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非遗产业化发展探究

2020-12-28李许宁静

科技资讯 2020年29期
关键词:发展探究非遗民族地区

李许宁静

摘  要:民族地区迫切需要解决高质量发展,使自身经济发展契合绿色发展理念。非物质文化发展意义重大,如何实现非遗产业化发展是民族地区面临的现实难题。数字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实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产业化互动发展至关重要。民族地区非遗产业化程度不高,在产业化过程中呈现了缺乏创新意识、产业定位不明确、产品集群优势不显著等问题。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民族地区应重视非遗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  非遗  产业化  发展探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0(b)-0003-03

Abstract: Ethnic areas urgently need to sol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o that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fits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how to realiz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practical problem facing ethnic reg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it is essential to realize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ethnic areas.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ethnic areas is not high.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novation awareness, unclear industrial positioning, and insignificant advantages of product clusters have emerged. In order to forge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nherit the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 ethnic region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Ethnic areas; Intangible heritage; Industrialization;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由于我们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把握以及它的价值的界定的标准,会让很多人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形成“泛文化遗产论”,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泛滥,不利于产业和地区的发展[1]。因此,非遗产业化发展的研究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底蕴,增强该地区民族对于文化认同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业都具有十分重大深远的意义。

1  非遗保护和产业化发展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来说,往往蕴藏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最深的精髓,是一个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发展的见证者。它保留着一个民族最原始的历史状态以及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俗,是一个民族团结和对该民族文化强烈认知感的最好体现[2]。产业化的发展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种保护形式,以发展经济和非遗保护行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通过产业化的发展,最终反作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实现一种闭环的有利循环。对经济发展以及非遗保护起到了往复不间断的作用。

2  大理地区非遗产业化发展问题

2.1 缺乏创新意识

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仅从本土情況来看,就有大理白族的绕三灵和扎染、剑川的石宝山歌会和木雕工艺、鹤庆的“天子庙会”和银器煅烧等。尽管大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藏量丰富且形式多样,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却缺少创新意识。比如白族扎染技艺,作为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代表,虽然早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根据有关数据,目前注册在案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仅剩1位。这样一种民族瑰宝,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局面,也正是因为如此,扎染技术传承多以家庭作为单位,以老人为主要传承人。扎染通常只能出现在衣服、围巾等一系列棉织品上,各自的家庭有自己的勾线技术,且不互通。在一定程度上,款式的固定、各自技艺的不互通性并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产业的发展[3]。

2.2 产业定位不明确

工业化制造虽然大幅度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生产效率,却使部分手工环节缺失或淘汰。传统博物馆展出方式虽能满足人们了解传统非遗文化需求,却只停留在静态层面,难以满足非遗文化传承。旅游在为文化提供产业发展平台的同时,也带动非遗产业的积极创新发展,但究其本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市场空间,没有明确的界线[4]。这样一来就不利于各个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发展方向的不明确不利于政府进行统一管理,加剧了企业之间的不合理竞争。

2.3 产品集群优势不显著

大理国历史文化、南诏历史文化以及各种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尽管文化种类众多,但存在开发过于浅显、不集中、零散的问题。没有一种整体性的发展氛围,非遗产品零散分布,缺乏一种统领性的民族非遗文化遗产产品品牌。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消费者的消费品位缺乏领导,对不同层面的消费者需求没有进行差异化的分析,消费者的精神文化层面产品消费水平普遍不高,对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文化产品了解不深入,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市场支撑。

3  大理地区非遗产业化发展建议

3.1 创新引导,政策扶持

政府通过政策优惠、人才培养等政策积极鼓励年轻人在“一带一路”的大方向下,在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结合自身经验,不断创新,向多方向、多角度进行创业,政府可成立相关部门,为相关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帮助,与相关企业沟通,加大帮扶力度,促进非遗产业多角度进行发展。建立文化人才培养政策,储备人才。整理非遗传承人名单,通过走访等形式,鼓励传承家庭进行创新。消除相同技艺之间的传承隔阂,开设非遗技艺培训班等。大理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消费者主要具有两方面的消费需求:第一是本土人民对世界潮流文化的需求,第二是旅游者“原汁原味”的文化需求。大理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契机就是满足这两类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更重要的则是通过不断地进行整合和创新,找到一种能够同时满足这两类需求者的产品。

3.2 明确产业化发展方向以及改进政策

政府在整理一系列名单之外,应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单位,比如博物馆、保护中心等制定灵活的帮扶政策,避免同等化、笼统化,对相同类别的非遗产业进行整合,对不同的非遗项目传承手法以及内涵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非遗项目,围绕一个总的产业发展方向,鼓励不同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在保持总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创新,鼓励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衍生出新产业。对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明确的界定,大理的旅游业较为发达,国际旅游胜地,少数民族较多都能够带动非遗产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可以将不容易以具体形式呈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一体化的发展。通过产业化发展,创立出属于该民族的本土品牌,起到龙头带领的作用,之所以未能创立本土品牌,就是在对非遗文化的发掘的过程中,停留在了表面,没有深层次地对非遗文化进行理解,进而未发掘到其底蕴,因为鼓励人才对非遗的不断发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5]。

3.3 促进产业聚集化和可持续性发展

产业聚集化发展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旅游、餐饮影视、会展形成产业链,从而形成产业聚集区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延伸性的发展。针对一个固定的非遗,可以衍生出许多相关联的产业发展,这样使产品得到了很大的销售助力,人们在向传承人学习有关技艺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非遗文化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了大理的城市品牌,又反向作用于产业鏈,实现了一个积极的循环,使传承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6]。结合不同地区非遗文化发展特点,在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对其进行整理,根据不同的特点,找寻不同的商机,比如对于可以进行具体形式呈现的非遗,可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发展。线上,通过目前大多数人接受的新型传媒方式,对非遗进行宣传,以达到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且感兴趣的程度,针对这一部分人群,采用线上推广商品的方式,而如果是表现出极大兴趣的人群,利用线上宣传队非遗以及大理进行强有力的宣传,以达到这一部分人能够实际到达大理,如此一来,对大理的经济起到了积极引导的作用。建设特色非遗产业园,培育和不断发展非遗产业集群发展[7]。

参考文献

[1] 胡凌.去产业化:大理剑川白族木雕的非遗生产性保护[J].云南社会科学,2018(1):104-110.

[2] 万金店,包家官.“两聚一高”视野下非遗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江苏省级非遗项目连云港贝雕为例[J].江南论坛,2018(12):41-43.

[3] 周波.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文坡实践[J].文化遗产,2019(4):26-34.

[4] 陈育义.论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以“安顺戏案”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7):101-104.

[5] 陈思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四川戏剧,2018(10):54-56.

[6] 左丹.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扶贫经验研究——以贵州省“锦绣计划”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9(18):26-28.

[7] 李江丽,赵艳秋.大理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外交流,2018(12):105-106.

猜你喜欢

发展探究非遗民族地区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信息化测绘时代工程测量发展探究
基于电子商务网络财务会计发展研究