为促进农业合作与交流的试验田,各创业园引入了多家涉农台企,集中力量与本地企业开展全方位农业合作;协力打造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围绕诏安火龙果、永春柑橘等特色农产品进行产业开发,设立高质量农产品种植示范区,积极借鉴、推广台湾农业品种培植经验及高端技术;改造、升级过时的农业生产工具与基础设施,建造符合食品标准的生产车间,并且不断延伸农产品链条,将初级农产品加工为果茶、精油、洗发水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业副产品;打造具有两岸特色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将其打入更大的消费市场。除了上层领域的融合之外,福建同时鼓励闽台的农业交流与合作深入基层民众,积极开展“台湾农民福建行”“台湾青年农民中华农耕文化福建行”及“台湾高校学生校外教学实践”等专题活动;更是成立了大陆首个对台研学旅行基地,为两岸农民的交流提供平台,也给予台湾青年参与农业创新、创业实践的天地[9]。

1.1.2 开展乡村建设与社区营造融合的实践

台湾对于乡村建设路径的探索可以凝练为“社区营造”和“农村再生”,而“农村再生”体现在“社区营造”的内涵中;社区营造要求村民们将村庄视为一个“社区”,具有“社区精神”,自觉、主动地参与乡村建设、关心乡村的发展前景[10]。台湾鼓励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理念和实践为福建的乡村建设工作提供了思路,“社区营造”的模式也为闽台乡村融合创造了合作的条件,福建省开始尝试打造乡村建设与社区营造融合的发展模式。

晋江市的曾埭村,是福建与台湾在社区营造上的首个农村合作试验田,更是闽台乡村发展与社区营造结合的新尝试。曾埭村与两岸的高校协同合作,委托台湾高校成立专家团队,通过寻访曾埭村、资源探查、民意座谈等方式,强化当地村民的社区精神,推动社区营造工作的开展。晋江与台湾团队的合作成效显著,其合作理念与实践为闽台乡村融合提供了经验,也鼓励了福建省其他县市加大对台湾的引智力度,在实现乡村建设与社区营造初步融合的同时,为乡村建设的实践提供了落脚点和契机。

1.1.3 探索民间组织治理农村社区的路径

经过多年的发展,台湾地区构建了基层政府与民间组织相融合的多元化乡村治理机制,而民间组织包括村组织与社区发展协会等形式,是乡村治理中最为重要的基层组织,其在基层选举、村事务决定、村发展计划指导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11]。近年来,闽台乡村融合正围绕着社区治理的主题,探索民间组织治理农村社区的新形式,以期激发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

福州市晋安区榕合社区发展中心,是全市首个以闽台社区治理融合为核心的民间组织。其通过邀请台湾基层社区工作人员观摩晋安区社区建设、组织座谈会等方式,与台湾基层社区人员交流乡村治理的有益经验;同时结合当地特色“闽剧”进行创新,成立石牌村文化中心小舞台,将乡村或社区内的规定、办事流程等真实发生的事件编排成本土劇目;社区内的村民不仅可以观看到“接地气”的剧目,还能够在演员的带领下参与剧目的演出,增进了村民对于社区治理的认识与认可。在对民间组织治理农村社区新模式的探索中,福建的农村社区将会引入更多台湾社区的社会组织,协同推动民间组织治理,促进闽台乡村治理与融合机制的常态化运行。

1.1.4 建设闽台乡村融合的交流平台

无论闽台乡村融合以何种形式推进,都少不了畅通高效的沟通渠道。为了更好地吸收、借鉴台湾乡村建设的经验,将两岸的交流与经验分享常态化,福建不断推动两岸乡村融合的交流平台建设,搭建两岸乡村振兴的研究中心,为乡村融合的思想碰撞创造机会。

2019年6月18日,海峡两岸乡村振兴研究院在福州揭牌成立,该研究院由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台湾中兴大学联合共建,集中了两岸人才的思想与创意,聚焦乡村振兴与建设,开展理论研究、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力争成为乡村振兴的孵化中心与智囊库;带动、引领乡村振兴的技术与人才宝库;以及乡村振兴决策的重要智库。

1.2 闽台乡村融合的不足

现阶段,闽台乡村融合仍存在不匹配、不均衡之处。在产业方面,福建与台湾的农业合作与交流形式较为单一。虽然两岸在农业上的往来日渐频繁,但基本停留于访问学习与经验分享的层面,双方实际投入的合作项目相对较少;福建乡村地区虽借鉴了台湾农业的发展经验与农业成果,但在长期发展中尚未实现进一步的农业技术转化与创新。同时,农业的现代化手段在农村仍未普及,缺乏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度也较低。

在乡村治理方面,虽然福建乡村地区已开展乡村治理与社区营造融合的实践,但乡村事务的决定权仍在当地政府手中,上级政府制定的治理目标与当地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乡村治理中农民与农民组织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且由于长期习惯于接受上级指导,基层村民缺乏自治与自我规划的意识,社区参与积极性较低。

在文化开发方面,福建乡村地区的文创产业发展模式简单、具有同质性;缺乏对于本土特色文化的开发和宣传,未形成有价值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创衍生品较少,产业延伸链条较短,很难对游客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同时,缺少专业的文创产业管理部门与策划团队也是影响福建乡村文化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人才方面,福建乡村地区人口的文化与受教育程度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总体上仍处于偏低水平,其中高素质的乡村人口大多向城市迁徙,同时还存在专业对口的农业经营或乡村建设人才数量较少,台湾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乡村地区的人才供给严重跟不上需求,乡村建设缺乏新鲜血液。

在乡村金融方面,面对农业从业者可能会产生的小面额、临时性、季节性的资金需求,乡村金融配套供给不足,无法及时满足借贷对象的融资需求;同时,乡村金融机构面向农民与小农组织的借贷利率较高,尚未开发出符合乡村需要的特色金融产品,普通乡村存在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总体而言,闽台乡村融合以单向融合为主,福建乡村地区人员赴台交流、学习、汲取经验是两岸乡村融合的主要形式,赴大陆交流与落实合作项目的台湾乡村建设者则屈指可数,呈现融出多、融入少的态势,两岸尚未建成协同型的沟通平台。

2 进一步推动闽台乡村融合的建议

2.1 健全乡村现代产业体系

健全的乡村现代产业体系是农业系统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其不仅可以促进乡村就业率的提高,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同时能够有效地推动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12]。

2.1.1 落实闽台农业合作项目

闽台乡村融合需要深化闽台农业合作,落实两岸农业合作项目,以两岸重点项目的推动为乡村增收。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聚焦休闲旅游农业合作项目;立足于福建各个乡村村落的地域特色与资源优势,成立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邀请台企入闽协同发展具备闽台特色的智慧农业项目;健全农业项目与以台资为骨干的电子、石化、机械、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体系的衔接机制;发挥福建在农业项目上对台合作先行先试的作用,引领乡村农业向“精致”与“休闲”的方向转变,不断提升产业价值,塑造特色的闽台乡村旅游村落。

2.1.2 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闽台乡村融合需要积极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在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发挥两岸各自优势协同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产业配套的基础设施,共同推进两岸农产品电商发展标准体系的对接与互通工作,通过健全两岸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推动农民个体与现代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支持台企、台农组织与福建的小农组织或个体经营户“结对子”、互帮互助,协力打造闽台合作的农业品牌,以互联网技术手段延伸农产品的生产链条、积聚品牌效应、打开产品销路。

2.2 健全乡村治理与社区营造体系

在新时代下,基层治理工作是乡村建设与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建设具有综合性的乡村治理体系十分必要,法治、德治、自治缺一不可、相辅相成[13] 。

2.2.1 发挥民间组织的乡村治理作用

在乡村治理与社区营造模式的实践中,需要对乡村地区政府的角色与功能边界作出更为清晰的定位,在必要的时候下放权限,鼓励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吸引各类电商及微商等组织加入乡村产品流通,各类公益组织介入乡村社会治理,各类工商社会资本投身乡村建设,尝试在福建引入台湾形式的农事经营班、农业产销班等组织[14],有效发挥多样化的民间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

2.2.2 提升基层村民的社区主体意识

闽台乡村融合需要融入台湾社区营造的理念,通过构建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建设村民意见参与平台,鼓励村民组建协会,自主提出社区发展愿景,保障村民在乡村社区营造中的主体地位,尤其要支持年轻的村民在乡村治理中担当主力军。同时,邀请台湾社区营造的专业团队或专家学者赴闽考察、指导工作,推动两岸社区间的交流互动与经验共享,增强福建乡村地区的“社区氛围”与村民的参与意识,提升基层村民的自主管理能力。

2.3 打造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品牌

客家文化是发挥闽台“五缘”优势的桥梁,闽台两地在打造具有品牌价值的文化产业时,既要围绕共同的文化体系“客家文化”,又要立足各自的差异发挥品牌个性[15],实现两岸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

2.3.1 保护乡村客家传统文化

闽台乡村融合需要考虑乡村文化与创意产业的共生性。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在挖掘客家传统文化象征的同时保护、修复传统客家村落,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乡村景观能够体现村落的传统文化特质。同时,成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组织,记录、传承酿酒、女红等客家传统手工技艺,保护客家文化,活化客家社区。

2.3.2 协同开发闽台文创产业

组建闽台文创产业专业策划开发团队及机构,将台湾文化创意与福建客家的原乡文化资源相结合,打造具有两岸特色的乡村客家文化产业园区,优化闽台客家乡村文化产业布局,对现有的优势文化创意品牌进行整合营销与品牌推广,形成闽台客家文化互为体验,产品互为市场的双向融合。

2.4 建立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乡村的建設与发展不仅要从外界引进高端人才,同时需要完善培养机制与人才发展环境,从当地民众中选拔与培养人才[16]。

2.4.1 培养新型职业村民

闽台乡村融合需要优化人力资源的内部供给[17],采取税收减免以及就业扶持等政策,鼓励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员返乡创业;并从当地农民群体中选拔人才,对其进行农业经营领域知识的专业培训;组织村民赴台进行学习交流,培育一批具备农业与乡村建设先进理念的新型职业村民。

2.4.2 引进专业领域人才

闽台乡村融合需要拓宽人力资源外部供给的来源,积极引进专业的台湾人才。通过给予创业资金支持、改善生活环境等方式,鼓励从乡村规划或农业的相关专业毕业,具备继续从事乡村工作意愿的台湾人才赴闽长期工作,支持台湾地区建筑工作者、设计师、文创团队等参与福建乡村地区的建设,邀请台湾规划、文化策划领域的专家学者赴闽参与乡村规划工作。同时,将福建传统村落设置为乡村规划及农学实践基地,组织两岸在校大学生到乡村以及农场进行参观实践,培养青年的农学兴趣,建立长期的人力资源储备库。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